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地名里的数词研究

    内容摘要:数词是用来计量的工具,黄山地名里也使用数词这种重要的计量工具,地名结构中数词可表示三种意义,即基数、概数、序数。

    关键词:黄山 地名 数量词

    一.引言

    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了“万物皆数”的观点,宣称“数”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从而把数的概念提到突出的地位。数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范畴,但在人类社会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中,数的概念的形成和数词的产生则是文明进化到一定程度才有的事,是人类智慧进化到较高级阶段的产物。[1]在上古,文字尚未出现之前,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发明出在绳子上打结作为记号,记录事物的数量,这就是《易·系辞》所谓的“上古结绳而治”。“数”在甲骨文中,左边是结绳,右边是手,正反映了上古结绳计数的方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人们逐渐创制了表示数目的符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这些符号进入汉语词汇系统,称之为数词。从此,数词便成为人们计量人、事、物的方便简捷的工具,而地名的命名也经常使用数词这种重要的计量工具。

    二.黄山地名里数词的范围和特点

    黄山地名中的数词主要表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一)主要使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十、半、双、百、万”等13个数词。除“半”外,都是正整数,没有分数、倍数、小数。

    (二)这13个数词一共构成253个地名,占全部地名的3.67%。按照构成地名的数量多少为序,可以逐一排列如下。

    “三”构成37个地名词,如三亩、三姓、三里坑、三洞桥、三阳坑、三步塔、三舍岭、下三峰、上三峰等。

    “五”构成34个地名词,如五渡、五山、五城镇、五显殿、五郎庄、五子坞、上五里牌、下五里牌等。

    “半”构成28个地名词,如半源、半山村、半坑、半降、前半等。

    “双”构成24个地名词,如双坑、双溪、双坞口、双凤巷、双龙等。

    “七”构成23个地名词,如七里头、七贤、七节培、方七坞、里七冲等。

    “八”构成22个地名词,如八亩、八大源头、八脚岭、江八亩、外八亩等。

    “四”构成15个地名词,如四亩、四喜坦、四季土太、牛四岭、下四村等。

    “六”构成12个地名词,如六管上、六亩段、六亩毯、六都、心六弄等。

    “二”构成9个地名词,如二道岭、二都、二里半、二岔、杨二坞等。

    “百”构成5个地名词,如百坑、百户、百客厅巷等。

    “万”各构成3个地名词,如万安、万宁街、万金台等。

    “一”构成3个地名词,如一心、一里、一阄里等。

    “十”构成2个地名词,如十亩山、十亩坦、十里牌、十亩三角等。

    (三)数词一般出现在地名词的首字位置,如“三家”、“六亩”;有时也可出现在中间位置上,如“外八亩”、“外半源”等。

    三.黄山地名里数词的用法

    由数词参与构成的黄山地名,看起来似乎结构相同,都是“数+量(+地形地貌)”结构。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黄山地名里的数词用法各有不同,可以概括如下三种类型。

    (一)用作基数词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母。”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古代农耕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向以多山少地著称的古徽州,土地更是弥足珍贵,是十分稀缺的资源。古徽人在崇山峻岭、激流险滩上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土地所处位置、环境、大小、形状等诸多细节均有严格区分并据以命名①。不仅如此,他们还用具体数词显示其面积,由此诞生了一批标识土地具体面积的地名词,如“三亩丘、四亩、五亩、七亩坦、八亩、九亩”等面积地名词在黄山市的三区四县地名中比比皆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寸土寸金的徽州,先民对土地的爱惜、敬畏及眷恋之情。

    地名产生并形成于人类社会不断交流和发展的过程中,最初定居于某地的族群,活动范围和区域都较为固定,随着族群人数的不断增加,原有住地已无法容纳新增人口,因此需开辟新的居住地,从而带来了族群活动范围的扩大。在这个过程中,对空间距离的丈量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很多地名就由此而来。如歙县城外“七里头”因离城区七里远而得名,休宁“二里半”因距白际岭的路程而得名,其他如“四里亭、五里牌、七里头、七星顶、九里潭、九步庄”等都是如此。

    “半”构成的地名词“半岭、半降、半山、前半、南半岭”等,表示这些村落处于山的中部或河流的中游,即大约二分之一处,所以也可是对地理距离的丈量。

    “双溪”因该地有两条溪流流经得名,“三门叶”为叶姓家族居住的村莊,因位于上汪村、下汪村之间,恰成三门,因而得名。其他如“双凤巷、二陆齐名、三眼井、四门、五昌庙、七贤、粒七湾、七桥、九子源”等的命名都包含了对人以及各种事物的计量。

    最后,不仅单个数词,少量数词词组也可构成地名词。如十二宅、十三坞、十九曲、二十亩、四十里,三十六家棚;二四坞、五二堨等。

    (二)用作概数词

    黄山地名中,“百、千、万”等位数词往往用作概数,表示数量多。如黟县“百坑”显示该地溪流交错贯穿的特点,黟县“百户”、歙县“千户土太”展示出某个时期该村人口较多的特点。至于休宁的“万安、万宁街、万金台”则反映了当地居民祈求安宁、富裕的美好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三、九”也经常用来表示数量多。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九九归一”。黄山地名里的“三溪、九龙、九根源”中的“三、九”也是表示数量多的概数词,不应理解为精确计量的基数词。

    (三)用作序数词

    汉语序数词一般结构为“第/初+基数词”,表示所处位置在某个序列里的次序。如“第一”表示次序在首位,“初七”表示阴历一个月的第七天。此外,汉语也经常直接用基数词表示序数义,如亲属排行的大哥、二哥,月份的一月、十二月等。这种用法在黄山地名命名上也有所体现。如“杨二坞、张三坞、牛四岭、四姑潭、六公坑、方七坞、朱七坞、章八坑”等地名词,结构均为“姓氏+数词+地形”,其中的数词都用于表示兄弟排行。也有表示编号的,如“八号、新溪五队”等。此外,来自古代保甲制度的“三甲村、六甲、七甲”,来源于古代都图制的“六都”等,以及来源不明的“六管上、外四大号、八老庙、九都山”等地名,其中的数词用于地名编号。

    四.小结

    黄山地名大量使用数量概念及其数词,显示了古徽先民在认识徽州地理、地形以及构建居地的历史活动中,一步步将数量概念精巧地镌刻于地名的过程。从中可以窥见,古徽先民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方式及其精确计量的思维特点,甚至可以说是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理念在黄山地名里的具体表现。这或许与古代徽州数学发达、徽商兴起和发达也不无关系吧。因此,黄山地名里为数众多的数词式村落名,就是我们认识古徽先民价值观和思维特点的一个重要侧面。

    参考文献

    [1]周彩莲.现代汉语数词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歙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安徽省歙县地名录[Z].1987.

    [3]祁门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安徽省祁门县地名录[Z].1987.

    [4]屯溪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安徽省屯溪市地名录[Z].1985.

    [5]黟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安徽省黟县地名录[Z].1985.

    注 释

    ①详见拙文《黄山地名的“土地”味儿》(黄山日报2016年7月15日文化版)

    (本文为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一般研究项目,编号:SK2018A03)

    (作者介绍:洪琳,黄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地名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