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日蹲班式管理实践与思考

    卢静

    

    所谓“蹲班”,即教师深入班级展开调查研究。本文中的蹲班地点为幼儿园,主语是管理者,时间界定为半日,即幼儿园管理者深入班级开展为期半天的调查研究。研究的对象不是单纯的“人”(教师或幼儿),而是由师幼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

    幼儿园半日蹲班与小学教育阶段的“随堂听课”有所相近,其目的都在于了解原生态课堂的真实状况。同时,二者之间又存在一些差别:随堂听课的时间是40-45分钟,内容上仅仅是一节教育活动;蹲班的时间则是半天,内容涵盖半日活动的所有环节,且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过渡环节一起联结成的有序、连贯的活动流程。半日蹲班不仅可以帮助管理者真实地观察到班级的教育教学常规、幼儿的习惯养成、游戏水平以及学习与发展情况,还能让管理者发现—个教师最真实且直接的带班管理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机智。因此,蹲班的目的在于观察班级半日活动情况常态,准确把握活动质量,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实施科学管理,改进教育教学质量。

    我园班级较多,教职工和幼儿人数都非常多,加之笔者新接任幼儿园管理工作,如何才能客观、真实、深入地把握园所动态,了解一线师幼的活动状况,洞悉幼儿园的方方面面呢?自接任以来,笔者尝试半日蹲班式管理实践,走进班级,直击現场,沉浸其间,获取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并梳理出一些开展半日蹲班管理模式的体会,受益颇多。

    一、现场大写真

    (一)直击活动现场,一手资料更真实

    半日蹲班是一种沉浸式的听课模式。从被听课者的知晓情况来看,半日蹲班一般是不预先通知的,因此,管理者所看到的师幼活动状况也是原汁原昧的,最能反映出教学活动的优劣得失,也最能看出教师的态度和素质,以及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以上午的半日活动为例,从早晨入园开始,管理者跟幼儿同时进班,开始蹲班观察。在晨间接待的节点,可以看出幼儿是否主动与教师打招呼,教师是否能够热情接待幼儿,并及时安抚幼儿的消极情绪;教师是否认真进行二次晨检,发现幼儿携带异物情况,也是观察的重要内容。在晨间活动环节,锻炼器械是否多样、幼儿是否自主选择活动、教师能否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帮助其增添衣服等,都是观察的内容。而在生活活动环节,管理者需要将观察的视角对准幼儿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如能否按序排队、按需喝水等。在集体活动环节,管理者观察的眼睛则要聚焦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态度、组织能力和教学机智方面,以及幼儿的学习习惯的能力发展方面,重视幼儿的经验获得和教学现场快乐氛围的营造。此外,还有游戏活动、就餐环节和过渡环节等都是观察的重要节点,从中不但可以看出幼儿的发展和自主游戏情况,还能看出班级秩序文化的建设等。

    未经事先“通气”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可谓“大写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不加任何修饰,没有任何掺假,更没有以讹传讹的虚假荒诞。对于管理者而言,这样的资料才是“真货”。

    (二)持续深入观察,问题分析更透彻

    如果说把日常走班巡查作为“行走式”管理的话,那么半日蹲班可以称作“沉浸式”管理。相比之下,行走式管理追求的面更广,而沉浸式管理的点更深。持续深入的观察,更能将问题分析透彻。正因为直击了现场,教师的观察才会更加透彻且深入,才能发现问题,洞悉原因,从而找到适宜的解决办法。下表是一则半日蹲班案例:

    二、沟通零距离

    (一)私密空间,情感更融洽

    班级就是教师与幼儿共同的“家”,他们每天在这个“家”里生活、学习、游戏,由此产生对“家”的依赖感、安全感和归属感。管理者走进班级,犹如走进了被听者的“家”,相比较会议室等公共场所,私密的交流空间更容易拉近管理者与被蹲班对象的距离,彼此的情感也会更加融洽,为后续交流与探讨营造了宽松的心理氛围。

    (二)平等对话,交流更自然

    交流双方能否做到平等对话至关重要。试想,如果管理者以一副领导的架势高高在上,在座椅上有高低之分,言语间流露出训斥之意,那么就会使被听者产生不平等甚至被歧视的感觉。管理者唯有做到平等对话,用心交流,其意见才会被对方所乐意接受。

    如何做到平等对话呢?首先,管理者要注意语气温和;其次,要多用建议代替指令;再次,可采取探讨交流的方式鼓励教师主动发现问题,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其获得自信心与成功感。上述案例中,虽然管理者已洞察了问题及原因,但为了引发教师主动思考的意识,可采取“抛问题、究根因”的办法,引领教师自查自纠,自我发现,变“灌输式”为“发现式”。这既是一种平等对话的体现,也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对症下药,指导点对点

    共性的问题可以共同解决,而个性的问题则需要“对症下药”。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化问题,这就需要“医者”亲临现场“望闻问切”,准确把脉,对症下药,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环境创设为例,每个班级的区角分布不同,教师的环境创设思路不同,幼儿的活动需求不同,所以,基于现场的沉浸式观察与调研就显得非常重要。管理者只有持续蹲班,观察教师和幼儿的活动情况,才能看出区角设置和材料投放是否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以及教师能否做到科学观察与适时介入,从而在基于深入观察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牢记三个“心”

    (一)心中有数

    所谓“心中有数”,即带着明确的目的而为。管理者不妨在蹲班前自问:通过本次蹲班,我想获取什么信息?想了解什么问题?计划走进哪些班级'如果想要了解班级活动常态,可以随机走班,但是,随机并不代表随意,而是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蹲班计划,包括多长时间完成一个蹲班轮回,先从新手教师所带的班级开始,还是先观察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等等。如果带着某个问题寻根究底,那么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走进相关班级,深入现场了解现状,分析问题的成因,寻求解决办法。

    例如,我在一次查看幼儿园视频监控时发现,其他班级的幼儿都外出散步了,唯有中4班的幼儿仍在吃饭,后来连续观察几天都是如此。为什么唯独这个班的幼儿吃饭如此之慢呢?为了一探究竟,我走进该班,问题很快水落石出:老师等到所有幼儿都吃完了饭才开始统一帮他们盛汤,导致有的孩子虽然早早吃完了饭,却在被迫等待。因为无聊,孩子们甚至出现了打闹等不良现象,不仅形成了拖沓的坏习惯,还严重影响了全班幼儿的正常进餐秩序。

    (二)心理铺垫

    诚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他们反感甚至惧怕领导蹲班,感觉心理承受压力大,担心没有经过充分准备的处于原生态的活动现场会暴露很多问题,给领导留下不良的印象,影响工作评价。但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希望通过半日蹲班了解班级活动常态,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师幼活动水平,促进园所内涵发展。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即便活动中出现了问题,也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是教师或幼儿的问题,而是双方在互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同时,管理者要放低姿态,摆正心态,以学习者的态度置身于游戏场。

    此外,管理者有必要对教师进行心理铺垫,消除教师的紧张或敌对心理,缓解其不安与焦虑情绪。蹲班开始前,管理者可以真诚、温和、友善的态度向教师阐明:蹲班的目的是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管理者不会挑刺,更不会批评教师。蹲班者的听课位置选择也很有讲究,应和配班老师一样坐在幼儿身边,必要时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或活动中,同时关注主班教师的状态。管理者在蹲班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同样可以影响被听课教师的心态,蹲班者应在双方目光汇聚时给予被听课教师肯定和鼓励的眼神,抱以专注的神情,保持微笑,并适时点头回应,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微动作及表情都能让被听课教师感觉到被认同、被尊重,从而增强自信,缓解紧张的情绪。

    (三)心无旁鹜

    身为管理者,安全、后勤、教学都要抓,事务繁忙自不必说,但再忙也要确保每周半日蹲班管理工作的落实。在这半天的时间里,管理者一定要做到心无旁骛,抛开一切繁杂琐事,拒绝一切无关紧要的电话与来访,完全把自己抽出身来,走进班级,沉浸于活动现场,做一个纯粹的蹲班者。唯有如此,才能专注其间,置身其中,全面、深入地了解教学现状,客观、真实地把握教育问题,理性、科学地分析问题本质,切实、有效地规避并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促进园所内涵优质发展。

    细节决定成败,管理无处不在。半日蹲班,看似无心,实则有意。要想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了解真实的园所动态,“蹲班式”管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同时,管理者只有牢记三个“心”,才能做到现场大写真,沟通零距离,管理无盲区。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