“情境感悟”与“灵动技法”美丽牵手

    刘慧

    【摘 要】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孩子们步入姹紫嫣红的“语文园林”,让他们去感受、揣摩、体验、运用语言,几年的语文教学探索,让我找到了一条通向“语文园林”的小路,那便是就文取材的小练笔, 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素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留驻语言的精彩,产生情感的共鸣。

    【关键词】

    深掘 模仿 填补 揣摩 延伸

    《牡丹亭》中有句耐人寻味的说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是啊,不到园林,就体会不到景色的沁人心脾。只有步入园林,身入其中,才能感受到妙不可言的另一种境界。

    语文教学亦如此。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孩子们步入姹紫嫣红的“语文园林”,让他们去感受、揣摩、体验、运用语言。那么,究竟有什么秘诀可以让孩子们在五彩缤纷的“语文園林”中学习语言,撷取点滴的感悟,来体验其中之精彩呢?

    几年的语文教学探索,让我找到了一条通向“语文园林”的小路,那便是就文取材的小练笔,它是我实施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文本,进行语文实践的法宝之一。所谓小练笔,顾名思义,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素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留驻语言的精彩,产生情感的共鸣。好的练笔,可折射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课文的能力,以笔归纳了自己的思维、想像、情感等,使他们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更加透彻,从而能比较迅捷地加以表达,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得到发挥,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阅读习作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一、深掘词语内涵,激活形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只有学生凭借有形的文字进行深入的思考、推敲、揣摩,学生才能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透彻和领会。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不少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技巧、语言情感的聚集点,引导学生想象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可以让学生从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教学案例】

    《二泉映月》

    师:课文中,说阿炳“饱经风霜”,请大家联系生活想一想,阿炳饱经风霜的脸会是怎样的?不着急回答,在脑海中静静地勾画一下。

    (学生思考。交流。)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当学生想象“阿炳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时,学生沉睡的相关表象活跃起来,借着联想,词语与这些被激活的表象进行同构。他们的眼前迅速或模糊地出现了一些生活画面场景,出现了见过百态人生,他们在选取最符合饱经风霜的人物画像,在嫁接组合中形成了最接近“饱经风霜”一词的形象。就这样,这一鲜活、铭心的形象就成了聚焦情感的喷薄点。伴随这个词语的深刻体验已不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异客了,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赋予了词语强烈的、深刻的、高妙的生命活力。

    二、模仿教材经典语言,展现形象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先生如是说。对于教材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指导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比如《小镇的早晨》,这篇课文描写了小针早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文章从恬静、热闹、紧张三个方面来写。全文在写法上做到了抓住特征,并列构段,主次分明,先总后分,有条有理,粗细有致,情景交融,写出一幅恬静的小镇晨景图。我们在指导学生学完课文后,就引导学生仿照这一课的写法,有顺序地观察、有条理地记叙,练习写教室窗外的小街。这样一课一得,学生的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三、文本空白处设练,丰满形象

    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指出:“文本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读者创造的。”每一个文本,都包含无数的未定之处——空白,无论有多少细节的详尽陈述,也消弥不了其中的未定点。那些藏匿在文本中的许许多多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等待着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和阐释。

    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深感这一论述的精辟。当孩子静心体味文本、提笔记录时;当我们利用课文的空白,让孩子凭借课文的内容发挥想象,创造性写话时……才能感受他们思想与灵感的火花,把握共同的问题倾向和思考文本的空白点,捕捉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和信息。

    这也正印证了一句话:语文教学“既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还要妙笔生花”。课堂练笔也就成了填补文本空白的有效手段,具有比较大的实用意义。

    (一)填补“情节留白”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画如此,语文教学亦如此。有时候,作者由于构思炼意,布局谋篇的需要,常常在叙述事情发展过程时戛然而止,留有空白。此时,教师应在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个性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物形象。

    如《万里长城》中有这么一句: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了长城……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王崧舟老师在这里就精心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抓住“成千上万”问:都有哪些人登上了长城?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参观者?请展开想象,动笔写写。正是文本此处未加点染,这就给阅读留出了一个情节上的空白空间,加以补充,便能达到阅读心理的期待。

    这样,在文本的情节处填补“空白”,巧妙地在作品与学生之间架设了情感共鸣的桥梁,作品在学生的“二度创作”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实现了阅读空白的召唤。

    (二)创造性“延伸结尾”

    一篇好文章,作者有时特意不写结局,留下一段艺术空白,给读者揣摩回味的余地,继而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进行延伸,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因此,我们可以抓住文本的结尾,及时练笔,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捕捉情感的蓄積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升华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如课文《凡卡》的结尾写到:凡卡寄完信后,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梦见他爷爷正在火坑上读自己的来信,可爱的泥鳅在火炉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我让学生对这个结尾质疑,孩子们马上就提出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凡卡的信,他的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凡卡寄信后会怎样做?文章为什么会以梦作结尾?

    于是,我抓住契机,激发疑点,就此引导学生自然延伸开去——

    师:凡卡的遭遇令人发指,凡卡的信字字是血,句句是泪,就是天生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感动的。那么,这封承载着凡卡全部希望的信,能否帮助凡卡脱离苦海呢?

    生:……

    师:的确,除非有奇迹的发生。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为凡卡寄信之后设计不同的结局。

    正当孩子们通过研读被凡卡悲惨的命运波动情感时,此时的练笔给了他们将感悟凝结下来的时机。孩子们将对凡卡零散的、渐模糊的认识集中起来、提炼出来,形成了文字在头脑中的印痕,很快地,积蓄在心中那强烈的感情迸发出来,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创造的天地间驰骋:(略)

    多么真切细致的描述,多么生动形象的语言,声声震撼人心的话语,我们不难发现,此时孩子们的童真已在想象的世界里充分地张扬,字里行间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凡卡的同情和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寄望。教师用飞扬的激情引发学生激情的飞扬,用文本升华的激情催化学生激情的升华,尽显其感悟之美!

    好的文章就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教材中许多内容留有发挥的余地,存在文本的空白召唤力,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 “疏可走马”处,引导学生填补空白,着力挖掘“言外之意”,对文本进行有效的“诠释”,文本的内涵就逐渐丰满,文本所塑造的形象就更立体地展现在学生的心里,从而促进学生构建文本的新意义,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我们所期待的最优化的阅读效果。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