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唐智松 高娅妮 王丽娟
摘要:乡村教师之于乡村的意义,不止于乡村教育,而是关乎乡村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进步。在不同历史时期,乡村教师起到了启发民智、化民成俗、传承文化、协管乡村治理、参与农业生产等诸多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渗入,乡村文化中原有的伦理价值判断被当下功利主义价值观所掩盖,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下降,乡村教师职业作用范围出现“收缩性”改变。乡村振兴背景下,做好乡村青少年培养工作,振兴乡村文化,实现个人价值和乡村社会需求的契合,是新时代赋予乡村教师的历史使命。然而对中西部地区国家级连片贫困区300多名乡村教师的调查显示:当前乡村教师职业作用的发挥并不理想,面临场域窄化、作用维度失衡、内容泛化、认知偏差、阻抑因素多等困境。虽然乡村教师有较高的助力乡村振兴的意愿,但乡村教育资源缺乏、乡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不全等不利因素制约了乡村教师职业作用的发挥。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外界条件支持和乡村教师自身发力。为此,需要全社会形成大教育观共识、落实乡村教师政策、重定乡村学校功能、建立乡村共同体,为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提供保障。乡村教师也要自身增能,多维度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大教育观;多维参与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5195(2020)03-0069-12?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0.03.009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的效果评估、舆情监测及对策研究”(BHA150084)。
作者简介:唐智松,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高婭妮,硕士,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王丽娟(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一、问题提出
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国家发展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通过教育助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移风易俗行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8a)。教师是发展乡村教育的关键(刘星,2018)。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教育的核心问题(唐智松等,2019),关系到“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有利于“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国务院办公厅,2015),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实现。作为乡村社会智库、良知与灵魂的乡村教师,对于乡村的意义,不止于乡村教育,而是关乎乡村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进步;它之于乡村振兴具有多重职能(唐松林等,2018)。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面临着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双重需求(时伟,2020)。做好乡村青少年培养工作,振兴乡村文化,实现个人价值和乡村社会需求的契合,是新时代赋予乡村教师的历史使命。
以往关于乡村教师的研究往往从乡村教师的角色、乡村教师的价值、乡村教师的作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入手,对乡村教师的身份、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乡村教师对于乡村学生的作用、乡村教师在乡村发展中的贡献等方面进行探讨,呈现理论探讨多、实证研究较少的特点。而一些探讨乡村教师与乡村振兴的研究,要么只关注乡村教师对乡村学生的作用,要么只关注乡村教师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未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全面探讨乡村教师对于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而且,以往的研究也大多忽视了教师的职业属性。教师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只有从职业作用的视角,立足大教育理论的观点去充分认识乡村教师,才能全面而恰当地把握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中的可做可为。
二、乡村教师职业作用的内涵
作用是指事物在一定外界环境和条件下,对他事物产生的影响与效果(李行健,2014)。职业作用是拥有职业的劳动者在其所从事的职业劳动和工作场所中,与其他人或事建立联系,对他人或事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本研究的乡村教师职业作用是指工作于乡村学校的教师在从事教师这份职业时,通过发挥个人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社会交往等才能,对学生、学校、社会产生的各种影响和效果。
关于乡村教师的职业作用,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乡村教师的作用不限于学校教育内,还包括对整个乡村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陶行知先生认为,乡村教师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其可以使“学校气象生动”“社会信仰教育”“科学农业著效”“村自治告成”“活的教育普及”,甚至使“废人生利”(陶行知,2017)。古楳认为,乡村教师之使命,既包括“传授智识,训练儿童”,又包括指导改进“地方要行之事业”,还包括“改革民众陋习的任务”(古楳,1927) 。 唐松林(2007)提出,农村教师之于农村,不是传统意义的教书匠角色;要发挥农村教师之于农村的知识核心作用,以提高其效用。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不应过分扩展教师的社会责任与功能。如吴虹雨等(2012)认为,农村教师社会责任的扩大将消解农村教师有限的教学精力,阻滞其专业化发展,最终影响其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效果。 项贤明(2004)认为,多种社会职能向教师的转移以及教师承担的新的社会职能,是教师工作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全社会只有缓解乡村教师肩上的压力,才能达到育人的真正成功。
我们认为,乡村教育是由乡村学校教育、乡村家庭教育、乡村社会教育构成的庞大体系。乡村教育不只是乡村学生的教育,也是影响乡村社会全员的教育,是能传承一方良风美俗、转变一方糟粕恶俗,引导一方村民在生活中积极向上,与乡村社会各项事业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教育。在此大教育观视角下,乡村教师的作用范围也不能局限于乡村学校内,而应该延伸至整个乡村社区。当然,这并非是让乡村教师发挥面面俱到的作用,而是在能发挥作用的具体情境中尽其所能。从应然层面来看,乡村教师职业作用的内容可大致概括为:教书育人、文化传承与创新、引领乡村社区文明建设、改善乡村治理陋习、服务生产技术改进与推广等。其中,教书育人居于乡村教师职业作用的核心地位,文化传承与创新、引领乡村社区文明建设等是发挥乡村教师职业作用的有力支撑点。从作用对象看,乡村教师兼顾个体性和社会性两方面的教书育人职业作用。乡村教师向乡村少年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规范,引导其健康成长,体现了教书育人的个体性意义。一批批乡村学生长大后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为社会发展进步做贡献,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社会性意义。从作用的方向上来看,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必须是正向的,必须对乡村学生、乡村学校、乡村社区发挥积极作用。从作用形式来看,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从作用发挥层次来看,只有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才能推动其他作用的实现。
三、不同历史时期乡村教师的职业作用
从历史上看,乡村教师在不同时期起到了培育少年、启发民智、化民成俗、传承文化、宣传爱国主义、调节村民纠纷、协管乡村治理、参与农业生产等诸多作用。
古代的乡村教师与私学存在很大渊源。在“学在官府”局面下,只有达官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私学的产生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私学教师在“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下,在乡村儿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文化知识技能传授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除此之外,私学教师还充当乡村社会的智囊,协调乡村琐事,化民成俗,维持乡村社会秩序。同时,他们还著书立说,丰富和传承中华文化。
20世纪初,外敌入侵的加剧激发了全民族的救国热情。很多已经接受过或了解新式教育理念的教育思想家与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爱国、民主、独立、自强等重要意义,希冀通过乡村教育改善乡村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面貌。乡村教师的工作由开启民智、立德树人;益教乡邻、维护一方秩序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姜朝晖,2016),转向传播文明、改造乡村社会;团结民众、进行爱国教育;启蒙思想、传播革命火种;体智结合、提高抗战能力;学农结合、提高生产能力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发展基础薄弱,百废待兴。乡村教师成了扫盲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农业生产运动的执行者与推动者。既要教成人识字,又要兼顾新生代儿童启蒙;既要参与清除封建残余陋习,传播共产党理念和社会主义蓝图,又要深入民众,参与生产和社会动员等。改革开放后,包括民办教师在内的乡村教师,在教育乡村儿童、协助乡村政治事务、丰富乡村文化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赢得了乡村民众对这一代乡村教师的高度信任。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价值观念的渗入,以及坚守传统价值体系的老一辈人的故去,乡村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尚未及时传承便被嫁接上现代市场经济主导的城市文化中并非精华的部分,先天的传承不足,加上后天习得城市文化营养不良而导致乡村文化的畸形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诱人的短期效益和乡村教师微薄收入的强烈对比,以及年复一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使原有的伦理价值判断被当下功利主义价值观所掩盖,“读书无用论”开始盛行,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也随之下降。乡村教师主要作用范围收缩至校园内和自家农业生产中。尽管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的联系未断,但是所起作用已大不如前。在以升学率和学生成绩评判乡村教师的风气下,乡村教师也更加关注学生的知识增长,对乡村学校及乡村社会发展的关注也越来越少。乡村教师职业作用范围出现“收缩性”改变。
四、乡村教师职业作用研究现状
近些年,随着一系列农业、农村、农民政策落地实施,乡村教师的职业作用重新受到重视,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增加。为更全面地获取当前乡村教师职业作用的范围,研究在中国知网资源总库中,通过主题检索的方式进行筛选、甄别,获得乡村振兴研究成果中与乡(农)村教育、乡(农)村教师或乡(农)村学校相关的研究文献1102篇(截至2020年3月29日),其高频关键词统计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在乡村振兴研究中,与乡村教师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学校场域内,探讨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中,乡村教师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等。还有一部分研究也谈及乡村教育及乡村教师在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乡村文化振兴、人力资本、公共服务、乡风文明等方面如何发挥作用。进一步聚集以“乡村教师”为节点的知识图谱(如图1),按照乡村学校内与乡村学校外,将有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
第一,乡村教师在校内发挥的职业作用主要包含向学生传播文化知识、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开发乡村学校课程等。(1)乡村学生成长方面。俞晓婷(2009)提出乡村教师应该扮演好“农村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角色,融合城乡文化、指导学生甄别文化、关爱留守儿童等。陈柱桦(2019)提出,乡村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教育教学中乡村情怀渗透,有助于农村中学生乡村情怀的培育。蹇世琼等(2020)认为,乡村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早日对未来职业教育生涯进行恰切的规划与设计,或者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职业教育途径。(2)乡村学校发展方面。俞晓婷(2009)认为,乡村教师要积极开发乡土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在乡村教育资源开发方面建言献策。冯君莲等(2011)提出,乡村教师应该具有乡村学校整合性文化观,关注乡村学校文化格局和生存形式。
第二,乡村教师在校外发挥职业作用的范围涉及文化建设与传承、乡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乡村基层治理、乡风文明与社群建设等。(1)文化建设与传承方面。吴惠青等(2016)认为乡村教师要通过直接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乡土教育间接起作用的方式履行乡村建设中的文化责任。顾玉军(2019)阐释了乡村教师传承乡村文化的责任担当。李明等(2019)在构建的“四位一体”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中,提到乡村教师可以通过参与“特色墙”建设、“微宣传”引领精神文化建设。易红郡等(2020)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生态需要重塑,乡村教师要在乡村文化秩序中发挥传承乡土文化的作用。蹇世琼等(2020)提到“乡村教师应基于对乡村社会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对乡村社会文化的推广应用经验等”,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构建起乡村文化桥梁,以推进乡村社會文化的进步并发扬光大。(2)乡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国光虎等(2019)研究了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关注到了乡村教师通过基础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从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蹇世琼等(2020)提出,与普通农民相比,乡村教师在科技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在开发利用乡村社会资源,助力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作用。俞晓婷(2009)提出乡村教师应该扮演好“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育者”角色,融合城乡文化,引导乡村学生树立乡土文化自信、保持对劳动的热爱,将知识学习与农村生产生活劳动技术相结合。(3)乡村基层治理方面。吴理财(2015)认为乡村教师熟知农民需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吸纳其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能够更好地实现乡村社会网络化治理。闫闯(2019)认为乡村教师的多元角色包括参与乡村事务。吴桂翎(2016)认为乡村教师职业秉性能够使其对不良风气具有较高的抵抗力,能够在促进科学普及、体现文明示范、推动乡村民主方面发挥作用,促进乡村基层治理效果提升。唐松林等(2018)基于乡村治理遇到的低效、无效、缺乏善德等现象,提出乡村教师可以科学、道德、艺术与乡村治理发生联系。(4)乡风文明与社群建设方面。李文聪(2019)指出乡村教师在助力脱贫攻坚中要承担社会公共责任,扮演好新时代新思想传播者、乡风文明的建设者等角色,积极参与到乡村社区发展中。刘淑兰(2016)认为乡贤具有较好的技能经验、文化知识、社会信誉,可以在风俗教化、社群和谐方面发挥作用;乡村教师是乡贤的重要组成者,且对乡村学生及家长有较多了解,能够有效参与乡村治理。冯璇坤等(2019)从乡村教师的公共精神出发,论及其在乡村公共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认为乡村教师具有的公共精神使其以公共智者、公共事务与政治秩序的调节者、公共道德的濡染者嵌入乡村社会。乡村教师能借助乡村学生的联系纽带,洞察乡村社区中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利用自身职业角色来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乡村建设(吴桂翎,2016)。易红郡等(2020)也提到为重塑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生态,乡村教师要在乡村文化秩序传播文明乡风。
总的来看,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多为理论探讨,缺乏专门的、实证的研究资料来支撑,其问题解决之策也因宽泛而显得无力。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关实证研究,了解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现状,进而为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五、乡村教师职业作用现状调查
1.研究方法及工具
为了解当前乡村教师职业作用情况,研究在归纳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乡村教师职业作用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乡村教师的个人基本情况、乡村教师职业作用测量表、影响乡村教师作用发挥的因素,以及开放性提问四部分。乡村教师职业作用测量表按照作用场域不同分为两大类:(1)乡村学校场域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促进乡村学生成长(4个题项)、促进乡村学校发展(4个题项);(2)在乡村社会场域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对乡村文化建设(3个题项)、乡村社区治理(3个题项)、乡村经济发展(3个题项)、乡村社群关系的作用(6个题项),具体如表2所示。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正向计分。开放性提问主要用于对乡村教师、学生、普通民众、村干部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正式调查前,研究在102人中对问卷进行了试测。试测数据的信效度分析显示,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95,信度较好;KMO值为0.785,达到中等偏良指标水平,可以进行因素分析。
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秦巴山区的城口县、平昌县,武陵山区的永顺县、松桃县、印江县,乌蒙山区的雷波县,滇桂黔石漠化区的砚山县、西畴县,四川藏区的黑水县等地的28所乡村学校,向这些乡村学校的教师共计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32份,有效率为87.6%。调查对象的具体信息为:男女教师占比分别为38.25%、61.75%;汉族、少数民族的比例分别为58.23%、41.77%;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群众的比例分别为19.28%、21.99%、58.73%;教龄在5年及以下、6~10年、11~15年、16~20年、21年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9.14%、12.23%、10.40%、13.76%、24.46%;学历为初中、高中、中专(或职高、技校)、大專、本科的比例分别为0.60%、0.30%、3.01%、38.25%、57.83%;来自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心校、村小、教学点、其他的比例分别为30.42%、57.83%、10.84%、0.60%、0.30%;月平均工资在3000元及以下、3001~4000元、4001~5000元、5001~6000元、6001元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3.11%、49.39%、27.13%、8.54%、1.83%。
3.研究结果
(1)乡村教师职业作用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利用李克特5点量表测得乡村教师职业作用的总体水平为3.8061,效果不太理想。具体而言,乡村教师对乡村学生成长和乡村社群关系的作用较好,对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较差。按照所起作用大小从高到低依次是乡村学生成长、乡村社群关系、乡村文化建设、乡村学校发展、乡村社区治理、乡村经济发展(见图2)。
图2 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情况
(2)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的群体差异性分析
为了解人口学因素对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的影响,本研究基于掌握的数据资料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及不同工资水平的乡村教师的职业作用发挥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表4、表5),而不同居住区域、不同婚姻状况、不同政治面貌、不同教龄乡村教师的职业作用发挥程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进一步分析发现:乡村男教师在乡村文化建设、乡村学校发展、乡村社区治理、乡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显著高于女教师;不同民族教师的职业作用发挥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在乡村文化建设、乡村学校发展、乡村社区治理、乡村经济发展上少数民族教师职业作用发挥程度略高;从工资水平来看,大体上呈现工资水平越高,乡村教师的职业作用发挥越充分的情况,如图3、图4、图5所示。
(3)乡村教师助力乡村学校和乡村社会发展的意愿及自我认知调查
乡村教师助力乡村学校和乡村社会发展的意愿较高。调查显示,98.2%的乡村教师愿意为执教学校建设及相关社区发展做贡献,说明当前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的主观态度较为积极。但是乡村教师对自我职业能力的认知调查显示,除去健康心态和完整人格、充沛精力和良好习惯两项内在素质外,只有1/3左右的教师认为自己具有科研和自修能力,40.4%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约一半教师认为自己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和较丰厚的知识储备,62.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功底扎实(见图6)。访谈发现,乡村教师认为自己在乡村学校场域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知识增长和品德养成方面,在学校建设方面尤其是在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和学校硬件设施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并不明显。而在乡村建设方面,乡村教师认为自己能够发挥的作用集中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上,对参与乡村社区治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及其他方面的信心不足。由此可见,乡村教师的职业作用发挥在维度间依旧存在不平衡。
图6 乡村教师自我职业能力认知
(4)影响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的因素
乡村教师职业作用的发挥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研究发现,有利于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的因素中,国家政策的支持、学校领导的鼓励与支持、村干部及乡政府支持、教师群体齐心协力获得了2/3以上教师的认可。其中,国家政策支持的认可度达到85.8%,居于首位(见图7)。不利于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的因素中,乡村教育资源缺乏、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不全、教师生活待遇差、教师队伍稳定性不强、教育教学负担重获得了一半以上教师的认可。其中,乡村教育资源缺乏的认可度达到83.4%,居于首位(见图8)。
图7 影响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的有利因素
图8 影响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的不利因素
六、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面临的窘境
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职业作用的发挥。但是,无论从既有研究来看,还是基于实证调查结果来分析,都可知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存在场域窄化、内容杂乱、遇到的阻抑因素多等问题。
1.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的场域窄化
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偏重于校内,而校外作用发挥相对薄弱,甚至未发挥作用。当下乡村教师较少参与乡村社区治理、居民经济生产、乡村文化娱乐。这与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对乡村教师的期望相去甚远。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场域窄化除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外,乡村教师的自我认知狭窄以及公共服务意识淡漠也有很大关系。如Y县一位乡村女教师表示:“在校内教好书是我的主要职责。至于学校管理上的事情,校外的事情,我从来不闻不问,问了也没用。”乡村振兴要吸纳全社会力量的参与,作为工作于乡村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场域出现的这种“收缩性”转变导致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2.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不平衡
首先,不同场域内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的项目不平衡。在校内偏重于学生智、德发展,较为忽视校园文化设计和学校总体规划,在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和学校硬件设施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并不明显;在校外偏重于乡村文化建设、社群关系建设和乡村社区治理,而发展乡村经济的作用不明显。其次,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呈现出群体异质性差异。不同性别、民族、工资水平的乡村教师在职业作用发挥程度上存在不平衡,如男教师较女教师在推动学校发展、建设乡村文化、参与社区治理、发展乡村经济方面发挥作用更多;又如汉族教师较之少数民族教师在推动学校发展、发展乡村文化、参与社区治理、发展乡村经济方面作用更低;再如在推动学校发展、参与社区治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上,不同工资水平的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整体呈现出工资水平高者发挥的作用也高的情况,但是工资最高的群体在推动学校发展和参与社区治理方面作用较强,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3.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内容泛化
当前很多乡村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留守儿童的“替代父母教育”责任,参加教学上各种层次的说课、赛课、献课,以及学校里各种达标、创先活动,还有近年来“摊派”的扶贫脱贫工作等等。特别是在小规模学校里,几个教师要承担各种繁杂的工作,更为极端的是一师几生教学点里更是一个教师“大包大揽”。如P县一所一师四生的村小教师自我调侃到:“这所学校里的老师、教务人员、厨师、保安都是我,所有的教学活动、迎检工作等等都是我一个人‘一包到底。”由此可见,本不属于教师职业作用范围之内的工勤任务严重影响乡村教师职业作用的发挥。
4.乡村教师职业作用遭遇认知偏差
首先,乡村教师的认知偏差。在乡村教师职业作用收缩到校内时,乡村教师自然地认为其职业作用就是学校的“那点事”。许多乡村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仅是在学校教书而已,没有必要去管社区那些“身外”事。其次,乡村居民的认知偏差。乡村社区居民大多数认为,乡村教师就是在乡村学校教個书,在其他方面起不到作用,也不能够起作用。更有甚者,连见到教师“出校入村”都觉得是件奇怪的事儿。可以看出,当前乡村居民以及乡村教师都将乡村学校和乡村社区割裂开来,双方都没有从社区、学校、教师“命运共同体”的视野来思考。
5.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阻抑因素多
其一,乡村教育资源的贫乏是阻抑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其二,乡村公共设施的缺乏、教师生活待遇较差、教育教学负担较重、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是阻抑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其三,乡村教师自身能力素养有限,具备较丰厚知识储备、较强社会交往能力及科研和自修能力的不足一半。其四,社区居民的不理解、社区居民组织性不强、学校领导的不支持、缺乏村干部的引导等因素对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有消极影响,但不明显。由此可见,包括乡村学校和乡村社区的教育资源因素、包括教学负担和队伍不稳定的人力因素、教师生活待遇较差的条件因素等均是阻抑当前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
不过,访谈也发现,尽管当前乡村教师职业作用的发挥问题很大、困难重重,但亦有一些积极因素在激励乡村教师发挥职业作用:如当前良好的国家乡村教师政策、学校领导支持与鼓励、村干部及乡政府的支持、教师群体间的相互支持、教学中收获的成就感和乡村建设前景吸引等等。
七、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持体系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需要乡村教师发挥职业作用予以支持。但单靠乡村教师自身,难以突破职业作用发挥的困境。因此,站在现代大教育体系的视野,要想在乡村振兴中更加充分、全面地发挥乡村教师的职业作用,实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用得上”“教得好”的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识:树立大教育观,倡导乡村教师全方位履职
乡村教师职业作用的充分发挥首先需要解决对其的认识问题。从系统科学视角来看,特定区域内社区、学校、政府、社团等组织就是一个系统。处在系统中的乡村学校客观上与周围形成了多种联系,必须立足现代大教育观来审视、调整乡村学校与周围社区的关系,才能全面而恰当地把握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中的可做可为。亦即一方面需要教育社会化——乡村学校要适应、服务乡村社区需要;另一方面需要社会教育化——乡村社区要尊重、支持乡村学校工作。同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8b),走“农-科-教”一体化道路。乡村教师在此乡村大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多种职业作用,如在乡村学校中具有指导学生发展、推动学校发展,在乡村社区中具有弘扬社区文化、参与经济建设、参加社区治理等作用。这应当成为乡村政府、社区居民、乡村教师的共识。
2.政策:落实支持计划,提供发挥职业作用的保障
政策是影响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最重要的积极因素之一。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2015年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了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要求各区县政府必须从明确责任主体、加强经费保障、开展督导检查等方面加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015)。要实现上述目标:一是各地区县政府要自觉采取措施保障落实相关倾斜政策,让倾斜政策切实“落地”;二是要建立各级督促机构以保证该“计划”政策得到科学执行,让政策执行得到“监督”;三是乡村教师要参与该“计划”政策反馈活动,让政策执行效果得到“反馈”。
3.学校:重新定位学校,支持乡村教师全方位履职
针对乡村教师校内外职业作用发挥不平衡、城域窄化、内容繁杂等问题,有必要重新定位乡村学校的作用。亦即以乡村教师为主體的乡村学校,要突破过去局限于校内发挥作用的现象,扩展其功能,要求他们不仅继续做好学生教育工作,且参与乡村学校发展,以及社区的文化传播、经济发展、社区治理等工作,由此形成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全方位履行职责的态势。事实上,调研中发现贵州印江县一村小已按此思路开展了工作,取得多方协调发展的效果。当然,要形成如此态势,则要求:一是区县政府要合理额定乡村教师的工作量,学校按此工作量标准统筹、考核乡村教师的校内外工作量。二是区县政府要针对乡村学校教师工作量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者调整编制人员,避免当前乡村教师工作量超负荷的问题,使乡村教师的工作量趋于合理。
4.社会:基于命运共同体,多方支持乡村教师履职
近年来,随着部分优秀教师流走、优秀学生进城读书,乡村学校出现了规模日减、影响力日趋下降的消极现象。乡村学校及教师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不断恶化。依据现代大教育体系观,乡村学校及教师、乡村政府及居民应结成“命运共同体”,多方支持乡村教师发挥职业作用。这需要:一是要求乡村政府给予政策及财力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在学校周边的人身安全保障、道路交通改善、卫生环境治理、家校关系协调等方面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二是要求社区居民要理解、尊重、相信乡村教师及其教育工作,理性地处理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及冲突。三是乡村学校应主动地向各方宣传乡村学校及教师的工作,积极参与乡村社区的文化宣传、经济建设、社区治理等活动,以有所作为取得各方的理解、认可和支持。此外,社会贤能、非政府组织等也是支撑乡村教师发挥职业作用的重要力量。从历史上看,张之洞、张謇、卢作孚等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在今天,马云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就是当代的楷模,如马云创立的“马云乡村教师奖”“马云乡村校长计划”在乡村教师中产生了较大影响。社会非政府组织,如未来公益、乐施会等也在致力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并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这些力量的支持无疑都有助于促进乡村教师更好地发挥职业作用。
八、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定位
陶行知先生曾言:乡村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乡村教师所在的乡村学校小而言之“关系全村之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民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胡晓风等,2007)。在职业作用发挥的环境支持得到保障时,乡村教师要对职业作用发挥范畴有清晰的认知,要自身增能,多维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
1.做乡村学校的主人
无论是从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学校的主体,还是从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作用发挥的载体来看,都要求乡村教师全面发挥校内校外作用,这就必然要求乡村教师首先要做乡村学校的主人。这种主人的地位就是要求乡村教师对乡村学校的教育和发展具有主人翁的使命感、对乡村社区发展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为此要求乡村教师:一是扩大胸襟,养成任教一校服务一方的态度;二是提高素质,养成全方位服务学校和社区的技能;三是开展反思,特别是针对职业作用发挥的主体不平衡问题,女教师和青年教师要认识到自己职业作用发挥的不足,进而转变态度、积极担责,主动发挥自己的职业作用。
2.做乡村孩子的导师
教育好乡村孩子,无疑是乡村教师的重要责任。这是事关落实“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千秋大事(国务院办公厅,2015)。当前在留守儿童居多的乡村学校,乡村教师是促进乡村孩子启蒙开智、立德做人的先生,是引导乡村孩子认识社会、规划人生的导师,是教授乡村孩子掌握知识、练就技能的表率,是教育乡村孩子把握命运、成就人生的榜样。乡村教师要为儿童提供“一种与生活紧密联系、爱家乡的、有根的教育”,有了这种乡土文化、家国情怀的滋养,无论他今后升学、进城务工还是建设新农村,都有如阳光清泉那样的清澈健朗的人格和充实丰富的内心,而不是在精神上颓靡迷失、无所归依的流浪儿(杨东平,2015)。所以,乡村教师需要全方面地提升自己的素质,更好地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责。
3.做乡村文明的灯塔
《半月谈》于2018年发文指出:当前乡村社会道德溃退达到令人痛心的境地,出现了诸如遗弃父母、赌博泛滥、村霸横行、拜金盛行、迷信充斥等怪象(刘志松,2018)。同时,乡村学校“飞地”化、“孤岛”化,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不平衡、城域窄化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些都需要乡村教师发挥乡村文明建设中的灯塔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等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8a),乡村教师的灯塔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做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大力宣传、实践优秀传统乡村文化,使乡村发展不至于失去文化传统根基。二是做当代乡村文化的探索者和示范者,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乡村发展不至于迷失方向。三是做社区居民科学生产、健康生活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大力宣传现代社会与公民思想,使社区居民的生活不至于走向迷途。
4.做乡村建设的参谋
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的“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等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8a)中,乡村教师大有可为,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扶贫、扶志、扶智、扶教”等作用:一是参与乡村社区治理,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协助政府创造良好的社区公共治理空间。二是开展科技推广,发挥普及科学知识、指导科学生活的作用,提高社区科学化的水平。三是参与社区经济建设,发挥改进生产、指导经营的作用,协助居民增产、增收。四是组织社区教育,设置部分乡村教师专职负责乡村社区居民教育,借鉴、发展晏阳初等近代乡村教育家的方法,依托乡村教育把乡村政治治理、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健康生活、安全自卫等综合起来,整体推进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当然,乡村教师要能够全面发挥上述现代大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还需要如陶行知先生对乡村教师的要求那样,以“生活农民化”去“化农民”,以“学术儿童化”去“明白儿童的生活”,以“团体行动纪律化”来凝聚力量,以“建设工作下层化”去“服务彻底”(胡晓风等,2007),既做乡村儿童、成人的朋友,又做他们的教师,将自己彻底地融入乡村社会之中。
九、结语
在探讨支持乡村教师全方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时,或许有人会质疑:包括乡村教师在内的教师们已经工作负担较重或过重了,还要求他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是否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在此,本研究不否认目前存在一些乡村教师负担过重的现象,但这不应是压抑乡村教师发挥职业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的理由。可以在经过科学测算后,适当增加乡村学校的人员编制,同时对乡村学校教师参与校内学生教育、参与社区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做适当的交叉分工。如此,既减轻乡村教师的工作负担,使之趋于合理,同时又能够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乡村社区建设。
总之,适应乡村教育、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需要,要求站在现代大教育体系的角度重新定位乡村教师的职业作用,以及站在促进乡村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认识乡村教师“用得上” “教得好”的内涵和外延。这就要求一方面要适当调整乡村教师职业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措施提高乡村教师职业作用发挥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柱桦(2019).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中学生乡村情怀培育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41-42,51-56.
[2]冯君莲,唐松林(2011).现代农村教师的责任和追求[J]. 教师教育研究,23(2):32-36,54.
[3]冯璇坤,刘春雷(2019).失落与纾解:论乡村教师的公共精神[J].教育理论与实践,39(4):36-39.
[4]古楳(1927).乡村教师应负之使命及今后农村师范应行注意之点:附表[J].中华教育界,16(10):1-10.
[5]顾玉军(2019).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文化传承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39(13):47-50.
[6]国光虎,李滨(201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47(3):226-230.
[7]国务院办公厅(201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 [EB/OL].[2019-12-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08/content_9833.htm.
[8]胡晓风等(2007).陶行知教育文选(第2版)[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01.
[9]蹇世琼,彭寿清(2020).乡村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何以可能:社会融入的视角[J].当代职业教育,(2):17-22.
[10]姜朝晖(2016).民国乡村教师社会角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78-96,117-132.
[11]李行健(2014).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767.
[12]李明,陈其胜,张军(2019).“四位一体”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6):147-156.
[13]李文聪(2019).精准扶贫视域下乡村教师社会角色探析[J].文化学刊,(8):15-18.
[14]刘淑兰(2016).乡村治理中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理论月刊,(2):78-83.
[15]刘星(2018).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根本属性、特殊性及其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38(23):37-39.
[16]刘志松(2018).找回渐寒的乡村道德灵魂[J].半月谈(内部版),(1):45.
[17]时伟(2020).教学卓越:卓越乡村教师培养的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4):35-40.
[18]唐松林(2007).城乡教师平等对话的可能性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5):8-13.
[19]唐松林,姚尧(2018).乡村振兴战略中教师的使命、挑战与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7(4):75-83.
[20]唐智松,王丽娟,谢焕庭(2019).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的现状与特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5):64-74.
[21]陶行知(2017).中国教育改造[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77.
[22]吴桂翎(2016).乡村教师:乡村知识分子的消解与回归[J].学术界,(5):145-154,326.
[23]吴虹雨,朱成科(2012).教师不能承受之重——对农村教师社会责任扩大化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8):36-40.
[24]吴惠青,郭文杰(2016).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师的文化责任[J].浙江社会科学,(2):150-154,160.
[25]吴理财(2015).从网格化管理轉向网络化治理 农村基层治理的“在村模式”[J].国家治理,(1):32-37.
[26]项贤明(2004).中国西部农村教师社会责任的功能性扩展[J].教育研究,(10):9-14.
[27]闫闯(2019).走向“新乡贤”:乡村教师公共身份的困境突破与角色重塑[J].教育科学,35(4):77-83.
[28]杨东平(2015).农村教育拒绝浮华[N].中国青少年报,2015-05-04(009).
[29]易红郡,张燕(2020).乡村文化秩序重建中乡村教师的使命[J].教育文化论坛,12(1):94-98.
[30]俞晓婷(2009).“为农”的农村教师角色内涵及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9):64-66.
[3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8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EB/OL]. [2019-12-28].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3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8b).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 [2019-12-28].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收稿日期 2019-12-28责任编辑 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