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课堂“勿”入歧途
陈越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一些常见误区,提出了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知识讲解和学生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倡课堂教学不应过分看重形式,而应注重教学内涵。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堂教学;常见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2.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29-001
高中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它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然而,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尚存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教学导入越另类越好
都说高中美术鉴赏课不好上,课堂大多比较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为了摆脱现状以及遵循《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很多教师在阅读了教参、查询了资料、观摩了公开课后发现,一堂好的美术鉴赏课都是在设计好的一种情境导入模式下开始的。于是很多教师为了能在这“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绞尽脑汁、另辟蹊径地设计与众不同的教学导入,想要以另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
对于一节美术鉴赏课来说,导入阶段仅占整节课的很小一部分,是讲授新课的前奏。教学导入设计新颖、引导性强,能使学生一步一步、“自然而然的”引起对新知识的探知欲望,这才是设计教学导入这个环节的真正目的。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看到一上美术课就开始听音乐、看表演、做游戏,一开始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久而久之,每节美术课都是由这样的形式起头,作为即将成年的高中生来说,不免会觉得较为幼稚,对教师的精心设计“不买账”。一旦失去了兴趣,再想唤起他们对整节课的求知欲就难了。所以,不恰当的教学导入不但起不了良好的引导作用,还会使教师误入歧途,白下功夫。
其实,教学导入的设计重点不在于形式,而应看重内容。与其在热闹的开场之后硬把学生拉回冷静的分析中,不如一开始就褪去华而不实的外衣,尽早进入状态,直接展示几幅风格迥异的美术作品,请学生观察后,说出直观感受,引出对新风格、新流派的学习。或是以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形式,引出对本节课新内容的学习。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都会在美术学科本身,而不会偏离方向,本末倒置。
误区二:教师讲解越详细越好
美术鉴赏教材里包含了大量的代表作品,教师往往认为讲解的越细越好,对每幅作品,都要精讲细讲。大到美术类型(具象、意象、抽象)、时代背景(历史故事)、艺术影响;小到基本元素(点、线、面、色)、表达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笔墨、章法等)等等,可谓全面解析。而就在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授方式下,学生的兴趣就被这样的喋喋不休充斥掉了。所以经常会见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神色漠然、昏昏欲睡。
其实,美术鉴赏课上,不是要求教师讲解的越细越好。教师讲解应注意几点:
1.有选择性的讲
每节课教材里都出示了大量的相关作品,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近代的;有较为熟悉的、有较为陌生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备课之时就应对教材进行分析,找出本课教学重点,围绕重点有选择性地进行分析讲解,要会加工处理教材内容,围绕自己制定的教学重点,及时添加或删减教材内的范例,不要仅仅是按部就班、平铺直叙、面面俱到的解释。
2.重学科本位的讲
有的教师在介绍画家的作品时,事先做了充分的功课,从作品的来历拓展到作者的奇闻趣事,像是一种“导游式”的讲解。而真正涉及到作品的构图、用笔、色彩、造型等专业方面的内容却很少。教师在分析讲解时,应重点注意学科本位。高中美术鉴赏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它与历史、自然、政治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使他们学会恰当使用美术术语来分析美术作品,突出美术课程的特点,强调学科本位。当然,也可以把其他学科知识作为背景材料来辅助教学,以达到鉴赏的目的。
3.请学生一起讲
在实际教学中,应遵循以教师的“教”为引导,学生的“学”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才有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讲解时,应掌握方式方法,在传统讲授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提问式讲解、对比分析式讲解等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的讲解方式,这样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度会更高、印象会更深刻。
当然,教师在整节课的讲授过程中,还应注意语言、语调、语速的变化,在重点处要有声音上的强调,这样也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
误区三:学生活动越自主越好
与上面提到的情况刚好相反。高中美术新课标实施以来,又出现了另一种极端现象:教师一味地追求学生自主。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少讲,课堂由一个又一个的学生活动串联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完全自由发挥,教师就像一名旁观者似的,“静观其变”,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会给予任何方向性的评价或建议,认为要绝对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最后使得整节课学生只收获了“热闹愉快”的课堂效果,而没有学习到应该具备的美术知识。
其实,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是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但如果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违背了作品的基本意义,就说明他们还没能完全掌握鉴赏的方法。这时教师再不给出指导或纠正,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长此以往,学生会认为我怎么说老师都会支持,逐渐会造成学生盲目自大,也会导致学生应付心理的产生。正如在讲授到20世纪西方达达主义时,当展示出杜尚的《泉》、《L.H.O.O.Q》等作品时,学生大多会认为“这也是艺术呀”,“这样的艺术我也会”这样的调侃情绪,若任由学生自主发挥,他们很可能会排斥这样的艺术派别。而作为教师,就应及时做出解释,帮助学生一同分析20世纪美术发展的大环境: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欧洲人的精神危机中诞生了“达达主义”,这种艺术思潮的诞生多少带有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他们是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达达主义的艺术家极端的藐视传统,彻底否定过去的经典作品。事实上与其说他们的作品是一种艺术创作,不如说是一种观念和态度。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又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仅为笔者的个人见解,如有不当之处,还请专家领导和同行教师们批评指正。诚恳希望在不断地反思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