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探蹊

    唐丽娜

    【摘 要】 2016年9月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在北京师范大学出台,对当前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也带来新的启示,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需要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有所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打造娴熟的授课技艺,在课堂上通过设计、营造的情境和表现出来的激情感染每一位學生: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按学科领域分类分层建设课程群,支持学生深度学习、个性化学习;教学中注意多元融合,促进学科综合学习,强化实践探究,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培养学生全面素养;在实践中建构有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关键词】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3-0-01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它不仅包含听说读写基本的语文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还包括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和情感态度,特别是思想观念,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中语文教学需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导下开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它不流于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对学生掌握知识、增强智慧、激活思维、体验情感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它应该是“讲道理的课堂”“重理解的课堂”,而非重“知”不重“思”的浅层性教学,施行记忆教学而不是思维教学的‘训兽式的活动。这不禁使笔者想起第五届“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来自台湾的宋怡慧老师所教的《小城连作》一课。宋老师没有刻意标榜所谓新理念,而是紧扣文本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阅读,不着痕迹地做到对学生学习力的激发,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发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一、课堂设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小城连作(《错误》《客来小城》)写于民国四十三年,作者郑愁予以一位匆匆过客的男性观点为视角,并透过在江南春景的路途上,由城、街道,到窗扉、春帷的空间,显现移动的脚步,带出故事情节,最后透过渐行渐远的马蹄声,牵动女子心绪起伏,形成一场“美丽的错误”。这样的诗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著称,教学鉴赏有一定的难度,宋老师这堂课重在诗意的理解却处理得轻盈流畅,仿佛置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40分钟的课堂呈现出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而这份行云流水则归功于宋老师课堂流程设计的精心。

    首先,在带领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声韵之美之后,宋老师开展了“听课时间”的师生互动,从《错误》的三个层次:序幕、情节开展、叙述结构等方面进行知能和情义的传授。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多角度叙述,并学会从诗的模式、诗的意象角度分析诗歌。

    接着她以曼陀罗思考法设计九宫格提问单,在提问中思考鉴赏诗歌的多元角度。所谓九宫格提问单,是教师顺着作家行文的思路由浅入深,以撷取讯息两题,比较归纳三题,作法与文本省思三题来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之后,逐层深入思考。从主要意象的提取到“流水”意象的用意,到句式结构的重复性研究,再到整理比较《错误》与《客来小城》在时间、空间、主客等方面的异同,问题看似寻常,却是举重若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准确地抓住诗歌的精髓,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课堂的灵魂。

    二、对话交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教师不是雄霸讲坛的“独夫”,也不是任学生摆布的“局外人”,而是传播智慧、开发智慧的“导师”。企图以权威来吓唬学生的做法注定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因此我们必须弯下腰来、蹲下身来和学生交流对话。阅读教学中尤其如此,一般说来教师的阅读面和对文本的把握程度要高于学生,如果要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师持平,那是揠苗助长,将会直接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而教师拨云见月的点拨,是形成阅读教学中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使学生深入理解、生成智慧的重要途径。

    (一)暗示巧引发、引路入佳境

    “境”,指美好的境。怎样“入”?强调一个“引”字,也就是点拨。它不是牵拽,更不是灌输,它着重于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在思维上达到同步。“引”,实际上是架起一座引桥,教师点拨学生,校正路线,特序渐进。宋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在ppt上展示了郑愁予的诗集文字云,猜猜作者诗作中出现的最多的词汇是什么,让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

    (二)阶梯式提问、生生间互补

    在师生互动中,宋老师的另一种点拨方式就是以曼陀罗思考法设计的九宫格提问单,它体现了宋老师的课堂智慧,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启发、促成智慧的生成与提升。这个设计有两个明显优点:①兴奋点集中,教学设计要求每一个学生“任选感兴趣的一段作者感悟自己能力可及的问题”回答,保证每个学生都话可说,避免了课堂阅读惰性的产生;②互为补充,有的学生感兴趣,却不知如何表达,甚至理解发生偏差,组内其他同学可以在讨论中予以补充与纠正,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与效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教育的特点之一。整体与个体——是水落石出还是水涨船高?我们不能重视了精英而忽略了大多数的学生。“水落石出”是以牺牲大多数为代价的,“水涨船高”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

    (三)下水作榜样,金针巧度人

    方法是在实践中生成的,没有实践便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方法。宋老师带领学生理解了文本之后,设计了“写作实践”这个环节,基本形成了“阅读——体验——写作——升华”阅读链。为使学生真切感受“一份相遇别离的无常,是美丽文学之旅”,她要求学生“以一个字为题,用一行诗的形式来表达灵魂的感悟”。最后宋老师出示了自己的作品:“雾,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文采来看,都是优秀的垂范之作。当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语调读了自己的作品后,立即引来了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而后的课堂便充满了活力,学生妙语连珠,教室里掌声不断。

    三、课后余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语文教学似乎没有大事,说到最后就是多读和多写;语文教学似乎没有小事,谁都承认它关乎人的精神成长,有无用之大用。”(《小大由之——语文教学访谈录》)语文教学到底为何?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似乎永远在追寻着问题的答案。而宋怡慧老师的这堂课却已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意所在,那就是“理解”。为理解而教是当代教育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思潮。这一思潮,必然会带来不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意味着包括教学价值取向、教学设计理念以及教学结果评价在内的整体转型。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要理解知识、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理解知识对生活的意义。注重知识意义的个体化生成,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实现个体精神的发展,这正是“理解性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时代发展的诉求。

    参考文献:

    [1]魏开兵,基于生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6)

    [2]周富兴,基于“理解"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策略[J].文教资料,2012(3)

    [3]马利云,基于学情的语文课堂有效设问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5(5)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