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本科生创新精神培育的对策探讨

刘渝峡
[摘要]作为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创新精神的培育应该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对创新精神认识的偏差、教师自身能力的欠缺和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缺乏,导致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创新精神培育中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要培育本科生的创新精神,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
[关键词]本科生 创新精神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2-0007-02随着高校的扩招,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问题提出了诸多异议,最具代表性的一点就是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足。国家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也明确提出,要在满足全社会多层次教育需求的同时,强化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育,为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夯实基础。在此背景下,研究本科生创新精神培育问题,无疑具有很强的意义。
一、本科生创新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准确地给学生传达信息,还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反馈实际学习效果,单方面的行动不会取得理想效果。根据教育学有关理论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本科生创新精神培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教学内容与创新精神培育不相吻合
要培育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必须确保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教学内容自身的问题会对本科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目前高校都很重视本科生创新精神的培育,但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如在课程本身方面,到底开什么课、什么时候开、如何开等现实问题,很多高校基本上是通过直接借鉴其他高校的做法来进行,基本上是人云亦云,没有任何特色,甚至在很多时候,一些学校因为教师缺乏,开设课程主要考虑的是教师是否有时间上课,而不是学生知识体系的衔接,实际教学成果大打折扣,对于本科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积极作用。如在课程标准的设定方面,对于一门新开的课程,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要求教师和学生,开设课程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对于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很多高校并没有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更多的是停留在字面上;没有课程做支撑,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很显然也只会是停留在表面。
(二)教学理念与创新精神培育不相适应
教学理念应该能够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应该是能够指引学生前进的。1987年以前,我国大学生毕业工作是直接由政府进行分配的,学生不用担心个人就业问题;而在1987年以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即便是考入了大学,能否在毕业时找到理想的工作,成为摆在所有学生面前的难题。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大学生不仅仅要强化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特别重视个人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否则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很难找得到理想的工作。在当前形势下,如果继续一味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忽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育,肯定会弱化学生的创新精神,阻碍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法与创新精神培育难以匹配
教学方法的恰当性,会通过影响实际教学效果来制约本科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对于同样一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教学,所得到的实际教学效果会存在显著差别,对启发学生的效果亦会存在差异。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教学过程来看,尽管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被广泛使用,但与过去相比,本科生课堂教学其实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仍然是以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上课多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来授课,整个本科生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极为呆板,在此情况下,自然不难理解本科生创新精神较为缺失的原因。
(四)教学考核方式难以满足创新精神培育需要
教学考核方式对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有重要的影响,进而会直接影响到本科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如果教学考核方式过于程序化,过于繁琐,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可能有过多的精力来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只可能是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应付教学考核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会有太多自己的思想,只可能是严格按照教材的知识体系,照本宣科地将最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等,教师一般不会花过多时间去理会,对于是否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亦不会有太多的兴趣;相反,如果教学考核方式恰当,能够将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纳入整个教学考核体系中,教师则会在实际备课过程中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资料,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强化本科生创新精神培育的对策建议
由于影响本科生创新精神培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强化本科生创新精神的培育,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强化本科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教学内容必须创新
在信息知识时代,要强化本科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必须高度重视课程本身的建设,重视课程标准的设定,重视教材的选择。在课程本身建设方面,为了更好地强化本科生创新精神的培育,要对课程体系的安排进行精心策划,哪些课先上、哪些课后上,哪些课需要在校内上、哪些课需要在校外上等都要进行科学规划,力求通过知识体系之间的连续性为本科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保障。在课程标准的设定方面,对于不同的课程应该设定不同的标准,一切应该以能够充分培育本科生创新精神为中心,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少设置一些不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目标,多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够满足需要的课程目标。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不能以价格的高低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应该充分考虑到教材的实用性,选择对路的教材,为本科生创新精神培育创造条件。
(二)强化本科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教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
要强化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培育,需要与时俱进地转变教学理念。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本科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强化本科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地为本科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引导,为增强本科生就业竞争力夯实基础。实际上,创新精神不仅仅表现在学习上,还可以体现在其他综合素质方面;作为教师,不仅要强调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创新能力,还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其他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培育他们多方面的创新精神。同时,学校也应该为本科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条件,在支持、鼓励和引导教师培育本科生创新精神的同时,要加大对本科生创新的投入力度,要为本科生走出校门、与企业开展合作提供便利,为本科生走进实验室创造条件等。
(三)强化本科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
教学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对于本科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不好的教学方法,则有可能完全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本科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在当前多媒体广泛采用的教学课程中,学校应该划拨专门的教学经费,鼓励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来自不同高校的教师引导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开展合作研究,进行协同创新;还可以广泛开辟第二课堂,有效引导学生在课后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创造条件,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保障。
(四)强化本科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教学考核方式必须转变
教学考核方式的科学合理性,对于培育本科生创新精神尤为重要。一方面,学校不应该按照不够科学合理的条条框框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考核,应该支持、鼓励和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切实为本科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也不能仅仅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平时的作业、实验报告等都可以作为考核依据。在有条件的高校,公开发表的论文也是考核本科生的重要依据,只要学生做得好,花了时间,学到了东西,不一定非得要参加期末考试,考试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一切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为中心。
[参考文献]
[1]景春兰.互动性教学法在合同法学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
[2]毛齐明,蔡宏武.教师学习机制的社会建构主义诠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
[3]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研究,2007,(2).
[4]王峰.新建本科学校个性化教育的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5]赵荷花.研究性教学何以促生高校创新型人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责任编辑:雷艳]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