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思考

严萍昌
[摘要]高校是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阵地。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仍然存在理论阐述支撑相对乏力、教学手段僵硬、应对虚拟网络冲击迟缓以及大学生认知判断模糊等问题。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建设,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保障机制,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3-0005-03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深层次的精神导向和支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面对现实困惑,理论阐述支撑相对乏力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理论,理论工作者和教育者需要站在理论发展的最前沿,透彻地研究和把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阐释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走近马克思主义但不‘走进马克思主义的分离倾向,或者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价值无涉的技术”[1],做所谓“纯学术”的研究,割裂了理论与信仰的统一;或者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纯粹的工具,持所谓的“纯学者”的定位,割裂了知、信、行的统一。部分理论工作者和大学生群体甚至把主观信仰当成客观真理的现象,把辩证法作为思维定式的解释和机械运用。与此同时,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课程体系设置中没有专门的信仰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也只是融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而且其教学侧重点更多是知识传授与掌握,从理论到理论,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解决当前最复杂最紧迫问题的研究和教育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信仰教育的效果。
(二)面对教学手段僵硬,高校改革进程相对滞后
一是教学方法僵硬。随着形势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和缺乏灵活性的缺陷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许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任务主要由年轻教师承担,这些年轻教师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去感知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与成效,很多时候是在讲台上念完教科书上或者教案中的文字即可。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与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及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格格不入。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资历不深。目前,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年轻化趋势加强,而这些教师往往是刚受过“填鸭式”教育毕业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其所接受的理念和思想很大部分是导师的理念和思想,没有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理论水准。同时,很多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不够重视。三是教育管理机制不到位。教授者教什么、如何教、要达成何种教学效果,学习者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怎么用等没有在教学和实践中体现出来,也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对教授过程和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三)面对网络冲击,抢占舆论阵地节奏缓慢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变革明显快于政治体制变革,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市场经济使大学生在长期学习生涯中形成的正确信仰不断地被“功利”、“经济”等标签化,成为是否有用于实现“物欲”的衡量尺码。在这种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教育受到严峻的挑战与冲击。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处于社会大变革中的青年学生也经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渗透,大学生群体经历的不断丰富复杂,容易导致他们辨别是非能力模糊;政治信仰多元化的趋势,致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出现诸如拜金主义与奉献精神的拉锯,狭隘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博弈,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在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基础。如何开辟和抢占虚拟网络阵地,积极应对舆情冲击是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课题。
(四) 面对自身心理矛盾,大学生认知判断相对模糊
新世纪的大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个性意识不断增强。“我们被有信仰,是部分大学生不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一种个性表达。”[2]大学生成长的阶段性问题是制约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和确立的内在原因。大学生成长是诸多阶段构成的整体发展过程,各个阶段的主要问题都根植于大学生生理成熟与心理不成熟这一基本矛盾之中。这一基本矛盾使得他们的信仰行为常常处于理想和现实的张力之中:一方面他们希望能选择正确的人生信仰;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信仰重要性和政治复杂性的足够认识,他们往往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侵蚀。
二、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一是提高理论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后信仰时代”误区,切实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高校信仰教育阵地的基础。理论本身要帮助大学生学会理性看待现实社会的正负能量,运用辩证思维和视野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上的超越性和现实解读的复杂性,“统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真理追求、价值实现、个人发展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和整体规律”。[3]二是提升理论的分辨作用。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存在“想做个有信仰的人,但不知道信仰什么”的困惑。因此,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多元价值中正确分辨和理性选择,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和精神通过生动形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程内化到大学生心中,引导帮助其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和精神转化为自身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他们在多元价值、多样信仰的重重迷雾中提高价值判断力和辨别力,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三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构成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我们观察世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4]当代大学生能否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关键在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化到心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与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束之高阁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学生思想的迷茫和困惑,把理论与社会实践和人性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解决学生思想难题。
(二)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功能
当前,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平台建设。一要分层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仰教育既要看到信仰本身的层次性,又要看到受教育者构成的层次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渗透在大学生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教育之中,使大学生在身心不断成熟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理性之美、向善和谐之美和自由博大之美。二要分阶段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是分阶段进行的,他们在每一阶段所面临的成长任务、具有的成长特点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只有立足于大学生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任务,才能切实将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心上。三要分情形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从大学生对信仰的心理需要出发,“探索马克思主义信仰普及课、骨干课、实践课,及其对非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转化课等系列阶梯式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既专业又多样多层的信仰教育体系”[5],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