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格”:描叙类文体写作教学的理想境界

    徐 飙

    【摘要】入格不是我们的终极追求,还必须不懈地追求“出格”,使学生能够在写作中真实而且比较完美地展示自我、超越自我,使学生具有人格的、精神的、情感的、技巧的发展性。

    【关键词】写作教学;出格;展示自我;超越自我

    所谓“格”,就是基本要求,就是一般模式,就是得到公认的作文框架。入格,就是指初学者通过典范文本的学习,掌握一般的模式,符合写作的基本要求。入格不是我们的终极追求。我们在此基础上,必须认识到,要使写作真正成为精神栖息的乐园和净土,还必须不懈地追求“出格”,使学生能够在写作中真实而且比较完美地展示自我、超越自我,使学生具有人格的、精神的、情感的、技巧的发展性。

    一、情感丰富:人生观的不断升华

    现代人最大的悲哀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失去了精神的乐土,失去了情感。“物化”是情感丰富的大敌。我们进行作文教学,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应该是,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促进学生人生观的不断升华,帮助学生拥有一颗“心灵的明月”,并且拥有守护这颗“心灵明月”的能力。毫不夸张地说,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达成这个理想。

    作家张炜说:“伟大而崇高的使命感,其事业的道德基础,这是构成文学家快乐的最重要的源泉。”把这句话引用到学生写作上来,也是十分恰当的。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社会性”却并不能取代个人情感。情感的丰富,应该有这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关注社会,二是关注人生,三是关注自然,四是关注文化,五是关注他人。

    如何达到这样的追求?

    首先,要呵护纯真。学生的情感世界是纯真的,需要呵护,而不是规范,而不是强制。这里,我们必须思考的是,是什么在加速学生作文中真情实感的流失?有论者归纳为“‘语文工具论拒绝学生作文个性”、“‘典型性原则束缚学生作文个性”、“‘应试教育冷落学生作文个性”,是很有见地的。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就是功利性——自觉或不自觉的——残忍地扼杀了纯真,扼杀了灵性。

    其次,要欣赏美好。美好的事物,在学生的写作中,往往是比较纯净的,这包括他们表现出来的个人的感情、对自然界的态度、对社会生活的印象等等。但不可避免的是,学生由于缺少阅历和经验,缺少经典阅读的足够数量的累积,往往会表现得比较幼稚或比较单薄。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应该是积极地以欣赏的态度,加以鼓励;不是挑刺,而是挑优点,找长处。给学生以成就感,比给其他什么都来得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许多老师以划波浪线表示对好词好句的赞赏,许多学生,看到老师在自己文章上划的波浪线,往往会高兴好几天。不用说,对下一次的写作肯定就有直接的良性影响。而一个学生,如果从来没有让老师划过波浪线,则他的写作自信心肯定不足甚至低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会不会欣赏学生作文中美好的东西,很大程度上说明老师是不是好老师。

    第三,要尊重正直。不论如何,学生生活的空间是比较纯净的,学生的个性,由于没有直接受到不良因素的干扰,是比较张扬的。或许他们看待问题会因此而火气太重,而片面偏激。但他们往往以在学校中接受的道理来衡量社会生活,包括家长、老师、亲朋,甚至是国家大事。我们要切记,不可对他们的正直的表达一棍子打死,而是应该给予尊重,给予引导,甚至鼓励。鼓励他们用辩证的、客观的精神,来面对一些阴暗面,一些丑恶。我想,培养正直的个性,也正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一个目的吧?

    二、个性鲜明: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

    如前所述,物化的社会极易泯灭人的个性和天性。描叙类作文教学,如果仅止于“入格”,很可能也就成为杀害个性的凶手。因此,倡导“出格”,就是要倡导个性鲜明的一个个“个体”,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以实现自我的价值。在社会性这个总原则的制约下,人必须拥有自我的空间,必须拥有自我的表达方式。一个创新型的社会,也许,更有价值的是对个性的包容,更需要的是社会成员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应该是“百花齐放”,而不是“一枝独秀”。西方的写作教学方法中有“自由写作”、“头脑风暴”的提法,与西方教育一贯的重视个性是分不开的。

    要实现学生作文的个性鲜明,必须要给个性生长提供必要的开放的时间和空间。根据笔者的写作教学实践,“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方式广受欢迎。山东东明实验中学的何士新老师提出“作文课的五个开放”,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提出,作文教学必须有五个开放,即:①写作时间的开放;②写作空间的开放;③写作立意的开放;④表达方式的开放;⑤写作评价的开放。

    福建省龙岩二中“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法”课题研究,在处理作文教学时,提倡“过程第一”的观念,注重学生写作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学习写作、大胆习作,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文采斐然:“美善相乐”的图景

    文采来源于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希望的是,学生在丰富自我的文学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培养其真正的艺术化的敏感,并把自己所积累的东西内化,不断地接纳源头活水,采用最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理想,达到“美善相乐”的理想境界。换句话说,不是单纯的形式上的所谓“优美”,而是与内在相协调的真正意义上的文采斐然。

    所以,我们反对那种应急式的所谓“优美语言强化训练”。例如,有的老师在学生中考、高考前临时抱佛脚,教学生要开头来一段排比,结尾来一段排比或比喻的抒情,这都是缘木求鱼,都是与真正的“文采”毫不相干的,甚至还是学生今后厌恶写作的源头。

    在日常的写作教学和写作指导中,我们可以采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可靠的训练,来达到丰富文采的目的。例如,学生背诵古诗文,背诵优美的现代文的篇章,可以要求学生在训练中合理迁移和引用,包括引用成句,或引用句式,或引用抒情方式,或引用修辞技巧。可以提醒学生,同样是这样的意思,为什么作者要这样说?我要表达一个意思,我可不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表述?例如下面两个句子:

    ①繁忙的工作过后,女孩也开始想家了。

    ②繁忙的工作过后,女孩喜欢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

    第二句,用具体的人物行为的描写,尤其是选用“雁阵”“夕阳”这样的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富有思乡意味的意象和“面对家的方向”这样的细节,使得“想家”这个心理生动地表达出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常性的鼓励学生换一种方式来表达,或者选用自己熟悉的文句来表达,既可以加深对背诵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丰富学生内在的“气”,包括“书卷气”。那么,在形成习惯之后,则“文采斐然”就成为必然的结果了。

    四、结构自然:技巧使用的渐趋成熟

    有人说,最高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这话不无道理。当技巧还是外在于写作主体的时候,则技巧往往是被看重的,是“第一性”的;而当技巧已经内化,已经成为“内存”,则技巧的使用往往是潜意识甚至是无意识的。所有的大家均是如此。例如,讲描叙性文章的构思,我们一般会要求学生不要平铺直叙,说是“文似看山不喜平”。初学的时候,学生的使用往往是生硬的、勉强的。而我们的追求是,让学生经常使用曲折的方式来经营文章的结构,在一定的经验积累之后,他的写作不是刻意的考虑如何曲折,而是自然而然地就这样表达了。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才是技巧的成熟。其他方面的写作技巧,都是同样的道理。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