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幼儿园反偏见课程实践微观

    李丹珣

    

    

    一、多元文化的移民社会背景

    2016-2018年,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修读幼儿教育硕士课程期间,我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实验幼儿园)担任3-5岁学前班彩虹班的助理教师。众所周知,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在幼儿园里,各个种族的幼儿和教师同处一室的场景十分常见,每个孩子都会展现出其自身家庭背景的语言和文化,正如我所在的彩虹班就有来自中国、俄罗斯、德国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孩子。如何帮助其他母语背景的幼儿适应幼儿园的语言和学习环境,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教9币的工作要点之一。此外,领取政府教育基金的幼儿园项目需要执行融合教育的规定,班级里有自闭症和胎儿酒精综合征的幼儿,这无疑又会给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教师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

    二、文化适宜性课程之反偏见课程

    在全美幼教协会提倡的“发展适宜性课程”中,“文化适宜性”作为三大基本要点之一,明确指出“儿童应具有积极的性情和态度”“应具有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和对那些可能有不同立场和经验的人的宽容”。这一提法的初衷在于帮助儿童在成年时应对充满变化和挑战的多元文化社会。在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帮助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文化备受学校教育的关注。

    反偏见课程(Anti-Bias Education,简称ABE)希望打造一个让所有孩子都能够绽放自我的美好世界,让每个孩子的特殊能力和天分都蓬勃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反偏见课程培训鼓励教师思考:多元化和不公平的社会生活如何影响儿童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儿童何以健康成长?有些儿童或许家庭生活贫困,或是遇到种族歧视,抑或是其他形式歧视的受害者,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庭需要如何做才能應对这一挑战?全美幼教协会挖掘了“反偏见”的要义,倡导更多幼儿教师加入反偏见教育。

    由此出发,反偏见课程定义了以下四项基本目标:第一,每个孩子都将表现出自我意识、自信、家庭自豪感和积极的社会认同感;第二,每个孩子都将悦纳人类的多样性,能用适当、准确的语言表达人类的差异,能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每个孩子都会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不公平,运用语言来描述这些不公平,并理解不公平会使人受到伤害;第四,每个孩子将表现出单独或与他人一起行动的能量和技能,积极回应偏见或歧视行为。

    反偏见课程主张:所有儿童和家庭都有归属感并体验肯定其身份和文化的存在方式,所有儿童都可以获得成功所需的教育,为社会做出贡献;所有孩子在教育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愉悦,儿童和成人知道如何在多样化和包容性的环境中轻松地生活、学习或工作;所有家庭都拥有培养孩子所需的完整资源,所有儿童和家庭都能够在安全、和平、健康且舒适的社区环境中生活。

    三、美国幼儿园里的文化偏见

    现实中,儿童对文化多元性的看法可能出现混淆甚至矛盾的现象。成人会教育孩子平等、自由与公正,但孩子们每天都可能会目睹不公平的现象,包括歧视。我在工作中发现,孩子们在自由游戏或进行社会交往的言行中就潜藏着各种偏见。例如:“女孩不能成为公交车司机,她们必须学会做饭”“男孩不能成为护士,只有女孩才可以”“切尔西(轮椅使用者)不能和我们一起玩,她还是个孩子”“你不能有两个妈妈,那会很糟的”“你不能和我们一起玩,你是中国人”“他没有像我这样的新靴子,所以他不能成为消防队长”……这些话里有对性别的偏见,有对残障者的偏见,有对种族的偏见,也有对贫困者的偏见。对此,教师应该如何回应呢?教师又如何在课程里开展反偏见的教育行动呢?

    四、反偏见课程的实践

    (一)培训介入,提升教师的“反偏见”敏感性

    我所在的实验幼儿园担负着服务社区和家庭、教学与科研实验、培养未来师资等多重职责。在幼儿园里执教的部分教师是幼儿教育系的学生雇员,因此,我们在课程上会接触幼教领域的专业学习与培训。例如,在“领先的幼儿教育项目”课程里,我们有一周的时间学习和讨论反偏见课程。通过这样的学习与培训,教师提升了对幼儿偏见行为和语言的观察、捕捉、回应和引导能力。如若缺乏这样的学习,教师在经历类似事件时,可能只会觉得奇怪或者有些尴尬,但又无法真实察觉到问题的性质及影响,更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和引导幼儿。

    我们学习并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对不同文化的辨识程度。例如,研究表明,在出生后的第6个月,孩子就能够注意到人们肤色的差异;2岁时,孩子可以使用适当的性别标签并学习颜色名称,这些颜色可以形容人们的肤色;3岁时,孩子开始询问有关自己和他人属性的问题,包括种族身份、语言、性别及身体残疾与否等;大约到了4岁,孩子开始表现出对家庭结构和经济阶层差异的认识。例如,彩虹班的孩子就对这类现象感到好奇:“为什么克莱尔的头发是黑色的”“为什么鲁西的脚上戴着塑料装置”“老师,你说英语怎么这么好笑”“我过生日也想要一条和黛西一样的冰雪公主毛毯”……

    由此可见,幼儿在逐渐形成自我意识之后,开始建构多重的社会意识。他们通过生活中接触到的微妙信息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社会身份,如肤色、语言等。幼儿能够敏感地捕捉并判断“谁”在文化里是重要的或是不重要的,并试图理解他们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

    幼儿的偏见萌发于其接收到的—些负面态度、错误信息和刻板印象。在幼儿期,孩子们开始有意识地构建自己所在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下,与社会阶层和身份地位相关的权力生态。这时,教师需要站出来成为一个反偏见文化者,帮助多元文化生态下的孩子塑造一种合理的社会态度和能力,帮助幼儿构建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并对那些可能有不同立场和经验的人满怀宽容之心。

    与此同时,反偏见课程也在引导着教师反思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以及自身的童年与当下的经历,提升我们对教师身份感的认同与理解。教师也要进行自我测评:如何理解多元文化?对此持有什么样的感受?是否经历过带有偏见的想法或刻板印象?教师有必要与同事和幼儿家庭针对一些反偏见文化的教育目标展开对话。

    (二)创造一个反偏见学习的学校社区

    在实验幼儿园里,教师在反偏见课程的其识下,持续努力营造一个反偏见的学校社区,帮助所有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也建立起对他人和其他文化形态的尊重。

    1.重视积极的互动和引导

    教师重视与幼儿进行积极的互动,有助于其适当地回应孩子们的好奇心。例如,一名幼儿问道:“为什么鲁西的脚上戴着塑料装置?”这时,有些教师可能会手足无措地回答:“我们不谈这个!这不重要。”但是,合适的教育引导不应该以沉默、试图回避或转移孩子关注点等方式解决问题。教师要通过认真倾听,搞清楚孩子究竟想知道什么,解读孩子话语背后的真实感受,并简单地用事实加以回应和跟进。例如:“鲁西需要这个塑料装置帮助她更好地走路。如果她走得很棒就不再需要它了。如果你像鲁西一样遇到困难无法行走,你也会戴上这样的塑料装置……”

    与幼儿积极互动还要注意敏感地回应幼儿萌发的偏见和歧视行为,对此,教师需要当机立断地予以回应,清楚地告诉幼儿某些对他人偏见的言行是错误的,是不可以说或做的。然后,教师要对涉及此言行的幼儿,包括被偏见行为所伤害的幼儿加以安抚和引导,进而对班里的其他幼儿进行教育。例如,班级里能力较强的几个女孩喜欢一起游戏,创想出许多有趣的游戏情节,但是,她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且强势的游戏团体,十分擅长利用教室里的资源,凡是她们想要的东西,总能以游戏的理由从其他小朋友那里争取到,而其他孩子若想要加入她们的游戏,就不得不听从她们的安排和指挥,包括游戏角色和情节的设定。当年龄较小、行动有些不便的鲁西想要加入时,几个女孩非常不友好地对她说:“没门!你可不行。”此时,作为接受过反偏见教育培训的教师就会在第一时间走到她们中间并询问:“艾拉,我听到你刚才对鲁西说的话,如果我是鲁西,我会很难过。在教室里,我们不能说伤害他人感情的话。你可不可以重新用友好的態度与她沟通呢?或许,你还可以告诉她为什么不行,是不是因为参与游戏的人数有限?或者告诉她,你们的游戏里都有哪些角色……”当幼儿重新沟通之后,教师可尝试帮助他们学会立足于合适的游戏情节和角色,给予伙伴加入游戏的机会。例如,教师不妨建议:“可以邀请鲁西做一名快递员,为她们派送包裹,岂不是更好?”在干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持冷静,给幼儿的行为设定明确的界限和规则,不仅要告诉孩子“这样做不行”,还要帮助他们探索事件中受伤害者的感受,深入挖掘拒绝别人这一行为背后的动机,并基于对儿童发展、文化互动风格的理解和尊重,采取适当的教育行动。与此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学习过程。无论是受伤的孩子还是伤害了他人的孩子,都需要这类学习经历,其中的关键在于事件发生之后教师的妥善处理和积极引导。

    事后,我会向其他同事告知此事并分享我的引导方式,提醒其他教师关注这些孩子此后的互动和行为。此外,我们也会和家长讨论这些话题,持续关注受歧视的幼儿日后是否会因某事件而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并在反偏见教育中重点关注这部分幼儿。

    2.建立与所有家庭的积极关系

    反偏见课程的有力开展离不开幼儿家庭的合力共育。我们要让尽可能多的家庭理解并帮助学校和社区中的所有幼儿建构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帮助所有家庭达成尊重多元文化的共识。因此,教师会给予幼儿家庭安全感与支持。有的移民家长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因英语交流问题而难以适应集体生活,教师得知后会鼓励家长相信孩子的能力,引导家长把目光放在希望和目标上,把问题看作是幼儿学习成长的契机,而不是把问题标签化。例如,我会主动与刚从中国来的克莱尔一家沟通,告诉家长不用担心孩子的语言问题,因为孩子总会在环境和经验中进步,尽管孩子当下确实由于语言能力较弱而不太愿意表达,表现出较多的沉默和跟从行为,但我会更多地思考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用双语和孩子互动,在说完英文之后附上一句中文帮助其理解;用简单的句子让孩子表达其想说或想做的事情,鼓励孩子模仿我对小伙伴再说一次;多发现孩子的亮点,给予其认可和鼓励……克莱尔非常喜欢我在教室里投放的含有中国元素的绘本,她经常请我帮她阅读,其他孩子也会围过来倾听。这时,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也会请克莱尔教别的小朋友一些中文词汇。如此,孩子们就会觉得克莱尔的中文很棒。我也能够借此机会帮助克莱尔体验积极情绪,树立自信心。

    我们会调查了解每一位刚入园幼儿的家庭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教师也会主动学习能满足孩子个别表达需求的常用母语词汇,在帮助幼儿适应的过程中,使用幼儿熟悉的语言,让幼儿获得安全感。教师还会了解家长对孩子的“爱称”,并以此称呼孩子。有时,教师还会学习如何用孩子的母语书写其名字,甚至学习如何用孩子的母语书写一些教室里常见的物品,并将制作好的多语言标志呈现在班级环境中。此外,我们也欢迎家长把他们文化背景中有趣的装饰、音乐、绘本等带到班级,帮助孩子们感知自身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而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同时,这也有助于增进其他幼儿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尊重、欣赏和探索。

    3.打造尊重多元文化的环境

    教师十分重视选购有助于幼儿学习多元文化的活动材料。例如,“娃娃家”里的娃娃不会只有单一的肤色和性别,教师会非常用心地选购并投放具有各种肤色、性别、年龄、角色和能力的玩偶,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有坐着轮椅打篮球的男孩,也有戴着走步支持器的孩子,等等。这使得幼儿仅通过游戏材料就能够认识到世界上有各种各样不同需求的人。

    此外,教师会十分留意教室里的其他材料,包括图书内容是否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着误导性的偏见信息,如果发现类似问题应重新调整。例如,有些绘本中所隐含的性别内容较为刻板,当看到书上的消防员都是男性时,教师会特地去找一本有女性消防员的绘本,然后将两本书一并投放到书架上。

    4.创设反偏见文化活动

    幼儿园始终对多元文化抱以开放学习的心态。我的同事们都鼓励我把中国文化带到幼儿园里,让孩子们学习和感受。在这里,幼儿园给予每一位教师高度的课程自主权。因此,我有机会把有趣且适宜的中国文化课程元素分享给孩子们。例如,同事会鼓励我教孩子们学习如何使用筷子,学习写中文,我也会教孩子运用想象力理解美丽的象形文字——汉字。我把“爱”“心”“友”三个字介绍给了彩虹班的幼儿:“爱是天边飘来的一片云,然后下雨了,我们爱我们的朋友,要建造一个屋子来保护他们……”一个美国女孩麦迪看着我画的象形文字,指着“爱”里面的“友”告诉我:“丹,我知道他是谁,他是耶稣!”我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在麦迪的认知里,是耶稣给了人类爱,这就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幼儿的差异化理解过程。

    像这样,我引导幼儿用文字的形象去理解并“书画”中文,孩子们用作品表达了各自对汉字“爱”的理解,也在不断接触和体验中认识了汉字的特点。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孩子们对其他民族与文化的兴趣。活动后,一名小女孩经常私下向我请教她想了解的中文应该怎么说、怎么写,我很开心自己可以点亮她欣赏并学习其他文化兴趣的火种。

    此外,当教室里有文化偏见事件发生时,教师会创设玩偶故事帮助幼儿间接地理解并学习这些敏感议题。例如,班上一名幼儿的母亲在孕期酗酒,导致其患有酒精综合征。其母亲因长期酗酒无法自控而离婚,离婚后也被法律限定了抚养权。于是,这名幼儿由爷爷奶奶抚养。因此,这名幼儿的家庭合照里没有爸爸妈妈,只有爷爷奶奶。一天,沙拉看着这名幼儿的家庭照问道:“这张照片里怎么没有爸爸妈妈呢?”带班教师立刻予以回应,并在事后敏感地将此事告诉教师团队。于是,在当周的课程里,我们开展了一个回应性干预活动。教师用两个手偶讲了一则故事:爱丽丝画了一张全家福——自己和爷爷奶奶,但是露西却告诉她:“那不是家庭,家庭要有爸爸妈妈才可以……”爱丽丝很伤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在讨论中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家庭都一样,每个家庭都不同,不能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否则会让他人伤心、难过。

    5.谨慎对待节日庆祝的问题

    国内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很喜欢庆祝万圣节和圣诞节等西洋节日,我们幼儿园却不会大张旗鼓地庆祝这些节日。反偏见教育认为,节日不是探索多元文化的唯一方式,庆祝节日的活动与学习节日背后的深层知识是不同的。各民族、各地区都有自己的风俗,很多节日并不具有普遍性,尤其是那些更为传统的慶祝方式,其背后往往蕴藏着民族文化、种族意识等深层的情感和意义。而且,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节日视角,他们有权利不去庆祝那些不属于其传统的节日。因此,幼儿园需谨慎处理节庆的问题。如何平等地尊重每一个人及其家庭传统?如何理解不同节日的文化背景及其深层意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考虑和深究的问题。

    每逢万圣节或圣诞节,我们依旧如常实施课程,不会举办任何庆祝活动。但是,我们会在节日附近的时间段,引入相关节庆绘本和歌曲。部分节日带有显著的宗教和民族色彩,教师会审慎地选择没有文化偏见的正向材料并提供给幼儿。所以,在万圣节前,幼儿园会发通知提醒家长,幼儿园没有安排庆祝活动,不要给幼儿穿节庆装扮。此外,对一些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背景家庭的孩子,教师会了解和重视属于他们的重要节日。当节日临近,教师会向幼儿和家庭送去祝福,还会邀请这些家庭提供一些可以帮助其他孩子共同了解其节日文化的材料或者故事,但不会举行相关的庆祝仪式或活动。

    五、反偏见课程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作为一名华人幼儿教师,同时也是华人幼儿的家长,我深感反偏见教育的重要性。反偏见教育确实能够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和家庭树立自我认同感,获得发展的空间和权利,而不是在日积月累的微小又敏感的事件中积累自卑等消极情感。正如反偏见课程的初衷: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最佳发展的权利,为幼儿建立一个真正公平、自由的成长环境。

    反偏见教育要让每一个人看到并尊重自己的文化,与此同时,也能够看到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文化,这是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人类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石,也对当前中国的幼儿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如何帮助幼儿正确识别自己的文化根基,建立文化自信,以包容的心态了解、欣赏并学习其他文化的精华,而不是秉持刻板印象?如何与不同社会阶级、经济背景家庭的孩子共处?如何与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共处?本文略述实验幼儿园在反偏见教育方面的实践,希望可以为中国幼儿教师及幼儿教育实践带来思考与借鉴。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