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开始的地方
作者简介:
郭敖,畅销书作家、编剧、《千城》杂志主编,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其作品风格诙谐、夸张、睿智,具有浓郁的黑色幽默气息,擅长非线性叙事。主要作品有:《那一年,我们18岁》《混世》《北纬已北》《暮雪光年》《给未知恋人的情书》《一块红布》等,有些作品被翻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
记得那时候我十六岁,大概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样子,脸上还带着青涩和稚气。随着我父亲工作的调动,母亲便在城里偏远的位置开了一家药店,我也第一次进入城里读书,来到淮阳中学。
淮阳县城不大,四面被湖水环绕,这片广阔的水域叫龙湖。夏秋之季,湖内开满荷花,采莲船轻漾水中,涟漪四散,水鸟翔飞。水与荷花,是我对淮阳的第一印象。那时候,我还没有见过海,龙湖便是我见到过的最广阔的水面。我甚至一直试图在附近寻找龙的痕迹,猜想它为何叫龙湖。当然,街谈巷议的传闻里一定有一些古老的故事,我知道那只是饭后茶余的乐子,当不得真。淮阳中学坐落在县城的北郊,是当地一所颇有名望的百年老校。我能以惨不忍睹的成绩来到这里,父亲也花了不少心思。我在新家中度过一个礼拜的闲散时光后,进入了淮中校园。
第一天入学,被告知我需要住校。母亲便帮我整理了衣服、被褥、牙具、饭盒……大包小包地送过去,并给了我第一个礼拜15元的生活费。那时候还没有新的教学楼和寝室楼,红砖、旧墙组成的筒子房是在世纪之交建造的,繁茂的梧桐攀枝到四层楼高,即便是阳光明媚的日子,光线也很难泻进房间里。寝室里是通铺,几根锈迹斑驳的钢筋焊接而成的支架,铺上木板,铺面分上下两层,床上凌乱地放满了被子、枕头、牙具和背包。我生平第一次独自和这么多陌生人同居一室,在羞怯和恐慌中,第一天居然失眠了。
夜半时分,有人在被窝里听广播,有人打着手电,在闪烁的灯光下看小说,抑或几个人侃侃而谈班上的某个女孩长得漂亮……总之,在夜晚忙碌的寝室里,我们各司其职,互不耽搁,窗外但凡有灯光闪过,就知道那是查寝的老师,寝室里顿时鸦雀无声。随着灯光的远去,熙攘的节奏立时嗡鸣,于是整个寝室楼的声音仿若波浪状,起伏不定。
我第一次听说李涛老师,就是在夜谈会上。那时我睡在上铺,睡在我旁边的同学是文学爱好者,叫阿忠,每日阅读小说到深夜。一般来说,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而他却把阅读搞得很公开。因为他习惯看书的时候字字都要朗诵出来,有时直至深夜,细若蚊鸣。他是校报和校文学社的社员,自诩淮阳中学里的第二韩寒。我当时对韩寒还不甚了解,这直接误导了我很多年后还以为韩寒也是淮阳中学出来的。阿忠在校报上发表过文章,是一篇小说,有1571个字,这事让他一直引以为豪,他把这篇文章念了一百多遍给我听,连标点都朗诵得深情款款、声情并茂,这成了我高中读书期间唯一熟知的一篇文章。他说李涛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评价很高,说他是作家胚子。我问:“李涛是谁?”
他很不解,并且很不屑地反问:“李涛你都没听过?那晨之风你听过吗?”
我摇头,他叹息。从他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对我深邃的无知的失望,他说:“晨之风是李涛的笔名,他是淮阳中学的大作家,他的文章在《河南日报》《周口日报》都发表过,厉害得很。”
我说:“你们文学圈的事情,我不懂,我只想求您一件事情:我想睡觉,藏好您的校报,收了您的神通,行吗?”他悻悻而眠,之后再没有正眼看过我。
翌年,因为疥疮在寝室里横行,于是在夏季还没有来临之前,我搬到了姑姑家,坚决逃离了寝室生活。从学校走过一条泥泞的道路,穿过一个废旧的酒厂即可到达后边横卧着的几间民房。青石板铺成的道路一米来宽,路边杂草丛生,院墙上爬满了倭瓜秧和爬山虎。有猫卧在垛子上,行人经过时犹如惊弓之鸟,从墙上一跃而下,迅速地跑到巷子深处,踏过地上的落叶,飒飒作响。
在一个晨读的早上,我第一次见到李涛老师。刚从姑姑家出门,天空一片灰白,阴晴不定。有个人怀里夹着几本教案,身着一套灰色的西装,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出门,眯着眼睛,表情木讷。他少言语,却喜欢与人微笑。他就是李涛。李涛老师一直住在我姑姑家对面,这些很久后我才知道。初时,他并未曾给我授课,只是简单地打了几个照面。他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嘴角咧开,上翘,眼角挤出三条浅显的鱼尾纹,淳朴中带着一点憨厚。
淮中的课业是相当繁重的,一日三问,三日一测,五日一考,稍有不慎便会被淘汰。大家每日的课程安排得紧,似乎人生的目标里除了成绩外,再无其他。试卷上的数字绝对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质量,以及未来的成功与否。晨读、晚修时间自然是紧迫,却也有夜间外出网吧游戏的,课堂上坚持睡觉绝不动摇的,很显然,我便属于这个行列之中。
我的学习成绩被一个叫李白的预言家所言中,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成为了我的真实写照。我一度成为网吧里的常客,没钱的时候,就转道去书店。在学校的后门有一家旧书店,店里摆放着各种教辅、社科、哲学、动漫类书籍,品种之齐全令人称奇。我中学期间的几年完成了近万本图书的阅读,多数在这家书店里进行。
传说中的李涛老师教的是语文课。他用河南普通话引经据典讲一些故事,课堂上别有一番风味,观点开放,语言犀利。李老师在校园里属于明星教师,有不少学生和文学爱好者追随。那时我在收集创作资料,却从未想过从事作家这个行业,而是想创作一本漫画集。后来,我逃课的次数越来越多,开始在几个年轻人合办的艺术班里旁听,学习一些绘画的基础知识。
语文课上,我尝试过给李涛老师绘制人物肖像。他讲课的时候很专注,眯起来的眼睛成了他的特色。我首先勾勒出一张圆脸的轮廓,再加上他标志性的笑容,以及讲课时高耸的两肩,拇指、无名指、食指用力夹住的粉笔,板书时踮着的脚等,惟妙惟肖。
十七岁的尾巴上,基本上所有的学业都荒废掉了,我最终开始写作,过程日以继夜。姑姑和姑父发现我房间里的灯光通宵达旦,问过几次,被我搪塞过去。父母也找我谈过话,也许我的脑子太笨,不太知道变通,关系搞得比较僵。在时间的夹缝中,我完成了第一本书稿,长达18万字,历时一年。
我复读的那一年里,李涛老师问过我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一开始就要写长篇小说?”
我说:“我相信自己,我想成为自己。”
他给了我一个不算答案的答案,他问我:“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还能相信谁呢?”
后来,在一个交流会上,我们又相见,握手。
我说:“我是郭敖。”
他说:“久仰!”
我们都笑了,他的手是热的,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嘴角咧开,上翘,他眼角的鱼尾纹又深了一些。我们彼此知道,有些答案已经深深地写在了时光里。
2007年,秋,他送了我一本书《情漫陈州》,扉页照片选了一张他穿着红褐色半袖,坐在竹摇椅上,手中拿着蒲扇,捧着一本书,笑容可掬的形象。在北京、在上海、在别处,我们这些年里也经常会遇到。无论何时何地,他依然与人浅浅微笑。一个好的老师不会给出标准的答案,最好的老师往往只会提出问题,因为时间总会给你一个最好的答案。
2010年的秋天,我携带新书《北纬已北》回淮阳中学举办了一场交流会。最初李涛老师邀约我回来时,我是犹豫的。虽然我厚着脸皮在北大、北广、复旦、北师大等几所高校做过新书专题报告会,略有一点心得,可是回到母校,心中难免忐忑。看到熟悉的校门和校园里陌生的面孔,我都异常紧张,手心里都是汗水。李涛老师小声对我说:“这是你梦开始的地方,你总要去面对的。”
那一场名为《梦开始的地方》的交流会,让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早年间读书时的画面也不断会闪现,才发现,李老师竟一直是站在身后支持我的人。
去年的秋天,我的女儿一一出生,我打电话给李涛老师,他正在上课,听得出来他捂着听筒,低声问我什么事情,我说请喝女儿的满月酒,他问了时间,连声说好,好,真好。李涛老师和他的夫人齐阿姨一起来我家里,见到一一,他说女儿生得漂亮,像我。这些年里一直都是我跟弟弟两个兄弟,家里缺乏女丁,生个女儿刚刚好,又这么漂亮。
李涛老师不胜酒力,基本上不喝白酒,那次喝了几杯,面色红润,他喝酒的时候用嘴嘬,发出“嗞嗞”的声音,每次喝酒都如蜻蜓点水,小心翼翼地放下,然后抬头眯起眼睛咧着嘴笑,那次是他唯一一次夸赞我说:“结婚,生子了,一下子成熟了不少,像个大人了。”
从他的话里,我似乎听得明白,他说了一个“像”字,其实在他的心里我还是一个孩子。李老师一辈子说话、做事儿都很谨慎,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唯唯诺诺,他又何尝不像一个孩子?为人师表,心中却藏着一片狂野而广阔的天空。
在2013年年末,我再次见到李涛老师,他的新书《我在旅途中读风景》上市,我的新书《给未知恋人的情书》亦在印制中。时隔10年,我摸着自己脸上稀疏的胡楂子,当年的稚气早已荡然无存。时光给了我们不同的际遇,走过了不同的旅途,最后都在脸上写出了各自最美的风景。
(责 编 莫 荻)
郭敖,畅销书作家、编剧、《千城》杂志主编,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其作品风格诙谐、夸张、睿智,具有浓郁的黑色幽默气息,擅长非线性叙事。主要作品有:《那一年,我们18岁》《混世》《北纬已北》《暮雪光年》《给未知恋人的情书》《一块红布》等,有些作品被翻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
记得那时候我十六岁,大概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样子,脸上还带着青涩和稚气。随着我父亲工作的调动,母亲便在城里偏远的位置开了一家药店,我也第一次进入城里读书,来到淮阳中学。
淮阳县城不大,四面被湖水环绕,这片广阔的水域叫龙湖。夏秋之季,湖内开满荷花,采莲船轻漾水中,涟漪四散,水鸟翔飞。水与荷花,是我对淮阳的第一印象。那时候,我还没有见过海,龙湖便是我见到过的最广阔的水面。我甚至一直试图在附近寻找龙的痕迹,猜想它为何叫龙湖。当然,街谈巷议的传闻里一定有一些古老的故事,我知道那只是饭后茶余的乐子,当不得真。淮阳中学坐落在县城的北郊,是当地一所颇有名望的百年老校。我能以惨不忍睹的成绩来到这里,父亲也花了不少心思。我在新家中度过一个礼拜的闲散时光后,进入了淮中校园。
第一天入学,被告知我需要住校。母亲便帮我整理了衣服、被褥、牙具、饭盒……大包小包地送过去,并给了我第一个礼拜15元的生活费。那时候还没有新的教学楼和寝室楼,红砖、旧墙组成的筒子房是在世纪之交建造的,繁茂的梧桐攀枝到四层楼高,即便是阳光明媚的日子,光线也很难泻进房间里。寝室里是通铺,几根锈迹斑驳的钢筋焊接而成的支架,铺上木板,铺面分上下两层,床上凌乱地放满了被子、枕头、牙具和背包。我生平第一次独自和这么多陌生人同居一室,在羞怯和恐慌中,第一天居然失眠了。
夜半时分,有人在被窝里听广播,有人打着手电,在闪烁的灯光下看小说,抑或几个人侃侃而谈班上的某个女孩长得漂亮……总之,在夜晚忙碌的寝室里,我们各司其职,互不耽搁,窗外但凡有灯光闪过,就知道那是查寝的老师,寝室里顿时鸦雀无声。随着灯光的远去,熙攘的节奏立时嗡鸣,于是整个寝室楼的声音仿若波浪状,起伏不定。
我第一次听说李涛老师,就是在夜谈会上。那时我睡在上铺,睡在我旁边的同学是文学爱好者,叫阿忠,每日阅读小说到深夜。一般来说,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而他却把阅读搞得很公开。因为他习惯看书的时候字字都要朗诵出来,有时直至深夜,细若蚊鸣。他是校报和校文学社的社员,自诩淮阳中学里的第二韩寒。我当时对韩寒还不甚了解,这直接误导了我很多年后还以为韩寒也是淮阳中学出来的。阿忠在校报上发表过文章,是一篇小说,有1571个字,这事让他一直引以为豪,他把这篇文章念了一百多遍给我听,连标点都朗诵得深情款款、声情并茂,这成了我高中读书期间唯一熟知的一篇文章。他说李涛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评价很高,说他是作家胚子。我问:“李涛是谁?”
他很不解,并且很不屑地反问:“李涛你都没听过?那晨之风你听过吗?”
我摇头,他叹息。从他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对我深邃的无知的失望,他说:“晨之风是李涛的笔名,他是淮阳中学的大作家,他的文章在《河南日报》《周口日报》都发表过,厉害得很。”
我说:“你们文学圈的事情,我不懂,我只想求您一件事情:我想睡觉,藏好您的校报,收了您的神通,行吗?”他悻悻而眠,之后再没有正眼看过我。
翌年,因为疥疮在寝室里横行,于是在夏季还没有来临之前,我搬到了姑姑家,坚决逃离了寝室生活。从学校走过一条泥泞的道路,穿过一个废旧的酒厂即可到达后边横卧着的几间民房。青石板铺成的道路一米来宽,路边杂草丛生,院墙上爬满了倭瓜秧和爬山虎。有猫卧在垛子上,行人经过时犹如惊弓之鸟,从墙上一跃而下,迅速地跑到巷子深处,踏过地上的落叶,飒飒作响。
在一个晨读的早上,我第一次见到李涛老师。刚从姑姑家出门,天空一片灰白,阴晴不定。有个人怀里夹着几本教案,身着一套灰色的西装,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出门,眯着眼睛,表情木讷。他少言语,却喜欢与人微笑。他就是李涛。李涛老师一直住在我姑姑家对面,这些很久后我才知道。初时,他并未曾给我授课,只是简单地打了几个照面。他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嘴角咧开,上翘,眼角挤出三条浅显的鱼尾纹,淳朴中带着一点憨厚。
淮中的课业是相当繁重的,一日三问,三日一测,五日一考,稍有不慎便会被淘汰。大家每日的课程安排得紧,似乎人生的目标里除了成绩外,再无其他。试卷上的数字绝对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质量,以及未来的成功与否。晨读、晚修时间自然是紧迫,却也有夜间外出网吧游戏的,课堂上坚持睡觉绝不动摇的,很显然,我便属于这个行列之中。
我的学习成绩被一个叫李白的预言家所言中,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成为了我的真实写照。我一度成为网吧里的常客,没钱的时候,就转道去书店。在学校的后门有一家旧书店,店里摆放着各种教辅、社科、哲学、动漫类书籍,品种之齐全令人称奇。我中学期间的几年完成了近万本图书的阅读,多数在这家书店里进行。
传说中的李涛老师教的是语文课。他用河南普通话引经据典讲一些故事,课堂上别有一番风味,观点开放,语言犀利。李老师在校园里属于明星教师,有不少学生和文学爱好者追随。那时我在收集创作资料,却从未想过从事作家这个行业,而是想创作一本漫画集。后来,我逃课的次数越来越多,开始在几个年轻人合办的艺术班里旁听,学习一些绘画的基础知识。
语文课上,我尝试过给李涛老师绘制人物肖像。他讲课的时候很专注,眯起来的眼睛成了他的特色。我首先勾勒出一张圆脸的轮廓,再加上他标志性的笑容,以及讲课时高耸的两肩,拇指、无名指、食指用力夹住的粉笔,板书时踮着的脚等,惟妙惟肖。
十七岁的尾巴上,基本上所有的学业都荒废掉了,我最终开始写作,过程日以继夜。姑姑和姑父发现我房间里的灯光通宵达旦,问过几次,被我搪塞过去。父母也找我谈过话,也许我的脑子太笨,不太知道变通,关系搞得比较僵。在时间的夹缝中,我完成了第一本书稿,长达18万字,历时一年。
我复读的那一年里,李涛老师问过我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一开始就要写长篇小说?”
我说:“我相信自己,我想成为自己。”
他给了我一个不算答案的答案,他问我:“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还能相信谁呢?”
后来,在一个交流会上,我们又相见,握手。
我说:“我是郭敖。”
他说:“久仰!”
我们都笑了,他的手是热的,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嘴角咧开,上翘,他眼角的鱼尾纹又深了一些。我们彼此知道,有些答案已经深深地写在了时光里。
2007年,秋,他送了我一本书《情漫陈州》,扉页照片选了一张他穿着红褐色半袖,坐在竹摇椅上,手中拿着蒲扇,捧着一本书,笑容可掬的形象。在北京、在上海、在别处,我们这些年里也经常会遇到。无论何时何地,他依然与人浅浅微笑。一个好的老师不会给出标准的答案,最好的老师往往只会提出问题,因为时间总会给你一个最好的答案。
2010年的秋天,我携带新书《北纬已北》回淮阳中学举办了一场交流会。最初李涛老师邀约我回来时,我是犹豫的。虽然我厚着脸皮在北大、北广、复旦、北师大等几所高校做过新书专题报告会,略有一点心得,可是回到母校,心中难免忐忑。看到熟悉的校门和校园里陌生的面孔,我都异常紧张,手心里都是汗水。李涛老师小声对我说:“这是你梦开始的地方,你总要去面对的。”
那一场名为《梦开始的地方》的交流会,让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早年间读书时的画面也不断会闪现,才发现,李老师竟一直是站在身后支持我的人。
去年的秋天,我的女儿一一出生,我打电话给李涛老师,他正在上课,听得出来他捂着听筒,低声问我什么事情,我说请喝女儿的满月酒,他问了时间,连声说好,好,真好。李涛老师和他的夫人齐阿姨一起来我家里,见到一一,他说女儿生得漂亮,像我。这些年里一直都是我跟弟弟两个兄弟,家里缺乏女丁,生个女儿刚刚好,又这么漂亮。
李涛老师不胜酒力,基本上不喝白酒,那次喝了几杯,面色红润,他喝酒的时候用嘴嘬,发出“嗞嗞”的声音,每次喝酒都如蜻蜓点水,小心翼翼地放下,然后抬头眯起眼睛咧着嘴笑,那次是他唯一一次夸赞我说:“结婚,生子了,一下子成熟了不少,像个大人了。”
从他的话里,我似乎听得明白,他说了一个“像”字,其实在他的心里我还是一个孩子。李老师一辈子说话、做事儿都很谨慎,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唯唯诺诺,他又何尝不像一个孩子?为人师表,心中却藏着一片狂野而广阔的天空。
在2013年年末,我再次见到李涛老师,他的新书《我在旅途中读风景》上市,我的新书《给未知恋人的情书》亦在印制中。时隔10年,我摸着自己脸上稀疏的胡楂子,当年的稚气早已荡然无存。时光给了我们不同的际遇,走过了不同的旅途,最后都在脸上写出了各自最美的风景。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