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问题教学”的两难及“诊所”式对策探索

李优坤
摘 要:作为大学生最关心也最敏感的“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课授课时极易出现这种两难:既要让高校思政课对热点问题的讲解能够“有纪律”和“讲纪律”,还不能对思政课教师“管得过死”。“问题诊所”作为“诊断”和“治疗”思政热点错误看法的场所,以给予热点问题“三属性”解答(科学属性、马克思主义属性和权威属性)为宗旨;通过“四确保”(确保党委领导和党员主导、确保由专家组成、确保专家团体的形式、确保有经常、不间断的知识和马克思主义培训)”来保障“问题诊所”的“三属性”;以“两大机制”(全程管理机制和预警机制)来保证科学化运作。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问题诊所;两难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2.025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2-0069-04
本文所说“问题”,专指我党在革命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进程中,因不可避免的挫折而产生的有争议且敏感的问题。人们多有对成绩习以为常,对挫折津津乐道的习惯。因而我党革命和建设进程中的曲折往往成为人们感兴趣的“热点问题”。高校思政课的“问题教学”就专指高校思政课针对这些学生感兴趣,却敏感、有争议的“热点问题”进行的教学。
诊所,简单说就是“诊病和治病”的地方。而高校思政课的“问题诊所”,就是借用医学上的“诊所”概念,“诊断”高校师生对热点问题看法的正误,并对错误看法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态度,予以引导和矫正的地方。
一.“问题诊所”的建立源于高校思政课“问题教学”的两难
如何对待“热点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个既敏感又重要的问题。
我党的革命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过程,都是在问题和成绩并存中前进的,只不过成绩远大于问题而已。西方和国内“左”“右”两派也往往借所谓“言论自由”,及“汲取经验教训”等借口,把我党前进中的“问题”夸大,并用做攻击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甚至造谣的工具。正因为如此,如何讲好“问题”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一大重点。
高校从来都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关键场地。近年来,西方经常借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形式,以重金资助丑化新中国领导人和歪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章和著作出版;以授予各种荣誉为手段,鼓励夸大社会主义进程中问题的观点传播;以所谓“探究历史真相”名义,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丑化民族英雄,颠覆中国文化根基。李志绥的《毛泽东的私人医生回忆录》、张戎与其英籍丈夫合著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等,其背后的肮脏交易,甚至一些西方学者都看不下去。[1]
同时,在价值多元和信息化加速的当代,对于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处于成长期的当代大学生来说,面对最敏感又最能激发兴趣的热点“问题”,再遭遇复杂社会矛盾、现实困难等的纠缠,“成长烦恼”的介入,本就有相信谣言的倾向。思政课教师就更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热点问题的责任。因此,高校思政课不是讲不讲“热点”的问题,而是如何讲的问题。只不过中国高校作为“党领导下的高校”,在讲“问题”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而已。[2]另一方面,大学也是最讲学术自由的地方。大学教师也往往把捍卫学术自由作为自身“学术品格”的重要表现。在学者们看来,学术自由就是学者可以依照自身兴趣,遵从自己方法,进行自主研究和教学的权利,就是“学者们的研究、教学事务有权免于外界的干扰”的权利。[3]经过五四和新文化运动洗礼,中国学术界对于封建社会那种“罢黜百家”式的学术独尊早就厌恶,那些为了争取民主自由而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早已成了许多学者的楷模。在这种背景下,对于我党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西方进行意识形态战争所意散布的错误观点,与学术自由基础上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就很难分辨。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是在“国际学术话语权配置不平等的条件下主动融入国际学术圈、适应国际学术市场、寻求国际学术圈认可的”。[4]直到今天,中国与西方的学术交流一直都以中国向西方学习为主。因而一些学者在西方学术范式影响下,更加难以区分善意建议与恶意引导,有意的造谣与无意的世界观局限,科学的研究与别有用心的污蔑...更容易把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和对新中国歪曲的观点误做“真理”,把这些错误观点的坚持误做了“学术品格”的象征。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强调“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是非常必要的。但学术观点对教学不可能没有影响,因而对历史和现实反思的坚持,和受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恶意歪曲观点影响的学者对错误看法的固执,必然长期纠缠于课堂教学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辽宁日报》那篇《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引发激烈争论,就毫不奇怪了。从这一争议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高校思政课常常出现不强调“讲纪律”即“乱讲”,强调“讲纪律”即“抓得过死”的“怪圈”。
当前,我国国内改革攻坚、社会转型和经济“新常态”交汇,国际环境也正发生深刻变化,诸多国内和国际难题都在迫切等待我党和我党引领下的知识分子,包括高校教师予以正确解读。因而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仍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5]
因此,党的十九大才提出,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6]
二.“问题诊所”以“三属性”应对“两难”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两难,必须以“问题诊所”的“三属性”,也即权威属性、科学属性和马克思主义属性来应对。
大学教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大学生虽然开始步入成年,但由于长期缺乏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历练,缺乏对行为后果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并在行为、生活和心理上,有极力逃脱家长、老师“庇护”的“叛逆心理”。同时,大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处于生成关键期,对任何他们认为外部“强加”的“不能信服”思想,都有本能的抗拒。再加上當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和个体特征,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和移动通讯时代熏染下形成的‘新新人类式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生活模式”。[7]因而高校思想政治课必须尽最大可能,让大学生感觉有不能抗拒、不能叛逆的权威属性,及令他们信服的科学属性,也即公信力。
权威是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面对时代深刻而复杂的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多元化思潮的激烈碰撞,及青年人成长过程中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苦恼和惆怅,还有成长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性格逆反和情感固执,传统政治的那套神化、特权、等级和威仪体系等权威来源,必然越来越淡化。因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权威属性的确立,绝不能依靠师道尊严体系,以强制和服从为前提,而必须以思政课教师的渊博知识,高超教学技巧、现代性视野和超凡人格来确立。
科学属性来源于真理,而真理的检验来源于实践。因而思政课的科学属性主要指思政课内容必须有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实证性特点,有自成体系的理论视角。因此,思政课必须组织和引导学生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在实践中,在高水平教师的引导中,思考、接受和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属性。因而科学的方法,灵活的技巧,恰当的实践,“接地气”的教学内容等,都是思政课科学属性必不可少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本身就有强烈的科学属性。把马克思主义属性单列,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必然反映。主流意识形态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体现的是该阶级共同的价值追求,目的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一个政党的意识形态关系到这个党的生死存亡,维系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8]而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中国最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对意识形态斗争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习近平也曾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领导责任,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9]。因而高校的党委和党员教师就对保证高校“问题教学”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具有首要责任。
三.以“四确保”来保障“问题诊所”的“三属性”
要做到“三屬性”点,“问题诊所”必须做到“四确保”:
第一,确保“问题诊所”由学校党委书记牵头,或至少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党委书记牵头,并尽力确保专家主要由党员组成。高校党组织是保证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属性的坚实基础。高校党组织的职责是“围绕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搞好服务,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搭建师生成长发展平台,引导广大师生讲理想、跟党走、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0]党委领导是实现“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目标的关键一环,也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党委领导和指导”,和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格局的重要保证[2]。高校党员的任务之一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执行各项法规文件,模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问题诊所”成员的党员属性,是“热点问题”解答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属性的“第二道关”。
第二,确保“问题诊所”必须由专家主持。鉴于热点问题的专业性,最好由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深受大学生喜欢的思想政治课专家组成。原教育部长袁贵仁强调:“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教师。”[11]就“问题诊所”来说,没有高水平的教师专家,就没有令大学生信服的、符合“三属性”特点的“热点问题”解答。专家教师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高低、热点的解答是否有时代性,是否“接地气”,是否能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并充分调动学生,都决定着热点问题解答的“三属性”,以及对于大学生来说的可接受性。
第三,确保“问题诊所”是一群专家组成的“团体”。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更新、更科学、更权威的思想。只有运用集体力量,通过“问题诊所”专家集体就热点“问题”相互争论、相互碰撞、相互启发,才能够实现以最多元、最新颖、最现代,及最马克思主义的途径,来解答新世纪大学生的现实疑惑。因而,建立并充分利用专家委员会的力量,是思政热点“问题”解答符合“三属性”的必要条件。
第四,确保“问题诊所”的专家能够不断参加专业及马克思主义培训。教师若不能适时对自己的专业素质和马克思主义修养进行不间断提高和更新,就不能赶上不断变化的形势,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高素质、高水平、高技巧的思政课教师的需求。因而“问题诊所”专家,必须始终坚持以“讲政治”为灵魂,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目的,不断接受各种马克思主义教育,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培训项目不断出台。到现在为止,我国已建立起教育部、地方、高校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并且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在这种背景下,各高校力所能及地优先为“问题诊所”专家参加各种培训提供和创造条件,是兼顾“问题诊所”专家“三属性”的重要措施。
四.“问题诊所”通过“两机制”运行
“问题诊所”主要靠两大机制,也就是“全程参与”机制、“问题预警”机制,来保证科学运作。
“全程参与”机制,就是通过制度化,把“问题诊所”对热点问题的科学、权威解答,贯穿于思想政治课从备课、教学到课后的全过程。包括:首先,以制度化形式,确保“问题诊所”经常以调研方式,把大学生关心、大学里争论最激烈的热点,经由专家解答后,直接融入课件和教案。因为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12]其次,通过制度,让专题化教学课堂留有余地,对热点集中的专题甚至可以通过“问题课堂”,专门解答大学生感兴趣或有争议的热点。这是“问题诊所”实现对热点问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关键一环。其三,通过制度化,鼓励思政课教师利用新媒体,加强课下的“问题交流”和“问题引导”。鉴于学生性格和个性的差异,很多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尽管有疑问,却不愿意公开陈述。同时,面对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如何“基于新媒体环境,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实践路径对于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13]最后,思考如何通过制度,让“问题诊所”能够随时随地解答师生对热点的关注。教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若有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属性和科学属性的疑问,学生对热点问题的解答有疑惑,都可随时、随地使用包括APP平台、易信、微信和QQ等手段,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解答或判定。
“问题预警”机制。预警机制就是管理者为了保证体制的安全、正常运行,并能在危机来临前尽早发现和妥善应对,而建立的一套感应和反应机制。而高校思政课的预警机制,就是为了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属性”,保证思想政治课正常、安全运行,而建立的一套感应和反应机制。在意识形态斗争复杂的今天,预警机制“有利于准确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态势、运行过程及各种影响因素,为高校制定政策提供前瞻性和导向性建议”。[14]因此,“问题诊所”必须以制度化的调研方式,用科学化的抽样调查,对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马克思主义属性进行定期评估,并配合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建构,结合各地正在建立的“学校分管领导通过每学期到堂听课,学校党委书记或校长每学年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开现场办公会的制度”,尝试建立和完善思政课“问题教学”的预警机制。在思政课实效性不高或社会主义属性出现任何偏离倾向时,及时向学院、学校,甚至是上级党委发布预警并配合各级党委做出妥善应对。
五.效果与反馈
“问题诊所”建立后,在应对高校思政热点问题教学的“两难”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实在的、可见的进展的,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集体力量确保“热点问题”解答的“三属性”之后,多数教师开始改变对热点问题的回避态度。热点问题解答,特别是非高度敏感话题的解答,主动性明显提高,却从未出现过违背原则的“乱答”;第二,在“问题诊所”确定的热点问题解答融入课堂教学后,教师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明显改善,抬头率明显提升。第三,课后通过多种方式就思想政治热点问题主动请教老师的情况开始出现。有了这三点,“问题诊所”的实效性就不言而喻了。
参考文献
[1] 李慎明.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J].红旗文稿,2013(9):18-21.
[2] 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3] 刘文.跨时代之思:学术自由的理念、内涵与困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22-25.
[4] 殷冬水,曾水英.国际化:社会科学研究的蜕变与革命[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3(2):3-9.
[5] 习近平.在哲学和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科技日報,2017-10-29.
[7] 贾兆帅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元点[J].思想政治教育,2017(5):86-90.
[8] 秦哲,丰志刚.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思想与党的意识形态创新[J].红旗文稿,2017(10):10-12.
[9]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10] 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4-05-29.
[11] 袁贵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16-01-18.
[12] 张少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制作使用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100-102.
[13] 吕峰,管爱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实践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77-80.
[14] 刘玉琼.关于建立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的几点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56-57.
[责任编辑:张俊华]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