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应着重培养教师四种魅力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人亲和力的强弱,而教师个人亲和力主要源自个人魅力的大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魅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理论前提,情感魅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心理基础,人格魅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道德因素,语言魅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载体媒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应着重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宣讲魅力、个人人格魅力、情感感染魅力和语言艺术魅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个人魅力;亲和力;大学生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2.022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2-0054-0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要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高其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增强大学生的实际获得感方能取得实效”。[1]该讲话彰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研究的时代价值。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吸引的潜在功能,以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的亲近感、趋同感[2]。一般地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本质上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产生较强的亲和力,使大学生自愿走近、乐于接受、勇于践行,主要取决于任课教师亲和力的大小。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则取决于他自身个人魅力的大小,这些魅力主要包括理论宣讲魅力、个人人格魅力、情感感染魅力和教学艺术魅力,简称为理论魅力、人格魅力、情感魅力和方法魅力。
一、理论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理论前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我国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只有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教师在课堂上要“具有亲和力,生成亲和力”,不是单靠自己“态度取向上的谦恭亲和就能实现的,最根本的是离不开理论的透彻把握、精彩演绎”所形成的理论魅力。富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蕴含着理论的魅力,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务必追求理论的彻底”。[4]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培育,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魅力,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亲和力。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潜心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首先蕴含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魅力,这种理论魅力本质上是任课教师自身理论魅力的彰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可能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义,做到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精髓,这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才能滔滔不绝、融会贯通,具有较强亲和力。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内心深处敬仰、敬畏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敬、真信。众所周知,一个教师只有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講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有底气,才能理直气壮、铿锵有力,才会具有激情和感染力。不难想像,一个自己并不真心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怎么能够上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持怀疑态度,又怎么能让自己的学生们相信呢?有学者直言不讳地批评说:“无疑,这样的教师只能成为学生唾弃、不齿的对象,而不能成为学生亲和的对象,他所开展的教学也不可能是有亲和力的教学。”[5]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放在教学首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透彻性和科学性的讲解去“征服学生、赢得学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魅力。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充满理论亲和力。一方面,教师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现实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和教学工作中,达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来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难题和思想困惑,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与期待,使之有较强的获得感。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信仰者和践行者,做到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教行合一,才能实现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强大的理论亲和力。真正有魅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是既能让大学生感觉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亲近现实、亲和自己的理论魅力,能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真正信服马克思主义,又能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育的需求和期待,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获得感,自觉亲近、接受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
二、情感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心理基础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亲和力首先表现为双方因为情感上被感染、感动和吸引而产生的一种自愿亲近、彼此亲和的力量。当代大学生以“95后”为主体,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多为独生子女,深受父母宠爱,基本上没有受过什么苦,情感比较脆弱,心理承挫能力差;他们生活在网络化时代,视野比较开阔,但知识片面化、信息碎片化;他们喜欢个性张扬,但辨别是非能力差;他们生活在功利主义、物质主义、自由主义等各种思潮交错流行、各种文化价值观互相并存的时代,心态浮躁又急于求成,功利性学习,功利性社交,人生方向比较迷茫。他们崇拜自由独立又依赖感超强,急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情感亲近和人文关怀,期待老师走进自己内心,进行情感交流和人生引导。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课堂富有激情、感动,具有情感魅力,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主动亲近学生。教师只有主动走近学生、亲近学生、了解学生,与大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走进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人生的导师和心灵的朋友,做到知之所想、授之所想、导之所想。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大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恋爱生活中的困惑,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取得大学生真心信任与喜爱。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习和研究,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强调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心,对人的个性自由的追求。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就需要教师人文意识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前提。心理疏导强调对人的内心不平、积怨、愤怒进行及时诱导,使之顺利排解,达到心理和谐。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要求教师利用一切时机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症结所在,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之打开心结,身心通畅,心灵和谐。如果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利用课堂机会主动亲近、亲和学生,成为大学生心灵世界的导师和朋友,关怀学生生活问题,疏导学生心灵世界,那么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一定会具有较强的情感魅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形成和提升,一定程度上源于任课教师自身的情感魅力,大力培养任课教师的情感魅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产生和提升的心理基础。
三、人格魅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道德因素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由教师自身的气质、性格、品格、学识、能力和风度等因素综合产生的一种强大的个性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一种让学生们不由自主地亲近、亲和的力量[6]。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个人魅力的核心。如果说任课教师的个人魅力大小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那么由理论修养、思想境界、道德风尚等要素形成的教师人格魅力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信任程度和认同程度,决定着教师人格魅力的生成和人格亲和力的提升。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增强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自身坚定而科学的理想信念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促使其形成正确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众所周知,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必然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传授给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能否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能否坚持科学的信仰信念,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意义的大小。而教师自身的理想信念直接影响大学生崇高理想的树立和科学信念的形成。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任课教师自己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相信共产主义能够实现,那么他就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严格敬业、勇于担当的职业作风影响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生活作风。打铁尚需自身硬,任课教师备课从不马虎,上课从不迟到,上课要求大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同学们哪会不令行禁止呢?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一个纪律严明、率先垂范的教师,往往也是大学生朋友非常敬重和热爱的老师。多年来,笔者课堂纪律非常严格,理论专题课必须收缴手机,大学生朋友不仅非常配合,而且连年把我推选为“大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笔者带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新生班级深受我认真工作态度和严格教学风格的影响,形成了良好班风,纪律性很强,上课非常认真。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自身光辉的人格形象赢得大学生的敬仰与爱戴,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美好人格塑造和优秀品格养成。正如有什么样的统帅就有什么样的士兵,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大学生有着比其他教师更重要的影响力和示范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提升自己职业修养过程中要自觉营造、弘扬和发挥优良的职业作风[7]。首先,任课教师平时一定要光明磊落、言行一致,不能讲一套行一套,给学生不诚信的感觉;其次,考评学生要正直无私、公平公正、赏罚分明,以此取信于大学生;最后,教师还要以认真执着、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激励大学生养成攻坚克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上能一丝不苟、认真执着,与学生交往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积极进取,时常展现给大学生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形象,那么在课堂上大学生往往因为敬仰老师的人格而“亲其师、信其道”。这就是人格的力量,是由于人格魅力而形成的使人亲近、亲和的力量。
四、语言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载体媒介
任何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借助语言载体来表达、传播、接收和内化。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由此而形成的吸引学生听课的魅力,称为语言魅力。虽说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认知认同、通晓程度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先决条件,但他能否运用生动、激情、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进行课堂宣讲,以妙语连珠的话语来演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慷慨激昂的声调来感染全体大学生,是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语言魅力的关键要素。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话语接“地气”是教学亲和力产生的重要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提升自己课堂亲和力,除了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之外,还要在语言上下真功夫,接中国“95后”大学生的现实“地气”,形成特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魅力,这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多读一些历史文化学书籍,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的历史文化底蕴。众所周知,习近平的日常话语和工作语言都极具感染力、说服力和亲和力,成为他独特的领袖魅力之一。他最善于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主要源于他长期以来喜爱读历史文化书籍,熟知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历史典故。比如,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通过两句毛主席诗词和一句李白的诗句来生动准确地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首先,用“雄关漫道真如铁”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不屈不挠地斗争的光辉历史;其次,用“人间正道是沧桑”生动准确地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探求并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过程;用“长风破浪会有时”来科学预示中华民族美好的明天,以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来激励人心、凝聚人心。[8]如果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能如此才华横溢、引经据典,他的课堂能不生动、能不具有感染力吗?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多诵读历史文学书籍,才能“腹有读书气自华、宣讲马列喜人心”,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的文学色彩和历史底蕴,使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语言听起来让人如沐春风、心旷神怡。这样的教师、这样的课堂会让大学生感到有较强的获得感和亲近感,自然会亲近我们的教师、喜欢我们的课堂。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在授课过程中懂得“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勢而新”,即教学语言和教学案例尽可能做到“两个亲近”:一是亲近当代大学生现实生活,了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使用大学生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地气。二是亲近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让自己的教学语言符合中国现实,接当代中国地气。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9]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结合现实生活,融入现实生活,用现实生活话语,讲现实中国故事。这在一定意义就是让“马克思说中国话”。三是多学习当代网络文化知识,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的时代感,接网络生活地气。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恰当运用话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个体虚拟生活关联起来,将“高、大、上”的理论与网民生活关联起来,实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宣讲的方法认同,最终达到价值认同。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学会如何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从文本语言向口头语言的转变。一般地说,教材体系讲究系统性和完成性原则,观点鲜明直白,内容充实严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则坚持针对性和实效性原则,要求说课突出难点重点,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符合大学生口味,让大学生有较强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同样道理,教材使用规则的书面语言,强调语言的逻辑性、准确性和规范性;而教学语言则强调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如果一个教师能够使用大学生喜爱易懂的话语流畅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让马克思说大学生话,让马克思走近大学生,让大学生亲近马克思”。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充满亲和力。笔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不论讲什么理论专题,都力争运用生动活泼的话语、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宣讲,既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又不缺乏幽默感和轻松感。大学生年轻的心灵大都会被震撼、被感染、被感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4] 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想教育导刊,2017(2):7-9.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9:11.
[5] 白显良.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逻辑生成[J].思想理想教育导刊,2017(4):93-98.
[6] 雷骥.教师个人魅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56-58.
[7] 刘卫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自觉提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101-104.
[8] 文秀.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N].学习时报,2013-12-09(1).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165.
[责任编辑:庞 达]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个人魅力;亲和力;大学生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2.022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2-0054-0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要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高其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增强大学生的实际获得感方能取得实效”。[1]该讲话彰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研究的时代价值。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吸引的潜在功能,以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的亲近感、趋同感[2]。一般地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本质上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产生较强的亲和力,使大学生自愿走近、乐于接受、勇于践行,主要取决于任课教师亲和力的大小。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则取决于他自身个人魅力的大小,这些魅力主要包括理论宣讲魅力、个人人格魅力、情感感染魅力和教学艺术魅力,简称为理论魅力、人格魅力、情感魅力和方法魅力。
一、理论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理论前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我国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只有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教师在课堂上要“具有亲和力,生成亲和力”,不是单靠自己“态度取向上的谦恭亲和就能实现的,最根本的是离不开理论的透彻把握、精彩演绎”所形成的理论魅力。富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蕴含着理论的魅力,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务必追求理论的彻底”。[4]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培育,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魅力,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亲和力。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潜心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首先蕴含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魅力,这种理论魅力本质上是任课教师自身理论魅力的彰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可能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义,做到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精髓,这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才能滔滔不绝、融会贯通,具有较强亲和力。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内心深处敬仰、敬畏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敬、真信。众所周知,一个教师只有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講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有底气,才能理直气壮、铿锵有力,才会具有激情和感染力。不难想像,一个自己并不真心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怎么能够上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持怀疑态度,又怎么能让自己的学生们相信呢?有学者直言不讳地批评说:“无疑,这样的教师只能成为学生唾弃、不齿的对象,而不能成为学生亲和的对象,他所开展的教学也不可能是有亲和力的教学。”[5]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放在教学首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透彻性和科学性的讲解去“征服学生、赢得学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魅力。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充满理论亲和力。一方面,教师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现实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和教学工作中,达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来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难题和思想困惑,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与期待,使之有较强的获得感。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信仰者和践行者,做到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教行合一,才能实现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强大的理论亲和力。真正有魅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是既能让大学生感觉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亲近现实、亲和自己的理论魅力,能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真正信服马克思主义,又能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育的需求和期待,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获得感,自觉亲近、接受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
二、情感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心理基础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亲和力首先表现为双方因为情感上被感染、感动和吸引而产生的一种自愿亲近、彼此亲和的力量。当代大学生以“95后”为主体,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多为独生子女,深受父母宠爱,基本上没有受过什么苦,情感比较脆弱,心理承挫能力差;他们生活在网络化时代,视野比较开阔,但知识片面化、信息碎片化;他们喜欢个性张扬,但辨别是非能力差;他们生活在功利主义、物质主义、自由主义等各种思潮交错流行、各种文化价值观互相并存的时代,心态浮躁又急于求成,功利性学习,功利性社交,人生方向比较迷茫。他们崇拜自由独立又依赖感超强,急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情感亲近和人文关怀,期待老师走进自己内心,进行情感交流和人生引导。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课堂富有激情、感动,具有情感魅力,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主动亲近学生。教师只有主动走近学生、亲近学生、了解学生,与大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走进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人生的导师和心灵的朋友,做到知之所想、授之所想、导之所想。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大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恋爱生活中的困惑,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取得大学生真心信任与喜爱。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习和研究,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强调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心,对人的个性自由的追求。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就需要教师人文意识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前提。心理疏导强调对人的内心不平、积怨、愤怒进行及时诱导,使之顺利排解,达到心理和谐。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要求教师利用一切时机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症结所在,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之打开心结,身心通畅,心灵和谐。如果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利用课堂机会主动亲近、亲和学生,成为大学生心灵世界的导师和朋友,关怀学生生活问题,疏导学生心灵世界,那么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一定会具有较强的情感魅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形成和提升,一定程度上源于任课教师自身的情感魅力,大力培养任课教师的情感魅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产生和提升的心理基础。
三、人格魅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道德因素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由教师自身的气质、性格、品格、学识、能力和风度等因素综合产生的一种强大的个性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一种让学生们不由自主地亲近、亲和的力量[6]。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个人魅力的核心。如果说任课教师的个人魅力大小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那么由理论修养、思想境界、道德风尚等要素形成的教师人格魅力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信任程度和认同程度,决定着教师人格魅力的生成和人格亲和力的提升。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增强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自身坚定而科学的理想信念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促使其形成正确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众所周知,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必然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传授给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能否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能否坚持科学的信仰信念,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意义的大小。而教师自身的理想信念直接影响大学生崇高理想的树立和科学信念的形成。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任课教师自己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相信共产主义能够实现,那么他就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严格敬业、勇于担当的职业作风影响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生活作风。打铁尚需自身硬,任课教师备课从不马虎,上课从不迟到,上课要求大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同学们哪会不令行禁止呢?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一个纪律严明、率先垂范的教师,往往也是大学生朋友非常敬重和热爱的老师。多年来,笔者课堂纪律非常严格,理论专题课必须收缴手机,大学生朋友不仅非常配合,而且连年把我推选为“大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笔者带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新生班级深受我认真工作态度和严格教学风格的影响,形成了良好班风,纪律性很强,上课非常认真。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自身光辉的人格形象赢得大学生的敬仰与爱戴,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美好人格塑造和优秀品格养成。正如有什么样的统帅就有什么样的士兵,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大学生有着比其他教师更重要的影响力和示范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提升自己职业修养过程中要自觉营造、弘扬和发挥优良的职业作风[7]。首先,任课教师平时一定要光明磊落、言行一致,不能讲一套行一套,给学生不诚信的感觉;其次,考评学生要正直无私、公平公正、赏罚分明,以此取信于大学生;最后,教师还要以认真执着、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激励大学生养成攻坚克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上能一丝不苟、认真执着,与学生交往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积极进取,时常展现给大学生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形象,那么在课堂上大学生往往因为敬仰老师的人格而“亲其师、信其道”。这就是人格的力量,是由于人格魅力而形成的使人亲近、亲和的力量。
四、语言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载体媒介
任何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借助语言载体来表达、传播、接收和内化。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由此而形成的吸引学生听课的魅力,称为语言魅力。虽说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认知认同、通晓程度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先决条件,但他能否运用生动、激情、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进行课堂宣讲,以妙语连珠的话语来演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慷慨激昂的声调来感染全体大学生,是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语言魅力的关键要素。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话语接“地气”是教学亲和力产生的重要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提升自己课堂亲和力,除了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之外,还要在语言上下真功夫,接中国“95后”大学生的现实“地气”,形成特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魅力,这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多读一些历史文化学书籍,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的历史文化底蕴。众所周知,习近平的日常话语和工作语言都极具感染力、说服力和亲和力,成为他独特的领袖魅力之一。他最善于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主要源于他长期以来喜爱读历史文化书籍,熟知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历史典故。比如,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通过两句毛主席诗词和一句李白的诗句来生动准确地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首先,用“雄关漫道真如铁”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不屈不挠地斗争的光辉历史;其次,用“人间正道是沧桑”生动准确地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探求并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过程;用“长风破浪会有时”来科学预示中华民族美好的明天,以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来激励人心、凝聚人心。[8]如果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能如此才华横溢、引经据典,他的课堂能不生动、能不具有感染力吗?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多诵读历史文学书籍,才能“腹有读书气自华、宣讲马列喜人心”,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的文学色彩和历史底蕴,使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语言听起来让人如沐春风、心旷神怡。这样的教师、这样的课堂会让大学生感到有较强的获得感和亲近感,自然会亲近我们的教师、喜欢我们的课堂。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在授课过程中懂得“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勢而新”,即教学语言和教学案例尽可能做到“两个亲近”:一是亲近当代大学生现实生活,了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使用大学生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地气。二是亲近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让自己的教学语言符合中国现实,接当代中国地气。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9]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结合现实生活,融入现实生活,用现实生活话语,讲现实中国故事。这在一定意义就是让“马克思说中国话”。三是多学习当代网络文化知识,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的时代感,接网络生活地气。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恰当运用话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个体虚拟生活关联起来,将“高、大、上”的理论与网民生活关联起来,实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宣讲的方法认同,最终达到价值认同。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学会如何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从文本语言向口头语言的转变。一般地说,教材体系讲究系统性和完成性原则,观点鲜明直白,内容充实严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则坚持针对性和实效性原则,要求说课突出难点重点,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符合大学生口味,让大学生有较强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同样道理,教材使用规则的书面语言,强调语言的逻辑性、准确性和规范性;而教学语言则强调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如果一个教师能够使用大学生喜爱易懂的话语流畅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让马克思说大学生话,让马克思走近大学生,让大学生亲近马克思”。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充满亲和力。笔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不论讲什么理论专题,都力争运用生动活泼的话语、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宣讲,既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又不缺乏幽默感和轻松感。大学生年轻的心灵大都会被震撼、被感染、被感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4] 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想教育导刊,2017(2):7-9.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9:11.
[5] 白显良.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逻辑生成[J].思想理想教育导刊,2017(4):93-98.
[6] 雷骥.教师个人魅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56-58.
[7] 刘卫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自觉提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101-104.
[8] 文秀.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N].学习时报,2013-12-09(1).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165.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