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劳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

    田红娜

    摘? ? 要:文章在国内外对分课堂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劳动经济学”课程特点,阐释对分课堂在“劳动经济学”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以东北某高校“劳动经济学”课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为例,探讨“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发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好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对分课堂;劳动经济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4-0022-03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劳动经济学在中国发展成独立的学科。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在现代经济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已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热门学科。与此同时,它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科学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由于“劳动经济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认知水平不一、教学方式单一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发展迅速等特点,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有必要探寻更合适、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推动学生对劳动经济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从而改进课程的教学效果。

    对分课堂(Presentation 、Assimilation、Discussion,简称PAD)教学模式将教师讲授、学生自学、生生和师生交流讨论视为同等重要的三部分,尝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对分课堂的内涵

    对分课堂是张学新在中国高等教育课堂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心理学理论提出的课程教学模式。其最主要是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使得教师讲授和学生交互式学习各占一半,并强调学生讨论[1]。它将理论讲授与学生自学分离,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和掌握。在时间维度上,它把教学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自张学新提出后,该模式引发较多关注并迅速在中小学、本科和高职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

    (二)对分课堂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苏鏐鏐、董平、郭晓舟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提出该模式打破传统以“学”或以“教”为中心[2-3]。陈志超等以对分课堂模式下大学生思维能力为研究对象,发现学习活动主要包括模仿性和个性化两种思维活动,其实质是模仿性思维向个性化思维的演进[4]。刘明秋在“微生物学”课中通过综合传统授课和讨论式课堂,应用对分课堂模式让师生和生生充分互动,从而实现教育投资收益最大化[5]。

    2019年8月12日课题组将“人力资源管理”和“对分课堂”作为主题词,搜索录入在中国知网上的全部论文,仅有2篇文献。其中,余艳莉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通过采用对分课堂模式,培养具备较强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异质型人才[6]。刘润和马红涛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和双语教学法运用于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提出学科知识、语言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人力资源管理双语教学的根本要求[7]。

    (三)“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

    课题组在2019年8月12日,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篇名为“劳动经济学”+“课程”,文件类型为“期刊”,得到15篇文献。通过梳理这些文献,课题组发现李晓曼、张领、张驷宇等学者对高校“劳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给予了关注[8-9]。王蜀磊将设问式教学模式、刘红霞将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劳动经济学”课程中,掀起了“劳动经济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10-11]。

    综上,自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后受到各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有关对分课堂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研究成果较丰富,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劳动经济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问题近年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但聚焦“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十分稀缺,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劳动经济学”课程中的研究基本空白。

    二、对分课堂应用的必要性

    (一)国外“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

    1959年,劳动经济学家约瑟夫·多尔夫曼在文献中提出,劳动经济学作为劳动领域的新兴科学出现于1918—1929年间,并逐步发展成一个具有实证性的理论体系。该学科在萌芽期,主要以劳工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并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国外高等学校开设的“劳动经济学”课程特征如下。

    1.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劳动经济学的学科发展体现了各国劳动力市场的演进规律。从伊兰伯格和史密斯合作的“现代劳动经济学”一再印刷发行可以看出书中的案例和资料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2.教学形式多样化。在“劳动经济学”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对传统讲授方法进行了有益补充,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理论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3.国外教材注重学生的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每部分章节配有大量设计独特且贴近实际的习题。编者结合劳动力市场现实为学生构建与理论相符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并给出问题的答案。

    4.重视数据库建设。劳动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教学和科研工作者都需要依托数据,因而国外高校搜集大量数据形成相应的数据库,以帮助教学和科研的开展。

    (二)国内“劳动经济学”课程特点

    总体上,我国“劳动经济学”课程建设相对于国外比较落后,具体特点如下。

    1.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案例先进性不足。国内外的“劳动经济学”教材各有千秋,与国外相比,国内教材的理论与案例很多来自国外劳动力市场,学生不太熟悉且不利于引发他们对中国实践的思考。伴随我国劳动力市场新现象和新政策的不断涌现,我国教材中案例的内容显得比较滞后和匮乏。习题的构思与国外经典教材仍有差距,对部分理论的剖析不够生动、透彻。

    2.教学方式单一化。劳动经济学的学科特性呼唤更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讲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也无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多媒体授课的形式在各高校广泛运用,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部分学生对基础理论模型的数理推导接受困难。

    3.授课教师配置不合理。由于年轻教师对劳动力市场实际问题的掌握不深入,可能无法达到课程讲授的

    预期效果。按照各高校选课制度规定,一门课程只有一个主讲教师,但由于该课程包含较多章节、各章节涉及不同的研究范畴,而且授课教师专业方向有所差异,这使得一个教师很难将各章节授课效果都达到最优。

    (三)对分课堂在“劳动经济学”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为解决当前我国“劳动经济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跟踪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新现象,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重新设计教学组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升他们利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切实改善教学效果。对分课堂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主要优势体现如下:(1)教师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保障理论知识的精髓得以传授,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2)独立学习和课堂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根据上述优势,本研究拟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劳动经济学”课程中。

    三、对分课堂在“劳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设计

    本课题组提前设计课程的整体安排、课代表产生、作业要求、分组方式和考核方式等。

    1.整体安排。依据劳动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明确选用的教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实施阶段。根据课堂讲授P、内化吸收A和讨论D三个环节,组织设计该课程的具体安排。具体包括每一轮PAD中第一次课(课堂讲授)内容;课外自学(内化吸收)内容;第二次课(讨论)内容;以此类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重点讲解教材章节的核心内容,学生下课后自行学习章节内具体内容,撰写读书笔记,并完成练习及讨论题。学生对教材的重要理论进行预习和复习,并根据理论知识完成练习及讨论题。下次课程的前1节课进行交流讨论,后1节课教师讲授下一章节。

    2.课代表产生。在班级学生中通过自我推荐或者教师随机指定的方式产生一名课代表,负责在下次课前按照规定时间收取作业并送至教师处,下次课开课前五分钟协助教师将批改后的作业发放给每位学生。

    3.作业的要求。每次课后自行学习本章内容并形成读书笔记,将课程的重点、难点自己理解并消化吸收,下次课前按照规定时间交给课代表,作业包括自己学习理解本章内容中的助记(对课程内容的分析、思考和体会)和练习及讨论题的思考、讨论过程及结果。

    4.分组方式。全班学生通过抽签组成4-5人的小组,组内成员自行讨论教师布置的练习讨论题,并自行选出小组发言人。

    5.考核方式。课程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包括:笔记15分,练习和讨论题35分。

    (二)教学过程的组织安排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课题组在东北某高校管理学专业大二学生的“劳动经济学”课程中应用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本课程共进行20次,每次2节,每节45分钟。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第一次课的前1节教师向学生介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内容和实施过程,让他们初步了解该模式;概述劳动经济学的知识体系,阐释课程安排等。后1节讲解第一章导论,介绍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和内涵、重点和难点等。要求学生在提前准备的笔记本上记录,课后自行学习本章并记录关键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在第二次上课的前一天上午9点前将笔记和练习由课代表统一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在第二次课前完成批改并在第二次课开始前5分钟返回给学生。

    第二次课的前1节前半程先由小组展示思考、讨论的过程,呈现讨论结果,随后其他各小组和教师分别点评;前1节后半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讨论,教师点评上一次课后的读书笔记。由于时间限制,教师通常只解决共性的困难与疑惑,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在课后与教师通过微信或面对面沟通解决。在后1节课,教师讲授下一章节内容,布置学生课下自学章节内容和练习讨论等,并于下次课的前一天上午9点前交给课代表。

    按此方式进行第三至第十九次课。本课程的最后一次课,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本学期课程的整体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答疑解惑。

    (三)课程评价机制

    课题组在学期末总结、考查“劳动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效果。本研究采用复旦大学张学新设计的问卷,让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的评估。按照专业评估要求,需要在一定周期内评价课程达成度。根据“劳动经济学”课程讨论确定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课题组发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期末考试为辅,课堂和课下表现都会影响总成绩,从而扭转了学生等到期末临阵磨枪的病态学习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下,教材内容通过讲授、复习和练习讨论三个环节得到掌握并消化吸收,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本课题组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东北某高校2018—2019春季 “劳动经济学”课堂教学。通过研究发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经过PAD三个环节的实施,能激发大多数学生学习“劳动经济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夯实了“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2]苏鏐鏐.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6,(1).

    [3]董平,郭晓舟.对分课堂学习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6).

    [4]陈志超,闵永新,陈瑞丰.对分课堂模式下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渐进生长——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

    [5]刘明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4).

    [6]余艳莉.人力资本理论在高校课程教学的应用——以《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5).

    [7]刘润,马红涛.对分课堂教学法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双语教学实践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17,(4).

    [8]李晓曼,张领.勞动经济学卓越课程建设与教学效果提升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5).

    [9]张驷宇.浅谈高职院校劳动经济学课程改革——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J].金融经济,2015,(14).

    [10]王蜀磊.设问式教学在劳动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7,(4).

    [11]刘红霞.《劳动经济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模式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3).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