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态状况调查分析
宋增伟 梅萍
摘 要:大学生心态是时代精神气质与社会发展状况的“风向标”与“晴雨表”。通过对2505份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心态总体趋于积极向上,信任政府能力,认同社会主流文化,满意于获得的社会支持,自我价值感、主观幸福感较强;但也存在社会道德上知行脱节,专业认同度偏低等困扰。自我认知水平、系统学校教育、价值观多元化、社会改革变迁共同影响着大学生心态。提高自我疏导能力、加强学校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坚持核心价值观引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心态。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态状况;调查分析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4.02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4-0140-04
大学生心态是时代精神气质与社会发展状况的“风向标”与“晴雨表”。大学生心态状况如何,既关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未来发展,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为准确把握大学生心态状况,课题组在全国22所高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研。本研究基于调研数据,详细分析、客观呈现大学生心态状况,并尝试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提出引导对策,以期为改进大学生心态提供相应参考。
一、调查概况
心态是个体或群体的社会态度及可能产生的行为倾向,它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反应,包括对事物的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倾向。本研究中大学生心态主要包括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对自我发展的评价与体验。调研使用课题组自编的调查问卷,问卷为李克特五级量表,采用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国选取了22所不同层次的高校作为施测学校,共发放问卷26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05份,有效回收率96.35%。经信度效度分析,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946,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777—0.912,说明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各维度具有中等程度相关,各维度与总分具有中等偏上相关,且相关均达到显著性,说明结构效度良好。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进行百分比和得分(文中得分均为平均分)的阐释。
二、结果与分析
调查发现,大学生心态得分为3.54,显著高于中点分3,表明当代大学生心态总体状况较好,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心态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心态主要包括政府信任感、文化觉知感、社会支持感。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信任政府能力,认同社会主流文化,满意于获得的社会支持;但也存在對政府行为与体制的信任度有待提升,社会道德上知行脱节等问题。
(1)信任政府能力,但对政府行为与体制的信任度有待提升 政府信任感指大学生对政府各构成要素、运行过程的各环节以及结果的预期与评价。本研究主要考察大学生对政府能力、行为、体制的信任状况。调查显示,政府信任感得分为3.23,高于中点分,表明大学生对我国政府有着较高信任度。各维度分析发现,政府能力信任得分为3.47,高于中点分,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对政府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突发事件、促进经济发展等能力较为信任。政府行为信任与政府体制信任得分分别为3.13、3.08,略高于中点分,但低于政府信任感得分,具体在政府行为信任上,32.0%、24.2%、31.4%的学生分别对“政府政策的贯彻执行力”“政府信息的真实畅通度”“政府机构的高效廉洁性”提出一定质疑;在政府体制信任上,28.2%、33.8%的学生分别表示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这意味着大学生对政府体制有更多期待。可以看出,提升大学生对政府行为与体制的信任度,需要确立起为大学生所普遍信任的规范性的政府行为和完善化的政府体制。
(2)认同社会主流文化,但部分学生难以内化为自觉行为 社会文化觉知的核心是社会文化认同,当前大学生的社会文化认同集中表现为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主流文化的认同。调查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得分为4.02,显著高于中点分,其中,71.3%的学生表示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容,79.0%的学生认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非常必要,且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均超过八成,这些充分表明大学生非常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觉知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社会道德的认识和态度上。调查显示,社会道德认同得分为3.78,也显著高于中点分,其中,90.9%的学生认为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73.5%的学生对见伤不救、见危不助的行为表示愤怒,表明大部分学生都有着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但仅43.1%的学生表示遇到不文明现象会进行劝阻,57.2%的学生表示路遇需要救助的人会立即上前救助。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学生意识到应该去制止不文明行为和帮助需要救助的人,但是仅少部分学生愿意将这些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说明部分学生在社会道德上存在知而不行、知行脱节的矛盾心理。如何引导这部分学生在社会道德上实现知行统一,将是全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
(3)满意于获得的社会支持,其中对家庭支持最为满意 社会支持感是大学生感受到的社会各界对自己的关心、尊重和重视,本研究主要考察大学生感受到的来自家庭、朋友、其他人(老师、同学、亲戚)的支持状况。调查显示,社会支持感得分为3.99,显著高于中点分,其中,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得分分别为4.06、3.96、3.95,表明大学生对来自家庭、朋友、老师、同学、亲戚等的支持都较为满意,这非常有利于大学生减轻心理压力、适应社会生活、实现心态和谐。从各维度得分看,大学生对家庭支持最为满意,85.5%、83.0%、79.5%、73.2%的学生分别表示“从家庭获得情感上的帮助和支持”“家庭能给予我切实具体的帮助”“家庭能协助我做出决定”“能与家庭谈论我的难题”,可见家庭是大学生最核心的支撑力量,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当代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心态
当代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心态主要包括自我认同感、自我价值感、主观幸福感。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家庭与身份认同度较高,自我价值感、主观幸福感较强;但也存在专业认同度偏低,在体貌、人际、能力上信心不足,易受消极情绪控制等困扰。
(1)家庭与身份认同度较高,但专业认同度偏低 本研究主要考察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家庭认同与专业认同状况。调查显示,自我认同感得分为3.82,显著高于中点分,说明大学生对自我是比较认可的。从各维度得分看,家庭认同、身份認同、专业认同得分分别为4.34、4.06、3.37,家庭认同得分最高。数据进一步显示,89.9%、90.5%的学生分别表示自己与家人关系很融洽、自己在家庭中很重要,这显然与上面家庭给予大学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有关。此外,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度也很高,这主要从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90后身份、自我性别三方面较好的认同状况来体现。86.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72.3%的学生表示作为90后感到自豪,79.9%的学生满意于自我性别。然而,相较于家庭认同与身份认同,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明显偏低。本研究中大学生的专业涵盖了文史、理工、艺体、农林、医药等类型,而大学生在“对所学专业感兴趣”“了解所学专业”“所学专业就业前景光明”等三个问题上的认同度分别只有59.2%、54.2%、42.4%,可见对所学专业兴趣不浓、认识不深、前景迷茫等降低了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这将对其个体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急需提高这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与认同。
(2)自我价值感较强,但在体貌、人际、能力上信心不足 自我价值感是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和体验,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调查显示,自我价值感得分为3.66,高于中点分,其中,70.8%、68.5%的学生分别表示对自己感到满意、自己过得充实而愉快,这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认可自我价值,有较为积极的价值体验。进一步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自我道德、身体外貌、能力发挥、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的价值体验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在亲子关系上,90.4%的学生认为“父母很关心我”,并从中体验到价值感与获得感;在自我道德上,65.9%的学生认为“我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自身遵守道德规范或优良品行受到好评而产生满足感。然而,大学生在身体外貌、人际关系、能力发挥上的满意度分别为59.6%、56.3%、44.1%,可见大学生在这三项上的信心明显不足,进而价值感不高,这会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调控、个人行为等带来消极影响。
(3)主观幸福感较高,但有时易受消极情绪控制 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主观上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并因肯定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调查显示,主观幸福感得分为3.74,高于中点分,其中,75.6%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幸福和愉快,这表明大部分学生都有较强的幸福感,能较好地感知幸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还可通过其情绪状况与生活满意度来体现。一方面,大学生以积极情绪为主,消极情绪较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分为3.87,高于中点分,超过七成的大学生都表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对自己持肯定态度”“对未来充满希望”;仅20.7%、13.2%、14.5%的学生分别会感到“孤独寂寞”“沮丧”“前途暗淡”。虽然有消极情绪的学生所占比例不高,但受消极情绪的控制会对其身心健康与个体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情感关怀,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大学生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其得分为3.69,也高于中点分,其中72.3%、84.5%的学生分别表示对自我生活满意、生活中总有让自己感兴趣的事,对生活满意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去体验幸福。
三、归因与启示
当代大学生都渴望拥有良好心态,当前他们呈现的多种心态是其自我建构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要化解大学生心态矛盾与冲突,引导大学生心态走向积极健康,不仅需要加强大学生心态的自主提升,还需要社会各界协同努力。
1.自我认知水平决定着大学生心态,提高自我疏导与自我调适能力是引导大学生心态的根本举措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情感体验、意志品质、调控能力都获得了较大发展,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快速多变的社会生活、何去何从的个人抉择时,容易出现自我认知偏差,引发心理矛盾与心态失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自我认知迷茫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片面认知。其一,大学生往往有着较强的心理优越感,这使得他们在设计自我时往往过于理想化,但当接触社会时发现社会现实与心中理想存在巨大反差,这易造成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迷茫,甚至出现自我认同危机,价值感、幸福感也随之下降。其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许多社会问题逐渐显现,但部分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不深,比如将“老人摔倒无人扶起”片面地归为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不良风气,逐渐“解构”内心的伦理道德,当面对类似现象时往往也选择“避而远之”,这体现了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片面认知。以上两种自我认知偏差都会导致大学生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加剧,出现心态失衡。此时,提高自我疏导与自我调适能力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因自我认知偏差而出现的心态问题。一方面,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对自我做客观评价,既不过高评价,也不过低评价,树立恰当奋斗目标,保持适当期望水平,以减少消极心态的产生。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与社会,坦然地接受社会,理性地分析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付诸实践来扭转社会不良风气,以促使积极心态的养成。
2.系统的学校教育造就着大学生心态,加强学校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调适大学生心态的重要路径
大学生远离家庭来到大学校园,进入“心理断奶”的关键期,在此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心理困惑,这些心理问题的解决除了自我疏导外,他们所直接接触的系统的学校教育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学校教育还存在针对性不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影响着大学生心态的引导效果。为此,学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及时调适学生心态。一方面,针对学生特点,提高心态引导的实效性。教育者要“把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点学生的差异性,并在把握差异性的基础上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独特方法去因人施教”[1],把握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态引导。此外,教育者还要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心态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而不只是问题学生,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提前做好主动教育,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学校还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班级寝室心理环境建设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心理,推动形成良好心态。
摘 要:大学生心态是时代精神气质与社会发展状况的“风向标”与“晴雨表”。通过对2505份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心态总体趋于积极向上,信任政府能力,认同社会主流文化,满意于获得的社会支持,自我价值感、主观幸福感较强;但也存在社会道德上知行脱节,专业认同度偏低等困扰。自我认知水平、系统学校教育、价值观多元化、社会改革变迁共同影响着大学生心态。提高自我疏导能力、加强学校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坚持核心价值观引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心态。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态状况;调查分析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4.02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4-0140-04
大学生心态是时代精神气质与社会发展状况的“风向标”与“晴雨表”。大学生心态状况如何,既关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未来发展,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为准确把握大学生心态状况,课题组在全国22所高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研。本研究基于调研数据,详细分析、客观呈现大学生心态状况,并尝试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提出引导对策,以期为改进大学生心态提供相应参考。
一、调查概况
心态是个体或群体的社会态度及可能产生的行为倾向,它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反应,包括对事物的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倾向。本研究中大学生心态主要包括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对自我发展的评价与体验。调研使用课题组自编的调查问卷,问卷为李克特五级量表,采用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国选取了22所不同层次的高校作为施测学校,共发放问卷26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05份,有效回收率96.35%。经信度效度分析,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946,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777—0.912,说明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各维度具有中等程度相关,各维度与总分具有中等偏上相关,且相关均达到显著性,说明结构效度良好。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进行百分比和得分(文中得分均为平均分)的阐释。
二、结果与分析
调查发现,大学生心态得分为3.54,显著高于中点分3,表明当代大学生心态总体状况较好,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心态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心态主要包括政府信任感、文化觉知感、社会支持感。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信任政府能力,认同社会主流文化,满意于获得的社会支持;但也存在對政府行为与体制的信任度有待提升,社会道德上知行脱节等问题。
(1)信任政府能力,但对政府行为与体制的信任度有待提升 政府信任感指大学生对政府各构成要素、运行过程的各环节以及结果的预期与评价。本研究主要考察大学生对政府能力、行为、体制的信任状况。调查显示,政府信任感得分为3.23,高于中点分,表明大学生对我国政府有着较高信任度。各维度分析发现,政府能力信任得分为3.47,高于中点分,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对政府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突发事件、促进经济发展等能力较为信任。政府行为信任与政府体制信任得分分别为3.13、3.08,略高于中点分,但低于政府信任感得分,具体在政府行为信任上,32.0%、24.2%、31.4%的学生分别对“政府政策的贯彻执行力”“政府信息的真实畅通度”“政府机构的高效廉洁性”提出一定质疑;在政府体制信任上,28.2%、33.8%的学生分别表示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这意味着大学生对政府体制有更多期待。可以看出,提升大学生对政府行为与体制的信任度,需要确立起为大学生所普遍信任的规范性的政府行为和完善化的政府体制。
(2)认同社会主流文化,但部分学生难以内化为自觉行为 社会文化觉知的核心是社会文化认同,当前大学生的社会文化认同集中表现为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主流文化的认同。调查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得分为4.02,显著高于中点分,其中,71.3%的学生表示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容,79.0%的学生认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非常必要,且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均超过八成,这些充分表明大学生非常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觉知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社会道德的认识和态度上。调查显示,社会道德认同得分为3.78,也显著高于中点分,其中,90.9%的学生认为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73.5%的学生对见伤不救、见危不助的行为表示愤怒,表明大部分学生都有着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但仅43.1%的学生表示遇到不文明现象会进行劝阻,57.2%的学生表示路遇需要救助的人会立即上前救助。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学生意识到应该去制止不文明行为和帮助需要救助的人,但是仅少部分学生愿意将这些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说明部分学生在社会道德上存在知而不行、知行脱节的矛盾心理。如何引导这部分学生在社会道德上实现知行统一,将是全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
(3)满意于获得的社会支持,其中对家庭支持最为满意 社会支持感是大学生感受到的社会各界对自己的关心、尊重和重视,本研究主要考察大学生感受到的来自家庭、朋友、其他人(老师、同学、亲戚)的支持状况。调查显示,社会支持感得分为3.99,显著高于中点分,其中,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得分分别为4.06、3.96、3.95,表明大学生对来自家庭、朋友、老师、同学、亲戚等的支持都较为满意,这非常有利于大学生减轻心理压力、适应社会生活、实现心态和谐。从各维度得分看,大学生对家庭支持最为满意,85.5%、83.0%、79.5%、73.2%的学生分别表示“从家庭获得情感上的帮助和支持”“家庭能给予我切实具体的帮助”“家庭能协助我做出决定”“能与家庭谈论我的难题”,可见家庭是大学生最核心的支撑力量,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当代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心态
当代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心态主要包括自我认同感、自我价值感、主观幸福感。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家庭与身份认同度较高,自我价值感、主观幸福感较强;但也存在专业认同度偏低,在体貌、人际、能力上信心不足,易受消极情绪控制等困扰。
(1)家庭与身份认同度较高,但专业认同度偏低 本研究主要考察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家庭认同与专业认同状况。调查显示,自我认同感得分为3.82,显著高于中点分,说明大学生对自我是比较认可的。从各维度得分看,家庭认同、身份認同、专业认同得分分别为4.34、4.06、3.37,家庭认同得分最高。数据进一步显示,89.9%、90.5%的学生分别表示自己与家人关系很融洽、自己在家庭中很重要,这显然与上面家庭给予大学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有关。此外,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度也很高,这主要从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90后身份、自我性别三方面较好的认同状况来体现。86.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72.3%的学生表示作为90后感到自豪,79.9%的学生满意于自我性别。然而,相较于家庭认同与身份认同,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明显偏低。本研究中大学生的专业涵盖了文史、理工、艺体、农林、医药等类型,而大学生在“对所学专业感兴趣”“了解所学专业”“所学专业就业前景光明”等三个问题上的认同度分别只有59.2%、54.2%、42.4%,可见对所学专业兴趣不浓、认识不深、前景迷茫等降低了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这将对其个体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急需提高这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与认同。
(2)自我价值感较强,但在体貌、人际、能力上信心不足 自我价值感是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和体验,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调查显示,自我价值感得分为3.66,高于中点分,其中,70.8%、68.5%的学生分别表示对自己感到满意、自己过得充实而愉快,这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认可自我价值,有较为积极的价值体验。进一步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自我道德、身体外貌、能力发挥、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的价值体验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在亲子关系上,90.4%的学生认为“父母很关心我”,并从中体验到价值感与获得感;在自我道德上,65.9%的学生认为“我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自身遵守道德规范或优良品行受到好评而产生满足感。然而,大学生在身体外貌、人际关系、能力发挥上的满意度分别为59.6%、56.3%、44.1%,可见大学生在这三项上的信心明显不足,进而价值感不高,这会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调控、个人行为等带来消极影响。
(3)主观幸福感较高,但有时易受消极情绪控制 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主观上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并因肯定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调查显示,主观幸福感得分为3.74,高于中点分,其中,75.6%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幸福和愉快,这表明大部分学生都有较强的幸福感,能较好地感知幸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还可通过其情绪状况与生活满意度来体现。一方面,大学生以积极情绪为主,消极情绪较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分为3.87,高于中点分,超过七成的大学生都表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对自己持肯定态度”“对未来充满希望”;仅20.7%、13.2%、14.5%的学生分别会感到“孤独寂寞”“沮丧”“前途暗淡”。虽然有消极情绪的学生所占比例不高,但受消极情绪的控制会对其身心健康与个体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情感关怀,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大学生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其得分为3.69,也高于中点分,其中72.3%、84.5%的学生分别表示对自我生活满意、生活中总有让自己感兴趣的事,对生活满意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去体验幸福。
三、归因与启示
当代大学生都渴望拥有良好心态,当前他们呈现的多种心态是其自我建构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要化解大学生心态矛盾与冲突,引导大学生心态走向积极健康,不仅需要加强大学生心态的自主提升,还需要社会各界协同努力。
1.自我认知水平决定着大学生心态,提高自我疏导与自我调适能力是引导大学生心态的根本举措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情感体验、意志品质、调控能力都获得了较大发展,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快速多变的社会生活、何去何从的个人抉择时,容易出现自我认知偏差,引发心理矛盾与心态失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自我认知迷茫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片面认知。其一,大学生往往有着较强的心理优越感,这使得他们在设计自我时往往过于理想化,但当接触社会时发现社会现实与心中理想存在巨大反差,这易造成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迷茫,甚至出现自我认同危机,价值感、幸福感也随之下降。其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许多社会问题逐渐显现,但部分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不深,比如将“老人摔倒无人扶起”片面地归为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不良风气,逐渐“解构”内心的伦理道德,当面对类似现象时往往也选择“避而远之”,这体现了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片面认知。以上两种自我认知偏差都会导致大学生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加剧,出现心态失衡。此时,提高自我疏导与自我调适能力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因自我认知偏差而出现的心态问题。一方面,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对自我做客观评价,既不过高评价,也不过低评价,树立恰当奋斗目标,保持适当期望水平,以减少消极心态的产生。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与社会,坦然地接受社会,理性地分析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付诸实践来扭转社会不良风气,以促使积极心态的养成。
2.系统的学校教育造就着大学生心态,加强学校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调适大学生心态的重要路径
大学生远离家庭来到大学校园,进入“心理断奶”的关键期,在此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心理困惑,这些心理问题的解决除了自我疏导外,他们所直接接触的系统的学校教育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学校教育还存在针对性不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影响着大学生心态的引导效果。为此,学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及时调适学生心态。一方面,针对学生特点,提高心态引导的实效性。教育者要“把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点学生的差异性,并在把握差异性的基础上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独特方法去因人施教”[1],把握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态引导。此外,教育者还要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心态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而不只是问题学生,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提前做好主动教育,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学校还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班级寝室心理环境建设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心理,推动形成良好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