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现状综述

    王洪艳

    [摘 要]职业教育对于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发展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主力军。中高职的有机衔接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为全面了解我国中高职衔接的研究现状,本文梳理了已有文献,重点分析中高职衔接的历史背景、途径与加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对策,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衔接途径;发张趋势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7-0141-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7025

    一、历史背景

    职业教育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风风雨雨,已初步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这二种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重点是通过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材、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有机衔接,是一种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在一段时期里,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基本上处于互不干扰的局面,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化,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在中高职衔接方面,我国出台了许多政策性的指导文件(具体内容见表1)[1]。本文基于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国家政策制度的诉求,深入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文件的规定要求,全面深刻理解中高职衔接的意义,把握中高职衔接的实质,并积极探索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途径,分析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表1 我国中高职衔接主要政策内容分析

    时间 政策名称 文件有关衔接的主要内容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高职院校对于中职毕业生及有本专业经验的且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要优先对口招收

    1994年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不同层次与类别教育的衔接

    1999年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 多途径发展职业教育,招生对象主要面向普高考生及少量中职应届毕业生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扩大中职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比例,加强中高职衔接,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到2020年,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現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 构建中职教育立交桥式发展,完善职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通道,扩大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校的比例

    2011年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开展中高职衔接工作研究,打通渠道,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应起到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引领作用

    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形成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有关衔接途径的研究

    已有文献对于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多数是从中高职衔接的途径出发,包括衔接模式、培养目标衔接、课程体系衔接、专业设置衔接等方面内容。其中课程体系衔接研究最为普遍,其主要原因是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落脚点。

    (一)衔接模式

    已有研究者对于衔接模式都有较为详细的阐释,且对于模式内容的论述大致相同,划分方式略有不同。例如刘育锋采用“二分法”的方式将衔接模式分为学制衔接模式与非学制衔接模式[2],他指出学制衔接模式主要有两类,即一贯制与分段式。一贯制即五年一贯制;分段式则是“3+2/3+3”或“4+2”。有研究者按照衔接模式即学制衔接的方式来划分。例如沈美媛、唐斌提到我国的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中职毕业生参加成人高考,进入成人高校继续学习。二是面向中专、职中应届毕业生对口招生,通过选拔,进入各类高职院校学习。三是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制高职教育[3]。朱雪梅指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渠道主要有对口招生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3+2/3+3”或“4+2”模式[4]。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研究者都有相似的阐述,也有学者通过阐释国外健全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为我国中高职的衔接模式提供启示与借鉴。如秦虹将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芬兰、韩国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进行了分析论述,总结出这些国家的经验,提出我国中高职模式衔接的启示[5]。董绿英将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与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进行比较,得出我国应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改革考试内容和招生方式,国家和政府应在政策和管理体制方面予以保障的结论[6]。张建通过对英国中高职衔接模式进行介绍,提出我们应重视中高职衔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政府要在政策与管理体制上予以大力支持,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实行累计学分与转学分制度,进一步改革职业教育考试内容与招生方式,职业学校弹性学习制度的启示[7]。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衔接模式主要有:“3+2”模式、五年一贯制、对口招生。

    (二)培养目标衔接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查阅,笔者发现对于培养目标衔接的专门论述较少,多数散见于综合性论述中高职衔接的文章之中。研究方法多以分析存在问题与阐述具体内容的方式进行论述。如景圣琪、马素萍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两种层次之间的教育有所不同。中职教育历史悠久,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由于传统大学学科教育的影响,呈现出高等教育轻职业性,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8]。邢晖认为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在本质上都是培养人的职业或专业技术能力,区别主要是对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要求有所不同。并根据“职业带”理论,总结出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工人和部分技术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较高层次的技术员和部分工程师 [9]。赵瓅认为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等实用型初级、中级人才,也就是说,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高职教育则把培养高层次、实用型、技能型的高级职业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强调培养技师、专家型人才。这种人才需要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并且在综合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比中职教育要求更高[10]。邵元君与匡瑛通过对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进行论述,认为目前国家职业标准在作为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中存在一些问题,并试图通过借鉴国外(英美)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的经验,为我国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借鉴,为我国中高职衔接中的培养目标定位提供重要依据[11]。

    (三)课程体系衔接

    中高职课程衔接指建立符合我国职前职后教育培训体系,使中高职教育相衔接,减少两个层次教育衔接中的教育资源浪费和教学消耗[12]。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查阅与分析,笔者发现对于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文章比重较大。以“中高职衔接”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共收录1780篇文章,以“课程衔接”为主题的文章共302篇,这些研究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方法,论述了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衔接方式、国内外比较研究等。

    1.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张健认为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课程标准厘定不清、课程内容重复严重、课程结构因循陈规等问题[13]。肖凤翔等人认为衔接存在课程各自为阵,脱节严重,课程设置缺乏对接意识,课程衔接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手段等问题[14]。苏琬婷与刘奕认为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有:课程目标差异较大;课程标准研制难度大;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薄弱[15]。总的来说,我国目前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学者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研究情况进行论证,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课程衔接的方式。学者们运用多角度的方式,探寻出一些可操作的衔接方式。如柳燕君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三方面出发提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16],分析论述详略得当,理论与实例结合,较为详细的论述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方式。徐国庆与石伟平认为只有从课程论的角度,抓住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本质,才能找到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路径,具体方式主要采取从职业岗位到工作任务再到职业能力的逐层推进技术路径[17]。段红通过分析安徽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深入剖析了其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高职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路径[18]。刘振位提出在借鉴我国普教与高等教育课程划分的教学模式,把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专业课、技能课等分成中、高两个模块,然后让中高职分别完成培养目标[19]。总的来说,课程衔接理论探讨较多,近年趋向于将理论作用于实践,只有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探索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路径。

    3.国外课程衔接研究。学者的研究目的是为了通过对国外比较完善的课程衔接体系进行分析论述,为完善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借鉴。胡宏铎和陈兰丽分别从国内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和国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进行论述,重点分析了英国中高职课程衔接采用的分层教学模式、澳大利亚TAFE学院以技术技能培训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以及美国的综合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号召我国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上大胆创新,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20]。

    三、有关加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对策研究

    (一)国家与学校层面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存在国家职业标准与就业准入制度薄弱,中高职衔接缺乏政策支持的问题。国家层面上应该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标准,落实行业就业准入制度。学校方面应该加强主体之间衔接的意愿,积极主动的在实践中探寻促进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21]。

    (二)学制方面

    在学制衔接上,中高职毕业生不能实现层次上移,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终导致职业教育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办法是构建科学体系,搭建现代教育发展的“立交桥”。

    (三)培养目标方面

    邵元君与匡瑛认为在宏观层面上,做好国家职业标准的基本功,明确各个行业的工作岗位需要做什么是确保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重要前提[22]。

    (四)课程方面

    有学者认为目前中高职存在课程结构衔接错位,衔接缺乏内涵支持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办法是中高职课程衔接必须以专业对口或相近为前提,做到中高职院校联各方相关人士系统构建中高职课程体系,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出相适应的课程内容。

    (五)专业设置方面

    有学者认为目前中高职存在专业契合度较低,中高职衔接缺乏基础支持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办法是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提高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衔接的契合度的解决方案。通过高职专业设置按照中职专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中高职专业衔接应以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衔接,以增加中高职相近专业的相容性和衔接性。

    “十年树人,百年树木”,人才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显得格外重要,而人才的培養离不开教育。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如何才能更好的促进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亟待解决。针对中高职衔接问题,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献计献策,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这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重点是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首先如何进行有效衔接?这就需要我们树立中高职衔接的合作理念。只有中等与高等之间建立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树立合作理念,才能促进专业与专业,专业与岗位的有效衔接。其次,一体化办学是关键[23][24]。以质量为导向,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促进中高职有效衔接。以课程体系衔接为核心,共同探索因材施教、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衔接。最后,立足互联网时代,大胆创新,为中高职有效衔接提供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 职业技术教育,2002(10):5-7.

    [2]沈美媛,唐斌.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与沟通的几个问题[J].苏州大学学报,2000(04):105-109.

    [3]朱雪梅.中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06):10-13.

    [4]董绿英.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与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比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44-48.

    [5]张建.英国中高职衔接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31):106-107.

    [6]荣标.宁夏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6):86-92.

    [7]景圣琪,马素萍.浅析中高职教育衔接立交桥的搭建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11):43-44.

    [8]邢晖.试论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兼议高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0(01):27-34.

    [9]赵瓅.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途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6):20-22.

    [10]邵元君,匡瑛.国家职业标准: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依据——基于美英的经验[J].职教论坛,2012(28):51-54.

    [11]周长春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3(20):117-118.

    [12]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02):16-18.

    [13]肖凤翔等.基于课程论视角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职教论坛,2013(31):55-59.

    [14]苏琬婷,刘奕.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0(12):35-104.

    [15]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56-60.

    [16]刘爱英.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政策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1):30-35.

    [17]曹建东,桂德怀.中高职衔接的现实基础与有效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9):65-69.

    [18]张甜甜.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4):47-50.

    [19]郑春华,高壮峰.建立中高职衔接学分银行制探析[J].职教论坛,2013(03):16-20.

    [20]張鑫.中美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与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1]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04):85-88.

    [22]梁建超,韦沁.中高职专业课程和教材衔接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3):69-70.

    [23]张蕴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理念与实践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7):41-44.

    [24]张跃东.江苏中高职衔接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4):73-75.

    (责任编辑:王岚)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