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净化”与审美教育
杨秀敏
【摘 要】 藝术净化的实质在于艺术作品引发的情感活动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净化的过程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与补偿。而无论对于艺术创作还是艺术鉴赏来说,则都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和“他化”,从而使得情感得到宣泄和转移,而使得心灵归于一种平静和澄明,这是个审美的过程,同时也能给审美教育以启示。
【关键词】 “净化”;审美移情;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3-00-02
“净化”的希腊文音译“卡塔西斯”(katharsis)。作宗教术语是“净罪”的意思,公元前7世纪前后,它从色雷斯传入希腊的奥尔弗斯教,他们把灵魂从肉体的禁锢中解脱出来称为“净化”,他们希望通过赎罪和净化以消除因触犯诸神和沾染不洁而带来的恐惧。“净化”作医学术语过去一直认为是“宣泄”的意思。而作为艺术的“净化”说则是整合了这两种意思,既是一种道德的“净化”,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净化的所指
亚里士多德在悲剧定义的末尾提到,通过人物的动作,“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以取得悲剧的效果,此外,他在《政治学》卷八《论音乐教育》中讲到“净化”:“某些人特别容易受某些情绪的影响,他们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因而心里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因此,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这种情感之所以得到净化,是由于观众受了艺术作品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感染,满足了无害的快感,并在理性的指导下,引起道德作用和审美效果,这是赋予“净化”以积极的教育意义。
在我国,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净化作用,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意见。一种是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他认为“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得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另一种是罗念生先生的陶冶说。他在《<诗学>译后记》中指出:卡塔西斯在《诗学》第6章无疑是借用医学术语,亚里斯多德曾在《政治学》第8卷第7章把这个词作为“医疗”的同义语。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有些人容易受宗教狂支配,我们可以看见他们听了那种使灵魂激动的音调,在神圣的乐调的影响之下恢复正常状态,仿佛受到了一种医疗,即卡塔西斯作用。至于那些易受怜悯、恐惧及其他情感支配的人也应当受到类似的医疗。”他认为悲剧的医疗作用应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去求得解释,是亚里士多德借悲剧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使它们经过锻炼,达到适度的意思,而不是把怜悯与恐惧之情加以净化或宣泄。我们可以对此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悲剧的功用是道德净化,净化的是使怜悯与恐惧转化为品德,从而起到道德的矫正、治疗作用;一种是悲剧的功用是宣泄情感,达到心绪平和、情感平衡、心理健康。前者可以称为是净化说,净化怜悯与恐惧中的痛苦的坏因素和利己的因素;后者称为宣泄说,人们强烈的怜悯与恐惧的欲望,得到满足并释放出来后得到快感,而趋于平静。我们认为,净化作为悲剧的效用,体现艺术的一般功用价值。净化可理解为心灵的净化,灵魂的陶冶和改善,道德的提升。适用于审美教育,追求知、情、意的统一,真、善、美的结合,使得受教育者在知识的寻求中得到情感的净化和道德的提升。
艺术的“净化”
在我们看来,净化既是对于情感中不利因素的净化,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表达,是借助于艺术作品或者艺术手段,及其可以使情感得以解脱和释怀的对象,在创作或欣赏中使情感中不利的因素得到宣泄,而使得情感得以陶冶。艺术具有净化作用,同时艺术也具有审美教育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能引起快感,除了从摹仿中获得求知的快感外,也能引起审美的快感,艺术产生快感,更重要的是一种审美情感的转移。净化情感也指审美移情作用,有益于培育、提升人的审美情操和心理健康。我们认为人所固有的情感、节奏感之类,就是人的一种审美天性。这种审美的艺术感伴随着艺术作品的投射,使其调动起来,同化艺术作品的表达,通过完美的创作技巧,如色彩处理、道具的使用、人物刻画等,使欣赏者的审美艺术感和作品所透射出的审美意识达到共鸣,从而使情感得到宣泄或者转移,而给人以美的感受。
艺术净化的实质在于艺术作品引发的情感活动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净化的过程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与补偿,在艺术家那里是宣泄,而在欣赏者那里则是一种补偿,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活动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审美移情的交往互动过程。在艺术创作中,经过个人经验的积累,材料的筛选、加工、提炼和整理,灵感的启迪,艺术家把在脑中长期思索的形象通过一定的质料表现出来,把心中积累已久的东西呈现出来,从而使心灵得到释放,压抑已久的情感得以解除,痛苦得以消解,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宣泄。只是这种宣泄不仅是生理的,更重要的是心里的情感积累压抑的释放。这种情况在有责任感的艺术家那里表现的更为明显,艺术家的责任心越强,忍受的情感的压抑就越强,而一旦这种情感得到解除,也就是通过艺术表现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那么他得到的心灵的净化也就越是彻底。而净化后的心灵则会归于一种平静和澄明。
艺术的欣赏也是这样,欣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不仅是再创造,还是受启发而使情感净化的过程。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体会,就是无论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艺术品,当然是真正能称之为艺术品的东西,我们在欣赏他们的时候心中总会涌动着一种情感或称之为说不清的感受,然后我们会不断的去体会这种感受,结合着我们的知识和经验,还有前人的解构,艺术家自己表达的感情等,我们会对我们面前的艺术品作出自己的理解,使迷惑得以解除,当然这只是在欣赏时的净化过程。也有可能是情感长期的积累,不能得以释放,突然看到了一件得以彻悟的作品,你长期的情感在瞬间释放,这也是一种净化。也有就是你在初次面对艺术品时,不能参透其中的妙处,在经过反复的思考或偶然所得的触发下,心中一下澄明,这时是对前作品的净化的结束,也是你在创作的前净化的形成,这时的欣赏不仅是欣赏,而且是一种再创造的前奏曲,若吧这些净化后的积累通过创作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一种高级的心灵净化,得到的不仅是审美的教育和移请或是知识的积累、经验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对净化后的再净化。所以在不断的延续中,艺术的欣赏水平也是在不断的提高,而净化后带来的情感的补偿和道德情操的提升,则是施教于审美教育。
“净化”的教育意义
净化作为一种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移情,在各种艺术中普遍具有陶冶审美情操的功用,这样理解,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诗学》中指出:“不应当要求悲剧给我们一切种类的快感,只应当要求它给我们它特别能给的快感。既然这种快感是诗人通过摹仿来引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而产生的,显然就该通过情节来产生这种效果”。悲剧的结构安排、情节构成、人物设计以及服装道具等,渲染了主人公的真切悲苦之情,欣赏者被感染出怜悯与恐惧,当作品的审美因素与欣赏者达成一种共鸣,审美性同在一致点时,这种情感就不再是纯粹的作品中的情感,对作品来说就是一种完结,而对欣赏者来说,审美意味则刚刚开始,从而使得欣赏者会更进一步的去开始品味这种情感,在此过程中净化掉那些不利的因素,从而使得人的品格、道德、审美格调得以提升。这里净化首先显现为一种“心理快感的满足”,在获得心理快感之中有益于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审美教育的净化能产生提升伦理道德、有益修身养性、促进人格完善的功效和作用,渗透到人的灵魂深处,使得受教育者自觉地去追求真、善、美,远离丑,杜绝恶。这样的净化摒弃了生硬的理性说教,寓教于乐,通过艺术生动鲜明的形象来感化受教育者,使之在美的享受中,在精神的愉悦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接受道德的教化。使得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和升华,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教育的过程,提升生存境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放,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艺术的“净化”得以审美情感的宣泄,如果就艺术有审美移情的作用而言,有合理因素,但是将情感说成简单的心理宣泄,没有具体分析多种多样的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这种宣泄一旦不可控制,不再理性的范围内活动,就会成为一种病态情感,而不利于教育的进行。所以对于艺术的“净化”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对其所带来的审美教育作用,我们应当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诗学(M),(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政治学(M),(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3.中西美育“净化”说之比较认知分析(J),庞跃辉,学术研究,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