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外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土壤,语文课堂是吸引师生思维碰撞的磁场。如何让语文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让师生在课堂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诗和远方。要追求诗和远方,就要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活力课堂,不让语文教学成为一潭死水。为此,我们要探寻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课外阅读活水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加强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提升阅读品味,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作为语文人,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懂得语文和生活的关系,但我更深知阅读的重要性,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这里我呼吁让课外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课外阅读是一座灯塔,她照亮你前行的路;课外阅读是一泓清泉,她滋润你干涸的心灵;课外阅读是一幢丰碑,她记载着你的心路历程;课外阅读更是一场对话,她能激活你的思维,让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语文教学因课外阅读而有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因课外阅读而更加精彩。那么如何搞好高中阶段的课外阅读,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呢?
一、抓住契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较多,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时机,顺势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这就是吊胃口的方法。在语文课堂上当孩子们有学习的倦意时,我们适当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孩子们顿时会精神振奋,听得津津有味。此时戛然而止,顺便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目和报刊。如上《〈论语〉节选》,穿插孔子教育弟子的故事后,顺便说,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论语,并著书《论语心得》,于教授站在文化人的角度,谈了自己对论语的哪些独特感受呢?请大家下来找这本书来读读。这样吊学生胃口,学生会欣然接受。他们下来立即行动,到书店或图书阅览室找寻相关书籍或报刊来阅读。当然推荐书目也要坚持一定的原则。第一,坚持经典性。俗语说:经典永流传。翻译家傅雷也强调:那些经典的作品是打败了时间的声音和表情。如四书五经、四大名著、先秦散文《傅雷家书》《朝花夕拾》《少年维特之烦恼》《巴黎圣母院》《人间喜剧》等。阅读经典,传承经典,净化心灵,提升境界。第二,坚持教育性。“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我们要推荐有教育意义的书和报刊,让孩子来阅读。《雷锋的故事》会让孩子们学会乐于助人,变得大公无私;《苏东坡传》会让孩子们明白一位文学家政治家的人生轨迹和博大情怀。读《中国青年报》,孩子们能感受当代青年的风采,读《格言》能受到至理名言的熏陶。第三,坚持多元性和可接受性。向孩子们推荐的书目和报刊,要体现大语文的教育思想,内容多样,可涉及哲学、历史、文学等。另外,还要考虑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程度。高中生可以读思辨性较强的杂文和文言文的人物传记等。第四,坚持时间安排的合理性。较薄的书报,可以安排一些边角时间让学生来读,较厚的书安排周末或假期来读。要完成一个月读五本薄书和一本厚书的阅读任务。
二、指导课外阅读,内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阅读有法,但无定法。我认为指导课外阅读,得法在课内。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体会到课外阅读的方法。
1.总观全书,整体感知。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也强调“阅读鉴赏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等内容”。平日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总要让他们先读,在读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课文表达的情感和运用的艺术手法。这就是整体感知。我们把这种方法拿来用于课外阅读读一整本书。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一整本书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具体有如下一些办法:一是让学生先看一下书的题目,再读书的内容简介,以及书的目录。内容简介是对书的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它便于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二是不让学生看书的内容简介,直接让学生读书的内容,读后再让学生自己来概括内容,说出感受。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如读了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学生要能说得出在什么背景下,什么人发生的什么事,表达了什么主题。再如读《哈姆莱特》,让学生能说出自己读出的哈姆莱特形象。
2.勾畫批注,精读品味。精读是在初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更深更细的阅读,它要求读者对重要语段关键语句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深入理解。这一点在我们课内学习中也经常用到。如让学生精读《林黛玉进贾府》里写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段落,让学生圈点勾画关键词,说出作者怎样在写人物,调动了作者的哪些感官,写出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进而体会写人物的方法,感受小说的魅力。再如,高中课文《沁园春·长沙》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为什么用“击”而不用“飞”,用“翔”而不用“游”。让学生学会辨词析句,品味语言,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也要把这种方法(“精读品味”的方法)用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更精更细。如学生课外阅读毛泽东的诗《蛙》,学生就注重勾画圈点品味语言,对“独坐池塘如虎踞”的“踞”细细品味,体会蛙的雄姿,作者的情怀。这样学生就能把课内习得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之中。
3.质疑问难,激活思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质疑问难。在鉴赏秦观的《鹊桥仙》和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两首诗,让学生回忆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怎样的,学生明确“他们每年七月七日鹊桥相会”。而作者秦观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郭沫若却写他们能自由来往,是不是郭老把民间故事记错了呢?学生的这一质疑把诗的学习引向了深入,讨论后明白,郭老有意改编民间故事,更好表达了苦难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高中课文《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释疑,进而深入理解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即作者对刘和珍进步青年的爱护以及反动派流言家给作者带来的愤怒和哀痛。学生可以把课内学到的这种思维品质,用到课外阅读中,让课外阅读于无疑出生疑,把阅读引向深入,让其更具活力。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如何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作品和实际来回答。
4.创造阅读,内化体验。阅读要读出个性和体验,这样阅读才能达到新的境界。高中课标说:“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获得情感意志的体验。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坚持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文学评论,定时开读书交流会,举行读书演讲活动,编排剧本,表演剧本,交流读书心得,畅谈文学观价值观。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展示学生阅读的成果,增强学生阅读的成功感。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内化体验和创造阅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阅读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填补文章书籍的空白。让学生续写小说,就是一种方法。这也是创造阅读的具体体现。
三、运用课外阅读收获,展示语文教学的精彩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首先,要求同学们拟定课外阅读计划,并检查督促同学们落实计划。其次,阅读的内容先要读教育部推荐的高中阶段必读书目。再者,读书后,要做读书笔记、摘抄等。还要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汇报读书心得,内化读书体验。由于严格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做好课外阅读这件事。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常态。他们在课外阅读中收获颇丰,几年来的阅读,接触了大量作品包括古诗词,积累了语言,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加之阅读中善于质疑,他们的思维得到了训练提升。总之,课外阅读促进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课内得法的课外阅读,也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形成良性循环。由于课外阅读的积淀,学生知识面广了,思维活跃了,语文教学的厚度、深度和效益也就凸显出来了。记得上高中古诗词《虞美人》一课,同学们鉴赏“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一句,分析意象“春花秋月”,又分析作者盼它“何时了”,美好的春花秋月词人却希望它早早结束,这能反衬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同学们思维激活,答得十分精彩。再如,质疑“小楼昨夜又东风”,有同学说“又”应该用成“在”,有的同学说“又”用得好,课堂呈现出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锋。的确,“又”字,说明了时间的流逝,年复一年,词人李煜还囚禁在小楼中,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表现得淋漓尽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鉴赏这一句,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愁的多与绵长,生动形象。然后,再让同学们联想写愁的诗句,这时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说出了诸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可见,构建高效课堂就是要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当学生有了积累,再加之教师的引导、激励,同学们的发现、创造,课堂就能创造奇迹,呈现高效、出现高潮。再如学习伟人毛泽东主席的词,如果了解他的个性,就可以举一反三;还有上《鸿门宴》这课时,学生学习过并喜欢这段历史,烂熟于心,总结故事情节轻而易举,评价项羽易如反掌;分析一则材料,做材料作文,由于学生爱阅读自然分析能力强,跑题状况少,写时素材也丰富,語言特优美,见解还独到,思想尤深刻。另外课外阅读活动中开展的演讲、辩论会、剧本表演、诗歌朗诵会等会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和胆量,提高其课堂主人翁意识,课堂精彩纷呈。同学们的表现,我想是来自平日的阅读和积累,是受益于课外阅读。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课外阅读是丰富学生生活的良方,是引领孩子们精神成长的灯塔。因为有她,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了思想,绽放出智慧的光芒;因为有她,我们的语文教学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因为有她,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宽度、厚度和深度。我们共同努力,让课外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成为语文教学的靓丽风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48,57.
[2]李炳亭.课改立场[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3]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4]黄厚江.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5(1-2):5-8.
赵克勤,海南省东方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