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引领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四字”文章

倪邦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在中央团校基础上于1985年12月成立的,是共青团中央所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校,承担普通高等教育和共青团干部培训双重职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学校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重点,探索新形势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在“红”字上下功夫,在“专”字上做文章,在“活”字上用心思,在“实”字上出真招,形成了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引领,以党团组织为阵地依托,以学科专业为理论支撑,以实践活动为有效载体,以服务学生为根本目的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彰显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性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围绕一根“红”线,以党团组织为阵地依托,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性
以学生党建为龙头,引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多年来,学校形成了以学生党建为龙头,带动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学校把学生党建工作放在党委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党委的年度工作计划。校领导多次给学生党员作报告、讲党课,主持召开学生党员代表座谈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直接指导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管理、教育工作。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学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协调,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与团委、各院系、研究生处权责明确,形成学生党建工作的合力。
学校从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基础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培养和发展工作,既严格程序,规范要求,保证质量,又注意保护学生的入党热情,把培养关口前移,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90%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30%的本科生成为党员。学校把业余党校建成引导和激励青年学生积极向上的大学堂,共举办53期培训班,使每名要求上进的学生都能参加党校学习,接受党的思想洗礼。学校坚持把党组织建在班上,实现了本科生“一年级有党小组,二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各学生党支部均建立了领导有力的支委会,认真落实党员活动日、民主生活会和学习会制度,定期组织支部活动,召开支部会议,定期向党总支汇报工作。党支部在加强对支部党员监督教育、管理、服务的同时,与班委会、团支部互相配合,以党建带团建促班建。如今,各年级学生党组织和学生党员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成为党委放心、学生信任的先进群体。
学校以团学组织为阵地,夯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在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中,学校始终坚持学生是主体的理念,重视发挥团学组织在青年中的感召力、凝聚力、渗透力,夯实思想政治工作的青年基础。学校健全大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以“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组织为依托,有效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班级、进宿舍、进社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覆盖率和工作覆盖率。
学校以增强团员意识为出发点,各级团学组织以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骨干为重点培养学习骨干,以点带面,形成理论学习的风气,引导广大团员青年以朝实社、青年研究学会、时政协会等理论学习社团为阵地,深入开展理论知识学习,撰写学习体会,开展论文交流。同时,注重把理论学习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国情教育相融合。抓住“五四”、“一二·九”等重大纪念日,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青年特点的教育活动。开展评优表彰活动,发挥学生身边的榜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效应。在团中央和北京团市委组织的评选中,每年都有一批优秀团员和先进团支部得到表彰。
二、突出一个“专”字,以学科专业为理论支撑,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
发挥专业优势,构建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校立足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求,致力于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为方向,以“青年”为特色的专业建设和学术研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有效发挥。
在青少年工作系、社会科学部的基础上,学校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成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组建了青年发展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依托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和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发展问题研究,承担了“当代青年文化的热点问题与对策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团中央重大委托课题,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专业视野和理论支撑。
学校以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干,以“共青团工作理论与实践”、“青年学”、“青年组织学”等特色课程和“形势政策教育”课为补充,构建了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认真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社会发展和青年需求,不断完善教学内容,重视对鲜活的、生动的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答;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较早地把讨论式、调查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依托学科背景,打造专业化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全员育人的过程中,学校以现有的学科背景为基础,着力打造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专职学生工作队伍,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为重点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专业化的组织保证与智力支持。
学校配备了一支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承担了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任务,该专业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到相当比例,其中不乏在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方面成果显著的教师。学校重视专职学生工作队伍和辅导员、班主任的选聘配备工作。目前,各院(系)均配齐了专职学生工作队伍,设置了专职学生工作办公室,辅导员和学生配备比例总体上达到1∶154,符合教育部1∶200的配备要求;每个班级(学生党支部)配备了一名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学校重视发挥学生干部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学生干部的选拔考核、业务培训、职能发挥等积极创造条件。完善了学生干部选拔考核机制,规范了业务培训机制,一手抓理论水平的培养,一手抓工作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干部队伍既葆有工作热情,又富有工作艺术,成为活跃在学生中间的思想政治工作生力军。
三、注入一泉“活”水,以实践活动为有效载体,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多年来,学校始终把理论教育同社会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学校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社会服务、社会调研等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并予以学分规定和时间要求。除了各系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以外,还建立了河北西柏坡、宁夏华西村、陕西安吴堡、北京市城乡社区等实习实践基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近3年,学校分别与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团委等签订了志愿服务共建协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区、学校,提供奥运宣传、英语普及、环保宣传、助残助学、普法宣传等服务。校团委于2006年、2007年被评为“首都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多个学生实践团队被评为“首都高校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学生社团西部之窗协会获得“新公民杯”大学生公益项目征集大赛创新奖,入选2007年度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0强,青年志愿者协会入选“全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绿色青春环保协会社会实践项目获得中华环保基金会环保公益活动资助项目。
坚持形式服务内容,使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学知识、练能力。学校建立了课外科技学术活动运作机制,广泛开展“智慧星火——中青学子学术支持计划”、ERP沙盘模拟大赛等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并积极参加市级以上的竞赛和评比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果。两次参加“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有16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和特等奖各1个,二等奖10个。
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生活动,产生了吸引学生、凝聚学生、教育学生的聚集效应,70%以上学生在活动中受益。学校重视和谐网络文化建设,把网络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起了以校园网为载体,以中青新闻网、各类专题网、大学生素质拓展网络系统等为基础的立体式网络教育平台;重视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形成了以校报、新闻网、广播台、宣传橱窗、阅报栏、校史展览馆等为主的文化阵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了舆论强势和浓郁氛围。
四、立足一个“实”效,以服务学生为根本目的,彰显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性
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学校较早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由专任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测试,为学生建立动态心理档案;成立了“心灵相约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个案会谈式心理辅导和成长小组式团体服务;与北京市共建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的场地和师资。
学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把适应性辅导活动“同心圆”工作坊引入新生入学教育。该项目被评为2007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依托学生社团心理协会举办“心理文化节”,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活动。
就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学校高度重视对就业工作的领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各院系院长、主任带队跑市场、找信息。就业工作部门积极作为,构建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开设毕业生就业力提升系列课程,制作毕业生就业导航手册,举办校园招聘会、开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与北京市教委合作推出远程就业服务平台等一系列举措,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近3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学生资助工作稳步推进。学校不断完善奖、贷、勤、助工作制度和体系,有效运行绿色通道,积极开辟勤工助学岗位,加大经济困难学生受助的比例,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全校教职工自发捐款形成的“学生救助基金”带动下,目前各系均设有相应的救助基金,基金主要来自广大师生的捐款和社会力量的捐赠。在北京高校中率先成立为经济困难学生服务和经济困难学生自助自强的学生组织“自强之友”协会,用10年时间把“自强之友”协会办成“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家园”。
后勤服务育人效应彰显。在“全员育人”工作格局下,学校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新的后勤运行和服务机制,提高后勤服务水平与保障能力,创造“服务育人”价值。后勤服务集团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出发,在医疗、食宿等方面对困难学生予以帮助。饮食服务中心与“自强之友”协会合作,为他们的活动提供场地和资金赞助,同时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基建处等部门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治理与改造,文化基础设施逐渐完备,校园景观园区初具规模,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隐性教育环境。
(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包和春]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