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要素在四个维度的“转变”中落地

    徐国良 施燕红

    2019年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评审在台州市举行,笔者有幸参加了观摩活动。成行前,对此次评审,充满了期待。一方面,参加此次评审的教师都是从各地市层层选拔上来的优秀教师,本次执教的课是浙江省小学语文优秀课例的集中呈现,其中所传递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等对于一线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此次评审是在统编教材全面使用的背景下举行的,如何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如何开展补学,如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等等,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都希望在这次活动中“拨得云开见月明”。

    在现场观摩了12节课,聆听了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分会会长柯孔标先生的总结性发言后,笔者最深的感受是语文要素在以下四个维度的转变中重重落地。

    一、研制教学目标,实现从“自由散漫”到“高度统一”的转变

    “自由散漫”也许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学情的把握、编者意图领会的程度不同,再加上人教版教材单元语文要素不甚明朗,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和基础相差无几的学生,研制出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制订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也有教师是为了标新立异)。笔者以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现象——学生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学生应该形成的语文素养是一致的。从前这个教师教的是“这个”,那个教师教的是“那个”,到底教哪个呢?很多一线教师感到无所适从。而现在在单元语文要素的指引下,各位执教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趋于一致,教学目标趋于统一,这一现象在此次的评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学目标实现了从“自由散漫”到“高度统一”的转变。这从参加评审的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中可见一斑。

    如《黄山奇石》一课中,嘉兴朱利俪老师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闻、名”等12个生字,会写“南、部、些”3个字,会写“南部”这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黄山奇石的有趣。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尤其、石盘、陡峭”等词语的意思。

    4.仿照课文的句子,用“好像”说说图片中的石头。

    舟山的方园园老师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闻、名”等12个生字,会写“南、部、些、狗”等4个生字。用联系生活、借助图片等方式理解“陡峭”等词语。

    2.仿照课文句子,展开想象,用“好像”说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仙桃石”“猴子观海”的有趣,熟读成诵。

    两者不说完全相同,至少在核心目标——“感受黄山奇石的有趣”上是一致的。再者,用“好像”说话是一致的。识字、写字教学所选择的字词也是大同小异的。

    衢州的毛园丽、温州的吴秀娟和台州的张丹君3位教师制订的《盘古开天地》一文的教学目标中都有“感受神话神奇想象的特点,感受盘古的人物形象”的相关描述。

    执教《桥》一文的4位教师都锁定了“阅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或关注情节来感受人物形象,或聚焦环境描写,体会其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

    再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教师都抓住了“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展开学习过程。

    二、设计学习活动,实现从“教的活动”到“学的活动”的转变

    苏格拉底曾有“无人可做老师”的断言,这倒不是否定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是强调真正的学习只能依靠学生自己。执教教师都深谙其道,在课堂中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分别设计了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充分地学、深入地学、展开地学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这个时空里,或自读自悟,或相互交流,或师生对话,亲历了学习过程,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认识与见解,哪怕是有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都弥足珍贵。

    比如杭州的汤佳绮老师设计了“填鱼骨图,梳理小说内容”“绘情节图,深入感受人物形象”两个学习活动。前一个活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后一个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分两步走:第一步,聚焦描写老汉的两个情节,绘情节图;第二步,关注情节,在交流中感受人物形象。

    再比如,衢州的毛园丽、温州的吴秀娟老师在落实“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时,不约而同地设计了“提炼关键词概括情节”的学习活动。湖州的涂卫国老师设计了“结合资料,介绍文物”的学习活动,活动分四步走:第一步,凭借提供的资料,加深对文物的印象;第二步,根据资料,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第三步,小组交流,深化感受;第四步,班级展示,分享成果。这一活动的设計,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丰富了学生对珍贵文物的感性认识,通过小组交流,全班分享,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学生沉浸在学习活动中,他们圈圈、读读、画画、说说、写写,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情感逻辑、认知体系。这为后面的有效交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得到碰撞,认知得到修正,情感得到升华。

    学习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会碰到很多不可预见的东西,会偏离教师的精心设计,课堂会变得磕磕绊绊,也许不再那么诗意,也许不再那么流畅,但这都是真实的学情,我们应该予以充分的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实现了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真正体现了强烈的生本意识。

    三、利用课程资源,实现从“自主设计”到“低碳利用”的转变

    这里的课程资源包括语文教材(含课文、插图、课后练习等)、配套的《语文作业本》和生字抄写本等。在本次的评审中,执教教师都非常关注课后练习的落实和《语文作业本》的有效运用。

    柯孔标先生在总结性发言中也提到,《语文作业本》是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大量专家仔细斟酌、精心编制完成的,教师要切实利用起来。这次评审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作业本与课后练习在课堂中的运用与落实。

    以作业本为例,据笔者统计,参加评审的12位教师中,有8位教师在教学中都恰到好处地直接利用或改编了作业本中的习题,或用于基础预学,或用于设计学习活动,或用于启迪学生思维,或用于巩固提升……有3位教师自行设计了相应的作业,还有1位教师将在第2课时中利用作业本。从这个数据来说,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

    充分利用作业本,于学生而言,能够切实减轻学习负担,杜绝了课堂作业课外完成的现象;于教师而言,再也不必费力伤神地设计作业(效果还不一定好),减轻了自身的负担;于教学效果而言,作业本是教材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用好课堂作业本,对于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引导情境迁移,实现从“静态存在”到“灵活运用”的转变

    蒙台梭利曾这样说:“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各位执教教师引导学生绝不止步于认知层面,都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将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引向实践的深处。在实践中,学生加深了对语言运用规律的认知,培养了语感;掌握了阅读方法,实现由一篇走向另一篇,培养了自主阅读能力;领悟了文章表达方法的同时,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如,丽水的梁丽波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情节、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之后,顺势迁移:“今天这节课老师还带来了另一篇小说《船长》。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我们也像阅读小说《桥》一样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任务如下:

    1.关注环境,批注阅读感受,感受人物形象。

    2.读小说,关注情节,画出情节曲线图,感受人物形象。

    杭州的汤佳绮老师在课尾也进行了类似的迁移。

    嘉兴的朱利俪老师则对语言的运用进行了迁移。先课件呈现课后练习第2题,再引导学生仿照例句自主练习说话。

    无独有偶,舟山的方园园老师也设计了相关语言运用环节,只是在呈现方式上稍有区别。

    “无迁移,不教学”,前面环节掌握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形成的方法在学生脑海里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并没有实际意义,无非就是多了几个专业术语,仅此而已。而通过情境迁移,学生激活了靜态的存在,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此外,此次评审中还传达了一个非常鲜明的理念,即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这在《桥》这篇老课文的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丽水的梁丽波老师上课伊始就进行了听写,在对比新老教材字词学习的差异后,让学生随即补学了“瘦”字的字形。

    杭州的汤佳绮老师则呈现人教版课文《桥》,提问:“说说通过五年级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宁波的徐吉老师在结束听写后,让学生完成作业本第3题,在此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出课文的情节。

    绍兴的冯朱敏老师则说:“这篇课文在五年级下学期就学过。谁能跟我们聊一聊,在之前的学习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综上,可以看出,此次评审的课例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教学内容更加集中了,教师不再自说自话了;教师心甘情愿地当“店小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加强了;充分利用作业本,减负意识落实在了课堂中。这些都是非常可喜的变化。

    但在此次评审中,笔者认为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首先,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解读以及落实存在偏差。比如《盘古开天地》一文,有教师将“借助文本语言讲故事,内化积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作为重点,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桥》一课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具体教学时,不能过于理性地教学小说三要素的知识,而应该通过人物具体的动作、语言等,引导学生感受情节的冲突以及环境的烘托作用,初步学习读小说的方法。

    其次,学习活动的展开还不够充分。虽然教师在课堂中搭建了活动的支架,设计了学习活动,但在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学生学得不够充分,不够深入,导致交流反馈的时候无话可说或者说得不够深刻。其原因还是教师不够放手,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足,课堂中生拉硬拽的现象还有不少,牵引的痕迹明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教师不仅要设计好学习活动,还要充分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再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机智还亟待提升。在这次评审中,执教教师在完成了预设、展现了完美预案的同时,在应对教学现场的变化上还表现得不够有底气。因此,有些课堂虽然精致,却缺少了一些活力,缺少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即使在某一瞬间有所偏离也会很快被教师拉回到既定的“安全”轨道上,没有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说明了教师还是有走教案的意识,教学机智缺乏,“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理念的真正落实还需要时日。

    不管怎样,得是得——学习效仿,失是得——吸取经验教训。

    总之,在此次活动中,“语文要素”成了最抢眼的词汇,真正呈现在教学设计上,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扎根在学生的心里。

    (浙江省龙游阳光小学 ? 324400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 324000)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