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共情行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研究
摘 要:体验、共情、行动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教学所追求的,由这三者所衍生出的学科课堂教学方法非常丰富,例如像情境模拟、游戏体验、角色扮演、故事言说、行为训练等教法都可被教师灵活运用,并发挥不同作用。文章就深入结合体验、共情、行动与不同教法理论理念研究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应用过程。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体验;共情;行动
一、升华学习体验,构建游戏体验式课堂
1.基本概述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体验是最重要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尤为如此。因为该学科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充满哲理,单纯的照本宣科较难让学生把握理解知识内容,所以教师需要思考构建游戏体验式课堂,升华学生学习体验感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建立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游戏恰好能够满足小学生好奇心,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以理论作为开端,以各种游戏作为抓手,不断变换角度与方式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特别是善于运用共情激发学生共鸣,让他们越学越有信心,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性。换言之,就是要让课程真正入学生耳、脑和心,在学生心灵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2.教学设计
(1)問题导入。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这些是大家的”一课中,教师首先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物?我们身边有哪些公物?”然后拿出绘本,并为学生讲述绘本中的内容,让他们了解到绘本故事中宏贝与宏西结束回来后发现了什么?他们发现了被损坏的书,是怎么处理的?如果在大家的生活中遇到了相同的情况,大家又该如何处理?
(2)游戏体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增加教学趣味性,专门为学生设计了游戏体验教学模式,导入谜语让学生猜一猜“有面没有口,有腿没有手。书本吃肚肚,自己不会走。”是什么物品?有些聪明的学生就积极回答是“课桌”。教师认同了学生的答案,并告诉大家课桌就属于学校的公共财物。然后继续拓展教学内容“除了课桌以外,学校中的公共财物还有哪些呢?”教师结合问题展示PPT,让学生了解校园中的其他公物,例如厕所设施、垃圾箱、篮球场、体育馆、食堂,等等。
随后回到课文中,教师希望学生能够亲自阐述宏贝和宏西发现了什么?他们在发现了书本被损坏后是怎样做的?甚至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就是他们该如何处理这件事?这种换位思考与游戏体验融合的方式能真正刺激学生共情,带动学生学习体验过程,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游戏学习体验场景。而在潜移默化中,教师就培养了学生对学校乃至社会上的公物产生了真正的感情,进而养成他们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3)教学总结。教师评价了整个教学过程,特别让学生对公物问题进行关注,然后思考自己该如何做到保护公物,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意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觉悟水平。
二、注重表达共情,设计故事言说课堂
1.基本概述
故事言说式课堂的设计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再次激发他们的共情共鸣,设计真正的故事演说课堂,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体验水平。
所谓故事言说所呈现的是生动的故事情境,为学生描绘刻画鲜活的场景,目的是为了在故事情境中呈现生动的道德行为方式,为学生树立标杆榜样,营造一种生命氛围,以激发学生共情共思考,产生共鸣。
2.教学设计
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的“我和我的家”一课中,教师采用了道德叙事法言说故事内容,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爱家庭,拥有为家庭、为亲人奉献爱的愿望,体会幸福的核心就是爱。在教学中,教师也希望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来引导学生感受亲情,体会亲人之爱,并学会如何去爱。
在教学中,教师希望学生结合教材教学内容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尊重他们在表达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以鼓励式教育为学生适当补充知识内容,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倾听学生讲述“爱的故事”时,同时也希望其他学生能够思考分析这些“爱的故事”中有哪些值得反思和讨论的地方,建立班级学生中“爱的轨迹”,不断深化学生感悟,激发共情共鸣。
随后,教师又拓展教学,为学生播放了歌谣故事《游子吟》,从视频故事中感受“报得三春晖”的深意内涵,其中的“报”就是“回报”的意思,但是是谁回报谁呢?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播放视频过程中,教师希望以道德叙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有关母爱的故事,并引申追问学生思考该如何回报家人对自己的爱。在这一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展开思考,鼓励学生归纳总结有关爱的主题,在共情共鸣中理解自省,以实现最后的感情升华,构建完整的课堂教学体系。
三、组织课外活动,展开行为训练实践
1.基本概述
行为训练希望将学生带出课堂,真正走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感悟何为道德与法治,再次引发学生共情共鸣。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喜好组织安排课外行为训练活动,为他们将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紧密关联起来,明确他们的行动意义,教会他们正确的行动方法。这就是一种“道德放射”的内化过程,让他们在对照、反思自身态度与言行的过程中获得更新的道德体验,以求达到一种新的道德行为境界。
2.教学设计
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课教学中,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某些生活情境,例如交通信号灯,判断行人是否正确穿越马路,他们是否违反了交通规则。
为了让学生更切身体会这一情境,教师可带领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到闹市区街头观察行人穿越马路的情景。有些人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他们闯红灯,无视马路旁“请不要闯红灯,危险!”的标志,甚至学生还看到了行人翻越防护栏以及小孩奔跑穿越马路的情况。为了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行为是违规的,教师就专门出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德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内容,告诉学生上述行为是违反交通法规的,进而教会学生,做到切身体验。
为了确认学生真正掌握了交通法规,教师希望考查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判断说一说哪些行为是危险的闯红灯行为,哪些是有待商榷的?例如有些人黄灯时就穿越马路是否正确?有些人在绿灯闪烁时穿越马路是否正确,等等。同时,教师也教会了他们一些行人意外的车辆交通法规,实现知识拓展,在训练学生正确交通行为时丰富知识内容,让学生学习了解更多。
体验、共情、行动,三者共同推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进程,为教师设计不同教学方案、为学生营造不同学习体验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对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提升是非常有利的,也让道德法治观念从小就能根植于学生之心。
[参考文献]
[1]于 洋.绘本资源在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8.
[2]姜北光.教育叙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8(11).
[3]张国翔.寻找实践的脚印——简析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活动技巧[J].小学教学参考,2018(18).
课题项目:南通市十三五规划课题“体验 共情 行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张晓辉(1979—),女,江苏南通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