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特色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实践探析
黄红湖
[摘要]就业率是高职院校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源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基础知识训练和对职业深刻认识与实践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成为高职学院就业教育的关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围绕高职生就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整合校内外资源,可以建立起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就业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 职业发展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3-0027-03
就业率是高职院校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源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基础知识训练和对职业深刻认识与实践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成为高职学院就业教育的关键。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学院)自2009年以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教育为契机,探索了具有高职特色的就业教育实践模式。
一、高职特色的就业教育实践背景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许多学院正积极探索“厚基础、宽口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校企合作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为主动适应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变化,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就业教育模式成为推进高职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实施自学生入学至毕业全过程的就业教育系统工程,培养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高职毕业生,是构建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新模式的根本任务。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学校开展的就业教育还有提高的空间。就业指导课虽列入培养方案,课时数也逐年增加,但因学时安排分散,无固定周学时,任课教师缺乏对课程的深入、系统研讨,通常采用讲座形式,教学内容多停留在择业技巧的传授和就业政策的宣讲,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实践环节和实务考评。教师对就业指导课缺乏热情,学生更缺少在实践中自觉践行。
因此,实施高职特色的就业教育实践模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其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学生来说,掌握了就业求职技能,加深了对典型工作岗位的认识,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提高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第二,对学校来说,在充实了就业教育内容的同时,培养出具有较高的职业意识及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第三,对企业来说,有利于企业及时反馈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缩短了培养合格员工的周期,有效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
二、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模式的实施与探索
学院针对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改革创新,围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提升的主线,开展分年级、分阶段、学生全程参与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构建了具有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教育模式。学院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因材施教,加强个性化指导,注重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注重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构建包含了健全学生职业生涯管理、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开展岗位群的调研分析、职业角色体验活动、顶岗实习就业辅导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见下表)。
■
该课程体系突出的特点在于:融合就业教育与就业实践,弥补就业指导课时的不足,丰富专业课程和见习、实习内容,更好地突出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开展就业教育的作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同时激发校企合作各方、各层面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创造性。这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有:
1.健全学生职业生涯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导航仪。著名管理专家诺斯威尔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涵包括:结合自身情况(内因)、环境制约因素(外因)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并最终实现就业、就好业的目标。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内因通过外因而发生作用的辩证统一。
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不能仅限于学习职业生涯的有关概念,重要的是要通过理论来指导行动。学院建立健全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并随着时间、社会、环境的变化,开展针对学生个体的指导,真正把职业生涯管理、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同时,学院不断优化培养方案,以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来推动教学、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教育中不断强化职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实现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目标。
“大类招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举措,通过落实学分制,提供可选择的学习内容模块,允许学生在了解专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让学生广泛地接触专业、企业的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培养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
2.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就业技能实践
为引导并提升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院精心策划校园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并围绕这一主线,开展面试作品及个人简历设计大赛、创业方案设计比赛、模拟招聘会、面试小品表演会等提高就业技能的课外实践活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服务,激发学生参与就业技能演练的热情,提高就业教育的效果。
(二)深入调研,加强过程指导,注重以角色体验活动提升职业素养
为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学院组织师生深入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职业资格要求,明确职业方向,注重通过角色体验活动提升职业素养。加强顶岗实习过程指导,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1.开展“典型岗位群”调研,提升职业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各系分专业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参观、考察,同时利用寒暑假开展行业“典型岗位群”调研,分析相关行业岗位群特点,了解本地区的就业形势,树立职业生涯观念,明确努力方向。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敢于竞争、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专业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了解职业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职业特点、职业资格要求等,通过角色体验活动提升职业素养。
2.加强顶岗实习过程指导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工学交替”,有效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的有效手段之一。
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至关重要。企业人力资源专员通过宣讲企业文化、发展前景,以及企业对特殊技能的需求,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与理解,引导学生更快地完成向“职业人”的转变。同时,企业派遣经验丰富、品德优秀的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职业导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是,长期的实践证明,顶岗实习是学生情绪波动较大的一个时期,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内心其实非常脆弱,最需要鼓励与帮助。校企各方教师应共同关心学生,及时解决学生的困难,共同做好顶岗实习期间的就业跟踪辅导,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三)完善考核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全员、全程育人
探索实施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模式,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这就必须完善考核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任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就业管理三支队伍联动的工作机制,注重发挥全员、全程育人的优势。
1.完善考核体系
学院为推动各系的就业工作,2009年颁布了就业工作考核评估的相关文件,建立了评价体系。除就业率、签约率等量化指标外,就业教育成为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就业指导课实施的情况、结合课程开展的就业实践活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情况、就业帮扶工作、校企合作的情况、就业工作的特色与创新等都成为重要的考核指标。逐步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成为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保障。
2.完善体制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就业指导课时少,分散在不同学期,没有专任教师,因此组建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显得极为关键。学院在这方面的探索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就业办直接安排教师上课;第二阶段就业办将课程任务下达给思政部,由思政部教师承担该课程;第三阶段是教务处将课程任务下达到各系,各系安排辅导员上课。这三个阶段因为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构建,通常采用讲座形式,效果不甚理想。2010年学院成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聘任思政部的专任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在就业办、思政部的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教研室成立后积极组建师资队伍,开展师资培训,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的培训和认证,定期组织教材教学方法研讨,组织公开观摩课,选派年轻教师参加省级的职业指导课比赛、组织编写教材,使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学院已建立了一支由就业办、思政部、院团委的教师,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团队,该团队定期研讨、分析探索,建立了联动的工作机制,能保证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模式顺利实施。
三、实施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实施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模式以来,毕业生的就业目标明确了,职前准备也更加充分,突出表现在一次性就业率明显提高,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屁股未热就跳槽”的现象明显减少,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同时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学院荣获教育部颁发的“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殊荣。
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模式,应当围绕着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努力坚持“三个结合”的基本原则,贯彻“三个加强”的工作方法。
(一)坚持“三结合”的基本原则
1.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院要建立并完善专任教师、思想政治和就业管理三支队伍联动的工作机制。负责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师应以职业生涯规划等理论知识为指导,以就业技能的培养为抓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增强课堂互动及随堂的训练与测试,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负责思想政治和就业管理的教师应将就业指导活动延伸到校外,引导学生接触相关的职业岗位,认识企业文化,发现自身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企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不足,矫正对职业道德方面的认识偏差,自觉提高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提高综合就业竞争力。
2.校内外资源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应以依托项目的校企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合作内涵,将产学研合作推进到就业教育领域。发挥企业管理层、人力资源专员、技术骨干等企业人员参与学校就业教育的积极性,将毕业生的就业与新员工培训录用相结合,通过合作育人、携手育人、全员育人,达到学校、合作企业双赢的目的。
3.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
就业教育不仅是负责就业工作等教师的任务,每位教师都应自觉树立职业教育的理念,及时了解行业需求、岗位要求,自觉将职业教育的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中,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分年级、分阶段对学生实施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通过阶段性与连续性就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二)贯彻“三个加强”的工作方法
1.加强分类引导,开展个性化辅导
职业生涯规划的复杂性要求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顶岗实习阶段的过程管理需要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是就业指导教学的必要补充与延伸,应该将分类引导、个性化的就业辅导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保障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实习指导,缩短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过渡期”
顶岗实习是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心理因素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的一个时期。这时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缩短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更快地完成向“职业人”的转变,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校企各方的教师应共同担任学生职业发展的导师,开展个性化指导,帮助高职毕业生顺利走进职业发展的上升通道。
3.加强培训引导,建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管理联动的工作机制
具有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模式是指围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开展的分年级、分阶段、学生全程参与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该模式的推进依赖于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管理三支队伍联动的工作机制,倡导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理念,要求齐抓共管发挥合力,这样才能保证就业教育真正出成效。
[参考文献]
[1]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2] 苏俊枝.论体验式就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职业圈,2007.
[责任编辑:陈明]
1.完善考核体系
学院为推动各系的就业工作,2009年颁布了就业工作考核评估的相关文件,建立了评价体系。除就业率、签约率等量化指标外,就业教育成为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就业指导课实施的情况、结合课程开展的就业实践活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情况、就业帮扶工作、校企合作的情况、就业工作的特色与创新等都成为重要的考核指标。逐步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成为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保障。
2.完善体制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就业指导课时少,分散在不同学期,没有专任教师,因此组建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显得极为关键。学院在这方面的探索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就业办直接安排教师上课;第二阶段就业办将课程任务下达给思政部,由思政部教师承担该课程;第三阶段是教务处将课程任务下达到各系,各系安排辅导员上课。这三个阶段因为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构建,通常采用讲座形式,效果不甚理想。2010年学院成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聘任思政部的专任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在就业办、思政部的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教研室成立后积极组建师资队伍,开展师资培训,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的培训和认证,定期组织教材教学方法研讨,组织公开观摩课,选派年轻教师参加省级的职业指导课比赛、组织编写教材,使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学院已建立了一支由就业办、思政部、院团委的教师,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团队,该团队定期研讨、分析探索,建立了联动的工作机制,能保证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模式顺利实施。
三、实施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实施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模式以来,毕业生的就业目标明确了,职前准备也更加充分,突出表现在一次性就业率明显提高,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屁股未热就跳槽”的现象明显减少,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同时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学院荣获教育部颁发的“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殊荣。
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模式,应当围绕着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努力坚持“三个结合”的基本原则,贯彻“三个加强”的工作方法。
(一)坚持“三结合”的基本原则
1.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院要建立并完善专任教师、思想政治和就业管理三支队伍联动的工作机制。负责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师应以职业生涯规划等理论知识为指导,以就业技能的培养为抓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增强课堂互动及随堂的训练与测试,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负责思想政治和就业管理的教师应将就业指导活动延伸到校外,引导学生接触相关的职业岗位,认识企业文化,发现自身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企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不足,矫正对职业道德方面的认识偏差,自觉提高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提高综合就业竞争力。
2.校内外资源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应以依托项目的校企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合作内涵,将产学研合作推进到就业教育领域。发挥企业管理层、人力资源专员、技术骨干等企业人员参与学校就业教育的积极性,将毕业生的就业与新员工培训录用相结合,通过合作育人、携手育人、全员育人,达到学校、合作企业双赢的目的。
3.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
就业教育不仅是负责就业工作等教师的任务,每位教师都应自觉树立职业教育的理念,及时了解行业需求、岗位要求,自觉将职业教育的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中,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分年级、分阶段对学生实施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通过阶段性与连续性就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二)贯彻“三个加强”的工作方法
1.加强分类引导,开展个性化辅导
职业生涯规划的复杂性要求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顶岗实习阶段的过程管理需要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是就业指导教学的必要补充与延伸,应该将分类引导、个性化的就业辅导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保障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实习指导,缩短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过渡期”
顶岗实习是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心理因素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的一个时期。这时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缩短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更快地完成向“职业人”的转变,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校企各方的教师应共同担任学生职业发展的导师,开展个性化指导,帮助高职毕业生顺利走进职业发展的上升通道。
3.加强培训引导,建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管理联动的工作机制
具有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模式是指围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开展的分年级、分阶段、学生全程参与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该模式的推进依赖于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管理三支队伍联动的工作机制,倡导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理念,要求齐抓共管发挥合力,这样才能保证就业教育真正出成效。
[参考文献]
[1]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2] 苏俊枝.论体验式就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职业圈,2007.
[责任编辑:陈明]
1.完善考核体系
学院为推动各系的就业工作,2009年颁布了就业工作考核评估的相关文件,建立了评价体系。除就业率、签约率等量化指标外,就业教育成为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就业指导课实施的情况、结合课程开展的就业实践活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情况、就业帮扶工作、校企合作的情况、就业工作的特色与创新等都成为重要的考核指标。逐步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成为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保障。
2.完善体制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就业指导课时少,分散在不同学期,没有专任教师,因此组建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显得极为关键。学院在这方面的探索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就业办直接安排教师上课;第二阶段就业办将课程任务下达给思政部,由思政部教师承担该课程;第三阶段是教务处将课程任务下达到各系,各系安排辅导员上课。这三个阶段因为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构建,通常采用讲座形式,效果不甚理想。2010年学院成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聘任思政部的专任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在就业办、思政部的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教研室成立后积极组建师资队伍,开展师资培训,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的培训和认证,定期组织教材教学方法研讨,组织公开观摩课,选派年轻教师参加省级的职业指导课比赛、组织编写教材,使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学院已建立了一支由就业办、思政部、院团委的教师,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团队,该团队定期研讨、分析探索,建立了联动的工作机制,能保证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模式顺利实施。
三、实施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实施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模式以来,毕业生的就业目标明确了,职前准备也更加充分,突出表现在一次性就业率明显提高,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屁股未热就跳槽”的现象明显减少,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同时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学院荣获教育部颁发的“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殊荣。
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模式,应当围绕着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努力坚持“三个结合”的基本原则,贯彻“三个加强”的工作方法。
(一)坚持“三结合”的基本原则
1.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院要建立并完善专任教师、思想政治和就业管理三支队伍联动的工作机制。负责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师应以职业生涯规划等理论知识为指导,以就业技能的培养为抓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增强课堂互动及随堂的训练与测试,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负责思想政治和就业管理的教师应将就业指导活动延伸到校外,引导学生接触相关的职业岗位,认识企业文化,发现自身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企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不足,矫正对职业道德方面的认识偏差,自觉提高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提高综合就业竞争力。
2.校内外资源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应以依托项目的校企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合作内涵,将产学研合作推进到就业教育领域。发挥企业管理层、人力资源专员、技术骨干等企业人员参与学校就业教育的积极性,将毕业生的就业与新员工培训录用相结合,通过合作育人、携手育人、全员育人,达到学校、合作企业双赢的目的。
3.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
就业教育不仅是负责就业工作等教师的任务,每位教师都应自觉树立职业教育的理念,及时了解行业需求、岗位要求,自觉将职业教育的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中,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分年级、分阶段对学生实施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通过阶段性与连续性就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二)贯彻“三个加强”的工作方法
1.加强分类引导,开展个性化辅导
职业生涯规划的复杂性要求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顶岗实习阶段的过程管理需要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是就业指导教学的必要补充与延伸,应该将分类引导、个性化的就业辅导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保障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实习指导,缩短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过渡期”
顶岗实习是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心理因素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的一个时期。这时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缩短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更快地完成向“职业人”的转变,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校企各方的教师应共同担任学生职业发展的导师,开展个性化指导,帮助高职毕业生顺利走进职业发展的上升通道。
3.加强培训引导,建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管理联动的工作机制
具有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模式是指围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开展的分年级、分阶段、学生全程参与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该模式的推进依赖于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管理三支队伍联动的工作机制,倡导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理念,要求齐抓共管发挥合力,这样才能保证就业教育真正出成效。
[参考文献]
[1]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2] 苏俊枝.论体验式就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职业圈,2007.
[责任编辑:陈明]
[摘要]就业率是高职院校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源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基础知识训练和对职业深刻认识与实践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成为高职学院就业教育的关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围绕高职生就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整合校内外资源,可以建立起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就业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 职业发展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3-0027-03
就业率是高职院校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源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基础知识训练和对职业深刻认识与实践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成为高职学院就业教育的关键。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学院)自2009年以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教育为契机,探索了具有高职特色的就业教育实践模式。
一、高职特色的就业教育实践背景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许多学院正积极探索“厚基础、宽口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校企合作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为主动适应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变化,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就业教育模式成为推进高职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实施自学生入学至毕业全过程的就业教育系统工程,培养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高职毕业生,是构建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新模式的根本任务。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学校开展的就业教育还有提高的空间。就业指导课虽列入培养方案,课时数也逐年增加,但因学时安排分散,无固定周学时,任课教师缺乏对课程的深入、系统研讨,通常采用讲座形式,教学内容多停留在择业技巧的传授和就业政策的宣讲,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实践环节和实务考评。教师对就业指导课缺乏热情,学生更缺少在实践中自觉践行。
因此,实施高职特色的就业教育实践模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其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学生来说,掌握了就业求职技能,加深了对典型工作岗位的认识,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提高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第二,对学校来说,在充实了就业教育内容的同时,培养出具有较高的职业意识及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第三,对企业来说,有利于企业及时反馈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缩短了培养合格员工的周期,有效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
二、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模式的实施与探索
学院针对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改革创新,围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提升的主线,开展分年级、分阶段、学生全程参与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构建了具有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教育模式。学院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因材施教,加强个性化指导,注重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注重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构建包含了健全学生职业生涯管理、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开展岗位群的调研分析、职业角色体验活动、顶岗实习就业辅导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见下表)。
■
该课程体系突出的特点在于:融合就业教育与就业实践,弥补就业指导课时的不足,丰富专业课程和见习、实习内容,更好地突出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开展就业教育的作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同时激发校企合作各方、各层面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创造性。这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有:
1.健全学生职业生涯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导航仪。著名管理专家诺斯威尔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涵包括:结合自身情况(内因)、环境制约因素(外因)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并最终实现就业、就好业的目标。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内因通过外因而发生作用的辩证统一。
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不能仅限于学习职业生涯的有关概念,重要的是要通过理论来指导行动。学院建立健全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并随着时间、社会、环境的变化,开展针对学生个体的指导,真正把职业生涯管理、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同时,学院不断优化培养方案,以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来推动教学、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教育中不断强化职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实现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目标。
“大类招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举措,通过落实学分制,提供可选择的学习内容模块,允许学生在了解专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让学生广泛地接触专业、企业的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培养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
2.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就业技能实践
为引导并提升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院精心策划校园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并围绕这一主线,开展面试作品及个人简历设计大赛、创业方案设计比赛、模拟招聘会、面试小品表演会等提高就业技能的课外实践活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服务,激发学生参与就业技能演练的热情,提高就业教育的效果。
(二)深入调研,加强过程指导,注重以角色体验活动提升职业素养
为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学院组织师生深入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职业资格要求,明确职业方向,注重通过角色体验活动提升职业素养。加强顶岗实习过程指导,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1.开展“典型岗位群”调研,提升职业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各系分专业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参观、考察,同时利用寒暑假开展行业“典型岗位群”调研,分析相关行业岗位群特点,了解本地区的就业形势,树立职业生涯观念,明确努力方向。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敢于竞争、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专业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了解职业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职业特点、职业资格要求等,通过角色体验活动提升职业素养。
2.加强顶岗实习过程指导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工学交替”,有效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的有效手段之一。
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至关重要。企业人力资源专员通过宣讲企业文化、发展前景,以及企业对特殊技能的需求,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与理解,引导学生更快地完成向“职业人”的转变。同时,企业派遣经验丰富、品德优秀的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职业导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是,长期的实践证明,顶岗实习是学生情绪波动较大的一个时期,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内心其实非常脆弱,最需要鼓励与帮助。校企各方教师应共同关心学生,及时解决学生的困难,共同做好顶岗实习期间的就业跟踪辅导,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三)完善考核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全员、全程育人
探索实施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模式,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这就必须完善考核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任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就业管理三支队伍联动的工作机制,注重发挥全员、全程育人的优势。
1.完善考核体系
学院为推动各系的就业工作,2009年颁布了就业工作考核评估的相关文件,建立了评价体系。除就业率、签约率等量化指标外,就业教育成为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就业指导课实施的情况、结合课程开展的就业实践活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情况、就业帮扶工作、校企合作的情况、就业工作的特色与创新等都成为重要的考核指标。逐步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成为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保障。
2.完善体制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就业指导课时少,分散在不同学期,没有专任教师,因此组建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显得极为关键。学院在这方面的探索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就业办直接安排教师上课;第二阶段就业办将课程任务下达给思政部,由思政部教师承担该课程;第三阶段是教务处将课程任务下达到各系,各系安排辅导员上课。这三个阶段因为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构建,通常采用讲座形式,效果不甚理想。2010年学院成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聘任思政部的专任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在就业办、思政部的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教研室成立后积极组建师资队伍,开展师资培训,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的培训和认证,定期组织教材教学方法研讨,组织公开观摩课,选派年轻教师参加省级的职业指导课比赛、组织编写教材,使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学院已建立了一支由就业办、思政部、院团委的教师,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团队,该团队定期研讨、分析探索,建立了联动的工作机制,能保证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模式顺利实施。
三、实施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实施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模式以来,毕业生的就业目标明确了,职前准备也更加充分,突出表现在一次性就业率明显提高,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屁股未热就跳槽”的现象明显减少,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同时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学院荣获教育部颁发的“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殊荣。
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模式,应当围绕着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努力坚持“三个结合”的基本原则,贯彻“三个加强”的工作方法。
(一)坚持“三结合”的基本原则
1.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院要建立并完善专任教师、思想政治和就业管理三支队伍联动的工作机制。负责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师应以职业生涯规划等理论知识为指导,以就业技能的培养为抓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增强课堂互动及随堂的训练与测试,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负责思想政治和就业管理的教师应将就业指导活动延伸到校外,引导学生接触相关的职业岗位,认识企业文化,发现自身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企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不足,矫正对职业道德方面的认识偏差,自觉提高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提高综合就业竞争力。
2.校内外资源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应以依托项目的校企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合作内涵,将产学研合作推进到就业教育领域。发挥企业管理层、人力资源专员、技术骨干等企业人员参与学校就业教育的积极性,将毕业生的就业与新员工培训录用相结合,通过合作育人、携手育人、全员育人,达到学校、合作企业双赢的目的。
3.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
就业教育不仅是负责就业工作等教师的任务,每位教师都应自觉树立职业教育的理念,及时了解行业需求、岗位要求,自觉将职业教育的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中,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分年级、分阶段对学生实施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通过阶段性与连续性就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二)贯彻“三个加强”的工作方法
1.加强分类引导,开展个性化辅导
职业生涯规划的复杂性要求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顶岗实习阶段的过程管理需要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是就业指导教学的必要补充与延伸,应该将分类引导、个性化的就业辅导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保障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实习指导,缩短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过渡期”
顶岗实习是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心理因素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的一个时期。这时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缩短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更快地完成向“职业人”的转变,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校企各方的教师应共同担任学生职业发展的导师,开展个性化指导,帮助高职毕业生顺利走进职业发展的上升通道。
3.加强培训引导,建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管理联动的工作机制
具有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模式是指围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开展的分年级、分阶段、学生全程参与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该模式的推进依赖于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管理三支队伍联动的工作机制,倡导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理念,要求齐抓共管发挥合力,这样才能保证就业教育真正出成效。
[参考文献]
[1]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2] 苏俊枝.论体验式就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职业圈,2007.
[责任编辑:陈明]
1.完善考核体系
学院为推动各系的就业工作,2009年颁布了就业工作考核评估的相关文件,建立了评价体系。除就业率、签约率等量化指标外,就业教育成为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就业指导课实施的情况、结合课程开展的就业实践活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情况、就业帮扶工作、校企合作的情况、就业工作的特色与创新等都成为重要的考核指标。逐步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成为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保障。
2.完善体制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就业指导课时少,分散在不同学期,没有专任教师,因此组建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显得极为关键。学院在这方面的探索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就业办直接安排教师上课;第二阶段就业办将课程任务下达给思政部,由思政部教师承担该课程;第三阶段是教务处将课程任务下达到各系,各系安排辅导员上课。这三个阶段因为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构建,通常采用讲座形式,效果不甚理想。2010年学院成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聘任思政部的专任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在就业办、思政部的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教研室成立后积极组建师资队伍,开展师资培训,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的培训和认证,定期组织教材教学方法研讨,组织公开观摩课,选派年轻教师参加省级的职业指导课比赛、组织编写教材,使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学院已建立了一支由就业办、思政部、院团委的教师,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团队,该团队定期研讨、分析探索,建立了联动的工作机制,能保证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模式顺利实施。
三、实施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实施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模式以来,毕业生的就业目标明确了,职前准备也更加充分,突出表现在一次性就业率明显提高,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屁股未热就跳槽”的现象明显减少,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同时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学院荣获教育部颁发的“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殊荣。
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模式,应当围绕着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努力坚持“三个结合”的基本原则,贯彻“三个加强”的工作方法。
(一)坚持“三结合”的基本原则
1.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院要建立并完善专任教师、思想政治和就业管理三支队伍联动的工作机制。负责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师应以职业生涯规划等理论知识为指导,以就业技能的培养为抓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增强课堂互动及随堂的训练与测试,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负责思想政治和就业管理的教师应将就业指导活动延伸到校外,引导学生接触相关的职业岗位,认识企业文化,发现自身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企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不足,矫正对职业道德方面的认识偏差,自觉提高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提高综合就业竞争力。
2.校内外资源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应以依托项目的校企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合作内涵,将产学研合作推进到就业教育领域。发挥企业管理层、人力资源专员、技术骨干等企业人员参与学校就业教育的积极性,将毕业生的就业与新员工培训录用相结合,通过合作育人、携手育人、全员育人,达到学校、合作企业双赢的目的。
3.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
就业教育不仅是负责就业工作等教师的任务,每位教师都应自觉树立职业教育的理念,及时了解行业需求、岗位要求,自觉将职业教育的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中,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分年级、分阶段对学生实施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通过阶段性与连续性就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二)贯彻“三个加强”的工作方法
1.加强分类引导,开展个性化辅导
职业生涯规划的复杂性要求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顶岗实习阶段的过程管理需要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是就业指导教学的必要补充与延伸,应该将分类引导、个性化的就业辅导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保障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实习指导,缩短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过渡期”
顶岗实习是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心理因素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的一个时期。这时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缩短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更快地完成向“职业人”的转变,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校企各方的教师应共同担任学生职业发展的导师,开展个性化指导,帮助高职毕业生顺利走进职业发展的上升通道。
3.加强培训引导,建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管理联动的工作机制
具有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模式是指围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开展的分年级、分阶段、学生全程参与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该模式的推进依赖于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管理三支队伍联动的工作机制,倡导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理念,要求齐抓共管发挥合力,这样才能保证就业教育真正出成效。
[参考文献]
[1]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2] 苏俊枝.论体验式就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职业圈,2007.
[责任编辑:陈明]
1.完善考核体系
学院为推动各系的就业工作,2009年颁布了就业工作考核评估的相关文件,建立了评价体系。除就业率、签约率等量化指标外,就业教育成为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就业指导课实施的情况、结合课程开展的就业实践活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情况、就业帮扶工作、校企合作的情况、就业工作的特色与创新等都成为重要的考核指标。逐步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成为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保障。
2.完善体制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就业指导课时少,分散在不同学期,没有专任教师,因此组建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显得极为关键。学院在这方面的探索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就业办直接安排教师上课;第二阶段就业办将课程任务下达给思政部,由思政部教师承担该课程;第三阶段是教务处将课程任务下达到各系,各系安排辅导员上课。这三个阶段因为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构建,通常采用讲座形式,效果不甚理想。2010年学院成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聘任思政部的专任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在就业办、思政部的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教研室成立后积极组建师资队伍,开展师资培训,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的培训和认证,定期组织教材教学方法研讨,组织公开观摩课,选派年轻教师参加省级的职业指导课比赛、组织编写教材,使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学院已建立了一支由就业办、思政部、院团委的教师,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团队,该团队定期研讨、分析探索,建立了联动的工作机制,能保证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模式顺利实施。
三、实施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实施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模式以来,毕业生的就业目标明确了,职前准备也更加充分,突出表现在一次性就业率明显提高,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屁股未热就跳槽”的现象明显减少,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同时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学院荣获教育部颁发的“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殊荣。
高职特色就业教育模式,应当围绕着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努力坚持“三个结合”的基本原则,贯彻“三个加强”的工作方法。
(一)坚持“三结合”的基本原则
1.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院要建立并完善专任教师、思想政治和就业管理三支队伍联动的工作机制。负责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师应以职业生涯规划等理论知识为指导,以就业技能的培养为抓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增强课堂互动及随堂的训练与测试,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负责思想政治和就业管理的教师应将就业指导活动延伸到校外,引导学生接触相关的职业岗位,认识企业文化,发现自身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企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不足,矫正对职业道德方面的认识偏差,自觉提高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提高综合就业竞争力。
2.校内外资源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应以依托项目的校企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合作内涵,将产学研合作推进到就业教育领域。发挥企业管理层、人力资源专员、技术骨干等企业人员参与学校就业教育的积极性,将毕业生的就业与新员工培训录用相结合,通过合作育人、携手育人、全员育人,达到学校、合作企业双赢的目的。
3.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
就业教育不仅是负责就业工作等教师的任务,每位教师都应自觉树立职业教育的理念,及时了解行业需求、岗位要求,自觉将职业教育的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中,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分年级、分阶段对学生实施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通过阶段性与连续性就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二)贯彻“三个加强”的工作方法
1.加强分类引导,开展个性化辅导
职业生涯规划的复杂性要求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顶岗实习阶段的过程管理需要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是就业指导教学的必要补充与延伸,应该将分类引导、个性化的就业辅导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保障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实习指导,缩短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过渡期”
顶岗实习是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心理因素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的一个时期。这时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缩短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更快地完成向“职业人”的转变,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校企各方的教师应共同担任学生职业发展的导师,开展个性化指导,帮助高职毕业生顺利走进职业发展的上升通道。
3.加强培训引导,建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管理联动的工作机制
具有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模式是指围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开展的分年级、分阶段、学生全程参与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该模式的推进依赖于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管理三支队伍联动的工作机制,倡导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理念,要求齐抓共管发挥合力,这样才能保证就业教育真正出成效。
[参考文献]
[1]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2] 苏俊枝.论体验式就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职业圈,2007.
[责任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