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类专业“1+X”证书与现代学徒制的融合研究
权宁 纪海宾 朱涛
摘 要:伴随着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职机电类专业“1+X”证书与现代学徒制的融合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分析“1+X”证书与现代学徒制背景与意义的基础上,剖析了“1+X”证书与现代学徒制内在联系,提出了高职机电类专业“1+X”证书与现代学徒制的融合实践途径。
关键词:1+X;现代学徒制;融合
中图分类号:TP311.5-4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在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的文件中指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019年4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即“1+X”证书制度试点在职业教育中正式开展。迄今为止已先后两批共公布15项项目,对相关职业院校产生深远影响。
1 背景与意义
1.1 “1+X”证书提出背景与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关键转型升级时期,急需大量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有突出问题需要亟待解决:一是当前社会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偏见,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就业待遇较低,发展渠道窄,上升空间有限;二是部分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不鲜明,开设专业与当地或本地区经济支柱产业脱节,企业事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造成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不高;三是教育评价体系有待于完善,重理论、轻技能现象还在部分职业院校存在。
首先,“1+X”证书的提出有利于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有利于人才供给侧的结构改革趋向于合理化,人才培养更加科学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社会供需不相一致的矛盾。其次,“1+X”证书的提出有利于拓宽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在职场中竞争中,职业资格证书是毕业生脱颖而出的助推力量。最后,“1+X”证书的提出有利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1+X”证书未推出之前,没有专门针对职业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大规模职业证书考核制度,其实施可使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更有效协同参与职业教育,严把培训过程与培养质量,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职业技能。
1.2 现代学徒制提出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面临着高端工业产品、基础工业设计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较高,一般工业产业质量或产品创新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如何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是当前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体制改革特殊时期,特别是德国“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概念的提出,为高职机电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培育提供了契机。
培养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就是现代学徒制培养的目的,其不仅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样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首先,现代学徒制培养有助于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其次,现代学徒制有助于职业教育主动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校企的深度合作,为校企双方搭建了合作的平台,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完美融合;最后,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高度融合。
2 “1+X”证书与现代学徒制内涵联系
2.1 内在导向一致,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现代学徒制实质为校企深度融合,在育人过程中,校企共建管理运行机制、共建实训实习平台、共建课程标准、共建师资团队等,在学生培养、横纵向课题研究等多方面深度合作;在“1+X”证书实施过程中,从专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培训内容以及技能评价等级等都需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有效加强了校内教师、企业导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2 教学过程一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为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各个高职院校从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管理、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效果评价等多维对传统教学进行了改革,学生不在局限于课堂、校内,有更多时间进入企业学习,从“坐着听-站着做、学完做-边学边做”;“1+X”证书的实施需要在传统课堂知识基础上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在满足毕业证“1”,还要求学生应主动加强“X”技能的延伸与拓展。
2.3 培养目标一致,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校企同组教学师资团队,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育人,同时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岗位技术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培养的学生适岗能力强,符合装备制造产业链岗位需求;“1+X”证书通过把学历证书教育(“1”)与职业技能教育(“X”)相结合,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切实加强自身技术技能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职业能力。
3 “1+X”证书与现代学徒制融合方式
3.1 构建政行企校共同体,共定专业标准与评价标准
通过政府有效统筹、行业协会牵头,由政行企校共建平台,以育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专业教师深入区域乃至省内知名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专业调研,加强与机电类岗位的实践专家座谈,在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的分析机电类职业崗位,制定专业标准、评价标准等,以“1+X”为纽带,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融合,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主线的利益共同体。
3.2 以“1+X”证书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工业机器人已成为装备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装备和手段,同时作为“1+X”证书制度试点公布的15项中的2项项目——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与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其涵盖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多专业,高职院校以“1+X”证书试行为契机,创新“三共建、四转变”的产教深度融合“四螺旋”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通过“共建机制、共建平台、共建课程、共建团队”,实现“专业教师到技术能手、企业专家到教学能手、学生到技能人才”的转变。通过三学年学校和企业的多阶段培养,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高了服务产业发展水平、产生示范辐射和溢出效应。
3.3 实施“1+X”证书,优化培养方案和課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有巨大反差,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要以“1+X”证书为契机,促进书证通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最关键的内容是解决好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按学科体系划分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三段式课程设置,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构建符合企业产业链的岗位技能群所要求的课程体系。
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要以突出职业能力为主,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强化学生对岗位所需职业技能的掌握,需要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将相关理论和技能相关知识点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能在相关岗位上得到实践与检验,真正达到职业证书考核的目的。
3.4 强化校企深度融合,共享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
在高职机电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其突出对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应用培养(X),这就对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专业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专业教师偏离一线、企业师傅不会教学,“教师与师傅”缺乏有效沟通与衔接。为解决此问题,我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通过与企业“共建机制、共建平台、共建课程、共建团队”,从而实现了专业教师到技术能手、企业专家到教学能手的转变,校企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4 总结
“1+X”证书与现代学徒制有机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技术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综合能力的提升。高职机电类专业“1+X”证书与现代学徒制融合是当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区域经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
[4]孟富涛.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8(5):420-421.
[5]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72-76.
[6]张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性研究[J].江苏高教,2019(2):102-105.
[7]宋立,梁师俊.建设类高职院校“1+1+X”现代学徒制共同体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5):62-65.
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现代学徒制视角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研究》:2019SJA1010;校级教改项目《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模式研究》XGY2018C012
作者简介:权宁(1986—),男,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工业机器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