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验艺术消逝与叠加的思考

    赵芳

    

    摘要:实验艺术是一门新兴的以新媒介形式和新视觉经验表达的艺术,包括书法、展示、装置、录像等艺术语言。本文通过对艺术家邱志杰作品的具体分析,运用活动阐释与视觉阐释两种方式来解读当代艺术的实验目的,阐述了实验艺术在现代语境中的主题表达,这对于分析实验水墨的社会性,特别是都市水墨画的情绪表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实验艺术 都市水墨 情绪表达 心理暗示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086-02

    艺术—直在进行着—种实验么?问题的抛出有时令人感到愚钝,有时令人感到清醒,但又似乎说不出什么。当我们徘徊在现代艺术的海洋中,这种实验的特性越发变得明显起来,在实验图像展示给我们的同时,我们是否还要再审视—下传统。被誉为“后89新艺术——先锋艺术——实验艺术”的演变活动,艺术观念最重要,具有先知意识的那群人不需要大众懂,而往往最后大众也拍着脑袋说:我好像懂丁-我们是不是应该庆幸,我们看到了特殊而真实的艺术作品。

    对于传统文化,中国保留下来的甚多,文学、书法、绘画、医学、茶艺等,但传统意象的表现如果不能满足现代艺术的表现需求,它的变体会是什么样子,传统阴影的路径在当代艺术家看来不需要完全颠覆,但却可以进行改革,我在看一篇聊洪磊的文章里曾讲到一句话,觉得很受用,“所谓对传统的改革就是一个挪用一把它本身的意义改变,它的形式可以保留。”想到这里,我不免联想到第—次看邱志杰艺术作品的感觉,也由此通过笔墨纸砚来解读前卫艺术,由前卫艺术来聚焦城市化问题。

    一 文字艺术呈现的视觉享受

    文字保持着极大的张力,是对已有文化传统的记录,也是对未知展示的书写。书法是将文字与艺术进行有力融合的结合体,在邱志杰先生的作品里经常出现和文字有关的东西,视觉元素的范围很显然锁定在笔墨纸上,或许当代艺术家也逃避不了对中国文化符号的眷顾,即便自身很前卫,性格很极端。卢昊是这样,邱志杰也是这样。

    这背后有一个潜台词。能够使“使用文字做出的作品”这种视觉方式变成稳固的状态必须极端,前卫艺术必须正确,关键是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文字风景的重新成像,是将僵死的文字变成运动的艺术,视觉上的冲击是很大的。面对一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在路上》,30米长的电传打印纸给了文字演绎的平台,文字作为视觉符号成为作品的描述对象,或紧密,或绵长。潜在的误解与理解,一时之间冲昏我们的头脑,面对这种双向的反应结果,活脱脱是—种游戏。

    视觉上的共鸣源于对文字的偏爱,对艺术的顽固态度,利用装置也好,影像也罢,只能说明艺术家书写艺术形式的识别过程借助了活动阐释与视觉阐释两种。邱志杰的实验艺术伴随着水墨元素的重构,同时视觉阐释与活动阐释并进,他最为有名的,书写一千遍《兰亭序》就是视觉阐释的好例子。在现代材料与样式的约束下,“挪用与复制”使墨字如同图形一样出现,但这种图形不是一个一定形式的经验对象的感知,而是某一方面的出现。我想这里的某一面是指顽念吧,好像批评家理查.皮埃尔所指的那样,有时艺术家的行为是—种顽念的驱使,就是预期的美感、认识、视觉的装置罢了。

    视觉阐释运动中,“文字”频频出现在邱志杰的视觉语言中,录像过程的反向播放使其活动阐释更加精彩。两者的一并展出,成为我们对其作品消逝与叠加记忆的开始。

    二 消逝与叠加的记忆存在

    实验意味着整个操作过程面临巨大的风险,或成功,或失败。实验艺术允许失败,允许偏激,如果大众都了解并接受,实验就没有任何意义了o大众的了解度参差不齐,使得评论界对艺术家的言语褒贬不一。但值得肯定的是,他并没有陷入点画推求的传统命题,而是延伸了文化传统的内涵。诗歌、音乐、版印等形式通过艺术家记忆的通道完成对传统命题的控制,令人耳目一新。

    作品《唐诗十首》在体现一种消逝的运动,很容易到达“都市水墨”画的意境。用艺术家自己的话,倒写书法运用书写和录像两者结合的方式,创造偶合的机遇,新媒体技术的依赖,使逆向书写唐诗与反向播放录像变得神奇有力。我们很疑惑艺术家这样的创作构思来源于何处,突破固定思路让自我跳出来的习惯性做法恰恰令观者重新审视了中国书法的运动美。观赏者看到一边在书写,一边在抹去,存在与消失即在一瞬之间。或许有时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样的创作想法是更忠于艺术,还是更忠于自己。但艺术一旦成为信仰,多半是心灵自发的功能。就如同康德所说的那样,思维就其本身而言,不过仅仅是一种可能的直觉的多重组合的逻辑功能或纯粹自发性。

    书法本身笔墨的韵美通过消逝的运动灵动起来,艺术家并没有停止过对传统的展示,皆没有忽视当代艺术发生的语境。任何还原不是复制的倒退,艺术家不是一味等待被理解,而是等待识别。整个识别过程是让从事者、参与者从身体到精神发生转化,修炼是要我们大家看到并识别出来的唯一可贵的精髓。艺术家邱志杰如是说。

    他的艺术作品《九宫·律吕》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开始展示叠加的快乐。与《唐诗十首》在创作手法上存在很大的不同。这次感悟源自对声音的敏锐,文字依然充当媒介,中国古代音乐体系中的“律吕”搬上舞台,并通过墨迹形式印留在九宫格纸面上,读这些文字显然不是艺术家的初衷,木屐印制文字的声音在叠加,文字在叠加,心情在叠加,直至越来越密集与嘈杂。

    在艺术家的例子中,音乐与文字相通,声音与心情相通,艺术家曾笑言,他人要是有所共鸣的话,那就太幸福了。在艺术家进行的行为方式中,都市嘈杂生活外真正的自由与解放是第一位的,它取决于艺术家将作品中的某些图像部分与都市心理现象相联系,只有沉浸于这种情绪中的人才能够分辨出来。听声音应该是偶然,体验才应该是必然。被作为实验使用的当代艺术往往强调实用主义之外的疯狂,唤起参与者与观赏者的某种回忆。

    三 实验心理学的暗示作用

    疯狂状态的把握往往需要树立一个标尺,看听读是一个深入消化的过程,艺术是这样,生活亦是这样。艺术实验可以将精神介入到感官的乐趣中,无论是解救自己还是忠于自己,艺术作为一种治疗履行着心理医师一样的职责。同事物的相似也好,同事物不同效应的相似也好,精神只要找到最细微的相似,最微弱的关系就足够了。似乎在艺术家邱志杰的艺术作品中就存在这样的现象。“书法——消逝——修炼”同“声音——叠加——共鸣”如出一辙,有所暗示。

    当代艺术用行动去消解个体抵抗的只言片语,类似什么什么的实验很多,只是视觉符号的构建不同。或许实验的目的有时是涉及自身目的的情绪表现。在普劳尔看来,艺术家所传达的情感,“可以从钢铁机械坚硬的外壳,到草茎间微弱的光线。”那么,我们能否将邱志杰的柔性书写转译为有力的感知,情绪属于心理现象的描述,如果说艺术家笑言的幸福状态是有力的感知,那么这种感知即是愉悦。

    暗示意味着实验最后的潜在动力会一并随着作品迸发出来,艺术家是在寻找平衡,社会与自然,自我与本我、嘈杂与宁静的平衡,社会心理转型很重要,往往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艺术家看待事物的态度与方法会慢慢发生变化,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而都市水墨艺术家创造平衡的倾向被投射在作品中,就好像作品的构成要素竭力要达到平衡,达到稳定似的。何为稳定,像是一个圆满的圈。

    四 结论

    当代艺术的大熔炉不可抹杀社会性与心理性,阿恩海姆说的很中肯,艺术之所以令人尊敬,是因为它有助于人理解这个社会和他自己,并把他所理解的和确认是真实的东西展现在他眼前。诸如表现形式日益新颖的都市水墨也在当代艺术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具有图像暗示,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环境带来的个体心理变化。然而关于消逝与叠加的艺术表现,看似一个变少又变多的集合,却是真实的声音,更多艺术家比我们首先注意到了这一点。

    以前,我们对形态很感兴趣,简单认为线条可以向我们暗示运动,譬如书法似线条,本身具有韵律感,然而设计学领域涉及到的分解与挪用等手法使元素得到重新搭配,如同多米诺骨牌在既定时间内带来的新局面一样令人欣喜。忽略消褪的过程和忽略叠加的结构类似,易于产生审美的错觉,在这样的状态下,运动与速度带给观赏者的清醒就大打折扣了。当代艺术的展示形式还有很多,装置、录像和行为艺术是这样,实验水墨的表达也是这样。如果说文字叙述让我们陷入到语言的游戏当中,那么我们正巧要利用好这一点,文字性地审视貌似抽象实则具象的感受。不仅仅是文章所谈到的几件艺术作品,每一件具有时代性的艺术作品都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下。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