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西南联大的人才培养模式

文胜利 董会泽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高校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呢?
西南联大研究专家、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史学教授约翰·依色雷尔(中文名字易社强)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西南联大到底培养了多少创新人才,致使依色雷尔如此感叹?
西南联大从1937年8月~1946年7月,9年之中,前后在校学生约8,000人,毕业的本科生、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共3,882人;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建立院士制度,首届院士81人中,曾在西南联大任教者27人;1955年中国科学院开始评选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首届学部委员中,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61人中,有西南联大教师11人;数理化学部委员48人中,有西南联大师生27人;生物地学学部84人中,有西南联大师生13人;技术科学学部40人中,有西南联大师生8人;从1955年~1997年,西南联大教师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的有72人,学生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的有78人,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2人,两人为双院士。定居在美国的原西南联大教师、学生有4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了23位为中国“两弹一星”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其中有8位是西南联大的师生,他们是:邓稼先、朱光亚、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王希季、杨嘉墀和屠守锷;西南联大的毕业生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先后获得2001、2003、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西南联大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等等。
大批杰出的创新型人才同出于一所大学,表明西南联大较好地遵循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规律,把握了创新人才成长的特点。
一、办学思想与课程设置
一所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这与大学办学者的办学思想及其所采取的培养模式关系极大。西南联大是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起来的一所临时大学,当时由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作为常委,轮流负责主持西南联大的工作,他们都一贯主张通才教育的思想。
培养通才,作为西南联大的办学思想,它还反映在西南联大的课程设置上。学校对一二年级学生着重抓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年级的多数必修课由学校统一安排。如不但文法学院和师范学院文科各系的学生必须学习国文、英语和中国通史,理、工学院一年级的学生也要学习国文、英语;文、法学院一二年级的学生除必修西洋通史(或西洋文化史)、科学概论外,还规定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中要选学1门(其中经济学一般须选修数学)课程,并要选修非本系的人文社会科学两门;理、工学院除必修哲学概论、数学和其他共同基础理论课两门外,还要选修社会科学1门(工学院各系要必修经济学1门)。在二年级中各系学生要根据不同情况选修本院或本系专业基础课或基础技术课3门~5门。学校对体育也很重视,从大一到大四每学期都有体育课,每周上课两次,并规定体育不及格必须重修。
二、教师阵容
西南联大之所以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创新人才,最根本的是它有一支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现在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大师说”,就是梅贻琦先生当年在清华大学就职演说时提出来的。
由于重视教授的作用,西南联大在短时间内就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师资阵容。虽然西南联大的教师数量在当时的高校中不是最多的,但却是最强、最有水平的。西南联大的教授阵容常年保持在180人左右。在180名教授中,有117人在国外留过学,留学七八年以上的不在少数。
西南联大教授不仅学历高,知识结构新,知识面广,大多数人有着较深的传统文化修养,而且接受了西方现代科学的系统训练,是一批真正会通中外、会通古今、会通文理的大家人物。如中国哲学史家冯友兰教授讲哲学时常用数学、物理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得到文理融通的思维训练;闻一多留美7年,精通中国古典文学、西洋现代文学,又是诗人、画家、书法家。在理工科教师中,具有丰富人文社科知识的大有人在。例如,吴有训教授就是兼通哲学的物理学家;华罗庚对中国古典诗词很有研究,写过不少感人肺腑的诗篇;曾昭抡是很有史学修养的化学家;机械学家刘仙洲也是有名的教育家,等等。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不仅教学水平高,而且非常敬业,视教学科研如同对待生命一般。正是由于学校名师如云,教师又非常敬业,给西南联大求学的学生以极大的影响。
杨振宁后来回忆说,当我1938年~1942年间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其课程跟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大学相比,完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过之”是因为我们有着良好的教育传统。西南联大得天独厚,有强大的师资阵容,我得到很大益处。周培源和吴大猷两位先生是我在昆明上大学和上研究院时的老师。那几年我在昆明学到的物理已能达到当时世界水平。到了40年代,像西南联大这样的学校,其课程设置和科研水准,已经和国外的一般大学相当接近,培养的硕士生实际上已和博士水平相齐。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李政道和我才有可能在50年代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西南联大的办学环境和学术氛围
西南联大办学成就非凡,培养出大批杰出的创新型人才,与办学者的办学思想、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固然关系极大,但办学的环境和氛围也很重要。这里说的环境,主要是办学的外部社会环境,比如西南联大与当时云南地方当局的关系,与国家教育当局的关系等;这里说的氛围,主要是指西南联大内部的学术气氛。西南联大有着浓郁的学术氛围,应该说,兼容并包、学术自由、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造就了一代西南联大人。1939年10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统一大学各系科课程设置和统一学生成绩考核办法的训令。西南联大教授会认为这不符合通才教育的方针和学术自由的原则,就用教务会议呈常委会函的名义转报教育部,质疑和抵制教育部的训令。该文指出:“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以刻板文章,勒令从同。世界各著名大学之课程表,未有千篇一律者,即同一课程各大学所授之内容亦未有一成不变者。惟其如是,所以能推陈出新,而学术乃可日臻进步也。”
西南联大荟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3校名师宿儒,学术氛围异常浓厚。名师上课时教室大开方便之门,无论选修与否,系内系外、校内校外的学生都可以听课。座位不够,就站着听。有一次罗庸教授讲《楚辞》中的《九歌》,海报一出,连住在昆明城东的西南联大工学院的学生也都跑到城西来听讲。一间差不多可容百人的教室,坐满了听众,窗外还站着人。罗先生一气讲了两三个小时,中途很少有人退场。这固然是因为罗先生会讲,深入浅出,语言生动,能把一个专门性很强的问题讲活。教授之间互相听讲在西南联大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汤用彤教授开“魏晋玄学”,冯友兰教授去听;唐兰教授讲文字学,听课的人居然有物理系的王竹溪教授。由此也可见西南联大学术风气之盛。
恩格斯在谈到文艺复兴运动时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西南联大处在一个需要学术大家的时代,也确实造就了许多学术大家。
[作者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责任编辑:张 敏]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