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类高校“工程伦理”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徐泉 李叶青 张瑛媛

    摘? ? 要:近些年,工程建设活动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威胁,工程师是伦理责任的主体,学生是未来的工程师。开设“工程伦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责任感。目前“工程伦理”课程还处于萌芽阶段,发展尚未成熟。文章从“工程伦理”教学现状与困境出发,结合石油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创新“工程伦理”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工程伦理”;石油类高校;教学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6-0022-03

    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现代工程建设活动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工程建设活动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健康福祉带来威胁,如海洋原油的泄漏、化工厂爆炸事故、“豆腐渣”工程的频频出现、“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等有关安全事故的发生,危害了人们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引发了人们对工程伦理道德的思考与争论。工程技术具有的复杂性和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性,要求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责任观[1],适应工程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工程师以及工程师团队是伦理责任的主体,掌握着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各种工程活动的主宰者,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具有决策、管理、监督等责任。在面对各种价值冲突时,要坚持关爱自然的原则,严格遵守职业操作标准以及义务职责,对工程产品进行把控。

    学生是未来的工程师,石油院校的学生大部分为理工科学生,他们在接受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时往往将精力专注于工程建设,容易忽视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伦理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工科学生的道德素质、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工科大学普遍存在“工程伦理”教育失范的现象,部分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的认识往往不够准确,对工程师的伦理责任、义务以及底线认识不够。因此,加强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工程伦理”教学现状与困境

    我国工程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工程建设项目急剧增加,但是在许多工程领域都存在伦理缺失的现象,因此我国更需要有知识、有思想、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为了适应我国工程建设发展的步伐,高等工程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工程伦理”的教育。但从我国过去的教育来看,我国教育的重心大部分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伦理教育未得到重视,工程职业道德教育还处在萌芽阶段,“工程伦理”教育没有学科般的地位。部分学校开设了“基础生态学”“环境科学导论”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也可以培养学生对道德价值的判断,但未得到理工科高校的重视,这类课程往往与学生所学专业课联系不紧密,内容广泛,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性较弱[2],因为不是专业课教师授课,授课内容仅停留在浅层面,在课堂上并没有将道德与专业相结合。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可以促进工程专业课的可持续发展,每个专业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不同,学生也对基本的“工程伦理”原则并不明确,学生在面临实际工程问题时缺乏道德价值判断能力。如果一个工程师仅有深厚的专业技术积淀,而缺乏相关的伦理准则,则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目前“工程伦理”课程逐渐开始得到关注,但是对“工程伦理”尚未制定明确的标准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宽泛,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工程伦理”教育不够成熟,对工程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培养和造就工程师是高校工程教育的目标,当代工程师应该是综合型人才,而不仅仅是技术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数学、物理学、专业课等深厚的工程科技知识,还需要擅于将工程与经济、社会、环境、伦理等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国家需要有创新精神、具有“工程伦理”精神的工程师,学校作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应该肩负起为国家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和崇高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的责任。

    “工程伦理”是伦理课与传统专业课的新兴交叉学科,伦理学和专业课不能完全涵盖“工程伦理”课程的全部内容,它要求主讲教师对“工程伦理”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研究比较深入。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缺少同时具备伦理知识与工程知识于一身的主讲教师,由于不同教师对“工程伦理”的研究深度不同,所以教学取得的成效也不尽相同。缺乏工程实践或者伦理教育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难带领学生进入工程圈子的思维习惯,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将工程内容和伦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工程伦理”教育尚未成熟,“工程伦理”教育体制缺失,所以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有关“工程伦理”知识的培训教育,并根据学生情况开发一套完整的“工程伦理”课程。

    多数石油院校的理工科学生普遍有“重理轻文”的思想[3],对于工程活动的评判注重于技术层面,忽视其伦理问题。理工科学生通常很少阅读经典文学著作,加之沉重的学业负担,对社会、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知识的涉猎也相对较少,只侧重于钻研思考专业知识,导致知识面比较狭窄,缺乏整体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而“工程伦理”融合了多门学科,需要学生从人文角度与技术角度进行解读,这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此外,学生缺乏工程的实践活动,不会主动去深究思考工程活动给自然环境、社会公众带来的危害,对工程师的责任义务、“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知之甚少,未意识到“工程伦理”的重要性。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工程伦理”问题,加之学生缺少社会经历,社会责任意识薄弱,不能很好理解服务对象的意义,当面对责任冲突时不能很好地处理,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也不高。

    二、“工程伦理”教学改革路径

    (一)優化教学目标与内容

    “工程伦理”是一个与现实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由于发展尚未成熟,需要结合石油院校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编写“工程伦理”教材,开发完整的“工程伦理”课程。拓展“工程伦理”的空间,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有机地融入“工程伦理”课程中,建立案例库,按照真实生活情境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学生对伦理规范的认知,使学生认识到“工程伦理”的重要性。能够从伦理角度出发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具有道德价值的判断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引导学生将工程问题与环境、人文社会相联系,在工程问题面前能够权衡利益冲突,实现专业技术与“工程伦理”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先要保证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再对学生展开“工程伦理”教育。在进行“工程伦理”教育时,应该让学生对“工程伦理”有初步的认识,明确工程师的职业伦理、道德准则、职业规范、职业责任等方面的知识。首先通论探讨“工程伦理”的概念,简单探讨工程实践中的“工程伦理”的问题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原则,然后分析工程中的风险、安全与责任、风险的评估、风险的伦理责任,在工程活动中的价值利益问题、环境问题等共性问题。其次再根据石油院校学生专业分论不同的工程实践活动,针对炼油工程、沼气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工程等几个领域展开讲述,每个领域都有其特殊性,以案例教学为特点,在最后的章节提供部分案例供学生讨论。

    (二)创新教学方法

    1.采取独立的授课模式。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主要渠道,“工程伦理”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这里采用独立授课的课程模式。首先要制定教学大纲,教师加强对“工程伦理”的深入研究,接受“工程伦理”相关教育,加强与专业课教师与伦理学教师间的交流、探讨,整合教师资源,开发完整的课程。其次在编写书籍的过程中加入大量案例,扩大资料的内容范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入工程圈子的思维处理“工程伦理”问题,整体把握“工程伦理”的核心思想。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多样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意识,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意识。从“工程伦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反腐倡廉教育以及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帮助学生从专业的层次建立“工程伦理”的价值观,加深学生对本专业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案例引导,对工程建设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伦理学理论的知识和方法对工程活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建立案例库[4]。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运用大量的正反案例进行教学,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数量大、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并且可以及时更新的“工程伦理”案例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一个详细的案例,这个案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案例事故的讲解,按照真实的生活情境对项目工程进行伦理分析,描述案例中的伦理道德困境,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对解决相关伦理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再对其观点进行点评,使学生真正加深理解,形成伦理规范。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技术以及正确的道德观、利益观、价值观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了解。

    教师在结合案例进行剖析时,也可以引导采用合作小组的形式进行研讨式教学。教师给出一个饱受争议的案例,如“电车难题”[5],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提出的这个案例充分理解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在合作小组中每个人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在学生设定的情境中能够给出一些建议,最后教师帮助学生筛选知识点,总结当遇到这种道德难题时按照伦理准则应该处理的先后次序,增加了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在课后学生会反思自己的课堂表现,回顾案例的过程,加深对这类案例问题的理解,获得伦理问题的经验。

    石油院校的理工科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环节也是石油院校的特色。产学研结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工科学生“工程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法[6]。学校与石油企业进行交流沟通后,采用师生团队模式对真实场景的课题进行研讨,与现场的车间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探讨,切身感受石油文化氛围,体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差距,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通过体验决策、管理、监督等环节,增强学生的伦理应用能力,充分认识到工程活动对环境以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意识到“工程伦理”的重要性。同时,在课下也要加大“工程伦理”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知识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工程伦理”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在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环节,结合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在实习要求中要强调伦理规范,把伦理思维嵌入到各工程课程中。

    互联网教学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潮流,要充分运用互联网资源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把“工程伦理”相关文章、教案、课件、各行业的规范准则以及时事新闻、案例等上传互联网,供学生下载学习。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把握着学习的主动权并以小组代表的形式讲解预习、讨论的重难点,然后教师在课堂集中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点,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种翻转课堂式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可以在课下与教师进行网上交流,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消除面对面的紧张感。学生既可以上传分享“工程伦理”资源,也可以在网上对教师的课程提出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及时调整授课方式。

    3.以课堂表现与案例考卷进行考核[7]。考试是通用的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有效检测方法,但是“工程伦理”的知识体系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实用性更强,采用常规的考试方法来检测教学效果参考性不是很大,所以采用平时课堂表现与案例分析考试互相结合的方式。课堂表现包括对学生出勤率,课上互动积极性,课下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一系列的评判。案例分析考卷主要是以案例为题干出题,通过设置选择题、分析题,考查学生逻辑分析、推理运用能力,检查学生是否能够运用“工程伦理”的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判断分析。

    三、结论

    工程师是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在面临价值冲突时要学会取舍。“工程伦理”教育是培养一个工程师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工程师的伦理意识,增强工程师的责任感。学生作为未来的工程师,更需要加强“工程伦理”教育。但是由于大多数人的“工程伦理”意识淡薄,工程教育的目标并不明确,“工程伦理”的教学发展并不成熟,所以要采取一系列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工程伦理”教育。采用独立的授课模式,制定教育大纲;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建立“工程伦理”案例库进行案例法教学,开展小组合作的研讨式教学,增加实践环节,开展与网络资源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在考核时,注意平时表现与案例分析试卷成绩相结合,争取将“工程伦理”课程打造成具有中国石油大学特色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工程伦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工程伦理”的知识处理工程中的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提高对工程项目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力。

    如今,世界各国对“工程伦理”教育愈发重视,“工程伦理”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工程伦理”教育促进了工程建设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应该将国内外的“工程伦理”教学经验与中国石油大学学生学习状况相结合,开辟一条适合石油院校“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正风,丛青杭,王前.工程倫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52.

    [2]万翔,黄思琦,潘建红.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3]杨迎潮.关于加强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4]徐泉.工程伦理导论[M].北京:石油化工出版社,2019:3.

    [5]陈兴文,张丹,刘燕.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模式及实现途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0).

    [6]李尽晖,苗青.工程师的伦理责任与工科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J].新疆社科论坛,2010,(3).

    [7]王进.论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