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检测工作的质量控制探讨
摘要:对工作场所中的有害因素进行检测,不仅是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也是评价职业危害的依据。本文首先概述了有害因素检测工作的原则和方法,然后针对检测工作全程,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检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1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7)03-0223-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7.03.121
Abstract: Detecting harmful factors in workplace is not only daily management work for enterprises, but also the basis for assessing occupational hazard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guideline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harmful factor firstly, and then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workplace; harmful factors; detect; quality control
在工作场所中,存在着显现的和隐藏的有害因素,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检测,能够评价职业安全性,作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依据。只有准确的检测结果,才能反映出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真实情况,但是在检测操作期间,影响检测质量的原因较多,例如温度、湿度、时间、人工操作等。因此,必须对检测工作的开展进行质量控制,从而消除或减小检测误差,保证工作场所的安全性。
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检测工作概述
对工作场所有害因素开展检测工作,要求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确保检测工作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定的范围以内。就目前而言,有害因素的检测内容主要包括粉尘、毒物、高温、噪声、局部振动、微波等。其中,检测点指的是生产操作期间,员工容易接触到有害因素的作业点,检测点的确定,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在同一车间内,不同的有害因素设置不同的检测点;第二,在同一车间内,同一有害因素下,针对不同的工种、设备、工序,要分别设置检测点;第三,在同一车间内,同一有害因素下,同一工种采用相同的设备或工序,设置至少一个检测点;第四,物理因素检测点设置时,应该满足测试规范要求;第五,确定检测点之后,绘制出点位分布平面图;具体到检测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四种形式[1]。
(1)评价监测:适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等。
(2)日常监测:适用于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日常的定期监测。
(3)监督监测:适用于职业卫生监督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时,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监测。
(4)事故性监测:适用于对工作场所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进行的紧急采样监测。
2 前期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2.1 工作现场调查
采样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对工作现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作业期间的原料和辅料;成品和中间产物的类型、数量、物理化学性质;原料的投入方法、生产工艺、加热参数;生产设备的性能、完好程度;工作环境中有害物质的产生、状态、浓度水平、扩散情况;劳动者的工作现状;工作场所的环境卫生情况;防护设施的使用等。如有必要,可以进行预采样,以保证采样点、采样方法、采样时间的正确性。
2.2 仪器设备购备
现场采样使用的设备,要求满足GB/T17061规范中的要求,设备在购买、使用、检修、养护等方面,和实际工作条件、需求相适应,避免出现大材小用等不配套的现象。采样前,首先对设备的性能参数进行检查,例如密封性、流量示值、时间校正等,核对设备的规格尺寸。
3 现场采样阶段的质量控制
3.1 确定采样地点
检测地点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要求有害物质的浓度水平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采样点的确定,应该尽量靠近劳动者,但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使用空气收集器时,应该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地带;将采样点选择在工作区域的下风向部位,并且要远离涡流点、排气口。采样对象的确定和采样地点相类似,要求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处于不同工作岗位,二是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最长,三是有害因素的浓度水平最高。除此之外,其他采样对象在选择时遵循随机性原则[2]。
3.2 调整采样设备
采样设备是现场采样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设备性能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样品质量的高低。因此,仪器设备的量程、准确度、灵敏度要满足检测要求,采样前进行审核,定期到指定的机构进行检定。设备由专人负责保管,校正、检查、出库、入库都要进行登记。对采样流量进行校正时,要求和相同规格的空气收集器串联在一起。另外,监测器皿作为重要的辅助设备,要保证清洁干净,避免样品受到污染或破坏。
3.3 选择采样时间
采样时间是否合适,也是影响样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依据有害物质监测采样规范(GBZI59-2004)的要求,TWA样品在采集时,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采样1个工作班,然后计算8小时加权浓度。STEL样本在采集时,首先选定浓度变化最大的地点,然后确定浓度最高的时间段,采样间隔时间控制在15分钟。MAC样品在采集时,选定浓度最大的时间段,且控制在15分钟以内,如果劳动者和有害物质的接触时间不足15分钟,則按照实际接触时间来计算。个体采样期间,要保证有害物质浓度最高,且进行1个工作班的样品采集。
3.4 规范采集工序
样品采集期间,要考虑到有害物质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具体来说:第一,如果工作场所具有易燃易爆性,应该使用防爆型空气采样器,采样时保持流量稳定。第二,如果采样持续时间长,要求分别记录采样前、采样后的流量数值,并正确计算流量均值。第三,如果工作场所内的有害物质种类较多,例如兼具气体、固体、气溶胶等多种形式,对于不同状态的物质,应该采用不同的采集方法。第四,空白样品的采集,是为了监测样品在运输期间的质量变化,采集时要求将空气收集器接触采样点,采集过程中不和收集器连接,作为空白对照。空白样品在每个采样地点,每天采集1次;对于流动作业劳动者,个体采样时要在工作线路的起点、终点,分别采集1个空白样品。
3.5 控制采样误差
在采样期间,引起采样误差的因素较多,包括仪器设备、采样方法、气象因素、共存物质等。可以说,各个环节均会带来误差,提示工作人员对误差进行控制,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开展,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3.6 完善采样记录
职业卫生检测中,产生的原始记录较多,要保证信息的全面性,规范书写、能够溯源。原始记录的重要作用,在于影响到后期的任务受理、检测准备、采样、样品流转、检验、编制报告等。在工作场所获得的现场资料,应该得到单位证明,为数据分析处理提供准确的依据[3]。
4 样品保存阶段的质量控制
采集完成的样品及时带回实验室,样品运输期间做好防护工作,以保证完好性。样品到达实验室后,及时登记,按照检测工序进行流转。在实验室内,要求设立样品贮存场所,例如样品柜、样品间等,而且由专人负责管理。不同样品分类存放,做好标识,保证账物一致,且贮存环境干燥通风,具有安全性。
5 实验分析阶段的质量控制
5.1 实验环境
实验场所控制好温度、湿度、光照、通风,不会对实验操作或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如果样品对于检测有特殊要求,应该对环境条件进行相应调整,并开展监测、记录、控制工作。如果粉尘、电压、温度、振动等因素会影响检测工作,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当外界条件正常后继续检测。
5.2 实验试剂
样品检测期间,保证试剂规格满足要求,将其存放在合适的环境,准确标注购买日期,避免发生污染、变质情况。试剂溶液配置完成后,及时粘贴标签,要求具备名称、浓度、配置人、日期等要素。在实验室内配制标准溶液,要采用基准物质试剂,并保证环境整洁安静,对不同器材进行有序摆放。
5.3 样品测定
测定操作要按照国家颁布的统一标准,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并保证规范操作。具体到每一批样品,要同时测定空白样本,而且空白值低于测定方法的检出限;测定条件和标准条件一致;如果样品浓度高于标准曲线,就要进行稀释处理。测定样品前,首先选定标准物质,将测定结果的误差控制在限值以内。对于无质控样的测定工作,测定前采用加标回收率、平行样品进行质量控制。
5.4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过程,也就是对原始记录进行整理的过程,具体包括仪器设备产出的原始数据、原始谱图、质控数据、采样时间、采样体积等。除此之外,还包括计算标准的采样体积、换算有害物质的浓度单位、数字修约等。
5.5 编制报告
每完成一项检测工作,或者一个系列的检测工作,就应该按照检测方法的规定,及时出具检测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采用方法要求的相关信息,二是检测结果提供的必要信息。完成检测报告的编制后,交给质量负责人进行审核,并获得签字确认。经审核后的检测报告交给技术负责人批准,经签字盖章形成正式的报告,并备案处理。
5.6 资料存储
检测报告一式两份,其中一份由委托单位保管,另外一份由档案室保管。将现场采样记录、检测报告结合在一起,共同交给质管部门存档,确定档案编号,以备后期检查。
6 结语
综上所述,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检测,主要包括评价检测、日常检测、监督检测、事故性检测等方式。在检测工作的质量控制上,应该从前期准备阶段、现场采样阶段、样品保存阶段、实验分析阶段入手,实现全程质控目标。
参考文献
[1]邢烨,周广鹏.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检测工作的质量控制探讨[J].广州化工,2013,41(14):242-243.
[2]白立新.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检测的质量控制方法探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03):119-120.
[3]潘健.工作场所工业通风存在的典型问题及案例讨论[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6,34(08):625-628.
收稿日期:2017-05-15
作者簡介:赖贵(1964-),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采矿工程。
关键词: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检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1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7)03-0223-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7.03.121
Abstract: Detecting harmful factors in workplace is not only daily management work for enterprises, but also the basis for assessing occupational hazard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guideline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harmful factor firstly, and then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workplace; harmful factors; detect; quality control
在工作场所中,存在着显现的和隐藏的有害因素,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检测,能够评价职业安全性,作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依据。只有准确的检测结果,才能反映出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真实情况,但是在检测操作期间,影响检测质量的原因较多,例如温度、湿度、时间、人工操作等。因此,必须对检测工作的开展进行质量控制,从而消除或减小检测误差,保证工作场所的安全性。
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检测工作概述
对工作场所有害因素开展检测工作,要求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确保检测工作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定的范围以内。就目前而言,有害因素的检测内容主要包括粉尘、毒物、高温、噪声、局部振动、微波等。其中,检测点指的是生产操作期间,员工容易接触到有害因素的作业点,检测点的确定,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在同一车间内,不同的有害因素设置不同的检测点;第二,在同一车间内,同一有害因素下,针对不同的工种、设备、工序,要分别设置检测点;第三,在同一车间内,同一有害因素下,同一工种采用相同的设备或工序,设置至少一个检测点;第四,物理因素检测点设置时,应该满足测试规范要求;第五,确定检测点之后,绘制出点位分布平面图;具体到检测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四种形式[1]。
(1)评价监测:适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等。
(2)日常监测:适用于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日常的定期监测。
(3)监督监测:适用于职业卫生监督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时,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监测。
(4)事故性监测:适用于对工作场所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进行的紧急采样监测。
2 前期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2.1 工作现场调查
采样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对工作现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作业期间的原料和辅料;成品和中间产物的类型、数量、物理化学性质;原料的投入方法、生产工艺、加热参数;生产设备的性能、完好程度;工作环境中有害物质的产生、状态、浓度水平、扩散情况;劳动者的工作现状;工作场所的环境卫生情况;防护设施的使用等。如有必要,可以进行预采样,以保证采样点、采样方法、采样时间的正确性。
2.2 仪器设备购备
现场采样使用的设备,要求满足GB/T17061规范中的要求,设备在购买、使用、检修、养护等方面,和实际工作条件、需求相适应,避免出现大材小用等不配套的现象。采样前,首先对设备的性能参数进行检查,例如密封性、流量示值、时间校正等,核对设备的规格尺寸。
3 现场采样阶段的质量控制
3.1 确定采样地点
检测地点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要求有害物质的浓度水平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采样点的确定,应该尽量靠近劳动者,但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使用空气收集器时,应该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地带;将采样点选择在工作区域的下风向部位,并且要远离涡流点、排气口。采样对象的确定和采样地点相类似,要求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处于不同工作岗位,二是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最长,三是有害因素的浓度水平最高。除此之外,其他采样对象在选择时遵循随机性原则[2]。
3.2 调整采样设备
采样设备是现场采样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设备性能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样品质量的高低。因此,仪器设备的量程、准确度、灵敏度要满足检测要求,采样前进行审核,定期到指定的机构进行检定。设备由专人负责保管,校正、检查、出库、入库都要进行登记。对采样流量进行校正时,要求和相同规格的空气收集器串联在一起。另外,监测器皿作为重要的辅助设备,要保证清洁干净,避免样品受到污染或破坏。
3.3 选择采样时间
采样时间是否合适,也是影响样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依据有害物质监测采样规范(GBZI59-2004)的要求,TWA样品在采集时,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采样1个工作班,然后计算8小时加权浓度。STEL样本在采集时,首先选定浓度变化最大的地点,然后确定浓度最高的时间段,采样间隔时间控制在15分钟。MAC样品在采集时,选定浓度最大的时间段,且控制在15分钟以内,如果劳动者和有害物质的接触时间不足15分钟,則按照实际接触时间来计算。个体采样期间,要保证有害物质浓度最高,且进行1个工作班的样品采集。
3.4 规范采集工序
样品采集期间,要考虑到有害物质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具体来说:第一,如果工作场所具有易燃易爆性,应该使用防爆型空气采样器,采样时保持流量稳定。第二,如果采样持续时间长,要求分别记录采样前、采样后的流量数值,并正确计算流量均值。第三,如果工作场所内的有害物质种类较多,例如兼具气体、固体、气溶胶等多种形式,对于不同状态的物质,应该采用不同的采集方法。第四,空白样品的采集,是为了监测样品在运输期间的质量变化,采集时要求将空气收集器接触采样点,采集过程中不和收集器连接,作为空白对照。空白样品在每个采样地点,每天采集1次;对于流动作业劳动者,个体采样时要在工作线路的起点、终点,分别采集1个空白样品。
3.5 控制采样误差
在采样期间,引起采样误差的因素较多,包括仪器设备、采样方法、气象因素、共存物质等。可以说,各个环节均会带来误差,提示工作人员对误差进行控制,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开展,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3.6 完善采样记录
职业卫生检测中,产生的原始记录较多,要保证信息的全面性,规范书写、能够溯源。原始记录的重要作用,在于影响到后期的任务受理、检测准备、采样、样品流转、检验、编制报告等。在工作场所获得的现场资料,应该得到单位证明,为数据分析处理提供准确的依据[3]。
4 样品保存阶段的质量控制
采集完成的样品及时带回实验室,样品运输期间做好防护工作,以保证完好性。样品到达实验室后,及时登记,按照检测工序进行流转。在实验室内,要求设立样品贮存场所,例如样品柜、样品间等,而且由专人负责管理。不同样品分类存放,做好标识,保证账物一致,且贮存环境干燥通风,具有安全性。
5 实验分析阶段的质量控制
5.1 实验环境
实验场所控制好温度、湿度、光照、通风,不会对实验操作或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如果样品对于检测有特殊要求,应该对环境条件进行相应调整,并开展监测、记录、控制工作。如果粉尘、电压、温度、振动等因素会影响检测工作,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当外界条件正常后继续检测。
5.2 实验试剂
样品检测期间,保证试剂规格满足要求,将其存放在合适的环境,准确标注购买日期,避免发生污染、变质情况。试剂溶液配置完成后,及时粘贴标签,要求具备名称、浓度、配置人、日期等要素。在实验室内配制标准溶液,要采用基准物质试剂,并保证环境整洁安静,对不同器材进行有序摆放。
5.3 样品测定
测定操作要按照国家颁布的统一标准,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并保证规范操作。具体到每一批样品,要同时测定空白样本,而且空白值低于测定方法的检出限;测定条件和标准条件一致;如果样品浓度高于标准曲线,就要进行稀释处理。测定样品前,首先选定标准物质,将测定结果的误差控制在限值以内。对于无质控样的测定工作,测定前采用加标回收率、平行样品进行质量控制。
5.4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过程,也就是对原始记录进行整理的过程,具体包括仪器设备产出的原始数据、原始谱图、质控数据、采样时间、采样体积等。除此之外,还包括计算标准的采样体积、换算有害物质的浓度单位、数字修约等。
5.5 编制报告
每完成一项检测工作,或者一个系列的检测工作,就应该按照检测方法的规定,及时出具检测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采用方法要求的相关信息,二是检测结果提供的必要信息。完成检测报告的编制后,交给质量负责人进行审核,并获得签字确认。经审核后的检测报告交给技术负责人批准,经签字盖章形成正式的报告,并备案处理。
5.6 资料存储
检测报告一式两份,其中一份由委托单位保管,另外一份由档案室保管。将现场采样记录、检测报告结合在一起,共同交给质管部门存档,确定档案编号,以备后期检查。
6 结语
综上所述,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检测,主要包括评价检测、日常检测、监督检测、事故性检测等方式。在检测工作的质量控制上,应该从前期准备阶段、现场采样阶段、样品保存阶段、实验分析阶段入手,实现全程质控目标。
参考文献
[1]邢烨,周广鹏.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检测工作的质量控制探讨[J].广州化工,2013,41(14):242-243.
[2]白立新.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检测的质量控制方法探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03):119-120.
[3]潘健.工作场所工业通风存在的典型问题及案例讨论[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6,34(08):625-628.
收稿日期:2017-05-15
作者簡介:赖贵(1964-),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采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