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视角下的英语教学认知误区探析

    [摘 要]近年来我国英语教学质量虽然得到了较大提升,但仍有很多学习者对于如何学习好英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为此,笔者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对学习英语的七个典型的认识误区,即轻视交际能力、追求速成之法、盲目迷信外教、迷信“环境决定论”、对语音和口语认识模糊、词汇学习方法老化、迷信考试和证书,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帮助学习者探索遵循语言科学规律的英语学习之路。

    [关键词]英语教学;认知;心理;方法;习惯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9-0086-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9.018

    我国英语学习者虽然众多,但学成者所占比例却不令人乐观。李玉陈在《句法与翻译》中分析了英语教学的四个误区:外国语言学取代英语和英语教学、外语教学同二语教学混为一谈、“交际语言教学”是教学方法、科研代替教学[1];肖礼全在论述了中国英语教学的五个误区基础上,从国情和实践的角度提出反思历史、直面现实、放眼未来等建议[2];王初明分析了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三大情结,即“纠错、学语法、应考”,并提出了语言习得的有效路径[3];顾曰国总结了中国学生学英语在认知、心理、方法、习惯等方面的七个误区以及应具备的情商六要素[4]。本文将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对学习英语的七个认识误区进行分析。

    一、轻视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习语言不只是学习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技能。学语言只是懂得还不够,还要自己能听、能说、能看、能写才行。这很像学开车或学游泳,只是听教练上理论课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上路或下水去才能学会。”[5]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有一种倾向,即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交际能力的培养。

    我国约有3亿人学习过英语,但真正能够用英语顺利地进行交流的人却少之又少。如果说起语法规则来,恐怕连一个初中生所掌握的知识都足以让外国人汗颜;可若是谈到实际应用,连很多大学生都难以做好。英国教师Maley曾说:“外籍教师对中国学生课内课外学习之勤奋,深感钦佩。但每念及其研习多将语言本身当成目的而追求其知识,却无视其身为工具而淡薄其能力,又不免叹息。他们在凿孔之举中极尽耐劳之能事,惜乎凿孔之处,常常地非其所。”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学外语背了许多规则,记了大量单词,却不知道怎么用?有人问著名英语教学专家Louis Alexander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有何区别时,他回答说:“知道这种区别并不能提高你的英语,顶多不过增加有关英语的知识而已。”[6]多数英语学习者的目标是能够早日用英语进行交流,只有极少数人把研究英语作为目标。我国英语教学长期采用培养语言学家的模式,近年来虽有所好转,但总体效果仍然不够理想。有人说:学外语就要多读英文原著,不应满足于交际能力,还应当具备文学鉴赏能力。这种说法本身并没错,但应注意:文学鉴赏的训练不能放在交际能力训练之前。相对一般的学习者而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应当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有些学习者在基本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尚未具备的情况下就花大量时间去“啃”英文经典著作,结果每页遇到的生词多达几十个,导致学习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生词,严重影响了学习兴趣。这种做法由于不符合语言习得规律,结果除个别天赋较好的人外,普通的学习者往往效率低下,有些人甚至失去了继续学下去的信心。换个角度看,在教外国人学习汉语时,教师会让学生过早地去“啃”《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这样的经典著作吗?显然不可能。退一步说,中国的小学生在接受母语教育时又有几个是通过这些书入门的呢?19世纪英国汉学家萨默斯说:“如果要为外国人编写一本英语语法书,用来教19世纪的英语的话,从乔叟、斯宾塞甚至从莎士比亚的作品当中去选词都是既无用又荒谬的。”[7]这句话对今天的英语教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语言能力,陈贤纯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认为语言能力有三种:人先天的学习语言能力是第一层次能力。通过第一层次的语言能力,人在母语社会中学会了语言交际能力即第二层次能力。但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具有语言交际能力,不过他的交际能力是不完整的,因为不具备读写能力。更高层次的能力如演讲能力、高级写作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对语言的理性分析能力等是第三层次能力,第三层次能力是交际能力形成以后的进一步提高。“但实际上现在我们常常在获得第二层次能力之前急于追求第三层次的能力。没有第二层次能力作为基础,第三层次的能力是不可能形成的。”[8]

    我国有“重文轻口”“喜静不喜动”的传统,儒家思想熏陶下的知识分子皓首穷经,口头表达似乎没有书面知识更能证明其真才实学,有人视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为“动嘴皮子”的能力。受这一思想的影响,有些人不追求应用能力,而是专攻怪、偏、难的语言知识,认为学语言就是学语言学,学英语演变成研究一门高深的学问。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也被划上了等号。另外,有些学者头脑中有种错误的思想,认为学校应该主要教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交际能力可以靠学生自学、自悟,悟不到的就听之任之了。大量事实证明了一个道理:语言知识并不会自动带来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自动获得论”已被事实无情地击得粉碎,如同Wilkins所说“理解语言的用法和机械地操练句型,只能培养听、说、读、写技能,不能培养交际能力” [9]。

    二、追求速成之法

    学英语能否速成,这个问题多年来争议不断。顾曰国指出“世界上没有一个外国成年人不下苦功就能学好英语的。所谓的‘速成纯属无稽之谈”[10]。社会上很多培训机构热衷于宣传英语速成,迎合了心态浮躁的学习者的心理。

    有人认为: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是轻松的,因而成年人也可以不费力地学会英语。“儿童掌握语言并不痛苦,时间并不长,不学语法,不背单词,也不背句子,不抄写也不读,不复习也不预习,而且儿童智力、学习经验甚至记忆力都不如成年人,那他们为什么学得既轻松又快捷呢?”[11]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作者实际想说的是婴儿的母语自然习得情况,因此儿童二字不妨改成婴儿。即便是这样,也不能说他学得既轻松又快捷,将成年人学外语和婴儿学母语进行对比是不合适的。人们所说的成年人学习外语是指全面地掌握听、说、读、写能力,而婴儿学习母语只是掌握了简单的、基本的听说能力,二者没有可比性。婴儿会简单听说并不意味着掌握了语言,因此用掌握语言表述也是不恰当的。如果作者指的确实是儿童,那问题就更大了。儿童掌握语言时间真的不长吗?回顾一下小时候是怎么学习母语的。要是把上学后的学习都算上,从学习生字、组词、造句、作文到朗诵、背诵课文;从看图说话到当众演讲;从记叙文到议论文,儿童为学语言要花多大的精力和心血啊!儿童从呀呀学语到流利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经历的过程远远比想象的要复杂,说他们学得既轻松又快捷也是不负责任的。他们掌握母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是很漫长、很辛苦的。既复习,又预习;既做抄写练习,又有朗读练习;既要学词,又要造句;不仅要背句子,有的连课文都要背诵。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儿童语言学习历程。赵元任说:“要是拿一般学校外语课堂里所听见的外语的分量跟小孩子学话所接触的来比,那简直不能比。一个小孩子从小到学会了说话,他‘上课的钟点啊,总等于学校里上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上课的钟点呐。所以小孩子学说话学得这么好煞。”[12]可见,说儿童掌握语言历时并不长是不符合事实的。即使是母语学习,也离不开勤奋努力,绝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既轻松又快捷。至于说小孩子的记忆力不如成年人这一点就不必辩驳了,因为小孩子的记忆力强、成年人的記忆力相对较弱,已是公认的事实。正因如此,成年人学外语才具有更大的困难和挑战性,才不能完全仿照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

    外语不可能速成,正如母语不可能速成一样,因为它涉及的是语言的内化问题。学者总结出的方法和技巧是为了促进学习,使人尽量少走弯路,从而按照科学的规律获得外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但是要明确:要想学好英语,不下功夫是绝对不行的。

    三、盲目迷信外教

    有人问:“跟外教学习英语很长时间了,为何口语还是不好,发音仍不标准?”英语外教是指在中国教授英语的外籍教师,目前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在中国属于稀缺资源,有人提起外教就会有一种心理崇拜。殊不知,有些外教的母语不是英语,而且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语言学的知识,讲英语带有浓重的口音,常伴有词汇、语法错误。网上曾流传一篇浙江大学外教Chuck Allanson撰写的文章,被多家网站转载,误导了大量国人。由于缺乏语言学常识,受到视野的局限,这名外教经常把主观的想法带进来,把美国英语当作唯一的标准,将and so on, mansion, it is said等非美国流行的表达方式一概说成Chinglish,很多中国人盲目崇拜该人说法,反映了很多人的不理性。有些外教缺乏责任感,未达到专业教师的要求,只是满足了部分学生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心。某些高校在外教聘任和审查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在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外教所起的作用很多达不到学生的心理预期,成功的英语学习者很少是跟外教学出来的。学生一般期望跟外教学习口语、改善发音,但结果发现:即使发音标准的外教对如何改正学生的发音错误往往也是一头雾水,多是提些笼统的建议。如“多听多说、不怕犯错、每天坚持”等耳熟能详的话。指望外教帮助改善积重难返的中式口音,多半会令人失望。经验丰富、具有优秀教学理念的外教实在太少了。有的外教还不如一个有经验、负责任的中国教师,特别是在基础教学阶段,中国教师更了解国人学习英语的困难。1863年,英国汉学家詹姆斯·萨默斯(James Summers)在《汉语手册》一书中谈到西方传教士的汉语学习时就曾提出:“汉语的某些语言点应该由欧洲的本地汉语教师来教授,他们也能够将其教好。对一些吓退初学者的语言难点,欧洲本土教师同中国的汉语教师相比,甚至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13]。即使今天看来,萨默斯的话仍然很有道理。

    实践证明:学好英语主要还要靠中国教师,外教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王宗炎认为中国教师的优势主要有三点:“首先,本国的教育方针、教学大纲、四级至八级统考的要求,只有中教才清楚。第二,倘若所用的是本国教材,那么这些书的编辑方针、内容安排、项目重点,只有中教才心中有数。第三,师生有共同的母语,共同的民族文化,相近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是怎样的,与外族人有什么差异,都了然于胸中。”他认为“中教和外教合作编书,合作教学,合作进行科研”为明智的做法[14]。中国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外教的作用,合格的外教优势在于:语感好、表达地道、更熟悉其本国文化、更了解国外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更活泼。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将中国教师和外教相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四、迷信“环境决定论”

    英语基础不好的人有个普遍观点:自己听说能力较差主要是因为没有语言环境,等到了国外每天被迫听说英语,过几个月就流利了,所谓“口语自然成”。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有的海归在英语国家呆过多年,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听说能力却仍然很差。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道理其实很简单,语言环境虽然重要,但光有语言环境远远不够,不掌握科学方法不下功夫坚持训练,语言能力是不会自然成的。许多在国外生活了半辈子的华人,英语程度还属初级。很多人从未出过国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可见英语能力与出国没有必然关系。

    中国学习者经常听到的一个建议是“多听、多说、多练”,这是没错的,但要建立在科学的方法基础上才行。很多出国的人英语听得不少,说得也很多,为什么越说越差?主要原因是没有积累。听得虽多,但除原来就能听懂的那部分外,只有极小一部分短句和词汇潜移默化地转换成可理解的信息,而其它信息如鸭子听雷般属于无效输入。听CNN新闻跟不上语速,反应不过来,对表达方式不熟悉,更不了解文体特征和语篇结构,除零星听懂几个原来就会的词,连新闻大意都抓不住。

    在国内,常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对外汉语教师和外企员工也常有类似的困惑。跟讲英语的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并不少,为何仍无法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流,道理其实一样。不努力就学不好外语,这是一条真理。普通外国人一般没有耐心帮你纠音或解释生词,有时就算想帮,恐怕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因为不清楚中国人的发音困难和主要障碍,或者由于不懂汉语只能用英文来解释,而用来解释生词的词对有的留学生来说也一样难以理解。事实证明,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说,学英语主要还是依靠在国内的积累。在国内基础打得越牢固,出国后适应得就越快。

    五、对语音和口语认识模糊

    一些学习者在英语语音上经常花很多功夫却收效不大。因此,有人提出应降低要求,理由是英语国家的许多人讲的也不标准,认为只要能凑合着说,表达出大意就行了。这种观点难以站住脚。W.F.麦基指出:“在学生练习口头表达之前,重要的是使他们形成语言的发音。这点最好在一开始就做到,因为学生每学一个词都会加深他的发音习惯。如果他一旦形成了错误的发音,将极难纠正。即使能纠正,也是很费时间的。”[15]有困难就盲目降低要求,无异于在外语学习之路上埋下一颗定时炸弹,是避重就轻、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古人云: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于下。一开始如果就放松要求,过不了语音关,不但会影响表达效果和语音面貌,还势必会给听力学习造成障碍,时间长了积重难返,再改起来就会更难。

    关于外语语音学习,赵元任说:“这种工作啊,只要开始两三个礼拜就应该把所有的困难都给战胜。因为两三个礼拜要是不给它弄清楚了,以后你再学到文法、再增加词汇的时候啊,你就把这些错的成为习惯,所以不能不在最初的时候把这个习惯弄好。……最初对于音的本身的学习,是一个很费劲、很难的,对于以后学习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工作。这个要是起头儿弄不好,起头儿只学个七成,以后所有的东西都打个七折,所以以后东西你要只学七成,就七七四十九,不及格了。所以起头儿这个目标人人得要以百分之百为目标。”[16]学习语音必须要从一开始就高标准、严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语言表达的特点是立体化的而非平面化的,内容和形式都很重要。任何语言中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音状态(语调、语气、重音、语速等)下所表达的意思可能截然不同。只注重內容而不重视语音就要丢掉很多重要的信息,语言能力必定存在重大缺陷。因此,语音在外语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学生有时把练口语同练发音相混淆。语音只是口语表达的基础,练口语主要指练习口头表达能力,发音是外在形式,发音好既可增加信心,让人听了愉悦,对听力也有好处。决不是说只要把发音练好了,口语表达就自动提高上去了。有人语音很准,表达却力不从心,根据母语表达习惯硬编句子,生造出来的中国式英语让人难以理解,也影响了学习效率和信心。中国学生最喜欢提出的一个问题是:这样说对不对?潜台词似乎是:只要是对的,我就可以用。应该说,对的不一定就是合适的,仅仅是语义正确并不代表在语用上能够起到良好效果。学习者应多模仿和背诵符合外语表达习惯的句子,多进行有效的练习,加强这方面的积累。有人认为口语流利就是能快速说话,于是盲目加快语速,结果讲出来的英语重音不清楚并缺乏合理的节奏感。外国人在讲其母语时,哪怕讲得再快,意群之间仍然是有明显停顿的。有人追求美式发音却不得要领,存在许多错误观念,比如认为美音就是多加儿话音,不该加的地方也加,结果讲出来的英语变成了美音不美音、英音不英音的四不象,说到底其实还是中式发音。

    六、词汇学习方法老化

    对中国人来说,英语词汇学习一直是个难点。多年来,国人采用过无数种方法,如联想记忆法、词根词缀记忆法等等。图书馆和书店里有关词汇记忆的书籍让人目不睱接。有些记忆方法还借鉴了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把英语词汇的学习同人脑记忆研究相结合。总体说来,中国学生掌握词汇情况并不理想:一是“死词”太多,很多词只知道意思,不能够灵活运用;二是很多学生相信学词汇就是背单词,认为英语的单词同汉语的意思一一对应,相信只要背下来就万事大吉。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有两条原则应当重视:一是区分频度,常用先学[17];二是应在句子中学习生词。尽量避免孤立地学习生词,如林语堂所说:“字是死的,有了上下文才是活的。”除了通过不断默写来背单词外,还有人背单词表、手册和词典。词典里的每个词在使用中都是以一定的频度出现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法违背了“频度效应”这一规律,忽略了常用先學这一重要原则。弗斯说:“在新的上下文中使用时,每个词都成了新词。孤立地背单词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导致所学的词大部分都是死词。”如同赵元任所说,“学词汇的时候,你得在句子里头学词的用法……要是光记一个词等于你本国语一个意义,那样子一定学得不对。你要记短语、记句,这样子意义才靠得住……你记的句子越多越好”[18]。可见,词汇用在句子中才有生命力,孤立背单词是不科学的做法。

    七、迷信考试和证书

    与外语相关的各种考试和证书数不胜数。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将证书等同于能力,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认识。语言科学告诉我们,外语能力“用进废退”。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是这些外语证书的有效期。外语考试所考察的只是当时的能力,因此国外的考试大多设有有效期。如雅思、托福考试成绩的有效期为两年,超过两年需要重考。国内的考试基本上不设有效期。有些人由于多年不用外语,英语水平严重退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十几年前考过的英语等级证书还能有多少可靠性呢?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能力只靠证书来证明是不科学的。

    在说到英语水平时,人们经常会问:“你英语过了几级?”却很少有人问:“你能听得懂VOA标准英语广播,看得懂CNN英语新闻吗?能看懂不带字幕的好莱坞电影吗?能用英语发表演讲,并同外国人自由交流吗?能读懂英文原著吗?会用英语写询价信吗?”在很多人眼里,这些似乎都没有证书重要。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英语专业四、八级不对社会开放,非在校生无权报考。如果没读过大学或未参加过这些考试,哪怕再努力也很可能因为没有证书而得不到社会承认。于是有人用它掩盖了能力的欠缺,也有人因为没有它痛失了许多机会。

    有人说:“大量中国人几乎成了学习方法的专家,从小到大接触过的学习方法多得数不过来,花在研究方法上的时间甚至比学英语本身用的时间还多。”凝结前人心血的方法大都是历尽坎坷得来的,虽有参考价值,但最重要的是遵循语言科学规律,结合自身情况摸索出适合的学习之路,科学安排学习计划,摆脱有关外语学习的各种迷信和错误思想,从而早日实现掌握外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玉陈.句法与翻译[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4.

    [2]肖礼全.走出中国英语教学的历史误区——外语教学的哲学思考[J].外语教学,2004,(1).

    [3]王初明.外语教学三大情结与语言习得有效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4) .

    [4][10]顾曰国.北外教授:英语学习的七误区和六要素[EB/OL].新浪教育,2009-01-01.http://edu.sina.com.cn/en/2009-01-01/121849001.shtml.

    [5]徐家祯.从海外使用者的角度评论大陆编写的初级汉语课本[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英语学习的方法[EB/OL].网易教育频道,2000-12-23.[EB/OL].http://edu.163.com/edu_2001/edit/001223/001223_61797.html.

    [7]詹姆斯·萨默斯.18—19世纪欧洲汉语教学研究:《汉语手册》前言(1863)[J].海外华文教育, 2011(1).

    [8]陈贤纯. 语言不是知识[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9]Wilkins. D. A. Notional Syllabuse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11]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EB/OL].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011-09-09.http://www.jks.cn/shownews.asp?newsid=8338.

    [12][16][18]趙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59.

    [13]于海阔.19世纪汉学家萨默斯的《汉语手册》及其汉语教学思想述论[J].理论月刊, 2013(5).

    [14]王宗炎.关于外语教学的三个问题[J].外语研究,1997(4).

    [15]]W.F.麦基.语言教学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17]于海阔,李如龙.从英汉词汇对比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

    (责任编辑:王世君)

    Abstract: Although the quality of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still many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To this end,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ulture on the 7 typical misunderstandings of learning English, that is, contempt for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e pursuit of rapid success, blind superstitious foreign teachers, superstition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vague understanding of speech and spoken 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 methods aging, superstitious exams and certificates were analyzed in depth to help learners explore the path of English learning that follows the laws of language science.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method; habit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