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现状调查与教育思考

    陈先旦

    [摘要]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正日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广泛重视。本文通过调查,对农村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并根据农村留守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教育思考。

    [关键词]留守学生;调查分析;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6-0016-02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外出打工的农民也呈上升的趋势,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其中,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更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农村中学教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校的留守学生现状,笔者不久前对所在中学的留守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的对象是七年级和八年级的留守学生(共91人,占七、八年级总人数的14.7%)。问卷涉及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等方面。现根据调查,对留守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留守学生的现状调查分析

    1,父母关爱严重缺失。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一年或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的占60.4%,半年回家一次的有26.4%,一个月回来一次的仅13.2%;而能与父母一周联系一次的仅9.9%,很少联系的有16.5%,不定时的有59.3%,还有14.3%的学生连父母的联系方式都不知道。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与孩子分离,对孩子缺乏关爱,缺乏交流沟通,致使一些留守学生自卑封闭,有着严重的叛逆心理。

    2,隔代教育比较普遍。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学生绝大多数与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占57.1%;有25.3%的留守学生与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独自一人生活的有15.4%,另有2.2%寄宿在老师家里。留守学生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将近85%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能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教育引导。

    3,学习情况令人担忧。在学习成绩方面,留守学生中学习成绩优秀(平均分80分以上)的仅占7.7%,平均分在50分以下的有38.5%。有39.5%的学生认为成绩不好的原因是自己不够努力,而有48.4%的学生则认为原因是学习没人监督和指导。在学习态度方面,作业能很好完成的仅23.2%,完成情况一般的有33.7%,而有43.1%的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较差。在时间安排方面,能很合理安排时间的仅11%。在周末和放假时,安排学习的仅25.3%,去网吧或打游戏机的29.7%,大部分时间看电视或影碟的有45%。23.1%的留守学生承认自己很不喜欢上学,92.3%的留守学生希望得到更多的指点和辅导,有65.9%的留守学生希望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通过观察比较,笔者认为,导致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父母长时间在外,对孩子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解决,致使其对学习缺乏热情,时间观念淡薄,自觉性降低。

    4,心理发展出现偏差。调查发现,留守学生在心理方面表现出了偏差:(1)处事方式不合理。在回答“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你会怎样”这一问题时,有46.2%的学生选择了“憋在心里”这一方式,有24.2%的学生选择“很伤心,想哭”,有17.6%的学生表示会“找同学倾诉”,而只有12%的学生选择“与父母或老师交流”。(2)缺乏自信。调查中发现,只有18.7%的学生认为自己很棒,而有75.8%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5.5%学生则完全丧失了自信,认为自己做什么事都不行。这一结果表明,留守学生的自信心正受到无形的打击,他们需要重新建立自信,去面对生活和学习。(3)缺乏安全感。调查发现,有28.6%的学生总是害怕被身边的人欺负;37.4%的学生则表示会害怕遇到陌生人,害怕陌生人的出现会对自己不利;有34%的学生则认为交朋友是为了自己不会被别人欺负。(4)交流出现困难。在调查中发现,有40.7%的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在交流时有困难,有39.6%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主动找老师交流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有19.7%的学生平时很少与同学进行交流。(5)性格脾气暴躁。有22%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和别人吵架或者发脾气。

    这些心理偏差的出现,是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长时间处于孤独和担心害怕的情境之中。久而久之,给心理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容易产生心理幻想,让自己孤立起来,形成自闭、孤僻、内向、暴躁等性格,不愿与人交往,对外界的一切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变得冷漠。

    二、留守学生的教育思考

    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从社会到学校,从家长到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和思考良好的教育对策。下面笔者根据这次的调查,就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笔者发现,在调查的12个班级中,没有一个班主任知道自己班级中哪些学生是留守学生,不清楚他们现在的监护人是谁,更不知道留守学生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基于这种现状,学校必须加强留守学生的档案建设,对留守学生进行档案化管理。档案的内容应该包括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与留守学生的关系等。更为重要的是,档案中必须记录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状况,并将记录范围由校内延伸到校外,记录时间由学习日延伸到节假日,对留守学生进行全程跟踪。

    2,实行留守学生导师制。目前,在全国的很多中小学都实行了“德育导师制”,虽然有一部分留守学生已经是德育导师的“育导”对象,但是毕竟不能涉及所有的留守学生。我们完全可以在“德育导师制”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实行“留守学生导师制”。要求每个留守学生选择一位自己熟悉而又信任的老师担当自己的导师。每周学生必须与导师进行至少一次的思想交流以及学习、生活情况汇报,导师要对受导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导师不但要充当留守学生的朋友、知心人,更要充当他们的“第二父母”的角色。导师、学生、家长之间要努力实现“一体化”,加强交流和沟通。学校要定期召集导师交流情况,对导师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帮助和指导。每学期期末要安排一次导师与学生父母的见面会,并要求学生参与。有条件的还可以由学校组织一系列“家庭式”活动,如聚餐等,拉近他们的“心理距离”。

    3,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

    动是最富有教育性和感染力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了使留守学生的心理能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农村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留守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促使留守学生消除消极的心理因素,摆脱孤独,走向自信。根据中小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开展文艺、体育、科技、知识竞赛、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表演等,让留守学生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还可利用双休日组织留守学生野炊、郊游或参加公益活动、社会调查,让他们在度过欢乐、和谐的周末的同时,进一步感受集体的温暖。

    4,要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学校要开设面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要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让留守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帮助他们打开“心结”。加强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5,尝试组建留守学生“模拟家庭”。针对农村留守学生的父母关爱严重缺失这一现状,学校要努力尝试为留守学生弥补缺失的父爱、母爱。可以尝试组建留守学生“模拟家庭”,使他们感受更多的关怀和温暖。首先对留守学生进行适当分组,让他们之间以兄弟、姐妹相称;然后确定两名老师扮演临时“父亲”和“母亲”;再选择一个空置的教室或房间,布置成“家”的形式,添置一些简单的家居物品。这样一个“模拟家庭”算是基本形成了。“家庭成员”可以在“家”里定期举行“家庭活动”:做“家务”、唠“家常”、召开“家庭会议”、举行“家庭文艺活动”、共同学习、共同进餐……使留守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6,积极创建留守学生寄宿条件。农村学校往往会因为资金的问题,使学校建设处于相对滞后的情形中,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学生宿舍或食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留守学生的教育带来了困难。如果有宿舍和食堂,我们就可以给留守学生寄宿在学校提供条件。学生寄宿在学校一方面便于管理,有助于养成良好习惯,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能很好地解决就餐问题,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

    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这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希望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他们能健康地发展、快乐地成长。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