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摘要: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中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互联网+”中国制造是实现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的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互联网+”;中国制造业;价值链;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424;F49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8.04.005

    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制造业价值链是制造产品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经历了概念提出到设计、研发、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销售、物流运输以及售后等环节。由于制造产品内部的生产体系一体化,使得专业性、垄断性较强的跨国公司对制造业的核心环节进行集中控制,国际分工主要在产品内部完成,受产业与国家的限制较少。因此,制造业企业通过内部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有序的价值链网络体系。随着制造产品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构与升级,厂商通过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选择、比较,寻求价值链中具有更大经济效益的生产要素。因此,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随着标准化生产与规模经济效益的显现,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逐渐将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生产环节转移到相对落后的国家,将处于价值链核心的关键环节保留在国内。随着制造业技术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国际转移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兴起。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逐渐形成,吸收了国际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产业转移和外包订单,劳动密集型、附加价值较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得到迅速成长。

    中国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在20世纪90年代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稳步增加,2016年,超出了美国1.9%,超出德国0.6%。[1]

    由于中国制造业企业起步、发展较晚,在全球价值链中最初处于加工制造环节,加之对国际转移的积极吸纳,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已成为制造业转移最大受惠国。近年,中国也成为绿地投资最大的来源国,2016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绿地投资来源国。[2]21世纪以来,随着制造业加工制造环节向中国转移,跨国公司逐步将其附加值较高的大批量生产制造转移到中国,同时,跨国企业在中国部分地区逐步转移其核心技术的功能,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速度正在加快,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和发展会议的研究显示,中国已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主要目的地。2016年,商务部发布公告指出,在中国投资的跨国企业有超过1000家研发机构在中国近100个区域设立总部中心,通过积极吸收国际产业转移,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深深融入全球价值链。[3]

    虽然中国制造产品生产数量相当大,但利润却不高,取得的經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品、服装、纺织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于技术密集型产品如家电、电脑配件等领域则涉及较少。国际专家总结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指出,在中国的外国投资者拿出30%的资本,拥有50%的股份,赚取70%的利润(或更多),而中国的资本则只获得了低于30%的利润。[4]中国现阶段的制造产品,自身缺乏附加值较高的品牌设计、制造技术、高技术零部件以及物流等渠道与环节,中国制造目前在国际分工中的加工环节中,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制造业,赚取较低的加工费。截止至2016年,中国的制造产品产量已经超过200种产品位居世界第一,都是处于低端的产品价值链,如棉、丝绸、木材纸浆、纤维板等,在价值链的结构中,主要生产终端产品。从现实情况看,发达国家大多是企业全球价值链的领导者,在全球价值链的控制和治理,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

    目前,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在这个过程中加速工业化和经济重型化,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是不可避免的。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产品的产量大幅增长,带动了能源需求,生产性服务业在先进制造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制造业中不同级别的技术所对应的服务活动是不一样的,如与高新制造业相对应的即是信息技术和科技,企业的消费水平更高。与此同时,中国各服务业的出口值不断增加,在世界的排名也不断前移。中国工业竞争力有待提高。2016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收到115万份申请发明专利,连续五年位居世界首位,总计35.9万项专利授权。其中,有27万项专利在国内的发明,从2014年起,同比增长61.9%。[5]在国内发明专利授权中,职务发明专利授权23.9万件,占90.9%;非职务发明专利授权2.4万件,占9.1%。2015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保持稳步增长,增速接近20%,申请受理量达到110.2万件,发明专利申请比例的增加表明,中国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6]

    二、“互联网+”中国制造业现行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产能过剩、业绩下滑、增长缓慢、竞争加剧、效率低下,难以永续、能力不足等,制约了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表1中的SWOT分析模型显示了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制造业产业转型和升级机会与问题。因此,我国很多制造企业通过广泛推进“互联网+”在自身生产、研发、经营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品牌知名度等。从长远来看,“互联网+”中国制造作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将会引发产业、科技的变革升级,将会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但是,其现行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 结构性调整效率低下

    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是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重工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过大,产业发展专业化程度较低,同构化现象严重。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靠工业拉动,工业在三产中的比重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过大,增加值比率较低,呈现出畸形的工业结构模式。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传统资源型产业占比过高,资源耗费严重的问题,制造业专业化水平较差,缺乏健全的产业分工体系。此外,产业内部结构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随着国内需求市场的饱和,产能过剩日益凸显。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造业部分领域、部门对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水平、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中国人力资源供给结构调整滞后,无法满足制造业市场需求。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近年,“互联网+”中国制造业一直处于技术引进型模仿创新的发展阶段,企业本身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与动力。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逐年下降,而在GDP中比重逐年上升的趋势,创新在“互联网+”中国制造业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产业集群的最终发展方向是实现创新集群。“互联网+”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所以难以构建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互联网+”中国制造业技术水平仅达到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多数企业仅停留在简单的加工制造阶段,而处于制造业价值链两端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管理、金融服务等环节是能够创造出更多价值和盈余的环节。经济学原理的“微笑曲线”说明,工业化早期,发达国家制造业中产业的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环节的附加值差距较小,所以产品价值链呈现出一条平缓的曲线。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制造业技术的标准化,导致设计、研发、营销等环节附加值大幅上升,加工制造环节附加值降低,形成了两侧高、中间低的“微笑曲线”。中国制造业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缺乏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导致多数制造业企业处于价值链中部的加工制造环节,与设计、研发、金融服务等环节所获得的高经济收益相差甚远。尽管中国部分制造企业掌握了部分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但是绝大多数技术尚未实现产业化,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三、“互联网+”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为了应对增长趋缓和竞争加剧的挑战,制造业应通过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效利用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和IT技术提高运营效率,促成制造业的转型创新,为制造业企业注入活力,进而提高竞争力。“互联网+”中国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主要通过盈利模式、企业发展定位和企业运作模式三方面的转型展开,探寻新的驱动力,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培育创新型智能制造业

    世界进入创新密集的新全球化时代,中国可依靠创新驱动带动工業发展,构建创新驱动型制造业发展模式,注重发展智能制造业并使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通过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加速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中国制造业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从既有的约束条件来看,中国的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跨越式创新、集群式创新和协作整合式创新。在准确把握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场产业,正确处理好传统优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创新型制造业,分析自身特点,突破转型困局,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竞争中争取主动,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取向。一端是从事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另一端是从事市场开拓和品牌推广的营销活动,中间细长的部分是产品的生产制造,实现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定位的转型。

    ●“互联网+”制造模式推动网络智能化生产

    互联网的参与一方面对制造业价值链结构的优化产生巨大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创新了制造模式,通过推进智能制造、云端制造等高科技方式,实行制造业网络化、自动化生产。将信息化引入工业化进程,发展制造外包、由单一工厂变为多工厂制造、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实现企业集团化运作架构,通过逐步推进中国制造业一体化进程实现制造业企业运营模式的转型。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中国的制造企业不仅能够更方便地分析市场需求,以需定产、优化库存,同时能够联结跨地区的共同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及生产、销售链条的进一步优化。

    制造业需要先进的物流业和信息业的支持,信息化已成为中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转型支点。运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以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从需求预测到组织采购,从生产制造到运输交付、销售网点都进行科学管理,使企业可以对生产成本、库存和订单进行可视化管理,并根据贴近实时的数据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决定。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应是多元主体参与的中国制造业一体化的新模式。透过战略联盟、动态网络和国际转包等途径把全球消费市场和地方产业集群联结起来。

    ●积极打造“互联网+”中国制造发展的软环境与硬环境

    推进科技、人才为制造业产业服务,智能制造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科技创新,应完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调动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整合社会科技资源,促进科技要素与经济要素紧密结合。将人才的培育与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为高级人才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创新环境及工作生活环境,实现汇聚人才、造就人才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针对中国制造业重点环节、领域,应加大对人才的引智引资力度,尤其是对各行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期权股权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完善供需人才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覆盖面广的高端人才数据库,从而满足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的各项需求。

    完善资本市场构建,支持制造业产业发展。首先,要健全制造业产业的融资体系,创新资本运用和投入方式,各级政府要保障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发展壮大中国智能制造产业重点领域的投资基金,鼓励建立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鼓励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联合票据。诸多因素导致智能制造发展初期难以形成规模,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加大力度培育市场。

    参考文献

    [1]曹明福,李树民.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来源:比较优势、规模优势和价格倾斜优势 [J].中国工业经济,2017,(10).

    [2] 陈继勇,盛杨怿.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 [J].经济研究,2017,(12).

    [3] Jieming Zhu.Industrial Property and Structure Change of Manufacturing:A relative-cost Analysis [J]. RURDS,2000,(12).

    [4] 霍建国.巩固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 [J].进出口经理人,2017,(8).

    [5] 江静,刘志彪.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 [J].南方经济,2018 ,(1).

    [6] Carbonara,Nunzia.New models of inter-firm networks within industrial districts [J].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Volume 14,Issue 3 July 2017.

    作者简介

    马欣员,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任编辑 解梅娟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