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10分钟的作文导写

    聂闻

    小学课堂时间为40分钟,作文课当然也不例外。

    日常作文课是怎样上的,老师们比我更清楚,但只要是公开展示的作文课,一定是40分钟。组成日常作文课的,至少有“导入”“导写”“写作”“讲评”四大版块的内容,这四大内容在日常两个40分钟的时间里尚不能完成,在公开作文课上,却要在40分钟的时间里完成,这岂非强人所难的咄咄怪事?因为是公开课,就必须是非常态化?若公开课必须是非常态的,那它们对常态作文课的示范价值与指导意义就值得怀疑。因为,公开课毕竟是要服务于常态课的。所以,40分鐘上一节完整的作文指导课,其本身的合理性有待商榷。

    因为一节公开作文课的时间是40分钟,课上往往遵循这样的时间分配:导入加破解解题5分钟左右,导写交流10分钟,写作过程近15分钟,成果展示、讲评提升加最后总结约10分钟(并非精确,大致如此)。

    以我对作文教学的探索与感知,师生交流导写10分钟时间,激活学生思维的目标能够实现,但唤醒情感体验却往往做不到。但是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它不仅要有思想的内核,更要有情感的依附。前者是文章的灵魂与骨架,后者则是文章的血肉,两者缺一不可。在一篇文章里,如果只是要表达直观的认识与感受,几乎每个孩子都可以做到,这也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文章难的是要写得生动具体,写出情境感,这就需要写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书写出来,让读者从作者文字的表述中得出结论,这才是一种高超的表达。“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因为作者只写哈姆雷特的行动与情感,而没有给出人物一个结论性的判定,才实现的效果。在现实作文课上,情况刚好相反,在表达的认知、观点(这是属于思想认知的范畴)先入为主,之后以事例记述为印证。文章要表达的观点亮得明明朗朗的,还让别人解读什么?又如何实现多元解读?

    习作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导写时间控制在10分钟,往往是一节不成功的习作课。这种不成功,不是表现在教学环节,而是表现在教学效果上,学生的成果体现上。因为,如果学生真能写,这10分钟的时间都显多余,10分钟导写的时间里,学生写出了有情感的文章,一定程度上是自身素养,而非教师教学之功。在一个班级中,总有10%左右的孩子的写作素养优于同龄人。因此,一节作文课下来,一个班里有3到5篇优秀的作品,是很正常的。如果这个状况都实现不了,那这节作文课的问题应该就不是一点半点了。一节作文课下来,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在这节课上获得增长点,60%以上孩子的作文都有可圈可点,才是真正好的作文课,才是成功的作文课。也许有人会说,这可能吗?这是不是对作文教学有些苛刻了呢?我的回答是,这样的教学效果完全是存在的,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是因为我们认识有偏,设计有误,操作不当,让课堂效果没有实现而已。

    因此,在作文课上,如果10分钟的时间只能实现打开思维的目标,在设计作文课的时候,不妨在导写环节再多放点儿时间,至少再加5分钟,最好能加10分钟。将这5到10分钟的时间用于情感的唤醒,作为思维的血肉与温度,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就不再是干巴巴的交代或观点的表述,而是让文字有了温度。

    其实,作为教者,大可不必担心前面导写环节多出5到10分钟影响整个作文课的效果,恰恰相反,因为在导写环节师生交流充分,为学生厘清了思路,激活了灵感,选取了素材,学生到了写的环节,就会实现思不断、笔不停的写作状况,即便是在较短的时间里,都会写出优质的文字,从而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不是有些痴人说梦,一厢情愿?对此,我不想有过多言说,只讲一句:改变过去10分钟的导写设计,课堂实践试试再说。

    最后,再强调一下,在导写环节多5到10分钟,一定要建立在有效沟通与交流指导的基础上,要聚焦在情感的唤醒上,若没有这个前提,加1分钟都嫌多。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