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法律制度研究

摘 要 近几年,我国网络暴力事件频发。从2008年的网络暴力第一案,到娱乐圈的艳照门,再到成都女司机被打案,网络暴力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舆论导向的同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负面效应。本文以一个高中生的视角,论述了网络暴力的产生原因和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希望能够为治理网络暴力、净化网络环境提供思路。
关键词 网络暴力 法治化 环境治理
作者简介:王琛,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
中图分类号:D9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139
进入二十一世纪,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人都会在网络上进行资源获取、社交交友、游戏娱乐等活动。作为情感动物,我们会因为工作、生活、学习而产生烦躁情绪,从而想要通过语言暴力进行宣泄。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会受到道德伦理的约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语言暴力的产生;而对于网络虚拟社会,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线进行交流,彼此躲藏在伪装至下,很容易产生网络暴力。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也应有法律和法规对其约束和制约。法律的强制性可规范人们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行为,从而促使更多的人远离网络暴力。
一、网络暴力的概念
从法律上讲,网络暴力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通常认为网络暴力是指一定规模的网民对网络上的热点事件发表不正当言论或带有宗教色彩的恐吓,充分利用了羊群效应,或者借助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对他人进行语言上的咒骂、诋毁等。这些不正当的言论通常带有暴力色彩,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主观上恶意诽谤,会严重影响当事人的精神状态、破坏当事人的生活秩序。更有甚者通过网络技术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公开私人信息,将虚拟社会中的攻击行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网络暴力具有很强的破坏力。2014年11月,我国四川省的一名19岁男青年因为和网恋女友分手,而在微博上声称要直播自杀,引来数万网友围观。在自杀过程间,该名男青年曾两次想放弃自杀,留言“老子不死了行不行”,但很多网友大骂:“你必须死”、“你赔我流量”、“到底死了没有?”等。甚至一些网络名人还调侃讥讽:“老板,加20个肉串”。最终,该名男青年烧炭身亡。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个年轻生命自杀成功,令人惋惜。显然,直播过程中,网友无情、冷漠甚至是谩骂的评论已经成为该名男青年自杀的帮凶。
也许,很多网络暴力的实施者在生活中都是彬彬君子,但为什么在网络中就毫无廉耻地发泄着污言秽语呢?原因可能有三个。
首先,网络上的交流有着很强的隐蔽性,用户可以随意发表言论,包括毫无依据的网络信息。其中未成年人对世界充满好奇,会因为刺激而畅所欲言,因而是网络暴力实施中的主要人群 。
其次,网络环境多依靠用户的道德素养进行规范,而未成年人的自制能力较弱,且对道德规范嗤之以鼻,因而很容易在网络上发表攻击性语言。
最后,网络上随处可见带有暴力色彩的广告、游戏,对于自制力弱的人群有着很强的诱惑力,加剧了网络暴力的产生。
二、网络暴力的危害
首先,道德绑架是网络暴力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我们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经常会看到“不转死全家”、“不转不是中国人”等语句。再比如微博上曾经有个非常火的账号,叫“锦鲤大王”。该账号宣扬水星逆行会带来厄运,蛊惑和怂恿网友转发其微博上的锦鲤图片消灾避难。大多数网友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纷纷转发,使得该微博仅通过上传锦鲤图片就获得了500多万的粉丝量。这种帖子通常含有不实言论,具有很强的传染力和散播性,影响着舆论导向。此外,要求网络事件中被谴责的当事人公开道歉也是道德绑架式网络暴力中的一种。例如2015年陈赫离婚案,当时很多网友公开发表微博,给陈赫冠以“渣男”称号,令其致歉。仔细翻看这些微博,不难看出其中的理性言论很少,丝毫体现不出网友们所谓的教育意义。强制道歉带来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只是炒热了一个明星,其更大的危害性在于伤害了其他无辜者。比如2016年8月份的王宝强离婚事件,很多网友搜出了其前妻马蓉和前经紀人宋喆的私人信息,并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攻击、辱骂。暂且将三人混乱的关系置之不谈,在该事件中,最无辜的受害者是马蓉的孩子。因为网友的迁怒,孩子的生活和生长受到了严重干扰。
其次,网络暴力最大的危害在于侵害当事人的隐私,从而引发精神性和现实性伤害 。比如2015年北京三里屯优衣库视频事件。视频爆出后,主角的姓名、职业、住址均被网友人肉搜索出来,生活被破坏的支离破碎。在这起事件中,男女主角诚然应该被谴责,但那些一边骂着“伤风败俗”一边随手转发的网民同样负有责任。再比如成都女司机被打案,案发后,女司机的家庭背景、开房记录、违章记录等私密信息均被网友扒出,使得网络上对女司机的谩骂、攻击延伸至其家庭。人肉搜索的背后是复杂的社会心理,包括社会认同需求、从众心理以及暴力欲望、窥私欲等。尽管大多数人肉搜索的初衷是善意的,但在当今网络时代往往会被不断扭曲,从而偏离正轨,对当事人造成巨大伤害。
最后,网络暴力容易造成谣言盛行,继而引发政府公信力的降低。2017年4月1日,四川省泸县太伏中学一名14岁男生在住宿楼外死亡。这一事件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在社会议论纷纷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谣言,有的说“五名学生打死同学,其中一人已自杀”,有的说“孩子全身被打得淤青死血,手脚被打断”,还有的说“打死孩子的是5个校霸,其中有校长之子、派出所长之子、镇长之子”,“派出所所长、学校校长都串通好了,想把事情压下来,因为政府里面当官的小孩把人弄死了”,“政府和学校希望私了,5个打人的学生一个出二十万,共100万”,“警方已经把家属全部抓了,控制了亲属”。除了文字谣言,还有的网友上传了多段假视频,张冠李戴。有的视频声称是泸县太伏镇警察殴打抗议群众的场景,但实际上是2017年3月27日旅法华人在法国巴黎悼念被法国警察枪杀的华人刘某时,引起的警民冲突。还有的视频是一名学生在教室被人用钢管殴打的视频,声称该名学生为被殴致死,但实际上,这段视频是2015年12月1日湖北武当山一名初三男生在教室内持棍猛打其同学的视频,而非网传发生在泸县太伏镇的事件。这些网络谣言是发布者用于吸引眼球、获得关注的手段。
此外,谣言比真相更具有刺激性,引起网友注意。随着使用互联网的门槛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降低,网民素质也变得参差不齐,何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点,一些冷门的知识更是鲜有人知,比如“尸斑与伤痕的区别”,“高坠伤的特征”等。与真相相比,谣言则显得浅显易懂,通过一些剪辑和移花接木配上赤裸裸的煽动,看似证据确凿,其实漏洞百出。加之公众对未知总是充满了怀疑,总觉得真相背后另有隐情,这就导致谣言比真相更容易被人接受。发布真相的主体往往是公权力部门,然而近来公权力部门公信力的缺失,使得真相常常不被公众所接受,甚至有时适得其反。比如在泸县太伏中学事件中,谣言的编造者更是别有用心地编撰出校长、镇长、公安局长的儿子欺凌学生,让公权力部门发布的信息无人相信,公信力进一步降低。
三、应对网络暴力的法律对策
网络暴力难以防止,因而重点在于如何治理 。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便是有效的途径之一。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文明上网自律公约》、《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等法规来规范用户的网络行为,但社会发展迅速,很多条款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导致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漏洞。
首先,当前法律并未给出网络暴力的明确定义,使得网络侵权行为界定模糊,网络暴力的受害者维权过程存在困难。因此,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细分定义,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惩治措施。
其次,应当明确责任划分。网络暴力的实施者通常为群体,而受害者则为一个人或几个人。法律应当厘清网络平台、用户以及双方当事人在网络暴力中的责任,区分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确保网络暴力责任人受到惩戒。
最后,需要完善法律体系对网络运营商进行制约,减少暴力元素对未成年人的诱导,提高网络运营的规范性。
除了健全法律体系,利用法律的强制性整治网络暴力外,还需要政府完善预警机制,精确舆情干预。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逐年增加,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化现象。通过总结可以看出,大多数舆情危机未得到及时制止的原因在于政府的舆情监测速度远远慢于事件发展。因此,政府非常有必要建立健全不同阶段的網络预警机制,正确捕捉网民情绪,根据不同舆情状态和网民情绪适时做出反应,积极、主动引导议题走向,避免被动回应。还有,作为社会稳定的维护者,政府在舆情事件中关注的更多的是事件的负能量传播,因此在处理过程中,经常采用快速打压或对抗式妥协的方式,以求最快地平复事件。然而,这种妥协或打压式的处理方式忽视了网络暴力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导致网络暴力事件一波接着一波,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政府部门不能单纯地将平息事件作为解决标准,而是要正确理解和捕捉网络暴力事件背后的大众诉求,从根源上杜绝类似事件,做到亡羊补牢、防微杜渐。
网民素质参差不齐也是网络暴力频发的重要原因。在很多网络暴力中,网友们过于片面地强调“民主”与“正义”,以“少数服从多数”等看似公正的理由来侵犯少数人的合法权益。这种多数人的暴力,往往具有迷惑性、危险性。
因此,还需要对网络用户进行积极教育,让他们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还可以引入智能化技术对网络环境进行净化,清除暴力语言,抵制网络暴力。
四、总结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网络暴力便是其中一个。网络暴力成因复杂,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和轰动,因此不容小觑。本文概述了网络暴力的概念以及产生原因,总结了网络暴力的危害,并在法律制度层次提出了应对网络暴力的对策。此外,网络暴力具有非常强的诱惑性,作为尚未步入社会的高中生,我们尤其需要注意防范。
注释:
李采薇.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及防治对策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17, 8(13).
陈昶洁、 陈力峰.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视听.2016(12).101-102.
李华君、曾留馨、滕姗姗. 网络暴力的发展研究:内涵类型、现状特征与治理对策——基于2012-2016年30起典型网络暴力事件分析.情报杂志.2017(9).
潘贤贤.自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视听.2017(10).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