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辩”促“辨”,领跑思维力训练

    周一贯

    

    【摘? ?要】读解《两小儿辩日》要聚焦“辩”字。一要关注“辩点”,在梳理中发现问题,明白两小儿争辩的话题,扫除理解障碍;二要认识“辩法”,在分析中促进思考,学会寻找依据,依靠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观点;三要提升“辩力”,在论理中深化认知,思索“孔子不能决”的原因,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教师只有提高读解教材的能力,才能提升教案的设计水平。

    【关键词】读解;《两小儿辩日》;思辨

    一堂好课的构建,理应得力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指向审美的教学设计,但究其起点还在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功力。教师正确解读教材之所以重要,在于“课本乃一课之本”的关系,它是一种基础。为此,著名语文教育家蒋成瑀先生著述了《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将对语文的“读解”打造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解读”或“读解”应都属于“解释学”范畴。《辞海》将“解释学”定义为“泛指任何解析、诠释和研究文獻资料的学问”。现在,在教学报刊、资料上,我们见到的常常是关于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文稿,它们当然也有其作用和存在之需要,但若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是得先提高读解教材的基本功。有了读解教材的功力,教师才会有个性化、陌生化、创新化的教案设计,从根本上规避因在课堂应用层面上互相简单模仿而造成的千课一面。

    基于此,在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前,要先做好读解工作。读解《两小儿辩日》要聚焦一个“辩”字,“思辨”是其重要内涵。这在提倡为培育面向未来的创新一代而教,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发展高阶思维的当下,具有特别的教学价值。“思辨”古已有之。《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即通过广泛学习、探疑,掌握材料,然后经过思考辩证,把握事物的本质,最后付诸行动。这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其中“思辨”是重要的环节。就“思辨”来说,“辨”是“思”的外化,“思”是“辨”的根基。所以,辩论可以推进思维力的提升,反之,思考愈加深入,则辨析愈加有质量,辩论也才会更加精彩。这无疑是读解本课与设计教学的本质所在。

    一、关注“辩点”:在梳理中发现问题

    思辨要有聚焦点。这个“聚焦点”实际上就是“问题”。要搞清楚焦点在哪里,有时候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在展开辩论或思辨时,我们率先遇到的往往是一堆让人头绪纷乱的“事实”。我们要透过现象去发现本质,才能找准“问题”。所以,人们常说的“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只有准确地发现问题之所在,才有可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初读《两小儿辩日》时,容易模糊问题之所在。有的认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形状的大与小,有的认为他们在争论太阳温度的高与低,有的认为他们在争论太阳离人的远与近。这当然是因为遇到了文言文理解障碍。那么,他们到底在争论什么?为此得先把课文诵读数遍,之后借助“思维导图”来搞清争辩的问题是什么。

    作这样的梳理并给出图示就能让人明白两小儿争辩的中心是太阳离人的远与近。一儿的观点是“日始出时去人近”,并以大小为依据;另一儿的观点则是“日始出时去人远”,并以冷热为依据。这样,一个论题,两种不同的观点和各自所持的依据便十分清晰。显然,读这篇小古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先得把“辩点”弄明白,把故事的情节(即争辩的实质)搞清楚。这对学生来说,不仅有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文言表意之作用,还有从两小儿的辩论中发展思辨能力的价值。

    二、认识“辩法”:在分析中促进思考

    有了明确的辩题,能围绕辩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是一回事,能不能有充分的根据(论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是更加重要的一回事。如果根据不充分、不正确,就无法证明所持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个在论辩过程中必须运用的基本方法应当也是读解本课的重点之一。如一儿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来证明“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样的论据是错误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使学生明白论据为什么是错误的,判断的依据在哪里。这不只关系到能否读懂课文,还关乎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显然,“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是一种视觉错误。日初出时,阳光不刺眼,我们能看到太阳的形状,会觉得太阳很大;而“及日中”,阳光十分刺眼,我们根本不可能直视太阳,反而觉得太阳小了。视觉错误是常有的事,这还涉及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对比。这说明,若要证明自己的想法(观点)是正确的,就必须有充分的、科学的事实依据。依据充分的理由来证明某一想法并说服对方是一个完整的思辨过程。由于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思想交际的工具,在这样的思辨过程中,学生不只是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同时也明白了学会准确、鲜明、生动地运用语言的重要价值。

    三、提升“辩力”:在论理中深化认知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懂两小儿辩日的过程,无疑能提高学生的“辩力”。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还应当对读物有自己的思考,包括对读物进行深入理解和批判。课文写的是孔子在东游时,围观了两小儿辩斗的过程。至于哪一小儿的认识才是正确的,孔子竟然“不能决”。这就遭到了两小儿的嘲笑:“孰为汝多知乎?”学生读到这里,应当如何认识“孔子不能决”,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这就要拓展阅读的深度,也就是思辨的深度。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去深入思索“孔子不能决”的原因有哪些,应当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

    第一,《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原著已遗失,现存的《列子》是由晋人张湛作序,搜集了各家藏书中的相关内容作参校所得,其中多是先秦诸子及一些汉代人的言论,也间杂了两晋时期的一些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可见,“两小儿辩日”不是史实,而只是民间传说。第二,《列子》是古代的道家经典,而孔子是儒家先圣。儒道虽有相通的一面,但毕竟是两家。拿孔子说事来开心一下,也在情理之中,道家起码是不会像儒家一样尊奉孔子为“至圣先师”的。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孔子毕竟也是人。他虽然学识渊博、智慧超群,但不是传说中能通晓古今、预知未来的神仙。对此,孔子也进行过清醒的自我评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文中的“不能决”正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谦逊、诚实的品格。这也许正是这个小故事能够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一直受到大家喜爱的原因。第四,“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一方面无疑具有敢于挑战权威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孩子天性天真,口无遮拦。所以,这不是恶意的嘲笑,而是代表了孩子顽皮和单纯。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和畅堂校区312000)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