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文明生
【摘 要】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战场”。语文课堂中要有民主氛围,充分的朗读,热烈的讨论,激励的评价。要按照《教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好语文的信心,增强应用语文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会知识,健康成长。
【关键词】 新课程;语文;教学;氛围;朗读;讨论;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3-0-01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战场”,《语文课堂标准》的贯彻落实及目标的实现还取决于语文课堂。那么,怎样的语文课堂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得以落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堂中要有民主和谐氛围
所谓民主和谐,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民主精神,创造民主平等的条件和气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采取民主的教育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使整个课堂洋溢着轻松、愉快、热烈的气氛。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应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要义,只能谆谆善诱,正面地鼓励学生,不能批评、责难、训斥学生。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得越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就越高。传统教育崇尚师道遵严,教师是知识、真理的化身,是权威的象征,学生对教师存在着崇拜,敬畏的心理,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这样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盲目地相信,依附教师,惟教师是从,学生死记硬背教给的标准答案,循规蹈距,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不用说和老师争论了。要建立民主,和谐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选择,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不应该是课学堂教学的管理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因此,课堂不是老师单极表演的舞台,也不是学生被动聆听的场所。在课堂中师生应有充分的交流,学生应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和机会。
二、课堂中要有充分的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眼,耳,口,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是书面语言的声化,在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默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语感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情感,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字材料,在读中加深体验,有所领悟,从而受到情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三、课堂中要有热烈的讨论
讨论式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站在“主导”的位置上;学生抛弃畏惧心理,充当学习的主人,站到“主体”的位置上。做到这一点,取决于教师的一言一行。首先,要放下架子。也就是破除师道尊严,不居高临下,给学生和蔼可亲的感觉,就像人们常说的一样“微笑服务”。其次,要宽容大度。大度的胸怀往往能化解许矛盾。这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对自己的严以律己。其三,要给学生用武之地。教师要尽量地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它让学生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方式所收到的效果是教师“包办”所无法企及的。传统教育都恰恰没有给学生讨论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定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某地一位老师在上语文公开课时画了一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同,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听课者无不哗然。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使课堂教学由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转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交流,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思维。
四、课堂中要有激励的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层层深入,评价发展迅速,教师的评价观念、使用的评价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评价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所采用的随机的、激励性的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反馈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上的优缺点,以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状态为参照,构建“以学论教”的评价参照体系。在评价时,对于那些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学生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国外有位老师讲评“画苹果”的作业时,发现一位学生把苹果画成方的,便询问:“苹果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的呢?”那位学生说:“我在家看到爸爸把苹果放到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掉到地上摔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的,就不会掉下来了。”老师听了,非但没有责备,还鼓励他说:“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苹果本来是圆的,却画成了方形的,已经脱离了实际,这位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说出了画方苹果的原因,并鼓励他说:“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这样的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人格,鼓励了学生创新,我们从中受到的启发是:对其不足,既不能漠视不理,也不宜斤斤计较,要在学生不足的背后看到月亮点。因为个性差异,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评价,这样不仅会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还能使学生拓展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其对知识更能系统地把握。
总之,在教学中,要按照《教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好语文的信心,增强应用语文的意識,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会知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