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研究”切入做“真研究”

    伍香平

    

    当前,做课题研究成为许多幼儿园的常态化工作,也是幼儿园提升发展水平的必选途径。建园时间稍长一点的幼儿园都获得过或者正想要获得立项课题。在幼儿园年检、等级评估以及各类评选活动中,是否承担过课题研究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然而,我们通过调研发现:课题研究并未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个人需要,并不是所有课题成果都能真正发挥作用,也并不是所有课题研究都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可推广应用的有效成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课题大而空、过程虚而不实。由此,笔者认为,当前处于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在逐步提升,我们应冷静思考课题研究,激发教师多做一些自己想做、能做、会做叉能做好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往往来自教师自身工作的真实需要,基于教师最真实的研究兴趣,也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能开展且胜任的研究。这样的研究话题往往是非常微小的,因此,笔者将其称为“微研究”。

    以微研究为切入点,开展真研究。在2001年以前,“研究”并未真正纳入幼儿园工作任务之中,日常的教学研究仅限于教研活动当中,而且,幼儿园往往是在高校科研人员的带领下,以实验基地的形式参与研究,也只有少数优秀幼儿园参与课题申报并开展研究,尚没有明确的政策文件要求幼儿园必须要独立进行课题研究。但是,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之后,正值全国上下热火朝天地进行破旧立新的第八轮基础教育改革之时,中小学校全部纳入课程改革、课堂变革与课题研究的进程中,研究氛围浓烈,这也逐步影响到幼儿园的工作规划。在2007年,全国启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园本教研研讨后,幼儿园正式把“研究”作为一项任务写进了常规工作章程之中,各级学会积极推进规划类课题申报,一些省市开始将是否开展了课题研究作为评估幼儿园办园水平的重要依据。“园园有项目,人人有课题”就“忽如一夜春风来”,但“干树万树”并未真正开出“梨花”。幼儿园教育一直受到基础教育其他学段的影响,幼儿园的研究工作也主要是按照其他学段来模仿。可见,幼儿园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现在,我们随便到一所幼儿园去,都会看到丰富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往往是用于应对检查、评估、评优和存档的,园所自己并不加以利用,更难以推广,所以,这些尚难以归入“真研究”的行列。

    什么才是真研究?基于多年对幼儿园教育常规的了解和教研管理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幼儿园应该摆正自身实践角色的定位,幼儿教师应发挥自身扎根实践的优势,从自身最需要、最擅长和最能解决问题的地方入手。既然我们做的是微观的工作,那就应该做微观的研究;我们的工作本身就很琐碎,那就不妨做微小的研究!

    一、微观研究并不低人一等

    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偏向实践的、俗世生活的,仿佛就是低级的;而注重宏观视野、理论建树的,才是高水平的。这对广大教育研究者来说可以各取所需,但对一线教师和幼儿园来说就易受禁锢:摒弃我们最擅长的实践,去做我们最不擅长的理论建构,当然是痛苦的!

    我们要树立起微观研究的自信,因为,微观的生活和工作本身就是我们所擅长的。我们只是从擅长的工作与生活中提取出带有共性的话题,以相对规范的研究而不是闲话家常的方式来进行连续性思考。微观研究既要去实践学前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去检验实践对理念的具体化成效,也要去提炼实践中的好方法,形成可以供他人借鉴的有益经验。如此,研究方能从被迫的、任务式的、外在的转变为我们内在的追求。

    当我们真正思考微观的问题时,我们就能感受到研究的具体化和生动性。我们会从熟悉的问题开始,一步步向理论寻找依据,向实践探索方法,从“观微”中获得“微观”,并逐步提升到中观理解,甚至具备宏观情怀。正如,我们先有一个生态小问题的探究,才能更真切地去思考保护生态的依据和方法,而不会以一所幼儿园的力量去建构一种生态教育系统,或者研发一套生態教育课程。

    二、微小研究并不囿于经验总结

    微小研究不是个人工作小结,更不是只为自己服务。微小是一种路径选择,可能是内容上较为具体,或者是方法上较易操作,还可能是研究的人员、时长或条件保障等方面简易便捷。但是,无论是关注幼儿某个单一行为的发展,还是思考一日活动环节的架构,都不是要进行纯粹个人的经验积累或方法提升,而应带有一定的共性特征,能为他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样才算得上是研究。

    微小研究的重点仍然是在研究上,研究比经验总结更正式,更需要规范性和科学适宜性。因此,微研究应遵循研究的基本要求,具备一定的研究逻辑,诸如形成研究主题、确定研究目标、制订研究计划、选择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过程、总结研究成果并进行力所能及的推广等。这些步骤看似比较烦琐,实际上更能帮助我们梳理思路,而不致使我们流于日常生活式的经验总结之中。

    三、微小研究来源于实践并提升实践

    微小研究通常是基于具体实践工作而发起和开展的,指向性明确,针对性强,且具有实用性。它所指向的通常是具体问题,所针对的常常是教育实践的行为与成效,且适用于改进课堂、提升课程和促进儿童点滴成长。作为教育理想的现实执行者,幼儿园和幼儿教师都应基于实践来思考实践,源于实践来提升实践质量。作为区域性的研究与指导工作者,我们更应引导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认识到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专门找问题和不足。

    研究可以是从问题中来,但并不囿于负面问题。微研究来源于实践,更指向对实践的总结与提升,开展微研究有利于寻找真实践,真实践一定是既有好的也有不足的。在微研究中,我们应激发教育工作者更主动地观察、积极地思考,以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关注点去开启研究,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开展实践工作。

    四、在微小研究中探索真问题

    我们以较真的方式来进行微研究就可以走向真研究。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的价值,并不能依据大与小的标准来判断,并不是大的话题就能研究出丰富的成果,微小的问题也许更具真理性。排队是幼儿园最常见的过渡环节,每天都在进行,太具体也太微观,它有研究的价值吗?在“幼儿园一日活动排队策略的中美比较”研究中,笔者从国内与美国各选了几所幼儿园进行对比,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国幼儿园教师非常期待研究结果,而中国幼儿园教师都很自信地说这个早就形成了常规,似乎难以取得研究性成果。笔者是因为在一日活动中发现教师对排队活动意义认识与理解有差异,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主题,所以才以规范的方式确定研究主题、选择研究对象、选取研究方法、设计访谈提纲、预期假设并实施研究来验证假设,最终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考。

    这里所说的真问题主要指研究者的真实需求,包括思考中的真需求和研究中的真需要。例如,笔者在研究中原以为“排队”是一个大家都明白的概念,然而在实际入园观察时发现,如何确定什么时候是排队的开始?如何表现排队结束?什么才是排队,是静止的还是运动式的,是站着的还是坐着也可以的?原来,人们经常使用的“排队”似乎缺乏一个严谨的界定。于是,笔者查找资料并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进行概念的界定,这对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研究过程中,又会不断引发出许多新的思考:排队的教育价值究竟是什么?人人都会排队吗?如何排队更有效率?教师会对男生与女生提出不同的排队要求吗?谁站队头谁站队末,为什么?排队时可不可以讲话,为什么?这些疑惑使得研究要进行下去就需要设计更多的访谈内容和观察表格,这就是对研究方法与路径的筛选。笔者经过对比分析之后发现了许多共同与不同之处,其中,中美两国研究对象的儿童观不同,是最重要的文化差异,这就是研究成果。

    由排队这一微小研究,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进而观察生活中成人对排队的理解与实践方法。笔者发现,许多人不会利用厕所的空间布局合理排队。一些没有排队策略的人往往会随机选择一个蹲位,在门前等候,却又后悔自己站错了地方。而正确的排队应是站在公厕的入口处,一人当先,所有蹲位无论哪个先启用都是站队头的优先。当你把研究的主题不断进行纵向或横向延伸时,你就是在较真,想要在不同的地方去检验研究中发现的东西,那就是在做真研究,而且研究得很真切。

    在最近进行的“关于幼儿园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现状”调研中,我们发现,参与调研的756名幼儿园教师大多认为:当所做的工作是力所能及,即自己预估自己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时候,更容易被激发起工作动力和热情,更容易促进教师形成自我经验。同理,在研究工作中倡导微研究,就是希望教师多做一些自己胜任的研究,从小处着眼,从微处切入,以力所能及、有力必尽的较真方式进行研究,更容易形成自我经验,获得实质性的成效。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