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

    

    内容摘要:西方影视作品在我国盛行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字幕翻译。近年来,我国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开始走出国门,在外传播的过程中,影视作品字幕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字幕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还是两种不同文化的整合。本文以以美版《甄嬛传》为例,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角度看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关键词:《甄嬛传》 生态翻译学 译者主体性 字幕翻译

    随着大量外国影视作品的“引进来”和我国优秀影视作品“走出去”,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中英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还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整合。影视作品是观众了解一个特定社会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字幕翻译是国家间沟通的桥梁。《甄嬛传》是一部承载着丰富中国文化的一部影视作品,经过美国团队的剪辑,翻译等加工压缩成6集,成功走向美国主流市场。美版《甄嬛传》的字幕翻译,引起了国人的格外关注。本文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译者如何在字幕翻译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译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多维转化的目标。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将生态和翻译结合起来的跨学科理论,即是用生态学视角研究翻译,是近年来翻译研究比较热门的话题。生态翻译学由胡庚申提出,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达尔文进化论术语“生态环境”‘“适应”“选择”“适者生存”等描述翻译过程,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它强调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中,需要从语言维、语用维、文化维“三维”进行选择或适应,使译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多维转化的目标。

    二.生态翻译学与字幕翻译

    生态翻译学的发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翻译视角,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把握翻译过程。由于生态翻译学的功能和字幕翻译的特点,使得从生态翻译学研究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成为可能。一方面字幕翻译有着明显的生态翻译环境。字幕翻译形成于社会的需要,是影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字幕翻译反映了一个国家特定时期的语言、交际、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因此,译者应与时俱进,及时适应翻译环境,依据翻译生态环境对作出译文的选择。另一方面,译者在适应翻译环境时,不仅要提高翻译质量,还要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维、语用维、文化维“三维”作出适应性转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社会、文化和交际因素,通过“多维整合”选出最佳译文。因此,在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字幕翻译可以更好地实现传递民族文化的目标。

    三.生态翻译学与译者主体性

    生态翻译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从定义中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译者是翻译成功的根本因素。(产生背景)译者主体性体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包括怎么处理原文、目标读者、源语、译语等。“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描述成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过程”,翻译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基于适者生存的生态法则,不能适应生态翻译环境的译者就会被淘汰。“为了能够在第一阶段生存,译者需要成为以一个好的读者、译评者和伙伴”(胡,2014:123)。译者在这个阶段中是一种选择性适应,虽然在翻译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也受许多原语文化、译语文化等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制约。第二阶段,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译者基于翻译生态环境,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最终的译文形式作出自己的选择。

    在生态翻译学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观能动性。虽然也受许多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制约,但具有译文最终的选择权。

    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美版《甄嬛传》字幕翻译者主体性分析

    《甄嬛传》是一部影视作品中的字幕具有促进文化交流、提高票房收入,实现娱乐、教育等功能。译者处于翻译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地位,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原作、观众、出版商等所在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并做出相应的文本及翻译策略的选择,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达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一)译者主体性在语言维中的体现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语言层面的选择,即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怎样正确地选择词语、短语或句式等。《甄嬛传》是中国古代宫廷剧,台词极具特色,语言中包含了大量的诗词、谚语等。语言形式涵盖语言克里斯蒂安·诺德(2001)指出,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語系。汉语是典型的分析性语言,而英语是带有曲折性变化的综合性,语言。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性,需要转换语言形式以更精确传达译文信息,实现句式层面的转换。

    (1)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They would die on the branch retaining their scent than be scattered on the cold wind.

    在美版《甄嬛传》中皇帝问沈贵人为什么喜欢菊花时,沈眉庄回答因为菊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的气节。该句出自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描述菊花宁可在枝头上怀抱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的北风之中,表现了菊花孤傲、清高的形象。在翻译该句时,译者进行来巧妙的语言维适应性转换。英语属于“形合”语言,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性。译者采用直译的方式,添加句子主语“they”,对句子进行重组,适应译语的生态环境,不仅表达了诗句中的含义,也表现出诗歌的的韵律,使翻译达到”形似意合”的效果。

    (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译文:Each year and every year,the blossoms return anew. Each year and every year, the blossom ofyouth does not.

    这句话源自于唐代诗人刘希夷作品《代悲白头翁》中的两句诗。在电视剧的开头,作为老佛爷的甄嬛,看着满池塘的荷花而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花还是原来的花,但人却不是原来的那些人了,时光一去不复返。原句中“相似”和“不同”是形容词,“人”和“花”是名词,如果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选择句子直译,则不符合英语语言的语法规则,则不能传达出诗歌的真正意境,并不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译者考虑到语言应适应译入语的生态环境,进行句子结构调整,译文中都添加动词,使符合英语的句子的语法结构,从而传达出原诗的音、形、意“三美”,使国外观众获得与中国观众一样多的共鸣和感受。

    (二)译者主体性在文化维中的体现

    “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语言转换过程中,要考虑到文化要素,避免文化冲突。中国人是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西方人是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在翻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准确传达出原语的含义。译者不仅要熟悉两种语言,还要熟悉两种文化,才能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作出最佳的适应选择转换。译者是双语文化的传播者,因此,一个优秀的译者,翻译的过程中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文化的交流从而努力保护两种语言的文化生态平衡与和谐,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

    1.《甄嬛传》中文化负载词汇

    电视剧《甄嬛传》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清朝时期的故事,反映例中国古代的王权制度和后宫文化,承载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影视作品字幕语言具有瞬间性,以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语言要求言简意丰,通俗易懂。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转换,还要关注双语文化之间的传递阐释。译者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归化、异化、音译、意译等有意识的主动选择,以适应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国古代实行皇帝制度,是以皇帝为中心的皇权至上的政治制度。“皇上”,“皇后”、“皇太后”则参照文化对等的方式翻译为“Majesty”“Empress” “Empress Dowager”,适应了变化的环境。同时,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且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从上至下依次为贵妃、妃子、嫔妃、贵人、常在、答应,英语翻译为noble Consort, Consort,Concubine, Lady,Attendant,and Second Attendant。为了让观眾瞬时了解,往往采取意译的方式,适应译语生态文化,让外国观众可能难以理解人物之间等级尊贵的差别。

    对于表示处所专有名词的翻译,由于在译入环境中没有对等的概念,译者为了实现文化维的转换,同时满足字幕翻译的特征,根据其大小、功能、职能等选择不同的词语进行相应的转换,使译语观众能在瞬间最大限度地获取字幕所传达的文化含义。“宫”“殿”“轩”都是表示古代居住的处所,“宫”的面积最大的私人住所;“殿”面积次之,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功能,一般是用来接待大众、办公机会的场所;“轩”是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面积较宫殿最小。译者分别将其以为“Palace”“Hall”“Paviation”让外国观众能够很好地区分和理解。“太医院”是古代皇室医疗机构。“慎刑司”是严刑拷打犯人的地方。“内务府”是管理皇家事务的专门机构。译者为能够传达文化信息,选择意译,分别译为“Imperial Medial Bureau” “The Office of Punishment” “Imperial Household Department”。

    2.中国谚语

    (3)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译文:A tiger cub cannot be caught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

    这句话出于电视剧“滴血验亲”一幕,皇上怀疑六皇子不是自己亲生子。皇后在水里做了手脚后被发现,敬妃指控皇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敢于冒险才有可能去得成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后汉书·班超传》:“不进入老虎的巢穴,怎么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经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众所周知,老虎是很凶猛的动物,进虎穴是十分危险的事情。此处,中英文文化有相通之处,译者选择直接翻译,外国观众可以通过字面意思了解原文含义。

    (4)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译文:When the shepherds quarrel, the wolf has a wining hand.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出自《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螳螂想捕捉蝉,却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剧中甄嬛由于自己疏忽,中了皇后的圈套,失去皇帝的宠爱且受到禁足的惩罚。奈达和泰伯认为,要达到翻译的目的,就需要获得在读者反应上的“高度”对等。译者要考虑接受者在自身文化情景中的行为模式。为了实现文化维的选择转换,译者选择具有译语文化意义的事物进行代替。如果译者选择直译的话,外国观众可能就不明白,螳螂和黄雀的关系,而选择他们熟悉的富有文化意义“羊”和“狼”的关系替代,保护了两种语言文化生态平衡与和谐,同时保证了中国文化的顺利传播。

    (三)译者主体性在交际维中的体现

    “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要帮助国外观众能够有效获取和理解影视作品中所传递的信息,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

    (5)三阿哥被皇上革去了黄带子

    译文:third Prince has been removed from th imperial lineage.

    “黄带子”即是黄色的腰带。在清朝,皇太极登基称帝以后,规定皇家宗室成员皆束红色腰带,以示身份。因此,“黄带子“是清朝皇家宗室的特殊标志。这句话意思是三阿哥被摘掉了黄腰带,废去了皇室成员的身份。由于中美文化背景的差异,美国观众并不理解“革去黄带子”的深层含义。译者在翻译时采取了意译的方法,解释了“黄带子”的内涵,使句子更加容易理解,从而交际的有效转换。

    (6)皇上春秋虽盛,但国本不可不早立。

    译文:Even though you are young and healthy, a crown prince must be selected without delay.

    这句话是出于朝中大臣建议皇上早立太子。“春秋”和“国本”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词语。“春秋”具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一年四季中的春季和秋季;二是指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三是指人的年岁。“春秋鼎盛”比喻人正当壮年,精力充沛。所以根据语境,“春秋”在这句话中的意思是皇上正身体康健和精力充沛。“国本”有两种意思:一是立国的基础,根本;二是指古代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所以“国本”在本句中的意思应为“确定皇帝继承人,确立太子之位”。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如不展開解释,国外观众就很难理解,因此译者采用意译的方法,让观众更容易理解所传递信息,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四.结语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研究字幕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不仅扩大了生态翻译学的研究领域,而且丰富了字幕翻译的研究同时有利于翻译实践的发展。每部作品都有着自己的生态环境,译者需要适应其生态环境,基于翻译生态环境,发挥主观能动性,协调好原文、作者、译文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对最终的译文形式作出自己的选择,进而译出地道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2]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4):90-95.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62-67.

    [4]胡庚申.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J].中国翻译,2014,35(01):29-35.

    [5]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Nedergaard-Larsen,Bright.Culture-bound Problems in Subtitling[J].Perspective,1993,(02).

    [7]胡庚申.生态翻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01-241

    [8]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02):5-9+95.

    (作者介绍:高会丽,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英国海洋文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