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初中生科学有效的课外阅读
周晓宁
内容摘要:课外阅读指导,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意义,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丰富的课外阅读也是创作的重要源泉,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得了大量的语文资源,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分析写作能力也得到提高。通过指导、推荐、各种活动的开展,阅读成为初中生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将伴随孩子一生的成长。
关键词:初中生 好读书 读好书 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深刻阐明了阅读在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常言说,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虽然一直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目前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并不乐观,普遍存在课外阅读量少,缺乏课外阅读兴趣,阅读意识不强,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方法欠妥,缺乏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等情况,针对种种课外阅读现状,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各种读书方法,具备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加强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势在必行。
一.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一)课外阅读是开阔视野、增加沉积的重要渠道
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而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而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
(二)课外阅读对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有重大影响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更应“多读书、读好书”。几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哪怕是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的父母等,这些令他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相当一部分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时所认识的,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课外阅读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我们不要将课外阅读片面地理解为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从各门学科的学习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和新内容都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补充和配合,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和吸收。
二.鼓励学生养成“好读书”的课外阅读习惯
(一)树立阅读榜样,激发阅读兴趣
良好的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看的心理。平时,教师要进行广泛阅读,随时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给学生,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名人名家,利用课余时间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传说,这些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读书的重要。当然在班中树立榜样也很有必要,因为周围的人事更具有说服力。
(二)借名家效应激发兴趣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不可胜数,它们就像撒落在文学百花园中的颗颗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它们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催进器,是指导阅读方法的导航灯。开学初,布置同学们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读书的意义,激发学生在书山中采撷的兴趣。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可谓是妙语连珠:“书善犹药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書是我最初的故乡。”……还引导学生谈认识,如学生甲说:“我从‘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我扑在书上就像饿汉扑在面包上一样这句话中知道了高尔基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童年》的作者,除了他苦难经历外,更主要是因为他对书的酷爱。”
(三)借活动效应激发兴趣
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班上定期举行“课外阅读最佳兴趣小组”、“小李杜”、“成语城主人”、“故事大王”等评比,学校每学期举行“读书笔记”评选活动,“读书演讲”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成功。当需要得到满足,当努力得到承认,人学生必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也更会激发课外阅读的的积极性。
三.指导学生课外选读“好书”
(一)以课内篇目引导学生选读中外名著
我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初中生阅读的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同时,可进行引导点拨,导向课外。要学会拓展,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唤醒学生对名家的关注与思考,强化他们的阅读意识与阅读行为,从而发现经典作品的生命价值和艺术魅力。这样,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结合教材教学,引导学生诵读更多古诗文
统编新教材最显著的变化是对文言文古诗词以及阅读的要求更高,在课本中所占的比重也更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学生要能够阅读浅显易懂的古诗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名篇,要具备阅读鉴赏古诗文的能力,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对于古诗文兴趣不是很大,为让学生走出这一困境,真正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的时代意义和指导意义,感受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要做到:
1.指导学生读文本。通过不同形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
2.指导学生“圈划”文本。关注注释,圈划适当;关注人物,圈划言行;关注议论,圈划中心。
3.指导学生疏通文本。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积累特殊的文言句式。
四.教会学生科学的课外阅读方法
如何读一本好书,在方法上应为学生进行适当地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除了让学生通读全书,精读精彩片段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由于初中生的阅读时间极为有限,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阅读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零碎的时间读什么,整块的时间读什么,文学名著什么时候读,报刊杂志什么时候读,要有长计划、短安排。有了阅读计划,就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二)引导学生投入真情实感
阅读时,能否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是能不能读好书的关键。大部分文质兼美的文章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发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三)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
从阅读本身的角度看,写读书笔记有助于阅读注意力的集中,从写作的角度看,写读书笔记有助于积累资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习惯做读书笔记,这样可以帮助记忆书本内容,提高写作能力,增长自己的见识。古人崇尚“不动笔墨不读书”,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下面提供几种常见的做读书笔记的形式,来帮助初中生提高记笔记的兴趣。
1.摘录笔记
学生把自己需要的材料记录到本子上,然后对其评论,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摘录后及时地写一些感想、体会,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2.批注笔记
阅读过程中在书眉上写上提示、感想、评语等眉批,在行与行之间加上行批,在空白处写上旁批,最精妙处加上旁圈。
3.提纲笔记
在读完全书或全文后,学生通过分析归类,把文章的主要内容简单归类总结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文章要点,并且理清作者思路与主题情感。
4.符号笔记
根据自己的阅读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符号做标记,目的是引起注意,但强调的是书必须是自己的才能这样做。
读书做笔记的形式很多,初中生只要了解掌握以上最基本的读书做笔记形式,日积月累,胸中点墨自然会多起来,就可以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了。
总之,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扩展,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喜爱阅讀、快乐阅读。让学生像爱生活那样爱语文,像爱语文那样爱阅读。让课外阅读带领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翱翔,给孩子撑起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
(作者单位:会宁县平头川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