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社会背景中教育人性化的处境

    吴晓璐 卢朝佑

    [摘 要]教育与社会并不是二元分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的,所以考察教育人性化的现实处境需要从现代社会的背景出发。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在科技的推动下得到了极大提高,随着物资和人员的不断集聚,城市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生产方式愈加呈现出“分割——整合”的特点。处于现代社会中的教育人性化,在教育目的方面面临着解放与压抑、独立与受制的矛盾处境;在教育手段方面,面临着多元与统一、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处境。上述矛盾处境表明现代社会中的教育并没有真正地将人作为出发点。因此,教育的发展一定要回归人本身。

    [关键词]教育人性化;现代社会;矛盾处境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8-0032-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8.006

    由于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改变,教育正在向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对教育人性化的内涵和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固然重要,但是若不先理清教育人性化处在什么样的境况中,就不能真正认识到教育人性化会通过什么路径,达成什么样的发展目标。教育并不是悬在空中,不食人间烟火。教育处于社会中,不是与社会二元分立的,“教育是社会这一巨型场域中一个复杂的大型场域,并与其所涉及的众多场域纵横交错、交叉重叠,以至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牵绊、相互纠缠的错综格局”[1]。纯粹而不沾染世俗的教育是并不存在的,特定的教育必须要满足社会的需求,教育内容和教育中的各种关系、结构都是社会在教育这一场域中的延伸。因此,要清楚的理解教育人性化的处境,就必须从社会这一巨型场域来着眼。

    一、现代社会及其发展境况

    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系统,研究者们根据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成熟程度,将其分成了不同的阶段。从根本上来说,社会的发展源于生产力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则取决于生产工具的性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手工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所据以存在的社会就是古代社会,以机器为标志的生产力所据以存在的社会就是现代社会”[2]。

    科學技术是撬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它不仅推动了产业革命的发生,也提高了人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这正表明了人主体能力的发展。大机器的普遍使用促使社会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人类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总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小农生产格局,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工业的出现要求劳动者必须发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工业的发展不仅加强了部门间和地区间的联系,也加强了国家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得以开辟,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随着物资的流通,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也进行着密切的交流和融合。由于商品经济和工业的发展,资本、资源和人口都在向特定的地区流动,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生产力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入发展,逐渐提高了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也使得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各行业间的差异越来越大。现代社会在不断分化的基础上,也存在着整合的趋势。在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在行业间,各类型的生产者相互依赖;在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也促使各国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同一种产品需要分为不同的部件,分工到不同的部门生产,再通过整合程序组装为完整的产品。在这种分割——整合的生产方式中,社会日益变得多样化、多元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现代社会关系并不完全局限于时空当中,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约束,以一种新的方式建构自己的交往形态。人们因为相同的目标和追求而结成关系网,这与他们的国籍、种族和信仰并无直接关系。这种自由联结的关系网,使得人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区间,在这种开放、互动的关系中得到人性的解放。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一切都如商品一样处于不断交换的过程中。由于交换的扩大和加深,无数独立的个人达成了自由的联结,不同的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匹配,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或显或隐的规则。在现代社会关系的建构和维持中,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的文化价值体系,民主和平等成为大众普遍追求的价值诉求。

    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类前所未有地意识到了自身的创造潜能,逐渐地觉醒开来。人类逐渐摆脱了隐藏在宗教和政治关系中非人性化的压制,并且不断逃离来自于血缘和自然的束缚。人成为了万物的尺度,以不可动摇的主体姿态站立在这个世界上,相信通过自己的理性和行动,可以很好地设计和安排社会,达到自身最优化的发展,获得人类最大化的福祉。

    二、教育人性化的处境

    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社会生活总体上是实践的,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造就着人本身。人的活动本身就是人性的彰显,人自身是其活动的目的。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就其本质要求来说是人性化的。在教育活动中,“人二重化为目的和手段,人本身是目的,人的活动则是手段……,当教育活动实现了合人性的教育目的与促进人性发展的教育手段的有机统一时,我们将这种类型的教育称之为‘教育人性化”[3]。因此,教育人性化的现实处境可以分别从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来探讨。

    (一)教育目的人性化的处境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真正的教育是出于人性、顺应人性的,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目的指向。教育目的中的人是释放人性的人,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人是实现了自由、和谐和全面发展的人,体现出了人自觉、独立、多样和独特的品性。这样的人是实现了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人,是处于否定之否定的动态发展中的人,是在与内在和外在环境创造性的交互作用中实现超越性发展的人。然而,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教育目的并不完全与其理想的人性化追求相一致,而是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

    1.解放与压抑的矛盾处境。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超乎人的想象,以至于教育不再仅仅是为现存的社会培养适应者,而是为未来的社会造就新人。打破了传统的羁绊,追求最大化发展的现代社会为人的实践开辟了自由的空间,人们相信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是拥有物质财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工业革命。生产活动中的工具在不断升级,常规机器和信息机器实现了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巨大延伸。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类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树立起了极高的自信心,人类相信在掌握科学和运用理性的过程中,人类可以雄踞于大地之上。在这样的社会气氛中,教育自然要培养抬起高贵头颅的大写的人,不断挖掘人的潜在力量,培养人掌握工具、创造性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些对于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推动力。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与之相适应的价值系统也发生了改变。人类对物质的追求、对科学技术的推崇和对自身力量的过分自信,导致人类陷入了工具理性的窠臼,从而精于计算物质利益,走进唯科学主义的迷雾。在这种背景中的教育,核心宗旨已不再是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实现心灵的转向,刺激灵魂的生长。“自然目的论的消解意味着教育目的论基础的消解,教育越来越多地被还原成纯粹的事实。”[4]追求所谓“自主自立”的教育远离了人生的根本性目的,被物质的丰富和科学的进步冲昏头脑的教育大大削弱了人质朴的天性。

    2.独立与受制的矛盾处境。建基于市场经济之上的现代社会,是通过“交换”这一经济形式实现交往结合的。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一切商品的交换都是以其自身的价值为凭借的。因此,平等和自由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价值诉求。作为交换主体的人,是商品的所有者,在交换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具有独立的人格,依循互利自愿的原则进行交易。建立在社会分工和多元化基础上的现代社会,提倡追求个人自由与人格独立。身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教育,必定要培养在未来的市场中能够进行自由交换的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人,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已深深印刻在教育的所有环节之中。获得独立性是人性得以解放的前提,人只有在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意识的发展。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独立性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他是交换价值的所有者的时候,人们才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那么,人的这种独立性也并非人真正的完全的自主,因为他们不能不受物的限制,尤其是在受相互间的物化关系限制的时候。”[5]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市场观念,常常把自己作为商品,并视交换价值为个人价值,以此来博取社会关系中的主动权,但这恰恰与人所追求的独立性是相悖的。人们为了获取物质成就,必须取悦那些购买商品或服务以及雇佣自己的人,借此来获得他人对自身的肯定。人们极尽所能的包装自己,使自己的人格合乎别人的需要,以此来得到社会的欢迎。在这样一个以别人为参照系的国度中,人们逐渐丧失了自我肯定感和人格独立性。这些关系特征也都潜移默化地在教育领域中扎根,学生的价值只有在分数中才能得到完美的彰显,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证书变成了自己实质上的人格名片,学校官方的奖励与表彰成了学生寻找自身存在意义的重要来源,学生成了木偶人。

    (二)教育手段人性化的处境

    通过人性化的教育手段,实现教育的人性化,能够使人得到最优化的发展,使人性得以完美彰显。教育手段是服务于教育目的的,是教育主体为达成其目的而采用的行为方式。人性化的教育手段是服务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更新和自我实现的,它能保障人性的丰富多彩、适应人性的动态变化、兼顾人性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现代社会中教育手段人性化的处境进行考察,是促进教育手段合人性的关键一步。

    1.多元与统一的矛盾处境。正如埃米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所认为的那样,通过商品生产和交换而建立起来的现代社会,人口集中程度和人口密度都在不断增加,人们之间的競争日益激烈,为缓和矛盾,增加人类的生存机会,社会分工成为必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利益主体多元化,每个人都是各自追求着自身利益的主体,社会分工的增长更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一方面,劳动越加分化,个人就越贴近社会;另一方面,个人的活动越加专门化,他就越会成为个人。”[6]由于分工而产生的差异性使得不同的活动个体能够相互结合,构成“有机团结”的社会,人们在这种差异互动中共同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追求着不同利益的主体也必然对教育产生多样性的需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和传递方式,办学主体的多元化、理念的多样化使学生能够享有巨大的选择空间。教育在努力地加强与学生的对话关系,关照学生个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一切都在为彰显每个人的独特性提供支撑。同时,也应看到,当社会的劳动分工逐渐细化的时候,劳动方式的科层化取向也在日益强化。人类在面对差异性、多元化的社会时采取的是标准化、强制性的手段,充满变动与创意的现代社会却是建立在以规范化、科层制为特征的工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的。现代社会既为人们开拓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又抑制着人的发展,教育难以完全规避这种困境。效率至上的现代教育片面地追求着外在价值,而没有更多的关注人性的本真,可量化计算的数字主义备受推崇,规训与控制在教育中随处可见,人的情感被漠视、自由受羁绊,标准化管理和强制性规条压制着生命的灵动性和独特性。

    2.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处境。卡尔·马克思认为实现世界普遍联系的基本条件是交往,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也是交往。社会正是在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交往实践所形成的交往关系及方式体现着社会的整体特质。由于社会差异性的不断加大,人们可以选择与那些在职业和兴趣上相似的人建立超越地理限制的社会联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交往的中介系统更加信息化、智能化,交往更多的是以动态、多样的形式呈现的,这使得交往的范围被无限扩大。现代社会中师生、生生的交往方式更加灵活,即使在不同的班级,拥有同样兴趣的学生仍然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建立良好的关系。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也为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搭建了平台,社交软件更是为身处异地的学生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便捷途径。学生的交往范围在不断拓宽,其自身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地丰富,这增加了学生的社会参与度,提高了其社会化程度,成为了世界真正的主体。现代社会新旧事物在不断更迭,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快速改变,各种新知识、新技术使人应接不暇,诸多的活动、各色的交往对象造成了人感官上的超负荷,人们为繁杂的关系网所裹挟,在其中疲于应对,又缺乏深交。这样的交往局面“使人产生了爱抚与关怀的饥饿感,同他人交往的隔阂感、孤独感、不信任感,以及产生人际交往的紧张感与恐惧感”[7]。这种教育形式和条件客观上的开放与便捷,造成了人的自我封闭。学生不断地接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网络的各种信息,奔走于社团、辅导机构和兴趣班之间,但最终却淹没在良莠不齐的资讯之中,被各种各样的组织和活动占满了时间。

    三、结语

    为使人自由自觉的发展,教育在不断培养人的多方面能力,对科学主义的过分推崇和对自身力量的过分自信,反而使人在发展自身能力的同时迷失了自我。教育按照现代社会的时代要求培养人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却以分数和外在的标签来作为评价的标准,最终逐渐弱化了人的自我肯定感。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性的人为目的的教育,使得技术能力和外在标准成为了一种异己的力量。多样化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媒介以及各种交往性的活动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但人们却是用标准化的方式来维系世界的多元化。各种教育手段超越教育目的成为了人们追求目标。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教育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把人作为出发点,而是站在“物”的立场上看待社会。若不把人作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以合人性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活动,教育人性化是难以真正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再审思[J].教育研究,2016(8):4-12.

    [2]成有信.简论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和现代人[J].江西教育科研,1992(1):11-22.

    [3]张中原,扈中平.教育人性化的三重遮蔽与敞明[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1-9.

    [4]刘铁芳.从自然人到社会人: 教育人性基础的现代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20-28.

    [5]张曙光,陈占友.个人自由、社会公正、人际友善:论现代社会的和谐[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3):141-159.

    [6]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90-91.

    [7]马会梅.现代社会与人的心理健康[J].教育探索,2005(6):108-109.

    (责任编辑:刘爽)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