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考文献著录规范性教育的思考
王丹丹
摘? ? 要:参考文献著录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对于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期刊社及教育类公共媒体应联动做好参考文献著录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参考文献不规范著录指代的含义及其危害。除了教育引导之外,高校与期刊社应设立一定的惩处措施,警示大学生严守学术道德规范,维护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关键词:参考文献;著录;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6-0049-03
参考文献作为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它是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体现。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适当引用”时,应注明出处。在现代评价体系框架下,参考文献著录规范与否会影响被引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H指数和CSSCI被引率的统计都是以参考文献著录规范为前提的。它是期刊等级评定的重要指标。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等在遴选期刊和评价期刊质量时,都会参考“被引频次”的指标,而参考文献著录是否规范,对被引频次的统计有着直接的影响。参考文献著录规范并且真实,能够帮助读者扩检及探寻作者科研思路,尤其在交叉学科研究领域中,参考文献的深入研究往往能带来新的创新点。
因此,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调查和实地访谈研究了参考文献著录中现存的一些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多种表现形式及成因,目的之一是希望学生们注意到这些问题,自觉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目的之二是希望高校、期刊社和教育类的公共媒体联动解决这些问题,详述如下。
一、参考文献著录中的“虚列”现象
(一)“虚列”内涵及类型
参考文献著录中的“虚列”现象,是指作者在撰写论文时,为了体现自己论文的研究基础扎实,查找一些自己并未真正引用过的文献,将其添加到参考文献列表中。这些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行业范围内权威专家的期刊论文。行业范围内有很多细分领域,每一个领域在很多国家都有研究方面的翘楚,他们的论文具有普遍的影响力和研究深度,但并不都是用英文发表的,有很多语种形式,而某些作者为了体现所写论文的国际性基础,在参考文献列表里,加入了这些国际专家学者的其他语种文献,但实际上,这些非英语文献是作者并未阅读过与引用过的。
2.主题领域被引率排名靠前的论文。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某些期刊在作者回执中明确提出参考文献数量应达到某个量级;另一方面,作者本人也希望通过参考文献数量增加的方式来扩充投稿论文的体量。也就是说,作者们默认被引率高的论文一定是质量好的论文,所以,在没有实际阅读的情况下,就直接将其虚列在参考文献列表中。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有一篇文献是用来展示Elsevier的规范引用格式的,这是一篇虚拟文献,并不真实存在,但是这篇文献却有着近400次的被引率,这证明了虚列“高被引论文”作为参考文献的情况。这篇文献的具体信息是:
Van der Geer,J.,Hanraads,J.A.J.,Lupton,R.A.,2000.The art of writing a scientific article.J Sci.Commun.163(2)51-59.[The journal name can also be found with its full title Journa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s]
3.相关科研团队成员发表的论文。在论文审校的过程中,期刊编辑认为“在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章,即使被引者在行业领域很权威,引用同一作者的文章也不会超过5篇。”换言之,如果超过这个数量,就存在相互引用以提高被引率的嫌疑。这种情况是比较隐蔽的,需要编辑一一核对参考文献才能识别,比较清晰的“虚列”现象是被引文献的主题与投稿论文的主题并不相关。比较典型的案例是For Better Science(报道学术不端行为的网站)2019年3月26日刊载了一篇报道,报道中指出相关人员为了提高个别研究者的论文引用量,存在“互相引用”问题,其中一篇文章列出了44篇参考文献,但是其中却有26篇被引文献是同一作者的[1]。
4.目标投稿期刊的论文。某些作者了解“刊物评价标准中刊物文章的被引率对于刊物等级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为了能提高稿件可能的被青睐程度,会查检目标投稿期刊的论文,将其作为参考文献。当某一篇投稿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包含了过多的目标投稿期刊论文时,就值得编辑认真核对了,这涉及到学术道德问题,虚列的期刊被引情况并不能真正反映期刊水平。编辑们需要核实,如确实正文中引用了,则编辑只需要再进一步核对参考文献著录是否规范;如正文中没有引用,则建议作者据实引用。例如:黑龙江大学主办的双核刊物《求是学刊》的编辑就非常重视参考文献的核对工作,编辑会将所列参考文献一一找到,并核对正文中是否引用,如存疑,还会与作者进一步沟通,以确认真实性。这方面的工作任务量很大,编辑为了学术规范,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另有部分法学刊物,要求作者在投稿同时,附上参考文献原文引用部分的畫线截图与投稿论文引用部分的画线截图,以证明参考文献的真实性。
(二)应对“虚列”现象的策略
1.编辑要加强识别能力。2015年5月15日发布,2015年12月1日实施的《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标准号:GB/T 7714—2015)明确规定了阅读型参考文献和引文参考文献的区别。通常情况下,期刊都在《征稿简则》上建议论文的作者尽量著录引文参考文献,对阅读型参考文献可酌情按注释处理[2]。例如:《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在2017年11月20日发布的《征稿简则》上写明了“列入的参考文献应该是作者亲自阅读过,并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主要文献。”所以,编辑可以核对文内参考文献标注部分是否与参考文献列表中的信息相符。核对情况分两种:第一种是观点引用核对,第二种是原文引用核对。前者需要编辑在核查时认真比对投稿论文与其参考文献观点是否一致,是否存在“虚列”的现象。后者相对简单一些,借助论文查重系统,可以轻松地识别作者是否真正引用了某些“高被引文献”“权威专家文献”、“相关科研团队成员发表的论文”和“目标投稿期刊文献”。
2.期刊社应警示作者按实际情况著录参考文献。如果编辑使用查重系统发现了作者并未实事求是地列出参考文献,或通过同一投稿系统发现作者同一篇稿件在不同期刊平台上将参考文献进行了置换,都应对作者及其所属单位做出警示,并设定相应的惩治措施。尽管“参考文献著录不实”相对于“论文主体内容不实”而言,看似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实际上却是会产生蝴蝶效应一般的连锁反应:首先,对于专家文献的不实引用,会导致行业范围内对于专家实际水平的夸大反应。其次,作者引用参考文献不实的科研态度若不能得以纠正,将助长科研不良之风,形成功利化的科研风气。最后,只虚假引用核心刊论文,将导致期刊生态圈的两极化发展。核心刊的引用率将越来越高,地位越来越稳固,而非核心刊,文稿的被引率过低,将影响其刊物质量的评级,那么核心刊列表里的期刊将不能得以正常地升级与淘汰。
3.各类评定机构应科学看待被引率问题。期刊社重视被引率是因为它是期刊质量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有部分期刊社要求投稿稿件添加本刊刊载文献作为参考文献。如果各类型的期刊评价体系都能综合考量期刊的互引指数、影响力指数(CI)、期刊量效指数、影响因子、下载量、半衰期等各种指标[3],而将总被引频次指标降到一定阈值以下,那么这种虚列本刊文章为参考文献的现象将大幅度降低。
另外,高校评价体系和科研人员论文评奖体系也应当正确看待论文的被引率指标,将其量化成分数固然对于评价而言更为容易,但它也导致了参考文献引用虚假的学术问题,所以应在各种评价体系中,适当加入参考文献核实的规定,若发现不实引用,则取消其量化分数,将遏制这种现象的蔓延。
二、参考文献著录中的“隐蔽错误”
(一)“隐蔽错误”内涵及类型
参考文献著录“隐蔽错误”是指作者所列参考文献不规范的一些隐蔽问题,不是特别受到作者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缺少对“部分引用数据”的规范引用。现在的科技期刊论文和社会科学期刊论文撰写中,总会涉及到表格或图例分析,这部分经常会涉及到引用问题。大多数作者在全部引用他人图表或数据时,一般都以脚注的形式,注明出处。但是也有一些是部分引用他人数据信息,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作者都没有做任何标注,这两种现象在数据分析技术如此发达的环境中,尤为突出。所以,某些期刊对这种现象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例如:《海洋学研究》在2018年9月15日发布的《征稿简则》上规定“文内主要数据及图表应未曾正式发表(非主要数据或图表若已经发表的,须引入相关的参考文献)”。
2.对于一篇论文多位作者的引用著录问题。按照
《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标准号:GB/T 7714—2015)的8.1.2细则规定“著作方式相同的责任者不超过3个时,全部照录。超过3个时,著录前3个责任者,其后加‘,等或与之相应的词”[4]。在编辑工作中,实际情况是很多参考文献的作者超过三个时,作者会将所有的作者都著录进去,经过访谈,发现这些作者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使用了中国知网的“导出/参考文献”功能,这一功能不会截取前三个作者,加“,等”或者“,et al”。另一个原因是很多科技类期刊论文的作者标注不规范,导致了在引用这篇文章时,不得不标注所有作者。即:有一些论文是团队成员共同研究撰写的科技成果,所以论文标注了多名通讯作者,而通讯作者在所有作者排序中的位置又非常靠后,所以著录时就只能全部列出。
3.页码著录问题。GB/T 7714—2015对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做了详细的说明,并给出了示例,但是很多投稿的作者并未注意到该国家标准的细则中对不同类型参考文献的页码著录要求,所以导致了文后参考文献的页码著录错误。标准在3.10和3.11两个项目中分别定义了阅读型参考文献和引文参考文献,细则中的8.8.2增加了“阅读型参考文献的页码,著录文章的起讫页或起始页,引文参考文献的页码,著录引用信息所在页”的规定[5]。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作者将文后的参考文献页码直接著录成了文章的起讫页,所以读者就无法辨别所看论文的正文引用部分究竟来源于引用文献的哪一页。
(二)“隐蔽错误”问题的应对策略
1.加强GB/T 7714—2015宣传教育工作。首先,这项国家标准在高校本科教学的通识类“信息检索”课程上还未被完全推广,在研究生教育上也没有做到专门地讲解。所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应积极推进这项国家标准的普及教育,毕竟这些学生将是未来科研工作的承担者,他们在校期间也在尝试做论文,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各个期刊在做每一年的投稿指南时,可以在其内容中明确推广GB/T 7714—2015,让已经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们能够快速更新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知识体系,避免再使用GB/T 7714—2005作为标准。毕竟学者们的自学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为他们提供知识来源相对于编辑人员一个一个校对文后参考文献著录错误要容易很多。
最后,科技工作者关注的一些公众号或微博号的运营主体,应推出系列性的讲解,图文并茂地指出参考文献引用不当的示例和危害,从而利用新媒体的指数级传播力快速宣传推广GB/T 7714—2015,在这一方面“科睿唯安”对于Endnote的推广课程与指南值得借鉴。
2.积极推进期刊规范程度。期刊的规范程度会直接影响参考文献的著录准确性。一是期刊对于作者顺序以及通讯作者的标注规范与否会直接影响引用文献的作者著录板块。二是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在期刊上的推广与否,决定了引用文献对“优先出版期刊论文(刊期号未定)”的著录完整问题。因为GB/T 7714—2015规定这类文献的引用需要著录DOI号。三是期刊卷号的设置缺失问题,会影响其他作者引用这种刊物上的文章。现在很多期刊都采用线上平台来管理投稿,作者按照向导式的投稿指南,录入参考文献时,往往会发现投稿平台有自动识别参考文献规范程度的功能,对于没有“卷”标识,只有“期”标识的参考文献,系统会警告“无法提交”,所以为了完成投稿,很多作者无奈地将这种没有“卷”标识的参考文献去掉。四是期刊对于论文标题中标点符号的处理不规范,导致其他作者引用这篇文章时会错误标注某些符号,如:作者会将被引用文献标题中的“逗号”改为“空格”进行著录,会将“连接号”改为“破折号”进行著录。
所以,为了引用文献的准确性,被引文献所在的期刊应首先提高刊物本身的规范程度。一是通过标准化的投稿系统自动筛选不规范的稿件格式。二是编辑人员应首先学会我国的各种期刊编辑的规范和技术,熟练掌握编辑技巧,并对投稿进行“质量干预”,提高拟刊登论文的规范程度。三是期刊应积极投入到网络首发论文的数字出版阵营中,并规范化处理网络首发论文的各种形式要件,以便于其他作者在第一时间阅读与引用这些论文,从而推进科研事业的繁荣发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塑造他们的学术道德也要从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开始,将参考文献著录的诸多问題解决,使其著录规范并且真实,如此引文索引的范围会更宽,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提高。
参考文献:
[1]Yubing Sun.contaminated science,Synchrotron fraud andcitation scam[EB/OL].(2019-03-26)[2019-07-01].https://forbetterscience.com/2019/03/26/yubing-sun-contami-nated-science-synchrotron-fraud-and-citation-scam/.
[2]新版《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与参考文献著录 [EB/OL].(2018-10-07)[2019-07-01].https://wenku.baidu.com/view/287d2a5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ef.html.
[3]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做局”与“破局”[EB/OL].(2018-11-28)[2019-07-01].http://www.sohu.com/a/278387331_734862.
[4][5]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