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春晓:“俞”老师同行 助力成长

    周浩

    每个人都是一条特别的道路,曲折前行就是成长。他者或是短暂的同行者,或是黑暗的光明……但是翻越山岭,横渡河流,逼近希望,却只有坚信希望,热爱未来的自己。

    7月1日,雨刚落过。高高矮矮的树木,换了墨绿色的新装,个个精神抖擞。杭州古河巷,一片阒静。下城区教研室就坐落于此。人走进去,便像是禅定了,万籁俱寂。

    俞春晓是杭州市下城区教研员。算下来,她已做了二十多年教研,却没有丝毫懈怠,反倒是一团火似的,越烧越旺。

    她告诉记者,最近五六年,很多朦胧的地方清晰了,好似顿悟了。就拿“尊重儿童”“平等对待儿童”这样尽人皆知、熟悉得如同经常忘记了的“自己”一样的话为例,俞春晓笑盈盈地望着我,问:“为什么要尊重?为什么要平等?”

    “儿童不是一块白板,有着天生的技能,天生就会学习。”俞春晓说,脑科学证明,儿童是超乎成人想象的,他有自己的哲学。

    在俞春晓看来,我们理解的儿童、看到的教育,不过是“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就像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样,海水下面的儿童观、课程观、教育观,更深一层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是决定冰山的全部真相。她是塑造教师的雕塑家,有着“桥梁”“台阶”“灯塔”的功能。

    “孩子多元发展,快乐成长”

    俞春晓敛了笑容。她不疾不徐地阐释起“桥梁”来。

    “维果斯基、皮亚杰的教育理论永远在那里,大学老师也会解读,但是他们的解读更多在职前,而贯彻落实到实践就需要教研员转化。”教研员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让教育理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俞春晓喜欢这项工作。你能从她的话里听出来,甜甜的;能从她的眼睛里读出来。

    “教研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事业,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育不是工厂流水线,没有固化的东西,没有枯燥的重复。虽然孩子们有一般的年龄特点,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有他独特的特点。随着脑科学、心理学不断更新,新的教育理论也在诞生,它意味着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不断地调整,它让你每天都有新鲜感。”

    创造,是俞春晓对幼教保鲜的秘诀!

    做教研时,发现问题,她总会自然地带出一句话来,“应该怎么做”。她的追问就是“上劲”“加油”,令每一位参与者紧张地转动脑筋,寻找策略。“当前幼儿园里,教师做得太多,思考得太少。”说到这里她有些不满意!

    对教师们来说,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课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俞春晓认为,理想的课程是“孩子多元发展,快乐成长”:每个孩子都应该多元发展,幼儿园是好玩的,孩子能够从中获得情感的愉悦体验。

    为此,她提出了下城区教育课程改革方向:敬畏儿童,守望童年。

    “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童年虽然是人生的起始阶段,但并不意味着是人生的准备阶段,不用准备,人生已经开始了。儿童的种种不成熟、犯错误都是这个人生阶段应该有的特点。只有心生敬畏才能真正尊重儿童,只有守望之情才能宽容爱护,让童年充满快乐。”

    选择“敬畏”这个词,是她真的尊重儿童,懂儿童,爱儿童。你看她和孩子在区角游戏,她是顾客,小男孩做美发师。小男孩拿着吹风机,嘴里呜呜,模仿吹风机发出的声音,彼此脸上洋溢着快乐,孩子从心底将她看作玩伴,而她也是如此。

    我想,这就是一种守望。她的“守望”是一座湖,闪烁的波光是她的体悟、思考,清澈的湖水,是她的爱……守望更是她不变的初心。俞春晓笑着,回忆着自己做一线教师的故事。那时候,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放得出去,收得回来”。“‘放得出去,该玩的时候,孩子们认真玩,行为习惯都很好,有礼有节,一点都不用担心;‘收得回來,要讨论问题了,孩子们能快速将精神集中起来。”

    说起过去,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的快乐,就丝丝缕缕地涌出了俞春晓的回忆,变成声音,灌进我的耳朵,变成故事,在眉睫前重现。这是一个对当下教育发展有着敏锐观察,基础扎实、思维通透的教研员,更是一位优秀的幼儿教师,记者在心里如此想。

    “我们不缺少各种先进的理念,关键是如何做扎实”

    面对记者,俞春晓说:“你真的觉得学前教育很重要吗?你真的觉得孩子6岁前接受的教育非常重要吗?这不是要我们说,而是整个社会要有这样的认识。”幼教发展需要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教育最终依靠的是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是最困难的。幼儿教师数量不足,门槛低,培养起来就累。教师流动大,永远在培养新人。”俞春晓颇有些无奈。

    “八岁带七岁”,她如此形容当前很多幼儿园师资现状。“虽然年轻教师创新能力强,但是因为缺少老教师带,很多该懂的基本规范都不懂。”他们摸着石头过河,照搬传统的教学法——示范、讲解、练习巩固,再正常不过了。她理解当前幼教的现状。

    俞春晓讲了一个“报纸鱼”的案例。“传统的活动组织形式,就是让孩子先看图片,然后照着做。”她笑着说,其实方法很多,例如教师将这个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会做出各种各样的“报纸鱼”。如此,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变得有趣起来。

    “教”与“学”的背后,直接反映的是教师的儿童观、价值观、课程观。她断言,没有正确的“三观”,教师一定会“教”的。他总会觉得儿童不会,就一定要“教”儿童,所以“教研”就必须不断地给他们“洗脑”。

    记者:新教师如何更好地适应“教师”这个职业角色?

    俞春晓:要让新教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要我改变”变为“我要改变”,“要我进步”变为“我要进步”,这才是最重要的。新教师最好是有优秀的老教师带领,这个师父的特质会像基因一样植根在新教师身上。

    记者:反思是教师成长的起点,新教师如何做“反思”?

    俞春晓:最好是从一个个鲜活的个案中汲取教师专业成长的养分,通过让新教师挖掘、整理、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那么对她的帮助就很大。不要让这些日常遇到的问题就事论事地过去,而是和他们去发现、讨论、提炼,这样就形成反思性思维习惯,这能支持他们不断成长。

    谈到教师成长,俞春晓有着说不完的话。她将当前各地华而不实的课程、特色建设,比喻成“花泡泡”,教师每天忙得像小蜜蜂,劳而无功,采的蜜却很少。

    “理念和路子对了,教师就不会那么忙。”俞春晓说,只要有高位的理念,思考清楚课程活动究竟促进了孩子哪些方面发展,教师就不会那么累。要每一个活动都能看见孩子,否则就是“瞎忙”,就是“做无用功”。

    “当前,我们不缺少各种先进的理念,关键是如何做扎实。”俞春晓强调。

    “老老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做扎实基本功”

    “幸运”,俞春晓笑着说,她一进园就遇到了一位好师父,“有格局,有眼光”。她做新教师的第一年,就代表幼儿园上了一节面对全省开放的公开课,并大获成功。回忆这次公开课,俞春晓笑个不停。

    原来,这次公开课最早是安排给师父的,但是师父由于工作调动,就将上公开课的任务交给了她这个新人。她倒也没有推辞,一心想着如何做好,就忙忙碌碌地準备起来。“当时,园长也没有明确我上,我就‘傻准备起来了。”她笑着说,对新教师来说,获得成功感很重要,当别人说你课上得好,你很厉害,就会激起你继续干好的勇气。

    在记者看来,这份“傻”是执着,更是勇敢,无论做教师还是做什么,一颗勇敢自信的心最重要。它是树的根,花的姿彩。当然,还需看到俞春晓这样的教师是有做幼教的天赋的。“对孩子敏感,上课令人耳目一新,有开创性。”俞春晓如此评价自己作为一线教师的状态。

    她略作思考,举了创设区角游戏的案例。这是一次偶然之举,却又是她对教育的深刻体悟,尽管模糊,直觉告诉她这样做是对的。当时,他们班换到了一个大教室,后面的空间被他们布置成了两个游戏区,游戏材料直接摆放了进来,不再像过去那样集中收到柜子里,孩子可以随时到里面玩。

    “园长告诉我,某杂志上有专门介绍区角游戏的文章,可以找来读一读,可惜到现在我也没有找到。”俞春晓说……

    俞春晓总是能从幼儿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以问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她很早就开始尝试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和好玩的操作材料,让孩子们通过尝试、体验、交流、争论,在矛盾中寻求答案;她积极探索游戏化教学模式,和孩子一起去发现、去探究。

    俞春晓设计的活动、案例多次在省市获奖,设计的玩教具还曾在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中小幼科技教育”中期研讨会上交流。她还是第一批破格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代表,也是杭州市第一层次学科带头人、杭州市优秀中青年教师、浙江省幼教名师高端班实践导师。

    俞春晓笑着告诉记者,她以前一直困惑,就是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目标,更没有想过当什么特级教师之类的目标。面对记者的教师如何做职业发展规划问题,她说:“就是做好当下,尽最大的可能去做好当下,机会就会来临。”

    “要发现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重点发展方向,尽可能少走弯路,做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如发展自己的领域特长、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点,都能帮助自己出类拔萃。建议在入职初期,首先需要做到老老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扎好基本功,这是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的。遇到困难时,要坦然地接受,沉着地面对,调动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判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解决的方案。其次,尽可能向身边的老师、领导求助,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根据自己和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这种方法不行,可尝试其他的方法。最后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进行反思、总结、提高。这样困难就不会成为困难,反而成为你成长的催化剂。”

    最后,俞春晓说,新教师可以定这样的小目标:两三年后“在全园上一节公开课,真正动过脑筋,能说出道道来,或者上一次全区的公开课,又或者能够发一篇文章。”透视过往经验,她说无挫折,不成长。成长就是摸索前进。

    走出这片阒静,嘈杂重新将我包围,采访的余音还在脑海里回荡:成长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必须要有跑马拉松的精神,坚持勇敢;我们还必须拒绝温室,走向大自然,在那里接受各种挫折和洗礼,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就像这满城的苍翠,风雨不就是伟大的成长之手吗?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