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传播学解读

付长海
摘要: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之一,其合理性和科学性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坚持灌输理论的依据在于,灌输与强制灌输有着本质区别;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传播斗争实践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原则遵循了传播规律的基本要求。
有人认为, 灌输教育是一种强制的、封闭的、僵化的教育形式,加之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思想意识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因此灌输教育已经失去了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要坚持灌输理论的问题心存疑虑。灌输理论的必要性和科学性问题,可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考察。

灌输具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把流水引到需要水分的地方;二是“输送思想、知识等”。[1]这一概念被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是指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的传播或输送。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只有经过灌输才能使工人阶级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使无产阶级斗争由自发行为变成自觉行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一些人并不赞同,甚至反对这一理论。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对灌输理论存在片面理解,特别是有人经常把灌输完全等同于强制灌输。灌输与强制灌输有着本质区别。强制灌输是一种“教育者借助强制的、非理性的方法迫使学生无批判地接受某种特定单一的思想、观点、价值观,以达到禁锢学生思想的目的的教育或教学。”[3]或者至少是生塞硬灌、空洞说教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是一个中性概念,其内涵基本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在传播学中,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4]它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受双方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它既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个系统。作为一种有着特定内容和特定目的的传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不是指一种单一的方法,而是包含着多种方法的体系;它不只是灌输双方的“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简单过程,而是一个由主体、客体、内容、过程、环境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而言,在方式方法上,它坚持以人为本,讲求灌输的艺术性;在内容上,它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为根本,同时针对不同对象区分灌输内容的层次性;在目的上,它要实现无产阶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利益,但同时又以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把灌输简单地理解为强灌硬输,是不可能真正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丰富内涵的。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传播实践的结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思想斗争。在这两种思想体系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者逐渐认识到灌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902年,列宁指出:“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5]自发的工人运动容易受到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控制,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对“自觉因素”的作用即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的任何轻视,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工人的影响。“原因很简单: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6]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帝国主义,开始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毛泽东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7]对年轻人进行教育,要靠老一辈人把过去的经历告诉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过去的困难,没有经过阶级斗争的锻炼。邓小平指出:“美国,还有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美国学者有一种提法:打一场无硝烟的世界大战。我们要警惕。资本主义是想最终战胜社会主义,过去拿武器,用原子弹、氢弹,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现在搞和平演变。”[8]新的历史时期,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呈现出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国内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和人们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只有坚持灌输原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传播强势,才能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才不会迷失方向。

灌输理论重视人的传统习惯,符合人类传播规律的发展要求。这一点集中体现在灌输理论对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处理上。传播学认为,传播者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其优越的地位及对传播工具、手段的掌握,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数量、流量与流向,发挥着传播的主动作用。灌输理论首先重视主体,即教育者的作用,强调“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之中,教育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发动者、领导者,其主导作用是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积极性的关键。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水平。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有效地组织灌输活动外,教育者还要通过思想、品德等人格魅力,形成巨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和辐射力。
灌输理论对人的重视,还体现在对受教育者的处理上,即把受教育者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主体。传播学认为,即便是同一个传播者,运用同一种方法传达同一内容的信息,在不同的对象那里引起的反应也是不同的。传播对象自身的属性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保证并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以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完善人格、满足高尚的精神需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价值取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反对把受教育者看作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强调灌输活动要结合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把握每个人的特有的、丰富的本质,也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强调要发挥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作用,发挥集体成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受教育者自觉地、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把对方作为自己认识和活动的对象,双方既是主体,又都是客体,二者是一种主客体的转移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对人的重视,以及对灌输主体和客体关系的正确把握,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

传播学认为,讯息因素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方面。从长期效果来说,对传播效果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传播内容本身。灌输理论强调内容的重要性,认为灌输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根本上取决于内容的科学性和说服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要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9]灌输只有始终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核心内容,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功能,完成它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头脑,这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宝贵经验和基本原则。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这是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10]邓小平同志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11]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2]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并把这些创新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一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核心内容。胡锦涛也曾指出,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正是基于正确地认识了内容对于灌输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才真正地坚持和发展了灌输理论。也只有坚持这一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大政方针,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等重大举措,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灌输理论并不意味着教育的强迫性和方法上的单一性。传播学认为,为了达到一定的传播目的,需要采取一定的传播策略,即讲究传播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在长期的传播活动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传播经验。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一直强调灌输的策略性和艺术性,反对“注入式”和“填鸭式”的强制灌输方法,主张通过感化、说服、感染等方式来实现教育目的。早在1886年~1887年,恩格斯就两次写信给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告诫参加美国工人运动的德国工人阶级先进分子,不要把革命理论当作救世的教条硬灌给美国工人阶级。他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13]列宁在讲到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灌输时要求:“不能强迫农民接受社会主义,而只能靠榜样的力量,靠农民群众对日常实际生活的认识。”[14] 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工作的方式方法问题,他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15]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解决的主要是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16]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比较教育、典型教育、自我教育、感染教育、心理咨询等诸多方法。这些方法有的是对人类优秀传播方法和技巧的借鉴与继承,有的则是对人类传播方法的发展与创新。正是在采用了正确方式和策略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才得以充分彰显。
参考文献:
[1]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468。
[2]《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317。
[3]李菲《重释“灌输”的内涵及实质》教师教育研究,2004,(1).60。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
[5][6]《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38、40。
[7] [16]教育部社政司《毛泽东思想基本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2001.353、335。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25、32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9。
[10][1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 28、41。
[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82。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681。
[14] 《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265。
[1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139。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责任编辑:包和春]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