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分析

张斌 关翔宇
摘 要:利益分化增强、诉求博弈激烈、利益关系交织变换的发展态势是当前我国社会治理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利益疏导功能,调和利益关系,化解利益抵牾,是解决社会治理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主要涵盖认识利益、调节利益、疏导利益、指引方向等,其中每个环节都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彼此关联、互相作用,共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价值发挥的最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功能;社会治理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17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3-0084-06
利益问题是人的存在与发展客观存在的核心问题。“‘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2]一定程度上说正是基于人民利益的时代诉求变化才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论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重大论断为我们科学认识利益、研判利益和处理利益矛盾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实践生活中,人们总处在“产生利益诉求—满足利益诉求—产生新的利益诉求”的往复循环中。理性地看待利益,科学地调和利益关系,正确地处理社会各方的利益矛盾,充分激发各个利益主体的积极性,这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助力人们对利益的科学认知,树立正确的逐利观念,通过合理途径寻求正当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协调利益关系,疏导利益矛盾,宣传和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凝聚利益共识。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功能的基本内涵。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分析对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认识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指出,利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无论是个人利益、集体利益还是国家利益,对利益的求取成为人们行为活动的重要动力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4]这深刻表明了利益认知与利益立场的重要性。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处理好相关利益关系,从而为规范利益获取提供基本的立场、原则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发挥其利益疏导功能就要融入整个社会治理过程中,为科学处理利益关系提供支撑。认识利益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重要逻辑前提。
1.重构利益认知,矫正逐利意识
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为了满足和保护自身而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而为。对利益的追求成为激励人们从事社会历史活动的内在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利益的渴望与趋逐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真正动力和本质因素,而只有利益驱动正确,才能成为社会有序发展重要推动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功能,首要工作是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利益,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合理利益的基础上,致力于重构人们对利益的认知,倡导人们正确地追求合法利益。这也是对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确证,是对个人逐利行为的规约。
人与人都是处在相互联系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社会关系网中,个体的利益活动离不开他人。在通过相互连系来帮助实现自身利益诉求时,也不能阻碍他人实现利益或损害他人利益。换言之,追求个人利益时,必须采用合法渠道,否则也会危及自身利益的完整性。所以,不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他人利益,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先决因素。现实中,有些不法商人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地敛财,罔顾社会道义与安全;有些官员干部利欲熏心,以权谋私,与民争利,无视国家法律与制度;有些学者功利思想严重,学术浮躁,论文抄袭、学术造假屡见不鲜,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甚至有些人的人际交往也“利”字当先,看重他人的可利用性。这些利益观念都是扭曲、偏颇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利益,培养理性的逐利意识,采取合法的正当途径去获取自身利益。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宣讲工作,引导个人从“利益人”转变为“社会人”,避免市场经济的盲目竞争所导致的利益陷阱,正确认识个人现实与期望之间的时间差,不极端地追求个人利益,充分理解社会发展程度对大众利益满足的包容度,只有个人努力奋斗得到充分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回馈社会,才能从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的首要工作就是净化逐利意识,让利益主体彻底明确逐利途径的合理与合法的重要性,为约束广大利益主体自觉地选取正当逐利方式、规范广大利益主体的求利行为奠定思想认识的基础。
2.突破认同困境,凝聚利益共识
思想政治教育调节各方利益的前提就是充分正视与尊重人们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升,促使人们认识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有其相互联系之处,体悟到党、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有其相辅相成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的突破利益认同的困境,化解利益冲突,尽可能的凝聚更大范围内的利益共识。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从利益诉求入手,才能更好地掌握人的思想变化规律,尽量贴合人们的实际需要和利益诉求,牵“利益”一发而动辄全身,凝聚人们趋向共识,继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当前,我国社会利益认同的困境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风气层面存在的某种“恨富”“仇官”等不良社会心理。当下因为社会贫富差距问题导致利益格局形成极大反差,极易引发社会成员的不公平感与相对剥夺感,加上网络社会信息舆情传播的负面影响,导致不良社会心理滋生。其次,因社会诚信缺失导致的社会关系紧张。利益往来之间的信任度下降,影响正常利益交往。社会交往以物质利益为准绳,公益伦理让位于物质利益,导致人情冷漠,增大不和谐因素。再次,腐败和公权滥用导致民心涣散,改革动力衰减。腐败和公权滥用是以公权谋私利,剥夺民众利益,必定会造成民心涣散与党群疏离,同时也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造成資源流动不均,使社会改革动力衰减。以上几个方面造成社会缺乏共享价值观,难以聚合社会共识,形成利益认同困境。利益认同是实现社会凝聚力最大化的重要基础,凝聚社会大众的利益共识,可以为社会稳定建设提供价值共识和动力源泉。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利益矛盾应以实现利益认同为切入点,并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聚焦广大民众的利益敏感点,争取最大范围的利益共识,缓和利益冲突,尽可能满足更多利益诉求。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社会现实中屡现的利益问题把握各方利益诉求,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在认同和尊重大众的利益诉求的同时,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与应对各种利益关系,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产生矛盾的时候,认识它们实现的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调动好、引导好、凝聚好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成为社会发展扎实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二、调节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的基点
科学地认识利益为进一步正确有效开展利益调节奠定了前提,调节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的重要环节,就是要在辨析利益性质基础上进行利益关系的统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但是“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5]因此,通过调节利益使人们的利益满足能够顺应发展中的矛盾实现动态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
1.辨析利益诉求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辨析民众的利益诉求是我们科学合理调节利益的前提和关键。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社会治理复杂性等因素共振导致不合理的利益诉求频发。不合理的利益诉求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利益诉求非法。主要体现为谋求的是违反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利益。有些民众法制意识淡薄,盲目追求非法利益。更有甚者明知为非法利益,仍通过非法途径攫取,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还会侵害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造成公平公正的缺失。二是利益诉求与社会发展程度明显不一致。部分民众的利益诉求明显高于社会经济发展所能负担的水平,在短期时间内是无法得以满足的。党的十九大对我国主要矛盾作出了重大新的判断,这种判断明确了人们对利益诉求的全面性和層次性。但是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利益的满足必然是一个过程。美好生活的需要并不意味着立即就要实现,一定要结合社会发展阶段等现实因素进行针对性分析和科学对待。三是在利益诉求中过于强调个人利益,违背公序良俗。少数人持有“只要认死理,无理变有理。只要敢于缠,一缠都有钱”的错误思维,置法律法规与社会秩序于不顾,大肆喧闹以提出无理要求,导致社会“闹访”现象频发。
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追求正当利益是每个人的自由与权利,但由于一些民众法治意识薄弱,个人觉悟不高、认识不够,盲目追求利益,就会造成社会矛盾的产生,影响社会安定。思想政治教育要致力于指引追求利益的人们在科学分析社会发展水平基础上恰当定位自身利益诉求,要正确辨析自身利益诉求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审视利益诉求是否符合法律法规、道义伦常,是否侵害他人、集体或国家利益,是否威胁社会公平与正义,理解部分利益诉求得以满足的时间差,领会利益分化与差异的正常存在。只有定位合法性并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才能是有效的利益诉求,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和国家法律的保护。
2.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利益关系的多样化是当前社会治理中的常态。随着进一步深化改革,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客体多样化、利益性质复杂化的新特征。利益主体,从利益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从市场生产来看,可以分为生产者利益、销售者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从市场组成来看,可以分为企业利益、政府利益和社会利益等等。利益主体指向的利益客体,可以分为物质利益、精神利益,或者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生态利益。复杂化的利益性质依据利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可以分为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既得利益和期待利益等等。由多元利益主体、多样利益客体和复杂利益性质相互结合形成三维立体的利益关系,就使整个社会关系纵横交错。思想政治教育所要疏导的利益矛盾,其实质就是各方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对立或排斥的利益关系,各方利益主体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会导致利益矛盾突显。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要注意梳理各方利益关系,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整合利益关系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利益交往之中,要遵循利益共治共享原则。参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彼此连系的,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成为各自的利益相关者。在承认和尊重各方利益主体的差异的基础上,对共同利益共享、互惠互利更有助于各方利益主体的利益获取的最大化。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指引人们理解利益实现的时序差异,当前可得利益和长远期待利益二者虽然有差异,但又相互联系,只有以正确的心态认识利益实现的时序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不会局限于眼前利益,得树木而弃森林。
三、疏导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的核心
认识利益和调节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的重要工作,但是因为利益诉求而产生的矛盾仍然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利益矛盾经过调节会在一段时间处于稳定平衡的状态,但是要解决利益的矛盾冲突还需要进一步从疏导矛盾入手,切实在理顺利益关系基础上从思想源头化解矛盾,从利益发展动态中平衡矛盾,从社会发展过程中转化矛盾,使得利益矛盾不断优化成为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1.舒缓利益冲突,正确维稳维权
保持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之内的利益矛盾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发人们的建设热情,有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但是,过度激烈的利益矛盾可能会引爆社会冲突,发生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安定与和谐。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缓和利益冲突,虽然会有一定成效,但难免会存在刚性压制、产生分歧等弊病。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是通过软性力量从思想观念入手,扭转利益在人脑中的反映,疏通思想矛盾,使利益主体达成思想共识,引导人们通过正确的方式维权,缓和利益冲突,使社会关系和谐融洽,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秩序。
现实中的利益冲突更多发生在社会分配利益领域。若存在非法因素、不正当条件(比如不正当、不合理、不合法的致富)或是差距过大,已经超出社会可承载的合理范围,可能会使社会公众产生相对剥夺感,带来严峻的贫富利益矛盾,从而引发利益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承认合理的社会分配差异存在的前提下加大利益疏导。首先,对于那些以自身能力拼搏获得了一定社会财富和地位的富有阶层,注重引导其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形成能力本位的价值观,激发人们致富热情,通过自身努力优化资源,创造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价值观教育激发社会富有阶层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转变扭曲的享乐主义和畸形的消费方式,合理分配自己的财富与资源。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仍需坚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运用精神矫正功能,凝聚人心、催人奋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源源动力。
舒缓利益冲突,正确维稳维权还要重点关注相关利益矛盾,做到预警、分析、调处和化解的目标。如何促进社会群体性组织和个体利益关系和谐,舒缓利益冲突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一大课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公司、企业、社团等群体性组织意识到个体利益作为集体基础利益的重要性,不能否定甚至抹杀个人利益,要推行人本管理,在充分肯定个人的物质利益、精神利益的同时主動营造有利益个人充分发挥价值,追求个人利益的机制,这样不仅能调动个人积极性,还能使整个集体得以长足发展。在个体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理性认识和处理利益冲突,正确看待自己的利益诉求,不能一味陷入经济利益的泥潭。身处社会关系网中,不能以集体谋杀个人,当然也不能鼓吹个人主义违背基本社会伦常,支持以合理合法的方式维护、追求自己正当利益。
另外,以官员干部为代表的公职人员群体和普通民众的利益冲突也是社会建设的关注热点,如果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和党的执政基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应正视随着经济发展和利益分化的趋势增强,干部队伍自身的利益定位也面临一些挑战。扭曲的利益观必然导致行为的偏离。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理论教育,明确官员干部思想立场,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和权力观;加强党风党纪教育,坚持作风建设,从思想观念入手强化宗旨意识,走好群众路线,对人民赋予的权力心存敬畏,不妄为;加强警示教育,标本兼治、惩防并举,通过正反面典型案例,达到惩戒的教育作用,警示官员干部用好权力,守住防线。
2.推进良性沟通,培养价值理性
沟通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沟通的有效性在于沟通双方的主动性。在多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利益主体的沟通渠道多种多样,但良性沟通的关键在于双方主体对于利益冲突的和解主动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任意一方缺乏适时的回应与反馈,都会导致沟通失败,对立加剧。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利益主体良性沟通,坦诚相待是满足各自利益诉求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利益主体真诚的将自身的利益诉求表达出来,真诚的换位思考,尊重并理解对方的利益诉求,包容差异性,进行自我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为矛盾双方沟通营造轻松和谐的话语气氛,在交流调解过程中进行适时、适量的引导与调节,努力促进利益信息的共享与传递,在利益认同的基础上疏导。一直以来,受传统利益伦理和习惯以及政府引导公共参与能力等的限制,相当多的民众对公众事务的疑虑尚处于流于茶余饭后的谈资或为私下讨论等“保守”被动应对阶段。虽然电子政务平台、民意交流站等沟通渠道日趋丰富,但这些沟通机制的实践效果还待于优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应搭建各方利益主体就利益分歧与争端进行主动、良性沟通的平台,通过了解各方利益诉求,培养利益主体价值理性,统筹利益关系。
现代性社会工具理性的日益泛滥导致价值理性缺位,有些人更多的关注物欲与功利,造成社会人文关怀缺失、责任感和诚信缺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异化。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着重培养社会利益主体的价值理性,引导社会大众对理性的价值追求,关注自身的行为是否妨碍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从社会主流价值理念的角度审度自身行为的合理性,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因价值认知上的扭曲与偏差引发的社会问题。价值理性追求的是行为的合目的性,既不是轻视利益问题,也不是避忌功利性目的,而是不以功利为行为的最高目的,既肯定功利又超越功利。价值理性强调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不反对个体追求利益,而是更注重谋求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赢。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利益主体良性沟通的基础上,培育价值理性,将能有效推动利益矛盾的疏导过程,快速化解利益争端。
3.平衡社会心理,化解敌对情绪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6]社会学研究表明,消极社会心理的放大和感染效应,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群体性事件爆发。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心理培育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利益矛盾引发的社会心理的失衡与混乱,治理的着眼点应落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上。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不只是结构变更与机制转轨,社会利益格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存有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必定会引发个人情绪、群体心理及社会价值观念与取向的极大波动。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仇富、攀比、狂躁、懒惰等心态都是病态社会心理的体现。利益矛盾表现出的对资源和财富的占有量的差异性,会使许多社会阶层公平感缺失,有利益受损之感,极易产生社会焦虑现象。失衡的社会心理容易导致社会成员非理性行为的施行,情绪失控引发社会冲突。失衡的社会心理会加大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不满情绪,降低社会凝聚力,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失衡的社会心理易动摇社会成员的信念,使社会成员意志消沉,更有甚者会冒险投机攫取有损公共利益的个人利益。
不良社会心理会滋养敌对情绪,敌对情绪的产生是对他人或社会本身的质疑,情绪冲突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行为冲突,就会从“对事不对人”转化为“对人不对事”,威胁社会稳定与公众安全。一般利益往来中的敌对情绪可能来源于许多方面,其中有三个方面比较突出。一是公开性不足。就是涉关利益的一切活动,封闭程度越高,对公正公平的渴望越容易引发敌对情绪,如一些社会领域的评选活动,往往由于选拔环节不够公开,引发“暗箱操作”、“潜规则”等质疑;二是及时性不够。出现负面评价或质疑后,利益相关方如何应对解决,也是决定敌对情绪高涨与否的重要因素;三是均衡性不佳。在利益往来中,利益划分不均或既得利益值和期望利益值差异性较大,往往容易产生被掠夺感、被侵犯感,造成情绪失控。当然,并不是所有敌对情绪都必然会转化为敌对行为,有时敌对情绪是可以被克制、转移或消除的。在我们应对利益矛盾或冲突时,注意观察利益矛盾或冲突的端倪,先从安定、化解敌对情绪入手,就可以将敌对行为抑制在萌芽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益疏导中要更加侧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加强心理干预,改善失衡的社会心理,安抚化解敌对情绪。一方面,积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转型带来的利弊、得失,在心理上尽快适应正常的利益分化与差异的存在。另一方面,要厘清复杂的利益关系,注重关心社会成员或利益主体的内心感受,把利益矛盾中的得益、受损、补偿、回馈等问题进行合理沟通,努力化解人们的相对剥夺感,消除不安、逆反、低落等负面情绪,转变人们的认知模式,关注自身的利益优势和潜能,有效舒缓利益矛盾双方的敌对情绪,促进社会心理趋向平衡。
四、指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的价值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7]这就说明利益矛盾的解决必定有个发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并不是要消灭利益,也不是通過疏导完全解决利益矛盾,更是要服从服务于国家民族事业发展的大局,以“和谐发展”为导向,做好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8]
1.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利益观
一个人如何看待利益问题,如何看待个人利益诉求的实现,如何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这都是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当代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利益观自然多样化,主要有个人主义利益观、利己主义利益观、拜金主义利益观、集体主义利益观、功利主义利益观等等。各种利益观交错,融入社会生活之中,混乱社会利益标准,划分利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就是弘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人人心,并且转化为利益主体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准则与信念支柱。
利益共识是价值认同的物质基础,价值认同又为利益共识指引方向。要凝聚利益共识,提升社会凝聚力,就要从思想观念入手,增强利益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落实到具体的日常利益行为之中。弘扬社会主旋律,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的重要环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功能运用的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有责任推进多样的利益观念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合,获得全社会的价值认同,从思想意识层面疏导利益矛盾。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教育。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是提升情感认同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建设目标、道德理念、价值要求的集中展现,关注的是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贴近人们的利益交汇点和思想共鸣点,体现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所有社会成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唤醒人们对它的敬畏和信念,内化于心。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要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的过程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价值选择与价值追求,所以要把利益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统一于认同教育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纠正人们在利益选择时的价值取向和方式方法,防止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和违背法律法规、道德伦常的利益获取方式占上风。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处理利益矛盾时的指导作用。面对各种利益冲突和争端,人们处理的手段和方式体现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帮助人们权衡利益与风险,正确看待利益得失,科学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使人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处理各种利益矛盾,从而形成自己的科学合理的利益观与价值观。最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利益观,并不是打击和排斥其他利益观念,而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帮助更多的人们树立更为正确的利益观,避免利益矛盾的深化,以确保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
2.提升利益观内蕴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旨在帮助人们优化利益结构,提升人们利益观念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因为物质需要、经济利益只是多种利益诉求其中的一种,在基本需要得以满足时,就会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提升利益观念的精神境界,优化利益结构。在资本逻辑扩张的现实环境下做好文化边界的守护是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功能发挥的重要命题。[9]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应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用革命传统与革命精神武装头脑。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教育对象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激发人们奋发进取、攻坚克难的信心与决心,才能使人们守住精神家园,不被物欲蒙蔽。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要重视意志教育。过多的物质利益、经济利益的诱惑以及对物质的寻欢享受,极易导致人们意志力匮乏,意志状态决定人的精神状态,最终会以行动表现出来。所以,要通过意志教育培养人们看待利益得失的正确积极心理,理智的看待利益差异,锻炼人的毅力,确立坚强的意志,增强对精神价值的进取心。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疏导要加强利益导向,帮助人们明确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辩证关系,促进利益结构合理化,推动人们全面发展,树立社会价值本位。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2][4][5][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44,11,4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6]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8] 苏醒,盖元臣,赵坤.论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96-99.
[9] 刘旺旺,俞良早.资本逻辑视域下社会主义文化边界的守护[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6):121-125.
[责任编辑:张俊华]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