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路径

    【摘要】各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素质能力提升的能源站。客观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国情特色,总结我国各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立足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对职教师资培训提出的新要求,结合“互联网+培训”提出未来培训基地应该搭建动态平衡的职教培训体系,建立“互联网+交互式”培训模式,实施培训资源线上线下优化工程,科学构建培训质量评价体系与机制,从而使职教师资培训由传统式走向网络化,由规模发展走向质量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培训基地;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8.6?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9)6-0071-06

    一、引言

    辦好职业教育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在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发展之际,职业院校一定要加大力度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的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既要依靠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为职业院校培养生力军,也要依靠各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培训基地”)。“培训基地”面向职业院校开展在职专业骨干教师、管理人员和新入职教师等多项培训,对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化师资队伍、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可见,“培训基地”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接受再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职业教育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培训基地”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门高度重视“培训基地”的发展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等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加大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培训基地”的发展建设必将助推我国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向高质量发展,但“培训基地”自身必须要进行创新。“互联网+”正推动教育领域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培训基地的发展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培训框架,将传统集中式培训与网络分散式培训融合起来,实现在岗远程学习与脱产面授培训相结合。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有必要认真研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路径,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转型发展,为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职教师资队伍素质的提升提供新平台。

    二、“培训基地”建设的成效与不足

    探索新时代我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转型发展,首先需要了解各级培训基地的发展现状。本文主要以国家级和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国家级校长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远程培训机构以及优质的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远程培训机构;以创新“培训基地”模式、培训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总结职教师资培训已取得的成效,并梳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为此,本课题组于2018年6月20日至7月10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网络在线调查、实地考察和同行交流等方式,了解和掌握上述各类基地的具体数量,并辅以抽样调查方法获取部分基地的相关信息;对其中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基地做了专题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分析总结当前各类培训基地的共性问题,凝练值得同行借鉴的做法。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从总体上看,“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深入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改革,扩建国家级和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截至2018年年底,建立了100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7个国家级校长培训基地和10个国家级教师远程培训机构,建成364个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28个省级远程培训机构,实施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教师资教育质量大幅提高。在培养培训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全国各地的国家级和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充分利用所在地域和自身办学的特色,以提升培训学员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突出技能培训为主线,以提高培训学员的现代专业课程改革能力和先进教学法实施能力、全面增强培训学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为抓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培训基地自身建设不断推进

    各级培训基地围绕“做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总体要求,依托所在学校的优势,不断推进自身建设。各家基地通过优化基地组织机构的内部设置,强化了对基地办公室和职教师资培训的组织管理。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依照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规律,制定多项培训制度,规范了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培训教学上,重视培养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专兼职、内培外引、教师入行业企业等方式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在培训硬件建设上,各单位加大投入,添置实践教学设备设施,增设实验实训室,提高了基地的实践教学能力。

    2. 培训工作和项目开发有序开展

    一是培训基地按照教育部及相关部委和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完成各项国家级培训和省级培训任务,探索并建立形式多样、层次化、系列化的高职师资培训项目群,培训专业涵盖面不断扩大、师资培训班的期数有所增加、培训学员的数量规模逐步扩大、培训效果不断提升。二是积极申报和参与培养培训包项目开发,组织相关教学和研究人员制定职教师资培训规划、标准和方案。三是部分省市的“培训基地”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拓展培训业务,通过培训职教师资、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等方式帮助其他省份尤其是西部地区发展职业教育。

    3. 培养培训方式模式不断创新

    多家培训基地通过自身探索或引入其他行业的培训方式,改革培训方式,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创建培训特色和品牌,提高了专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项目的实效性。譬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六位一体”的培训教学模式,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和同行的赞许,被多个同类培训基地借鉴。湖南农业大学试行学员“导师制”培养方式,促进专业带头人更好更快成长。江苏省高职师培中心在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项目中创立“互联网+交互式”“互联网+体验式”“互联网+线下研修与实践”等混合式培训模式,形成具有高职师培特色的培训模式,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一些经验和做法入选2016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案例》。

    4. 网络培训平台初具雏形

    伴随“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管理和学员的学习受到深刻的影响。在此情况下,一些培训基地为充分发挥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母机作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初步开发网上培训课程,建立一些全国性、区域性和局域性的职教师资培训数字化网络平台,在培训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使培训基地向远程培训发展。

    5. 协同创新培训平台崭露头角

    全国或一些省属培训基地为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加强联系与沟通,做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探索和推广应用,相继成立培训联盟,这成为新时代培训基地发展的新态势。譬如,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致力于推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领域教师培训工作的改革与发展。2017年6月成立的广东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联盟作为该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领域的一个协同创新平台,打造广东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品牌,服务广东创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先进省和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校企合作建设的培训基地也進入培训联盟,逐步扩大培训工作的协同创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培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全国建立的各类培训基地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这与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提出的高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目前培训基地的建设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职教培训体系有待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还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培训项目的归属还存在职责不清的情况。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不健全,导致职教培训视野不够开阔,学校基地与行业企业基地协同性差,“工匠精神”未得到充分传播。

    二是培训模式创新不足。这造成部分基地对承接的各种培训项目几乎采用同一模式,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固有的培训模式阻碍了网络培训的渗入,“互联网+”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入,造成线上线下培训融合度低,学员缺少在线互动的桥梁。

    三是培训资源有待整合。可用于职教师资培训的师资队伍、实训教学设施设备、学习资源等各种资源分散在各培训基地的各个部门、各个实践基地和网络环境中,培训基地办公室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培训基地虽建立了培训师资专家库,但来自企业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少;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多载体教学学习资源未融于一体,缺少网络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模拟实训资源;“基地”对外合作的范围和力度不够,培训联盟内外成员间的资源共享度低,难以适应“互联网+培训”的发展需要。

    四是培训质量管控机制不健全。在职教师资培训过程中,各级培训基地针对不同培训项目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但培训质量效益的整体考评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比如需明确不同培训项目的质量评价体系及其考评内容、评价方法等。

    三、“培训基地”创新发展的对策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各级培训基地要按照国家和本省(区、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紧紧围绕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和“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目标,制定培训基地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具体以“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资源、提升培训质量效益”为思路,不断优化管理,提升培训工作水平。

    (一)搭建动态平衡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

    1. 拓宽培训视野

    我国已进入高科技时代,每一项高端技术的诞生都是工匠精神的蝶变,每一项由尖端技术转化而来的高端产品都是工匠精神的物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我国重视和大力推进职教师资培训的目的就是培育工匠精神、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各级各类培训基地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增强职业教育研究意识,探究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和职业院校及其教师的需求,明确培训目的,设定更高的培训目标。围绕工匠精神,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通过多元协同、立体化的培训体系,把工匠精神融入培训课堂,拓宽职业院校教师的视野。

    2. 建立多元融合的培训体系

    培训体系是否完善,事关培训基地的创新发展。各级培训基地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入职教育、上岗和任职培训、强化培训和提升培训,建立起覆盖职业院校教师成长全过程的终身培训体系。围绕这一培训目标体系,不断充实和完善培训课程体系、培训师资管理制度、培训质量效果评估体系、培训管理与运行体系以及培训支持与保障体系。依据总的培训目标体系,制定详细的分类分层项目培训体系和任务目标,实施专项培训项目,从而保持培训体系的动态平衡发展。例如,江苏省高职师培中心从“十二五”末至今,构建了“4313+N”的高职教师培训项目体系,即:4个培训层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新教师;3个实施主体——教育部国家级培训、教育厅省级培训、高职院校校本培训;13个培训类别的培训项目体系——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卓越职业院校长专题研修、紧缺领域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骨干培训专家团队建设、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等等。

    (二)建立“互联网+交互式”培训模式

    1. 大力推行“互联网+培训”的互动模式

    在新一代互联网的大环境下,职教师资培训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互联网+教育”理念融入基地的培训工作中,让互联网培训融进每个培训项目中,使 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模式得到推广应用。若要使互联网培训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在培训项目中对学员有更高的要求,有共同学习的氛围,有社群化互动的情境,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建立“互联网+培训”的互动模式是改革传统模式的必然选择。可将高职师资面对面培训与网络研修有效融合,开启职教培训的“e”时代,逐步形成“互联网+培训”的新模式。具体的培训方式要做到与时俱进,在传统教育培训模式中融入“互联网+”元素,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移动培训班”,让职业教育培训更加科学化、人性化。譬如,江苏省高职师培中心创建的以“互联网+交互式”为核心的“三箭齐发”混合培训模式,融“网络平台、集中培训课堂、校本岗位实践”于一体,同时基于网络平台凸显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培训环节的交互和集中培训、小组研修、个人(在岗)自学三种培训形式的交互,从而打造出该培训中心“成范式、创特色、树品牌”的特色培训功能。

    2. 完善培训基地网站与专题培训平台

    “互联网+交互式”培训模式的推行还需要依赖于基地网站平台的建设。基地要投入技术设备,建立和完善综合性网站平台或系统,并加强培训联盟网络建设。利用基地网站平台,基地管理者发布有关培训教学的各种信息,参加培训的学校可及时组织学员在线报名参加,也能够随时了解培训的相关知识。培训学员可以提前介入学习,在培训期间利用网站与教师进行充分互动;在培训结束后,若需要咨询问题和获取教师帮助时,同样可以在网站上寻求技术支持。

    在综合性网站平台的基础上,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搭建专题性子平台,以适应专项培训的需要,使培训灵活多样化。依托专题性子平台,培训基地及其分中心完全能够创新远程培训教学形式。具体采用视频课堂、网络直播、实操演示等教学形式,实现“云课堂”“微课程”等多样化的远程培训,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立体化的培训。网络培训具有时空的开阔性,可将电子教材、课件等及时上传更新,根据培訓需要随用随学,可有效缓解工学矛盾,使学习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又能充分满足学员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训需求;实现学习培训与效果反馈的双向互动,使职教师资培训更加多元化。

    3. 建立实时互动的虚拟在线远程交互平台

    远程虚拟交互平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需求为导向,以互联网为手段,以学习任务为驱动”,是培训信息和资源交互的枢纽。培训基地要积极引入新媒体社交工具,建立微信群、QQ群等社交平台。培训基地办公室可安排专职人员、培训专家等进入社交学习互动空间,通过“在线问答”形式在培训时段内或业余交流的情况下发布相关信息或组织问题讨论,吸引培训学员参与。可以通过多方互动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学习困惑和生活需要等,从而加强培训前、中、后各环节的管理,加深教师与学员、管理方与培训方的情感交流。譬如,笔者所在单位就依托网络新媒体,在改版江苏省高职师培中心网站的同时推出“江苏高职师培中心”微信公众号,不仅促进多元互动,而且实现了对培训工作的实时动态管理。

    (三)实施培训资源线上线下优化工程

    1. 建立高水平的培训师资库

    培训基地办公室要牵头制定教学师资入库标准,以遴选教学名师。充分利用培训基地的各层级信息化平台建立统一的高职培训师资库,作为每个项目培训时选聘培训师资的渠道。师资的遴选不仅要注重专业理念与师德的高度、专业知识的宽度、专业能力的强度,而且要凸显专业教学实践的广度。按照此标准,把高校中的理论教学名师、企业中的技能教学“大国工匠”和“双能型”高水平人才,以及政府或企业中的高水平管理者融入培训队伍。具体人选要打破区域的界限,实现培训师资来源的多元化。同时,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为核心,打造专业教学优秀团队;以技能大师为核心,打造专业实训优秀团队。在培训过程中实现从单个教师向团队过渡,逐步实现职教名师与团队授课。

    2. 跨界整合各类实训资源

    高校基地和企业、行业培训点分别拥有不同的实训资源,相对而言,企业、行业培训基地的实训资源更为丰富。要提升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质量,需要推进实训资源的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以逐步扩大专业的优质实训资源的覆盖面。这类资源是培训基地对学员开展实践培训、提高学员操作技能所必需的资源,主要包括实践训练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材料、实验室和场地等。各培训基地要在现有基础上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协同培训机制,扩大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可以从本地区拥有高端设备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高校中遴选合作对象,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在培训基地的网站建立网络化的实践实训合作资源库,让承接培训的单位和学员知晓这些实训设施设备资源,以备专业培训时使用。

    3. 优化配置远程数字教学资源

    面对新一代网络带来的信息资源变化,培训基地需要加强职教师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这势必要优化培训网络资源,扩大优质培训资源尤其是网络教学资源的辐射效应。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培训教学交互过程中学习者的主要交互对象,也是今后“互联网+培训”中交互式教学深入开展的重要前提和核心。据不完全统计,几乎所有设在高校的国家级或省级培训基地都与本单位的教务处、信息中心、图书馆有些联系,但培训中很少利用这些部门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在e-Learning环境下,职教师资培训也需要精品课程、网上实验室、名师授课视频、专利标准、期刊论文等数字资源。培训基地可以通过局域网平台和培训联盟网络,通过远程集成平台对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组合优化,便于学员在同一平台上获取利用。借助“不见面”的“互联网+培训”提升培训中的学习效率,同时降低培训成本。

    (四)科学构建培训质量评价体系与机制

    1. 构建培训项目质量考评体系

    (1)确立培训效益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为保证各类培训项目取得预期的效果,培训基地办公室或培训管理中心需要关注对培训效益的评价。首先是科学界定评价的范围和内容。这包括培训教学服务质量、培训保障服务质量、学员学习质量和学员感知培训质量。其次是采用灵活的评价方式方法。坚持定性评价为主的原则,以传统分析评价与网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具体使用学员考核、专家评价、培训对象评价和管理方评价等评价方法。

    (2)建立项目培训实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基地各培训项目质量效益开展评价,要紧紧围绕界定的评价范围和评价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职教师资培训的特点,笔者采用层级制来设定项目培训实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以江苏省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项目为例(见表1)。

    2. 健全培训项目评审与实施监督机制

    (1)培训项目的立项要有严格的评审机制。各级培训基地办公室要深入调研,让本省(市、自治区)的所有职业院校通过基地培训管理信息平台填报年度培训需求。同时,主动与省外职业院校沟通,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根据各院校的培训需求,结合国家指定性培训任务指标,基地办公室组织开展项目承接竞标,就是通过竞争机制实行培训项目招标,同一类培训项目不固定由同一单位长期承担。在网络申报和网评的基础上遴选出有培训价值、高质量的项目方案,然后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织专家对初步入选的项目方案进行现场会议评审。具体从培训内容、师资、模式、培训过程管理、学习环境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综合评定,确定最终立项的培训项目。

    (2)培训项目的实施要有相应的过程监督机制。在每个培训项目开班前,由基地办公室组织培训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参加培训者培训班,明确培训任务和职责。为确保培训项目的质量管理,要重点加强对理论教学培训和实训环节的监督。在上级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基地办公室采取随机检查、随堂听课、召开学员座谈会、问卷调查、电话随访等方式对每一个培训项目进行质量监控。同时,在培训期间安排专人深入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开展项目调研,收集第一手培训项目反馈信息。培训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有多种方式,各基地要结合自身情况创新性地开展此项工作。例如,江苏省高职师培中心通过组织片区联络员深入承接培训的高校和企业,对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等培训项目开展中期巡查和测评。

    3. 建立培训项目网络在线评价机制

    在“互联网+”环境下,为科学评价培训机构或培训项目的培训质量效益,培训基地应该建立健全网络在线评价。基于培训基地的网站平台,搭建培训机构与培训项目评价子系统,分别设置专家评价、学员评价专栏以及基地管理者监督专栏。专家在线测评可分为培训实施前评价和实施后评价。实施前评价主要是对承接单位(培训机构)提供的项目方案、培训机构的整体情况、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培训经费预算、培训者队伍建设及管理、培训课程设计、培训环境营造等方面进行在线评价。实施后评价是评估专家在某一培训项目结束后,根据管理方、学员提供的信息以及专家掌握的情况,在网站系统中对培训机构、教师教学、学员学习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学员在线测评是受训学员通过网络对培训课程的适用性、培训教材难易程度、教师教学态度、内容讲授情况、实训指导情况和教学设施环境等方面,按照给定的分值进行测评。基地管理者监督评价是基地办公室通过实时互动平台,实时掌握培训过程的相关情况,对培训各方和培训内容等进行监督。同时,结合专家和学员评价,对同一年度中承接项目的培训机构进行网上综合评定,确立各培训机构的培训绩效排名,处于末位的机构不能参与下一年度培训项目的竞标,以末位淘汰制激励各机构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和效益。

    四、结束语

    “互联网+培训”成为未来教育培训领域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成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关注的重点。为推进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的新要求,各级培训基地要围绕“思想素质为先导、职业精神为基础、学习能力为根本、技术技能为核心、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质量目标意识,按照高标准加强自身的发展建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培训基地”的发展面临着如何适应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怎样提高职教师资素质能力等挑战。在新的时代,各级培训基地只有不断总结经验,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人才成长规律,才能促进基地的发展;只有积极开展職业教育培训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职教师资培训经验,才能拓宽培训视野,利用“互联网+”进一步创新培训模式、培训方案。同时,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整合培训资源,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才能进一步激发师资培训新动能,提升基地的培训水平,进而开创我国职教师资培训工作新局面,努力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快速优质发展。

    [参考文献]

    本书编写组. 2017.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

    颜观潮. 2014-06-23. 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EB/OL]. [2018-06-20]. http://news.cri.cn/gb/42071/2014/06/23/6891s4 587741_1.htm

    新华社. 2018-01-3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2018-06-22]. http://www.gov.cn/xin wen/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刘合群,裴祥静. 2013. 中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 职教论坛(33):18-22.

    王子原. 2010. 中等职业教育骨干师资省级培训实证研究[J]. 职教论坛(13):60-62.

    胡星,高园园. 2017. “六网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网络学习测评模式构建[J]. 中国远程教育(8):44-50,71.

    王斌,钟庆文. 2018. 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模式创新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36):30-32.

    郭天平. 2018. 分类管理,高效培育职教“第一资源”[N]. 光明日报,2018-08-16(14).

    王志军,陈丽,陈敏,等. 2017. 远程学习中学习资源的交互性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2):45-52.

    徐建华. 2018. 教师混合式培训的质量监控模型与支持策略研究——以浙江省“能力提升工程”为例[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7):9-13.

    屈书杰. 2016. 职业教育教师的国际比较[M]. 北京:科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8-12-13

    定稿日期:2019-03-06

    作者简介:王斌,硕士,副研究员,江苏理工学院校长办公室(213001)。

    责任编辑 单 玲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