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审视

    刘淑英 王垚

    摘要:从哲学视角去审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辩证唯物论的基本遵循,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体现,是实践认识论的最新成果,是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是价值论的时代诠释。

    关键词:“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K02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8.06.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现阶段的世情、国情、党情,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可以从不同学科和层次进行理解,而从哲学视角去审视,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从哲学视角审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旨趣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掌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才能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精髓理解得更加透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才能落到实处。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辩证唯物论的基本遵循

    辩证唯物论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阐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反映的基本理论,重点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根据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弄清楚当前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全面论述,他认为,总体来说,当代中国,宏观上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微观上处于发展的黄金期、改革的攻坚期和矛盾的高发期“三期叠加”阶段,①是“发展起来之后的烦恼”,因此,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是运用辩证唯物论审视和解决当前问题的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具体表现在: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问题,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用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为发展扫清障碍;用全面依法治国来解决执法司法问题,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用全面从严治党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问题,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可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发现问题的高度敏锐、正视问题的高度清醒和解决问题的高度自觉。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体现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提出了事物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基本思想,重点强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和逻辑关系来看,这是一个内在结构彼此关联、逻辑相互递进的理论体系,既明确了方向与路径,又提出了目标与举措,更强调了全局与重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在“四個全面”战略布局中,有奋斗目标、重要手段、可靠保障和政治保证,这“四个全面”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核心在“全面”,关键在“协调”。因此,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不能单兵突进,也不能各自为政; 既要区分轻重缓急,又要兼顾彼此照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践认识论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根本途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重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人类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有目的的自觉活动,没有理论指导的活动是盲目的,没有实践基础的理论是空洞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立足于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问题的有力回应,是在实践中孕育、实践中形成、实践中创新的理论成果,它不仅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体现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高度,是解决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的重要法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继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将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丰富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巩固根本保障和政治保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重点强调执政党要密切联系群众,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发展,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其他每一个“全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而“梦想成真”离不开人民群众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主人翁作用的发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因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在奋斗过程中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价值论的时代诠释

    价值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尺度,重点强调“以人为本、人是目的”的价值取向。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价值立场,价值立场是阶级立场、政治立场、政党立场的理论表现,回答和解决的是理论为什么人服务的价值取向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虽然在文字表述上没有“人”字,但是“人”的价值取向蕴含并贯穿其中。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和价值旨归,突出了其核心追求即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的福祉,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可以说,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选择和方法路径,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迈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二、从哲学视角审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维风格

    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前列,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一个政党要走向成熟,理论思维的成熟是重要标志。哲学思维在理论思维中起着统率作用,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方法论。

    运用战略思维谋大局

    战略思维就是对根本问题、全局问题、长远问题进行科学谋划的思维方式,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强调看问题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运用战略思维,面对如何执政、如何治国、如何引领国家走向未来等重大问题进行的总体谋划,它不仅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而且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总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目光远大,追求高远的大智慧,正是因为有了把方向、抓大事、謀全局、管长远的战略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因事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运用历史思维定方位

    历史思维就是把研究对象置于历史发展过程中,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进程及其内在逻辑的思维方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对以往发展规律、积累经验的创新整合和深化拓展,在理论依据、思想基础、根本立场、价值取向上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脉相承,具有继承性、延续性和拓展性。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会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站在历史长河中的回望与前瞻,是我们走向更光辉未来的行动指南。

    运用系统思维聚效能

    系统思维注重事物构成的基本要素、结构和整体功能,强调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和最优。有了系统思维的视角,我们就能够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阶段性、整体性、全局性等理解得更加深入透彻。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系统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这个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目标;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本身来看,四个“全面”既相互关联、各负其责,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从每一个“全面”来看,任何一个“全面”都是对事关全局重大问题的一次聚焦,并且针对全局性问题都形成了系统解决方案。因此,关注“全面”的整体性、关联性、耦合性、协同性、动态性和层次性,就能够聚合协调推进的正能量,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运用创新思维增活力

    创新思维就是对事物做全新思考、全新谋划,力求寻找新思路的思维方式。如前所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新拓展。创新之所以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显著特征,主要是因为它描绘了中国发展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实现中国梦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使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内涵更具体、目标更明确、措施更完善;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通过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方略,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运用辩证思维解矛盾

    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注重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及其相互作用,强调既要关照整体,又要抓住重点的思维方式。以辩证思维来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需要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力、活力问题,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来解决社会的稳定、秩序、和谐问题,把改革与稳定、破与立、活力与和谐、动力与秩序统一起来,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又需要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重点,抓住改革、法治、从严治党等影响中国发展大局的主要问题,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变得更加清晰,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体现了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统一。

    运用底线思维防风险

    底线思维是通过设立最低点来规避风险,通过补齐短板来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思维方式。底线是边界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最低目标或最起码的保证,确保它就可以“托底”“守底”“保底”,以维护既定的局面与态势,一旦突破底线,事物就会发生“蜕变”。“四个全面”中的“全面”是特点、也是难点,更是底线,是每一个全面的具体内容和硬性指标,“全面”旨在找到底线、守住底线、优于底线。底线思维不是降低标准、无所作为,而是注重对危机和风险等负面因素的管控。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就是遇事从坏处着想,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赢得工作主动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底线思维,就是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补齐短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校准方向,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中走对道路,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确保成效,让改革蹄疾而步稳、发展更上一重天。

    运用实践思维探路径

    实践思维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实践思维方式的重点不是再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是运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照实践主体的内在尺度,在思维中改造世界,进而创造出更美好的现实世界,是实践方式在思维中的内化。“四个全面”来源于实践,成长于实践,是从实践角度指导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的顶层设计,既有高屋建瓴式的战略研判,也有各项具体政策、措施、意见和规定在实践层面的展开。因此,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认认真真地去探索、去实干,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注释

    ①参见习近平2013年12月10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作者简介

    刘淑英,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科研处教授,研究方向:哲学与领导科学研究;

    王垚,吉林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哲学和法理学研究。

    责任编辑 董金荣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