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构游戏中培养幼儿数学过程性能力

    戴晶静

    在当前幼儿园数学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只关注幼儿对数、量、形等方面的学习,忽视了幼儿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其实,幼儿园早期数学学习的主要价值并不在于让幼儿获得相关数学知识,而是引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促进其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发展。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俊在其著作《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中指出,幼儿数学过程性能力包括:数学表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推理和证明能力、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除了数学集体活动、数学区域游戏和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随机教育以外,教师还可以在建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数学过程性能力。

    在建构游戏中,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或内容,自主选择相应的空间和材料,并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建构活动,自主推进游戏进程。本文拟对课题研究中有关建构游戏活动案例进行梳理和归纳,结合课题组的讨论成果,探讨在建构游戏中培养幼儿数学过程性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促进幼儿联系数学与生活能力的发展

    幼儿是在游戏和生活中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学习的。在建构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观察体验,回忆相关生活经验,从而更直观地感知建构主体的真实造型,激发建构兴趣,为建构活动做准备。

    例如,教师在和小班幼儿交流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妈妈今天骑电动车送我来的,我们走的是一条小路,那条路很长很长。”“我们小区公园里有一条石头路,我喜欢在上面玩‘跳石头。”“从我家出发到幼儿园,有好几条路都能到达,有的路长,有的路短。”……教师关注到幼儿对路的兴趣,便满足他们的需要,鼓励其在建构区开展“铺路”游戏。

    孩子们对路的经验是零散的,为了保障建构游戏有效开展,教师建议家长在每天来园路上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路的样子。同时,在园内散步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哪里有路,路是直的还是弯的、宽的还是窄的,路边还有什么……通过体验和谈话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幼儿有关路的经验。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依赖于自身的主动建构,而丰富的环境刺激是促进幼儿联系数学与生活能力发展的关键。

    在建构游戏“铺路”中,教师将孩子们熟悉的各式各样的路的图片张贴出来,引导幼儿观察、模仿和搭建。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在游戏开始前会自发地观察建构区墙面上各种路的图片,选择自己喜欢的路进行模仿建构。

    在创设有效的建构环境,促进幼儿联系数学与生活能力的发展方面,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与建构主题相关的真实图片是幼儿参与收集的,幼儿自主张贴的,有些图片应方便幼儿自主取放,利于幼儿进行模仿搭建;第二,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供基本技能图示,帮助幼儿掌握必需的建构知识和技能,让其联系数学与生活能力在游戏中得以充分体现;第三,在开展建构游戏前,教师要引导幼儿养成观察建构环境、与环境进行互动的习惯,发现生活中的环境和建构游戏的关联;第四,建构区环境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联系数学与生活能力的需要及时更新,以满足幼儿的建构需求,支持其深入开展主题建构活动。

    二、搜集材料,支持幼儿多种表征行为

    数学表征能力,指幼儿会用许多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数学思维,如使用各种实物、语言、图画、图示、身体动作及符号等。建构游戏材料是保障游戏顺利开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幼儿进行表征的材料。建构材料主要由低结构材料和无结构材料组成:低结构游戏材料主要有三大类,即积木类、积塑类、废旧材料类;无结构材料指不定型的建构材料,幼儿可以随意操作,主要有沙、水、土、泥、雪等。

    根据建构主题内容,教师和幼儿讨论需要哪些废旧材料,然后共同收集。例如:奶粉罐、薯片罐、纸盒、纸箱、PVC管、竹子、雪糕棒、筷子、饮料瓶等。建构区的材料丰富多样,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容器或橱柜存放,帮助幼儿快速寻找和收取。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通过绘画表征的方式为不同材料设计标志,并张贴在相应的位置。但是,许多教师认为小班幼儿绘画水平有限,无法参与建构标志的设计,于是包办代替,或用照片作为标志。其实,不同年龄段幼儿都有表征的能力和兴趣,教师应大胆放手,鼓励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绘画表征。

    例如,在大班开展的建构游戏“春天的公园”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三种不同难度的设计材料,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开展建构游戏:第一种,摆图设计,教师提供有关春天公园中的各种场景小图片,如小桥、凉亭、花园、小路、池塘等,鼓励幼儿选取图片摆放在不同方位,再根据摆图设计进行建构游戏;第二种,简单的绘画设计,教师提供板夹、纸、笔等,鼓励幼儿用简单的线条设计春天的公园,再进行搭建;第三种,设计建构模型,教师提供托盘、黏土、纸板、积木、树枝、吸管、冰棒棍等低结构材料,鼓励幼儿设计立体的建构模型,再根据模型搭建“春天的公园”。幼儿表征的过程正是他们组织数学思维的过程,教师可以借此理解幼儿的思维,提供必要的支持,进一步提升其表征能力。

    为了促进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数学表征能力发展,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四点:第一,鼓励不同年龄段幼儿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表征方式设计建构材料标志;第二,鼓励大班幼儿绘制建构图、流程图或制作建构模型;第三,鼓励幼儿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在建构中的思考过程;第四,尽量保留幼儿的建构作品,对一些不能保留的作品,应用拍照的方式记录下来,供幼儿相互学习和自我反思。

    三、在问题情境下完成建构任务,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

    幼儿在面对新情境时会表现出好奇心、特有的理解力及灵活性,而解决问题为幼儿提供了使用和拓展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機会。例如,中班幼儿正在搭建“运动场”,康康从积木柜中取出积木,直接在柜子旁搭建起来。康康的“运动场”越建越大,影响到同伴从柜子中取积木,于是大家提出了“抗议”。教师在一旁默默地观察幼儿自主解决问题。随着“抗议”的幼儿越来越多,康康只好停下搭建,和同伴进行协商。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康康需要拆除挡住柜子的积木,给大家取放积木留出空间。在拆除过程中,同伴友好地将拆下的积木移到康康继续搭建的地方。可见,在建构游戏中,幼儿经常会发生“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提升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契机。教师要善于观察,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同时,鼓励他们自主解决问题。

    在建构游戏开展之前,教师可组织幼儿围绕建构主题在问题情境下完成建构任务。例如,大班幼儿在搭建“粮仓”时,只关注到粮仓的多种围合方式和粮仓门的搭建,忽略了粮仓顶部的建构。于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是下雨天该怎么办呢?粮食在这样的粮仓中保存安全吗?如何搭建有顶的粮仓?”于是,幼儿带着任务出发,利用各种积木和废旧材料搭建有顶的粮仓。有的幼儿不仅搭建了有顶的粮仓,还将粮仓底部架空,防止下大雨淹了粮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幼儿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可见,教师应多为幼儿提供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和保护幼儿重视问题解决的情感。

    想要了解幼儿在建构游戏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观察以下三点:第一,幼儿是否对建构材料、游戏活动、游戏地点、游戏主题做出选择?当面临多个选择时,幼儿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第二,幼儿能否识别建构物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通过具体的设计活动表征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第三,幼儿能否识别建构过程中出现问题之间的关系,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建构游戏分享活动,促进幼儿交流与表达能力的发展

    建构游戏中的分享交流活动对提高幼儿表达能力和游戏经验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有重点地开展建构游戏分享活动,促进幼儿交流与表达能力发展。小班幼儿处于平行游戏阶段,教师可引导他们互相交流,如今天搭建了什么?用了哪些材料?是怎么搭建的?最喜欢哪一部分的搭建?……教师鼓励幼儿通过互动和交流,梳理自己开展搭建活动的过程,并欣赏自己的搭建作品,增强自信心。中班幼儿的搭建水平较小班有所提升,开始尝试合作搭建。教师应关注幼儿合作搭建的过程,鼓励他们交流合作搭建的方式,促进幼儿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的提升。大班幼儿有一定的建构技能,善于与同伴合作建构,其创造性不断展现。教师应根据建构主题和问题情境,给幼儿提供充分的解决问题和创意建构的机会。

    可见,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应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分享交流的需要,促进幼儿交流与表达。同时,交流与表达的过程也是幼儿数学思维的过程,可以促进幼儿建构能力的发展。

    总之,教师在建构游戏中培养幼儿数学过程性能力,应通过体验、谈话和创设情境,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其建构兴趣;共同搜集豐富的表征材料,支持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多种表征行为;围绕建构主题,在问题情境下引导幼儿不断内省,尝试自我调适,从而解决问题,完成建构任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重点地开展建构游戏分享活动,促进幼儿交流与表达能力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