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分析①
闫云利
[摘 要] 我国已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中职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体系构建也显得尤为重要,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国家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高职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很多问题。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023-01
據调查,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比较扎实,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受到传统观念、学校教育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其创新精神和综合创新素质与时代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学生没有创新能力,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传授知识的教师创新能力不强。这是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1]。
一、“双师型”教师来源
据统计,大学毕业直接任专业课的教师约86%,这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主体教师,往往缺乏企业经验,而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所占比例只有7.4%[2],且大多聚集在大城市,落后偏远的山区高职院校中,具有丰富行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是少之又少。
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一
“双师型”教师都是学校自行认定,大部分只需要获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而证书的获取可通过短期的专业培训、专业考试等途径,“双证”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拥有丰富的企业经验、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了解行业的前瞻动态,虽然“双师型”的比例或许已超50%,但仅仅是一个数字。
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缺乏长期有效的措施
(一)各类专业培训缺乏长期有效的制度保障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专业培训是最有效的方法。教育部近年高度关注高职教师企业锻炼,每年都有很多培训项目,高职院校也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相关的培训,都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些培训都有一个共同点:时间短。手续繁杂、经费、名额和时间等有限,导致高职教师企业实践或培训往往受到“资金难以保障、时间难以保证、法规难以保护”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二)“下企业”的培养途径缺乏有效的法规保障
很多院校是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校企合作也为“下企业”提供了诸多便利,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高职教师专业教学任务本来就繁重,教师精力有限,“下企业”锻炼时间有的一学期,有的甚至一两周。(2)企业并没有义务培训老师,导致教师短期很难融入企业文化,只能被动地了解一些笼统的知识。(3)没有严格明确的考核制度,诸多因素导致教师下企业收效甚微,有些下企业甚至就是走走过场,对教师的技能提升实在有限。
(三)“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治标不治本
高职教育必须与行业高度契合,很多院校的校企合作都在不断地推进和创新,“订单班”“学徒制”“协同教学”等新方式层出
不穷,高职的学生受益是必然的。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企业的能工巧匠繁忙中能授课的时间屈指一数,大部分授课的人仍然是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没有质的变化。因此,笔者认为高职教育要想走得更好更远,教师依然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有前瞻性的行业判断,贯穿到每一个学生的高职教育阶段。依靠“协同教育”“订单班”等校企合作模式是必要的,但培养一支高技能、有丰富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同样尤为重要。
四、高职院校对教师定位不准确,教师对“双师型”培养有心无力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的技能人才,同样教师应该也是具有丰富经验的能工巧匠。但现行的高职职称体系和院校对教师的要求过于繁杂,如教学、科研、教研、各种教学、评审材料等。现实情况中,教师不得不忙于这些繁杂的工作中,加上大部分青年教师家庭负担重,导致没有较多的精力专注于教学业务、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双师型”的途径本来就少,也很不容易,这样一来,教师更加有心无力。建设一支真正的“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发展迫切需要的。不论如何,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培养客观存在的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只是还缺乏更好的培养机制。“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真正行之有效的措施还是必须融入企业中,成为真正的企业一员,扎扎实实锻炼,紧跟企业行业发展需要,培养一支“自信教学、富于创新”的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培养更好的、能动手、善思考、有创新的学生。这些仅仅靠学校主动联系、企业密切配合、教师积极参与是不够的,还迫切需要灵活高职院校的社会属性,确保企业能有效参与的意愿,建立教师企业锻炼的长效机制,这些都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和制度法规保障。
参考文献:
[1]关颖婧,邹林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07-108.
[2]李艳.高职院校“双师型”英语师资队伍培养模式[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7):59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