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三个逻辑节点初探

姜茹茹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全方位铸魂育人的主渠道,是兼具理论灌输和实践强化双重属性的特殊教育活动,它是实现思想引领、价值塑造、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亲和力、针对性和系统性是实现理论育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关键点位和重要逻辑节点。在当前时代语境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要求我们必须融入“四个正确认识”新目标,提升理论课的亲和力;把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要求,提升理论课的针对性;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课程间协同机制,提升理论课的系统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理想信念和价值素养锻铸的主渠道。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亲和力;针对性;系统性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2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3-0105-05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立德树人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意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诸要素,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亲和力、针对性和系统性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逻辑节点,也是破解制约理论课有效性难题的重要点位。因此,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有效性就需要切实提升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系统性,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入耳入脑入心,最终达到理论铸魂育人。
一、融入“四个正确认识”新目标,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意指理论课所具有的让教育对象主动接受、积极悦纳、高度认同的一种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亲和力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贯彻和教学效果的达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核心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1]“四个正确认识”新目标是新形势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出的新期待,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顺时、顺势应当把握的新要求。这一新目标契合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新期待,有利于增强理论的感染力、贯穿力和渗透力。
1.在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中坚定理想信念,触及学生灵魂
人的精神世界是知情意高度融合的复合体,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性认知只有进入学生的期待视野,深刻触及其灵魂,才能将理论的解释力上升为亲和力。深厚的历史是最能触及心灵的、现实又是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重视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与考察,在历史沿革和现实反思中推进理论育人,触及学生灵魂,坚定其理想信念,提升理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与考察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两点: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法,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必然性、厘清发展的基本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剖析我们面临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贡献和走过的弯路,真正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从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逐渐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过程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透过历史反思,增强理论课的信服感和亲和力,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共鸣,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问题导向,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理论课面对现实、回应现实的基本立足点。理论课必须要认真研究新时代的中国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特别是要关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全方位解读和学习。推进新理念新思想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为基本形式、理论解读与思想引领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全方位铸魂育人。在回应现实和解答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现实体验感和触碰感,提升理论课的温度和感染力。
2.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中强化民族自信,增强情感认同
亲和力是一种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之上的非理性表达,它源于理论的认知、认同,更关涉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必须要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要将中华民族放置在世界这一大坐标系中,准确解读中国智慧和中国道路,展现中国方案的魅力和巨大生机活力,强化民族自信,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为理论课铸魂育人奠定情感基础,促生亲和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拥有宽广的视角,放眼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历史,将中国的发展历程投入到世界发展长河之中来研究分析,构建拥有世界情怀、以中国实际为出发点、具有自身特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必然胜利的信心。要培养大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家国情怀,引导大学生理性地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等一系列的世界问题,尊重他国,并更加坚定爱国情怀。同时,要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归属感,增强对中国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既要注重理论的宏大叙事又要善于现实的娓娓道来,比如将爱国主义理论教育与时下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萨德事件”、“一带一路”构想等具体事例相结合,强化大学生的现实触碰感。通过理论与现实的相互支撑、中国与西方的比较对比,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构筑强大的爱国精神。强烈的愛国情感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引起学生的感情倾向,为理论课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奠定情感基础,自然也就提升了其亲和力和感染力。
3.通过家国情怀教育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达成利益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2],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重视家国情怀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并积极承担起肩负的时代重任。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家国情怀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理论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承担起引导大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时代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家国责任的重要任务。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要融入家国情怀教育,要讲清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性、必要性和过程的艰巨性,讲清楚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肩负的使命,引导大学生在中国梦的基础上树立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并为之而奋斗。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把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要激励青年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引导他们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相结合。通过家国情怀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帮助青年大学生意识到自身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将被动的接受转化为自觉的悦纳,提高其接受理论教育的自觉性和亲切感。
4.在理想与实践的接洽中铸就行动力,回归生活世界
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乎人的精神世界的建设,其亲和力的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能否使学生获得生活体验、引起其情感共鸣,进而升华为行为自觉。因此,回归生活世界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逻辑要义。回归生活世界的前提是处理好理想和实践的关系,理论课的任务不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更应当助力学生积极地践行、将价值追求外化为实际的行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又要关注理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要落脚在大学生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引领实践的效果上面来,实现理论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要积极开展“让课堂走出教室,让理论走出教材”行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让大学生通过与社会接触、与千千万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触,拓展理论与现实的对接,加深大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内化。将理论融入生活,以现实支撑理论,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已知、求索未知,在实践中升华理论。同时,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理论引领思想、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深刻的生活感知和体验拉近学生与理论的亲近感,打通理论育人的任督二脉,推进思想理论内化与外化的过程。
二、把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要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事物的指向性,强调指向事物的核心和关键,它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逻辑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是育人的活动,始终围绕人、针对人开展教育活动,人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和关键。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应当最终指向现实的人,具体来讲就是指向青年学生。这就要求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1.立足学生发展特点和需求,把握规律性,因人因事而化
因人因事而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发展特点出发,遵循规律性,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明理又要近情,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切实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立足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基础上把握规律性,首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与教育学基本规律相结合,既要遵循思想政治学科特殊规律,又要在教育学普遍规律的指导下进行,提升理论课的科学性。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遵循“适应超越规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既要与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道德状况相适应,又要有适度的超越性,来满足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的长期需要。要尊重和关注学生的成长规律,既要研究分析他们当前的发展特点和需要,又要关注他们的发展动向,提高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倾力打造主体活跃的课堂。开展讨论课、演讲课、辩论课等丰富的形式,把课堂让位于大学生,让他们在研究讨论中接触理论、研究理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其“学习需求”。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坚持规律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和方式方法的运用要根据不同的时代条件和具体的教育环境、针对不同的受教群体灵活调整,改变过去一套教案讲一个年级、讲几年的陋习,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期待,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完善教育体系,适配课程和教材体系,因时因势而新
因时因势而新,就是坚持与时俱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置于时代的大坐标系之中,关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环境,使理论课更加贴近实际,确保理论课的鲜活感和贴近感。完善教育体系、适配课程和教材体系是打通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关键途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不断推进教材的变革、方式的创新、考核方式的灵活以及话语体系的转换。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承担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具体化的重要职责”[3],思政课教材的编写既要注重其权威性和科学性,同时要提升可读性、时代性和生动性,在保证主线内容和方向性原则的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应当及时更新,高校的教学方案应该保证时时新。抓好教材修订的契机,扣紧大环境变化和师生的思想实际,确保教材与时俱进,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充实教材内容,用正在发生的普受关注的事件为理论例证,增强教材内容的说理性、说服性与可读性。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和考核方式,通过引入媒体教学、课堂互动、报告交流等生动的形式,实现多元化教学,充分展现理论的力量和魅力;注重教学与考核的结合,将考核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力、理论践行能力、思想道德实际动态等多样化、生活化的考核方式,实现考核与学习的贯通。同时,要注意因时因势实现话语体系的转换,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建设和转换要在对马克思主义核心话语的坚持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順应新的时代条件、关注大学生的兴趣点和敏感点,在语言阐述方式上,注重与大众话语和网络话语的结合,使理论的表达更加生动、更加有穿透力。
3.借助新媒体技术,打造网络育人新平台,因时因势而进
随着新媒体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从精准社交时代向智能场景时代跃迁,细分受众、强化体验、推崇简约等特点强烈占领着大学生的眼球。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因时因势而进适应信息传播的变革,利用好网络传播载体,借助新媒体技术打造网络育人新平台,增强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互联网技术首先是作为一种宣传传播手段出现,理论课应借势加强宣传,掌握网络平台,借助互联网受众广泛、时效性快、影响面广的优势加强思想理论的宣传力度,弘扬主旋律,凝聚社会共识,激发社会正能量。一方面,以图文声像的形式解析理论的精深语义。新媒体技术一个重要特点和优势就是生动性,以多彩的画面、生动的声像吸引青年人的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善于借助互联网的这一优势。理论课不单是讲出来,更应是展示出来,让理论课课堂成为一种美的欣赏,提高理论课抬头率,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运用互联网技术引领大学生碎片化时间。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细分受众,根据不同发展特点和需求的大学生,将课上课下紧密结合,以更加生动有趣、更加便捷的方式将理论和思想传递给学生,实现理论课高效育人。可以通过建立公众号、微博等形式推送国家大事、社会事件、理论成果等,将铸魂育人融入到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以这种大学生易于接触、便于接触的方式拓展理论掌握群众的场域,提升理论的影响力和影响面。
三、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课程间协同机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性
系统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要素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保障机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性要求我们要不断强化高校党委、教师群体的责任意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学科的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助力铸魂育人的实际效果。
1.加强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组织领导,强化主体责任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党委必须牢牢掌握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高校工作的全局位置,统筹规划、科学把握,充分重视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成师生收益、广受喜爱的课程。
一方面,高校党委要把握全局,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凸出理论课的重要性。高校党委要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要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集中力量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起一套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同向共促的工作格局和组织体系。树立问题导向意识,着力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短板点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实效性,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高校发展的优势,使高校始终是培养高文化素养和政治坚守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另一方面,高校党委应当统筹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总体布局,推进高水平理论课的发展实施。要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统筹规划作用,健全党委组织运行方式,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有序高效进行。从体制机制建设、战略规划制定、专项工程实施等方面,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总体布局和举措落实。高校党委要根据国家推进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科学规划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标准、教学质量标准,提高教学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向着高水平、高质量方向发展,提高理论课的抬头率、增强实效性。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巩固领路人角色
“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理论课教师的素养和教育水平直接与育人效果挂钩,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立德树人、提高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点位和重点领域。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追求。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5]的重要使命。教师的信仰状况和政治追求会直接映射在其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影响铸魂育人的质量。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具备自觉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功底和扎实的学识,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要不断提高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稳定性,坚持全程、全方位培育教师。不断提高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理论素养,以学校、学院、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经典著作研讨学习,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论坛”、“名师名家讲座”等活动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同时,不断完善考核和评价机制,理论课教师的考评不仅要同学生的成绩挂钩,还要跟学生的理论内化程度和践行结果挂钩,通过量性考评督促理论课教师不断进行自我提升,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品格,并做到知行统一,成为学生的道德标准和学习榜样,注重运用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以达到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品德和行为感染和带动学生。
3.保证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其它课程虽然不以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为基本内容和直接目的,但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过程中依然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进作用。所以,“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共同推进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程要做好深化巩固工作,保证理论课的效果得到进一步的贯穿和渗透。一般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程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视野和理论深度要更加深邃、更加专业,是在理论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的理论解读与研究。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程必须与理论课保持一以贯之,强化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同时不断深化对理论的研究,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理论,推动理论的内化与外化。另一方面,其它学科专业课程要加强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专业教育的思想引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中统一协调。专业课程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同向同行。同时,加强学科间方式方法的借鉴,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然科学学科方法的方法借鉴,例如,在理论课中借鉴自然科学中数据、表格的使用,通过直观的数据、表格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就、中国形势与政策等内容,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6]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3] 徐俊,许燕.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6):86.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5.
[5] 李益杰.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政治纪律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73.
[责任编辑:张俊华]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