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外学习活动促成良好学风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目前,学校学生的学风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上课时部分学生精力不集中,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长时间打瞌睡;从不课前预习,课后也不及时复习,作业拖拉或抄袭的现象普遍;考试临时抱佛脚,或采用作弊的手段企图蒙混过关;沉迷于上网玩游戏,旷课成了很平常的事情。分析课堂教学及学风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各种课外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促成良好学风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习风气 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24-03
一、学校学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学校学生的学风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上课时部分学生精力不集中,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长时间打瞌睡;从不课前预习,课后也不及时复习,作业拖拉或抄袭的现象普遍;考试临时抱佛脚,或采用作弊的手段企图蒙混过关;沉迷于上网玩游戏,旷课成了很平常的事情。
不良的学风直接导致了教学目标无法实现,一些课程考试低分和不及格的比例过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学生存在厌学和懒散情绪,自控能力较差。笔者深入调查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学生对其各课程学习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认识,不清楚现在的学习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什么样的作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缺乏兴趣。大学较为轻松的自主学习环境,使学生误认为学习的压力不大,对付考试及格又较为容易,于是,滋生了他们学习上的懒散情绪。
二、运用信息方法分析转变学风的要点
运用科学方法论(信息方法)研究教学,就是将教学过程抽象为一个包括信源、信道和信宿的信息系统。在这个信息系统中,教师的讲课、答疑、指导实习和实验等教学活动就是“信源发出信息”的过程;学生听课、做实验、参加实习等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学习活动就是“信宿接收信息”的过程;教学的传播媒介(空气、黑板、实验设备、视听设备等)就是这个信息系统“传递信息的信道”。运用信息的观点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就可以归结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量的大小。
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就好比一个用于无线通信的信息系统其接收信息的无线电收报机缺乏电源,即便信源(发报机)发出再多的信息,信宿(收报机)也不会收到多少信息。也就是说,对于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或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无论学校教学设施多么完善,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多高,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过程中,能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三、促进良好学风形成的方法与措施
全国性的交通科技大赛、汽车知识大赛、科技创新活动等,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但是,这些活动参加的学生人数有限,而且通常都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参加,因此,改变学风还需要寻求其他的方法与措施。我们尝试采用各种课余活动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一)利用各种形式的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今后将要从事的专业缺乏了解,或对自己的专业前途缺乏信心。因此,对学生进行专业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组织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
1.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专题讲座。邀请相关的专家给学生作专题讲座,例如,汽车类专业的学生,给他们作“从汽车发展简史看汽车运用的前景”、“汽车工业及汽车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及作用”、“汽车电子控制最新技术”、“汽车对石油资源及环境的影响及未来汽车的发展”等专题讲座。通过这些专题讲座,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将要担负的社会责任。
2.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性的专题报告。请较早毕业的校友作专题报告或写书信,讲解他们的成功经验,以及谈在校学习的重要性等,使学生真切地了解本专业的情况,体会到在校打好扎实学习基础的重要性。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明确自身学习的目的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一些学生表示,以前对一些课程的学习很被动,不知道学了会有什么用,只是想着对付考试,在课堂上对教师的讲解没有一点兴趣,现在不同了,有了一种学习的紧迫感。
(二)通过科学兴趣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生对基础课及一些专业基础课的实际意义了解不具体,因而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易保持。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除了鼓励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级别的科技创新活动外,还在班内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兴趣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在班内成立电子兴趣小组,开展活动后不久,又根据需要将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扩充和系统规划。具体的内容及要求如下:
1.电子元件的识别、性能检测、熟悉基本电子电路原理、电路故障检测与排除等内容的学习和实践。
2.家用电器、汽车电器、汽车电子装置的故障检修实践,学会原理分析和实际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方法。
3.学习基本数字电路和微机原理,了解微机在汽车上的运用。
4.设计制作实用的电子装置。
5.科技小发明,设计并制作适用的机具等。
上述科学兴趣活动从开始只是小部分学生参加,到最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参与,其积极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活动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学好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电子兴趣电路组装及电器维修实践,学生深刻理解了“电子技术”、“电路分析”等课程的实际意义。而机具设计等实践,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力学及物理等基础课程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设计中的作用。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实际意义有了直观的认识,感到了这些知识的迫切需要,学习的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的效率也相应提高。
(2)班内的学习气氛活跃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为参与这些课余活动,学生除了要认真学好相关的课程外,还需要看一些课外参考书和相关杂志。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课堂听课的专注度,加深了他们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了在课堂上未涉及的知识。
(3)锻炼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的能力。例如,组装实用电路、修理家电和汽车电器,使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了万用表检测电子元件性能、判断电路故障的方法。实践活动除了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外,需要学生独立或同学之间互相合作进行,其独立思考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三)开展专业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为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并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专业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活动,其具体内容如下:
1.我们在汽车基本知识、汽车新技术、汽车工业现状与发展、汽车运用与修理、汽车交通运输管理等几个方面归纳了20多个专题,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专业杂志等收集资料,并围绕各专题进行整理,然后定期在班内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挑选部分内容以板报的形式出期刊。
2.结合各专业课和期刊的内容出题,在班内或年级举行汽车知识大赛。
3.开展问题讨论,每期专刊都要求该期主编提出一个讨论题目,由其他同学准备后在班内进行答辩。
4.组织学生设计汽车知识与汽车故障诊断专家咨询系统,将收集的汽车信息资料分类建库,并设计与编写计算机查询系统软件。
此项活动计划一提出,就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出了八期专刊,进行了多次专题讨论和答辩。该项活动的积极作用归纳如下:
(1)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问题的讨论需要深入了解汽车构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等多门专业课程的内容,这使得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更加迫切了,在课堂上的听讲也更专注了。
(2)积累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学生从参考书等渠道收集的内容,许多是课堂教学内容及教材不涉及的,但这些内容却是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所需要的。
(3)培养了学生阅读、归纳、整理和消化资料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专业书刊时,首先得看懂相关的内容,抓住其要点,然后才能结合专题摘其精华。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编辑期刊时,则需要根据期刊的主题,收集适合的内容,并需要对各篇文章进行编辑,使其更加精练,或需要将几篇相关内容的文章进行整合,使之成为期刊的一部分。这些对学生总结、归纳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均是极好的锻炼。
(4)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进行问题讨论时,学生需针对讨论的主题去看书学习,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有条理地向其他同学表述自己的见解,并明确地回答同学的提问,这些都给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
四、课余学习兴趣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这些课余活动内容通常超前于有关课程的学习进度,为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辅导和实践指导。但是,如何辅导,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则是值得研究的。
引用信息方法的观点,学生要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的信息(知识),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从教师这施教主体方面看,教师授课的内容应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教师授课过程的干扰要小,即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感觉器官能尽可能多的将信息输入学生的大脑。从学生的受教者方面看,学生听课过程的干扰越小,其接收信息的能力就强。
学生听课过程的干扰,在这里主要是指由于学生本身缺乏学习兴趣,听课过程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教师讲课发出的信息未能输入学生的大脑。所谓学生接收信息的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有多少有关事物可能性的知识,有关多少有关事物不确定性的知识。学生听课后这些具有不确定性的知识能够得到改变,变成了规律性的知识,并且学生又获得了新的不确定性的知识。这样的改变和产生新的不确定性知识越多,说明学生从听课中获取的信息就越多,也即学生接收信息的能力就强。通俗地讲,就是学生的听课接受与理解能力强。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没有汽车构造知识的学生去听汽车技术使用课程,教师在讲汽车某总成的故障诊断时,他脑海里也许会产生汽车有哪些总成部件,汽车是如何跑起来的这样一些不确定性的知识,而不会有汽车可能会有什么故障,某种故障现象可能会有那些故障原因,该如何判断故障等这样一些汽车使用课教师讲课范围内的不确定性知识。因此,该学生听课时就接受不了讲课的内容,即听课后不能消除或减少他脑海里的不确定性知识,也就是说,他接受汽车使用课教师讲课内容的能力很差(获得的信息量很少)。
从另一个方面看,在教师的讲课范围内,如果学生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事物规律性的知识和确定性的知识,在听课后没有得到改变或得到很少的改变,其听课所获得的信息量就少。例如,学生已经对汽车构造很熟悉,有很多汽车构造方面的规律性和确定性的知识,在听汽车构造课时,就不会得到有关汽车构造的新知识(没有获得信息)。
课余学习兴趣活动应该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因而对这些活动的辅导不应是课堂教学的提前和移植。正确的做法是,通过教师的辅导,能使学生顺利地开展活动,让学生获得必修课教学内容不涉及的确定性知识,并了解课程的内容,积累与课程内容有关的事物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知识。学生这样的积累越多,从课堂听课过程中取得的改变就会越多,即学生在课堂上接收信息能力就越强。
例如,在辅导电子兴趣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给学生先讲了电子元件的性能特点,好坏如何鉴别,故障检查与判断方法等这样一些开展活动所必需但又不是电子技术课程要讲的内容。在电子兴趣活动中,学生又接触了许多实际的电子电路,通过必要的引导,能使学生脑海里积累了诸如“基本放大电路如何分析计算”、“为什么要设静态工作点”、“稳压电路的类型及原理”、“各种正反馈电路起什么作用”、“如何判别正反馈电路”等这样一些不确定性知识。这样,在电子技术课上当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学生的专注度会极高,也很容易接受这些内容,并能理解深刻。也就是说,学生积累了很多与讲课内容相关的不确定知识,听课后的改变就大,即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能力强。
五、总结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表明,开展有针对性的课余学习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成良好学风的形成,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这些课余学习活动虽然需要占用学生较多的时间,但由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提高了,理解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随之提高了。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军,马斌.信息方法与教学论[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4).
[2] 麻友良. 机电类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
[3] 孙彩虹.高等教育质量对策论分析[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11).
[4] 赵蒙成,周川.高等教育质量概念与实现[J].江苏高教,2000(2).
[责任编辑:陈 明]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习风气 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24-03
一、学校学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学校学生的学风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上课时部分学生精力不集中,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长时间打瞌睡;从不课前预习,课后也不及时复习,作业拖拉或抄袭的现象普遍;考试临时抱佛脚,或采用作弊的手段企图蒙混过关;沉迷于上网玩游戏,旷课成了很平常的事情。
不良的学风直接导致了教学目标无法实现,一些课程考试低分和不及格的比例过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学生存在厌学和懒散情绪,自控能力较差。笔者深入调查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学生对其各课程学习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认识,不清楚现在的学习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什么样的作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缺乏兴趣。大学较为轻松的自主学习环境,使学生误认为学习的压力不大,对付考试及格又较为容易,于是,滋生了他们学习上的懒散情绪。
二、运用信息方法分析转变学风的要点
运用科学方法论(信息方法)研究教学,就是将教学过程抽象为一个包括信源、信道和信宿的信息系统。在这个信息系统中,教师的讲课、答疑、指导实习和实验等教学活动就是“信源发出信息”的过程;学生听课、做实验、参加实习等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学习活动就是“信宿接收信息”的过程;教学的传播媒介(空气、黑板、实验设备、视听设备等)就是这个信息系统“传递信息的信道”。运用信息的观点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就可以归结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量的大小。
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就好比一个用于无线通信的信息系统其接收信息的无线电收报机缺乏电源,即便信源(发报机)发出再多的信息,信宿(收报机)也不会收到多少信息。也就是说,对于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或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无论学校教学设施多么完善,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多高,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过程中,能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三、促进良好学风形成的方法与措施
全国性的交通科技大赛、汽车知识大赛、科技创新活动等,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但是,这些活动参加的学生人数有限,而且通常都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参加,因此,改变学风还需要寻求其他的方法与措施。我们尝试采用各种课余活动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一)利用各种形式的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今后将要从事的专业缺乏了解,或对自己的专业前途缺乏信心。因此,对学生进行专业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组织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
1.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专题讲座。邀请相关的专家给学生作专题讲座,例如,汽车类专业的学生,给他们作“从汽车发展简史看汽车运用的前景”、“汽车工业及汽车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及作用”、“汽车电子控制最新技术”、“汽车对石油资源及环境的影响及未来汽车的发展”等专题讲座。通过这些专题讲座,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将要担负的社会责任。
2.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性的专题报告。请较早毕业的校友作专题报告或写书信,讲解他们的成功经验,以及谈在校学习的重要性等,使学生真切地了解本专业的情况,体会到在校打好扎实学习基础的重要性。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明确自身学习的目的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一些学生表示,以前对一些课程的学习很被动,不知道学了会有什么用,只是想着对付考试,在课堂上对教师的讲解没有一点兴趣,现在不同了,有了一种学习的紧迫感。
(二)通过科学兴趣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生对基础课及一些专业基础课的实际意义了解不具体,因而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易保持。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除了鼓励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级别的科技创新活动外,还在班内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兴趣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在班内成立电子兴趣小组,开展活动后不久,又根据需要将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扩充和系统规划。具体的内容及要求如下:
1.电子元件的识别、性能检测、熟悉基本电子电路原理、电路故障检测与排除等内容的学习和实践。
2.家用电器、汽车电器、汽车电子装置的故障检修实践,学会原理分析和实际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方法。
3.学习基本数字电路和微机原理,了解微机在汽车上的运用。
4.设计制作实用的电子装置。
5.科技小发明,设计并制作适用的机具等。
上述科学兴趣活动从开始只是小部分学生参加,到最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参与,其积极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活动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学好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电子兴趣电路组装及电器维修实践,学生深刻理解了“电子技术”、“电路分析”等课程的实际意义。而机具设计等实践,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力学及物理等基础课程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设计中的作用。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实际意义有了直观的认识,感到了这些知识的迫切需要,学习的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的效率也相应提高。
(2)班内的学习气氛活跃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为参与这些课余活动,学生除了要认真学好相关的课程外,还需要看一些课外参考书和相关杂志。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课堂听课的专注度,加深了他们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了在课堂上未涉及的知识。
(3)锻炼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的能力。例如,组装实用电路、修理家电和汽车电器,使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了万用表检测电子元件性能、判断电路故障的方法。实践活动除了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外,需要学生独立或同学之间互相合作进行,其独立思考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三)开展专业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为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并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专业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活动,其具体内容如下:
1.我们在汽车基本知识、汽车新技术、汽车工业现状与发展、汽车运用与修理、汽车交通运输管理等几个方面归纳了20多个专题,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专业杂志等收集资料,并围绕各专题进行整理,然后定期在班内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挑选部分内容以板报的形式出期刊。
2.结合各专业课和期刊的内容出题,在班内或年级举行汽车知识大赛。
3.开展问题讨论,每期专刊都要求该期主编提出一个讨论题目,由其他同学准备后在班内进行答辩。
4.组织学生设计汽车知识与汽车故障诊断专家咨询系统,将收集的汽车信息资料分类建库,并设计与编写计算机查询系统软件。
此项活动计划一提出,就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出了八期专刊,进行了多次专题讨论和答辩。该项活动的积极作用归纳如下:
(1)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问题的讨论需要深入了解汽车构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等多门专业课程的内容,这使得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更加迫切了,在课堂上的听讲也更专注了。
(2)积累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学生从参考书等渠道收集的内容,许多是课堂教学内容及教材不涉及的,但这些内容却是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所需要的。
(3)培养了学生阅读、归纳、整理和消化资料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专业书刊时,首先得看懂相关的内容,抓住其要点,然后才能结合专题摘其精华。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编辑期刊时,则需要根据期刊的主题,收集适合的内容,并需要对各篇文章进行编辑,使其更加精练,或需要将几篇相关内容的文章进行整合,使之成为期刊的一部分。这些对学生总结、归纳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均是极好的锻炼。
(4)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进行问题讨论时,学生需针对讨论的主题去看书学习,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有条理地向其他同学表述自己的见解,并明确地回答同学的提问,这些都给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
四、课余学习兴趣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这些课余活动内容通常超前于有关课程的学习进度,为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辅导和实践指导。但是,如何辅导,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则是值得研究的。
引用信息方法的观点,学生要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的信息(知识),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从教师这施教主体方面看,教师授课的内容应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教师授课过程的干扰要小,即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感觉器官能尽可能多的将信息输入学生的大脑。从学生的受教者方面看,学生听课过程的干扰越小,其接收信息的能力就强。
学生听课过程的干扰,在这里主要是指由于学生本身缺乏学习兴趣,听课过程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教师讲课发出的信息未能输入学生的大脑。所谓学生接收信息的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有多少有关事物可能性的知识,有关多少有关事物不确定性的知识。学生听课后这些具有不确定性的知识能够得到改变,变成了规律性的知识,并且学生又获得了新的不确定性的知识。这样的改变和产生新的不确定性知识越多,说明学生从听课中获取的信息就越多,也即学生接收信息的能力就强。通俗地讲,就是学生的听课接受与理解能力强。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没有汽车构造知识的学生去听汽车技术使用课程,教师在讲汽车某总成的故障诊断时,他脑海里也许会产生汽车有哪些总成部件,汽车是如何跑起来的这样一些不确定性的知识,而不会有汽车可能会有什么故障,某种故障现象可能会有那些故障原因,该如何判断故障等这样一些汽车使用课教师讲课范围内的不确定性知识。因此,该学生听课时就接受不了讲课的内容,即听课后不能消除或减少他脑海里的不确定性知识,也就是说,他接受汽车使用课教师讲课内容的能力很差(获得的信息量很少)。
从另一个方面看,在教师的讲课范围内,如果学生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事物规律性的知识和确定性的知识,在听课后没有得到改变或得到很少的改变,其听课所获得的信息量就少。例如,学生已经对汽车构造很熟悉,有很多汽车构造方面的规律性和确定性的知识,在听汽车构造课时,就不会得到有关汽车构造的新知识(没有获得信息)。
课余学习兴趣活动应该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因而对这些活动的辅导不应是课堂教学的提前和移植。正确的做法是,通过教师的辅导,能使学生顺利地开展活动,让学生获得必修课教学内容不涉及的确定性知识,并了解课程的内容,积累与课程内容有关的事物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知识。学生这样的积累越多,从课堂听课过程中取得的改变就会越多,即学生在课堂上接收信息能力就越强。
例如,在辅导电子兴趣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给学生先讲了电子元件的性能特点,好坏如何鉴别,故障检查与判断方法等这样一些开展活动所必需但又不是电子技术课程要讲的内容。在电子兴趣活动中,学生又接触了许多实际的电子电路,通过必要的引导,能使学生脑海里积累了诸如“基本放大电路如何分析计算”、“为什么要设静态工作点”、“稳压电路的类型及原理”、“各种正反馈电路起什么作用”、“如何判别正反馈电路”等这样一些不确定性知识。这样,在电子技术课上当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学生的专注度会极高,也很容易接受这些内容,并能理解深刻。也就是说,学生积累了很多与讲课内容相关的不确定知识,听课后的改变就大,即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能力强。
五、总结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表明,开展有针对性的课余学习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成良好学风的形成,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这些课余学习活动虽然需要占用学生较多的时间,但由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提高了,理解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随之提高了。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军,马斌.信息方法与教学论[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4).
[2] 麻友良. 机电类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
[3] 孙彩虹.高等教育质量对策论分析[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11).
[4] 赵蒙成,周川.高等教育质量概念与实现[J].江苏高教,2000(2).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