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赵军瑞
思维能力是学生进行物理知识学习和探究的重要能力,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高中物理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引导、试题的变式训练等,不断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在把握学生思维方向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一、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培养
收敛思维主要是指學生将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思考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途径,而发散思维是指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进行问题解决方法的思考.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结合起来,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思路,也能让学生归纳和总结出最优的解题途径.物理的知识比较灵活,诸如运动学、动能定理、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等,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研究方法多样,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某人将一个物体在距地面H米的高度以初速度V竖直上抛,那么,物体在抛出后离抛出点h(h二、 整体与局部辩证思维的培养
辩证思维能力也是学生进行物理学习和探究必备的基础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根据物理知识的实际情况,对物理问题进行整体的分析或是局部的分析,在力的合成、功和能的转化以及电路知识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运用整体与局部的辩证思维进行分析,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一些有关力学问题分析和解答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整体入手,对整个系统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对整体进行拆分,对局部受力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这种方法也叫隔离法,在物理的学习和探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粗糙的地面上有一个物体B,质量为m,物体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现将一质量同为m的物体A放在物体B上,同时用力F牵引物体B,让物体A、B一同做向左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求物体A与B之间的摩擦力?本题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A、B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分析,通过力F和摩擦力求出整体的加速度,然后再对A进行局部的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理来进行A与B之间摩擦力的求解.
三、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培养
物理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对于不同的物理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进行分析和解决.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也是研究物理知识,探究物理内涵的有效方法.正向思维不只是用在物理学的学习上,在其它知识的学习中也比较常用,就是指按照事物的原本发展规律,进行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正向思维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也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逆向思维就是从事物的结果进行反推理,一步一步进行分析,从而找出产生这种现象或问题的原因所在,逆向思维在物理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比如,机械能守恒定理验证实验,学生所算出的物体动能增加值要比重力势能减小值略小,多此实验依然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对实验过程进行逆推理,找出实验实际值和理论值之间差异的原因.
四、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培养
高中物理知识大部分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进行直观的体验,降低学生物理知识、概念理解的难度,从形象思维入手,让学生对具体事物、现象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由具体事物的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的理论高度.例如,在进行小船过河运动分析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小船过河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明白水流速度、船的运动速度对小船运动轨迹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形象思维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建立起小船的运动轨迹,让学生很容易弄懂船速和水速的关系,假如小船速度为零、或是河水速度为零的时候,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融合,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