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人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
邸敏玲
[摘 要]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教育的实施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做人,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有一定的知识获取能力和储备,有探索创新精神、追求发展的人的过程。遂行“立人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回归教育的本质,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学校践行“立人教育”,需要通过打造和谐发展的卓越教师团队、引导师生主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建设阳光生态校园等路径。
[关键词]“立人教育”理念; 教育本质问题;教师团队;教育教学实践;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8-0150-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8.029
一、“立人教育”理念的形成过程
(一)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追问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教育的作用愈发受到重视,教育领域中暴露出的隐患和矛盾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者的关注。从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案,到马加爵杀害室友案,再到牵动众人神经的南航金城学院命案……,这不仅引起人们的追问,当代学生最缺失的是什么?多数教育人都会脱口而出:我们所培养的人,不缺乏知识和技术,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这是以培养“成功者”为目的的教育必然导致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市侩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下一代的精神和道德危机。
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美国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曾说:“教育不改变生活环境,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哈佛大学的沙哈尔教授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幸福取决于有意识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教育就是生长,其本质是人的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学校教育的本质还可以理解为立人、求知、养趣,即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有一定的知识获取能力和储备,有探索创新精神、追求发展的人。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习近平主席曾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需要的人,培养有道德传承、有责任担当、能够为国家服务、具有是非判断能力的人。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尊重人、关怀人、服務人、成就人的价值追求,培养“会学习、善思考、有个性、能担当、求发展”的有用人才,让学生能健康幸福地生活,踏实快乐地成长。
(二)“立人教育”理念的提出依据
在教育史上有多位教育大家曾提出过关于“立人教育”的思想或理论。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自己的脚要先站稳,才能够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先腾达,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才能去帮助和救济需要帮助的民众。鲁迅先生认为“立人”为教育的最高本质,“兴国”是教育的终极旨归。他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指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系统包括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地位。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三)“立人教育”理念的内涵
“立人教育”是以站立的“人”为立足点、出发点。“立人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是“四立”:立德、立文、立身、立己,即立德树人、立文养人、立身存人、立己达人。(1)立德树人就是树立德业,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培养学生忠诚、友善、儒雅的素养。(2)立文养人重在强调学生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成为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3)立身存人就是培养学生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身心,让自己“立”起来,并能惠及他人。要求炼筑健康的身心——首先是立报、立身;其次是励人、砺人,培养学生阳光、自律、强健的素养。(4)立己达人就是教育学生,想自身成功,就要让别人成功;想被人理解,就要先理解别人;想要获得帮助,就要先帮助别人。要形成彰显正气的价值取向——首先是立行、立长;其次是利人、力人,培养学生志高、趣雅、创新的素养。通过“立人教育”的实施,最终使学生形成崇尚人文、善于学习、身心尚美、敢于担当的核心素养。
笔者设计了所在单位的“立人教育”文化体系,校训:立人为本、致知于行;培养目标:明德善学、立己达人;培养理念:涵养浸润、固本铸魂;校风:厚德崇学、强身尚美;教风:立德育人、精进修业;学风:尊德问学、励志竞优;办学策略:德育亮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名师治校;办学目标:省内一流、市内突出、家长满意、师生发展。所谓省内一流,是指以特色学校建设为载体,在校园活动、特色校本课程、德育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突出的业绩。所谓市内突出,是指办学理念站位高端、思想前瞻,办学实践丰富多彩。所谓家长满意,是指家长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及学校的管理质量、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能感到满意。所谓师生发展,是指学校能为师生提供一切平台,让老师修身治学、润物无声、尚文明理,让学生心向善、身修正、路行远、根扎深。所谓创新学校,是指在专家引领下,在校园活动、特色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构建以内涵清晰、目标明确、全面发展为特点的立人教育理念体系,形成品牌特色。
二、“立人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
笔者所在的辽源市第二实验小学校始建于1947年,1980年被列入吉林省首批重点实验小学。历经71年的办学实践,学校通过不断地发展、积淀,确立了“立人教育”的办学理念,逐步建立了与之匹配的学校发展框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行为模式,使“立人教育”特色文化初具雏形。由于学校地处矿区,矿工子女、农民子女、打工子弟、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主要的生源,无论是基础素质、家庭条件,还是教育基础都是不均衡的,且大部分学生各方面的基础都较差。教师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近15年来没有进新人,教师年龄老化,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学校所在的矿区发展饱经沧桑,使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过程历尽艰辛。面对这些情况,学校确立了“立人教育”的办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文明、向上、乐观的精神,成为有灵魂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应。
“立人教育”理念实施过程中,学校致力于全过程、全方位地调动与学校教育有关的因素,形成了多元立体的培养体系。
(一)打造和谐发展的卓越教师团队
学校强化师德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德淑高雅、精于修业的教师队伍,从而实现“立人教育”的目标。
1.立人教育”的示范引领。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身正的前提是“德正”。教师是道德理念的传播者,是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者,要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通过个人行为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1)强化教育功能,做到教育立人。学校引导教师树立三种意识:“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意识、“追求个人社会价值”的奉献意识。强化“四种精神”:敬业乐业精神、勤学进取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力求做好五项工作: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强化教学过程管理;狠抓教师继续教育,促进教师掌握先进教育技术;造就人格力量,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坚持“立人”为本,努力把师德教育的要求内化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行为;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致力于把高尚的师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引导教师把诸多教育元素带进课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向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在细节中向学生渗透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在学习上求真、道德上求善、学问上求实、艺术上求美、体魄上求健的综合素质和完美品格。(2)创建优秀团队,立足服务育人。让家长满意、让学生满意、让社会满意,是学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需要。每一位教职工都要强化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形成“领导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后勤为教学服务”的服务格局。一是树立学校领导为教师服务的意识,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三三三”制管理,即三读:读政治书、读专业书、读文学书;三思:思考工作方向、思考工作方法、思考工作目标;三情:培养互助激励的友情、强化学习的真情、增进互补的感情。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条件,随时深入教师中了解和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尽量减轻其工作负担,为其发展提供平台,从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二是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提高育人质量。学校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关注、尊重、爱护学生,把无私的爱奉献给学生;密切与学生和其家长的联系,平等真诚地对待学生及家长,创设和谐健康的家校氛围。学校为残疾儿童、学困生建档,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家访、资助活动,使每一位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倾听他们的意见。三是树立后勤为教学服务的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教育教学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后勤的保障服务功能。在为师生办实事、做好事的过程中,体现“立人教育”的内涵,让师生体会做人的道理,从而实现服务育人的教育目标。(3)培育乐业精神,实现立己立人。作为教师,要重身教,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做红烛,在照亮学生的同时照亮自己。“立己立人”要求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先进同行的事迹,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大讨论及“热心爱教、优质施教、文明执教、廉洁从教”系列活动,加强了师德规范的养成教育和训练。深入开展创建优秀教师群体活动,弘扬三个主旋律:一是弘扬“有仁义、有涵养、有操守、有坦诚、有担当”的君子之风;二是弘扬“修己以敬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达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仁人志士情怀;三是弘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精神境界。教师只有自己的品格完善了,才能有资格、有能力去帮助学生实现人格的培育和完善,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之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
2.强能铸师,培养从事“立人教育”的精英翘楚。教师的素养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学校强化校本研修,采用“三三三”制的培养模式促进教师成长,推动学校健康发展。(1)搭建教师培养的三级层次。新教师的初级培养:一是搭建新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桥梁,践行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二是建立新教师业务成长档案,主要抓常规教学;三是实施新老教师间的“导学伙伴”工程,签订师徒“结对子”合同,让每位新教师在教育教學实践中达到初级标准。青年中级教师的培养:学校借助“青年教师精英课”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素养达到中级水平。骨干教师培养:对骨干教师采取“五子登科”做法:一是选苗子(选拔年轻有为、有培养潜力的教师),二是厚底子(夯实教学基本功),三是定调子(以师德建设为基础的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的“一法三新”的人才培训工程),四是搭梯子(为教师提供展示平台),五是压担子(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促进骨干教师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2)铺设专业发展的三条道路。“历练”教学基本功:定期开展校内“三字一话”比赛,以听课、辨课、说课等活动检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锤炼”教学策略:要求教师践行开放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基本策略,让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提炼”教学思想:通过评选名师等方式激励教师形成教学思想,凝练教学艺术。(3)搭建内涵发展的三个空间。学习空间:向教师推荐专业学习书目,定期组织读书汇报会、好书交流会、好书推荐等活动,引导教师构建学习型人生,建设学习型学校。实践空间:坚持实施校本研修的“八个一”工程,即:改进一个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完成一个学生成功辅导的案例、上一堂具有教学风格的展示课、制作一个可供交流使用的电子教案、编制一套区分度较高的试卷、完成一篇教育叙事、研究一位名师并撰写报告、研修一本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的书籍。展示空间:为了让教师们获得成就感,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观摩活动,以展示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
(二)主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校本课程,构建快乐健康的“悦读”框架,夯实学生品行合一的做人基础,从而达到“立人教育”的培养目标。
1.导自主、高效、创新的绿色课堂。创建自主高效、合作创新的特色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1) 探索教学模式,实现自主高效。学校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以构建“课堂立人”教学模式为目标,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课堂核心要素,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统一,教与学的和谐共振,形成“一、二、三、五”教学模式(一个中心、两条线、三个突出、五个环节)。一个中心——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两条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前置性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提高的过程。教师情境引导的过程是趣味导入、引导探究、互动展示、反馈提升的过程。三个突出——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五个环节,即由情境引导、问题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拓展、反馈提高等环节组成的课堂教学流程。(2)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科整合。学科整合是教改的热点,也是难点。创建多学科、跨年段的学科整合是学校教改的综合目标,意在学科本位的前提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与各学科应用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让学生获得更多、更高、更广的知识。学校相继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年组合作交流研究、跨学科整合研究等工作。学校曾率先召开“吉林省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场会,受到高度好评。
2.建设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学校坚持“面向全体、注重实践”的原则,建设个性多样、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实现校本研发、特色教材、社团活动三位一体的校本课程体系。(1)校本研发。组建以学校领导、学科骨干、专业突出人员为主要成员的校本课程研发团队,并以专家团队为引领,成立若干个由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研发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研发、修订、编辑以及实施的指导工作。学校校本研发专家团队共有21人,组建了5类7个研发小组:语言类有国学研发小组、英语研发小组;艺术类有音乐研发小组、美术研发小组;竞技类有体育研发小组;科技类有计算机应用研发小组;综合类有学科整合研发小组。(2)特色教材。学校以国学经典推广为依托,编写了《小学经典诵读》低、中、高年级三册校本教材,并以《小学经典诵读》教材为引领,逐步开发了《光影魔术手》《快乐体育》《少儿电子琴》《少年排球》《少年足球》《儿童装饰画》等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3)社团活动。学校以学生社团建设为重点,结合校本教材研发以及特色教材的使用,组成了学生社团,促进校本课程的实践化。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以人为核心,以兴趣为着力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开设涵盖5大类18个学科的27个社团:语言类有演讲、国学、英语、文学社;艺术类有管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电子琴、摄影摄像、剪纸、泥塑、国画;竞技类有足球、篮球、棋艺;科技类有机器人;社会实践类有小记者、社会调查等。
3.构建自主、快乐、健康的“悦读”生活。和谐的校园离不开浓郁的书香气息,崇尚读书的校园一定是健康而充满生机的校园。为此,学校以书香立人,以“悦读”活动调动全校师生的参与热情。(1)营造氛围,让校园有书香气息。学校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学校图书室,在教学楼内的走廊、过道等处设立图书角,建立走廊书吧,让阅读随时随地发生。精心设计“班级图书角”,打造个性化的“书香班级”。黑板一角公示每天的阅读书目、教室外张贴学生作品等,让班级每个角落都飘有书香,让每个孩子能随手拿到书、读到书。(2)引领阅读。为了引导孩子们有方向地阅读、有效地阅读,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不同层次的研究活动,研磨出了以下几种课型:阅读指导课、绘本导读课(低年级)、阅读导读课(高年级)、读书交流课(中高年级)、新书推介课(中高年级)、读书汇报会等,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其阅读质量。同时,学校成立书香校园建设指导小组,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阅读水平以竞赛、书面考核、教师调研等形式进行评价。(3)开展各种活动,让阅读有快乐之感。为了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摒弃肤浅阅读带来的弊端,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必做三件事:晨读、午诵、暮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每周必做三件事:一是填写学生阅读储蓄存折和课外阅读记录册,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获快乐。二是每班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交流阅读方法,分享阅读体会。三是每周推荐一人在校园少儿电视台阅读经典,促进阅读品位的提升。四是召开读书主题班会。五是不定期开展几项活动,如“好书伴我成长”演讲比赛,“古诗词美文诵读”比赛,手抄报评比,优秀读书笔记评比,课外阅读综合能力测试等。每学期进行三次评价:举行一次“读书小博士”评选活动,表彰读书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组织一次“书香班级”评选活动;举行学生“阅读之星”五星晋级评选活动。
4.夯实学生品行合一的做人基础。“德”是做人的根本,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人要走向成功,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学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实现强身尚美的目标。(1)以养成教育为根本,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基。一是确立养成教育的目标。我们制定了“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的原则,拟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把养成教育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分解成具体的目标,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理解掌握和操作。同時,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激励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二是创新养成教育的模式。为实现养成教育目标,逐渐达到自觉、自省、自律的境界,学校建立了“五全四自三结合”的管理模式。“五全”即全团、全员、全局、全面、全程;“四自”即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三结合”即学校、家庭、社会评价三结合。“五全四自三结合”德育管理模式确保了德育工作在学校的首要地位,减少了学校德育的“真空地带”,解决了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形成了上下贯通、纵横有序的全方位教育场,确保了学生在校的所有时间、空间都处于有效的管理状态下,从而确保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抓实养成教育的过程。学校以学生行为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抓实抓细行为规范养成的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依据各项行为养成的评价标准,做好日检查、周评比、月总结工作,并在每周一的全校大会上进行总结表彰,并提出不足和努力方向,及时鼓励学生,修正学生的行为,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四是拓宽养成教育的渠道。除了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之外,我们还不断拓展其他渠道。以学校教育为主,培养合格学生;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养成良好习惯和品德;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组织开办家长学校,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教征文、家教经验交流等活动,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子知识。建立健全校外辅导员队伍,积极吸纳家长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校外辅导员队伍中,引导志愿辅导员形成良好的工作和研讨氛围,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由于养成教育的成果显著,学校成功地召开“辽源市中小学养成教育工作”现场会,学校的经验得到推广。(2)以主题教育为途径,促进学生的素养提升。为了促进“立人”内容的不断深化,我们以“主题教育活动月”的形式按月推进,逐年螺旋上升。所开展的主题活动,力求形式多样、内容精彩、内涵丰富,真正达到了活动育人的目的。一是立文养人主题教育。每年的1月、2月是树理想、弘扬传统的“文化月”;11月是快乐阅读活动月。二是立德树人主题教育。4月是讲道德、诚实守信的实践月; 5月是爱劳动、文明礼仪的示范月;12月是树新风、法制宣传活动月。三是开展“立身存人”主题教育,培养学生阳光、感恩的心理。3月是学雷锋、知恩感恩的“教育月”;6月是献爱心、分享关爱行动月;7月、8月是重安全、珍爱生命教育月。四是开展立己达人主题教育,培养学生志高、爱国的素养。9月是缅先烈、培育民族精神月;10月是知荣辱、爱国主义教育月。(3)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强身尚美。为了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立人教育”的实施。一是建设音乐殿堂以陶冶情操。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逐渐形成了以“自尊自立我奋进,自信自强我能行”为主旋律的艺术教育特色。通过师生同台同庆,台上台下融为一体,让每名学生都感受到成长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校艺术节活动的实况曾在省、市电视台展播,艺术教育模式获得广泛赞誉。二是以体育活动健康学生体魄。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举办拔河、跳绳、广播操、韵律操、集体舞比赛、郊游等活动,学生以极大的热情认真参与其中。学校开发的体育艺术“2+1”活动,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运动潜能,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了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三是书画艺术素养的提高。学校美育持之以恒,为学生搭建平台,展示个人风采。学生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区级比赛,艺术天赋得到了培养,书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建设阳光生态校园
学校的物质条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教育功能、示范功能、凝聚功能、创造功能、熏陶功能不可小觑,学校努力利用已有的基础,通过打造“阳光校园”“数字校园”和“绿色校园”,使学生增长知识、锻炼才干、自主拓展生活空间。
1.阳光校园建设。美丽的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成才的摇篮。学校医务室为学生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全校老师以高度的责任感,用自己的爱心精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让他们不仅仅汲取知识的营养,更能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2.数字校园。以校园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使校际、班际之间实现合作、分享与传承,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合作育人的目的。学校建有信息技术网络教室、主控室、录播教室、音美教室、备课中心、报告厅、图书室和阅览室等;装备有校园电视台直播系统、语音广播系统和校园网络系统,实现了“班班通”。学校充实了电教器材和录像资料,各项硬件、软件指标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校园网已经建成,包括学校概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园地、教师博客、学生天地、家长频道、互动交流等多个栏目,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教师微信群、家长微信群等信息交流管理平台。
3.绿色校园。通过校园环境规划管理,创设绿色环保的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实现了校园内净化、绿化、美化、童化的目标,使学校成为生态校园。
三、“立人教育”理念的探索展望
多年来,我们坚持对“立人教育”理念进行实践探索,经过不断地传承与发展,“立人教育”的理论支撑越来越系统,评价制度越来越完善,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学校“立人教育”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是经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并认真实践的过程。首先从教育现实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依据学校发展面临的困惑,再到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等方面进行的思考;其次找出“立人教育”的理論基础,确立“立人教育”的内涵并进行实践探索。“立人教育”实践过程中力求彰显学校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文化品位,也是学校走向特色学校,创建个性鲜明、内涵丰富、发展稳定的优质教育的一种全新尝试。值得肯定的是成果鲜明、效果显著,学校的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市教育发展的前列。学校多次荣获“吉林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吉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多次承办省、市级现场会,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市实验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成绩抽测活动中,多次夺得冠军,深得家长的拥护和社会的信赖。
虽然“立人教育”理论与实践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但目前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探索实践,如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教师的培训应该采取哪些更适合的模式?“立人教育”理念引导下的教师评价手段怎样改进才能更有意义?对于学生的评价,怎样才能让学生把在校内培养起来的一些好习惯、好品质持续内化为自觉行为?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围绕“立人教育”目标,怎样继续整合教育资源,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探索教学模式,研究教学策略?怎样继续开发个性、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师生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些是需要我们在学校未来的发展建设中不断探索和思考的。
(责任编辑:刘新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